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

關燈
此土著述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二卷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顗述 (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

    入乃多途論其急要。

    不出止觀二法。

    所以然者。

    止乃伏結之初門。

    觀是斷惑之正要。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

    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

    止是禅定之勝因。

    觀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故法華經雲。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

    若偏修習即堕邪倒。

    故經雲。

    若偏修禅定福德。

    不學智慧。

    名之曰愚。

    偏學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過雖小不同。

    邪見輪轉蓋無差别。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

    何能疾登極果。

    故經雲。

    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諸佛如來定慧力等。

    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以此推之。

    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

    行人修行之勝路。

    衆德圓滿之指歸。

    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

    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

    開蒙冥而進道。

    說易行難。

    豈可廣論深妙。

    今略明十意。

    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

    入泥洹之等級。

    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

    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若心稱言旨于一眴間。

    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

    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

    空延歲月取證無由。

    事等貧人數他财寶。

    于己何益者哉。

     具緣第一 诃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發第七 覺魔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今略舉此十意。

    以明修止觀者。

    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

    可以安心免難。

    發定生解證于無漏之聖果也。

     具緣第一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

    要先外具五緣。

    第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

    然有三種行人。

    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

    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

    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

    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

    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

    是名上品持戒人也。

    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

    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

    雖不犯重。

    于諸輕戒多所毀損。

    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

    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

    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着。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

    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

    多所毀犯。

    依小乘教門即無忏悔四重之法。

    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故經雲。

    佛法有二種健人。

    一者不作諸惡。

    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忏悔者。

    須具十法助成其忏。

    一者明信因果。

    二者生重怖畏。

    三者深起慚愧。

    四者求滅罪方法。

    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

    應當如法修行。

    五者發露先罪。

    六者斷相續心。

    七者起護法心。

    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

    十者觀罪性無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

    莊嚴道場洗浣清淨着淨潔衣。

    燒香散花于三寶前如法修行。

    一七三七日。

    或一月三月。

    乃至經年專心忏悔。

    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雲何知重罪滅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

    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

    或複睹諸。

    靈瑞異相。

    或覺善心開發。

    或自于坐中。

    覺身如雲如影。

    因是漸證得諸禅境界。

    或複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

    随所聞經即知義趣。

    因是法喜心無憂悔。

    如是等種種因緣。

    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

    亦名屍羅清淨。

    可修禅定。

    猶如破壞垢膩之衣。

    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着。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

    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

    但生重慚愧。

    于三寶前發露先罪。

    斷相續心。

    端身常坐。

    觀罪性空念十方佛。

    若出禅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忏悔。

    誦戒及誦大乘經典。

    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

    因此屍羅清淨禅定開發。

    故妙勝定經雲。

    若人犯重罪已。

    心生怖畏欲求除滅。

    若除禅定餘無能滅。

    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

    及誦大乘經。

    一切重罪悉皆消滅。

    諸禅三昧自然現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種。

    一者如雪山大士。

    随得一衣蔽形即足。

    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

    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

    三者若多寒國土。

    及忍力未成之者。

    如來亦許三衣之外。

    畜百一等物。

    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

    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次食法有四種。

    一者若上人大士。

    深山絕世。

    草果随時得資身者。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

    是乞食法。

    能破四種邪命。

    依正命自活。

    能生聖道故。

    邪命自活者。

    一下口食。

    二仰口食。

    三維口食。

    四方口食。

    邪命之相。

    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

    三者阿蘭若處。

    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潔淨食。

    有此等食緣具足。

    名衣食具足。

    何以故。

    無此等緣則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第三得閑居靜處。

    閑者不作衆事名之為閑。

    無愦鬧故名之為靜。

    有三處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

    離于聚落極近三四裡。

    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愦鬧。

    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

    皆名閑居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

    有四意。

    一息治生緣務。

    不作有為事業。

    二息人間緣務。

    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

    斷絕人事往還。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

    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

    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

    讀誦聽學等悉皆棄舍。

    此為息諸緣務。

    所以者何。

    若多緣務。

    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五近善知識。

    善知識有三。

    一外護善知識。

    經營供養善能将護行人不相惱亂。

    二者同行善知識。

    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

    三者教授善知識。

    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門示教利喜。

    略明五種緣務竟。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

    謂五欲也。

    凡欲坐禅修習止觀。

    必須诃責。

    五欲者。

    是世間色聲香味觸。

    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着。

    若能深知過罪。

    即不親近是名诃欲。

    一诃色欲者。

    所謂男女形貌端嚴。

    修目長眉朱唇素齒。

    及世間寶物。

    青黃赤白紅紫缥綠。

    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

    如頻婆娑羅王。

    以色欲故身入敵國。

    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

    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如此等種種過罪。

    二诃聲欲者。

    所謂箜篌筝笛。

    絲竹金石音樂之聲。

    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

    能令凡夫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