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
問:正入之時佛性複在何處?答:亦同入。
問:既同入,正入時,衆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随衆生同入,是衆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
問:既同入,因何不受?答:衆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
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于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
空喻佛性,薪喻衆生,故雲同入而不同受也。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識獨成妙觀察智,第七意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問此四智為别為同?答:體同名别。
問:體既同,雲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答: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
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
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
能令諸根随時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隻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
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亦無無住本。
問:雲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問:雲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無,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
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問:隻如有無尚不可一交一建立,真身複從何而立?答:為有問故,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
何以故?譬如明鏡人,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時,終不見像。
問:雲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問:何者是無為法?答:有為是。
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是真無為法也。
何以故?經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
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不二法門。
問:何者是中道義?答:邊義是。
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答:邊因中立,中因邊生;本若無邊,中從何有?今言中者,因邊始有,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悉是無常;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問:何名五一陰一等?答:對色染色,随色受生,名為色一陰一。
為領納八風,好集邪信,即随領受中生,名為受一陰一。
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為想一陰一。
結集諸行,随行受生,名為行一陰一。
于平等體,妄起分别系著,随識受生,名為識一陰一。
故雲:五一陰一。
問:經雲: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後有身是也。
後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
為衆生現世心迷,好結諸業,後即随業受生,故雲:後有也。
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脫,證無生法忍者,即永離三界,不受後有;不受後有者,即證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問:二十五有名,雲何分别?答:本體是一,為随用立名,顯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十惡、十善、五一陰一是。
問:雲何是十惡十善?答:十惡:殺、盜、一婬一,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乃至貪、嗔、邪見,此名十惡。
十善者,但不行十惡即是也。
問:上說無念,尚未盡決。
答: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無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為念者,即是邪念,非為正念。
何以故?經雲:若教人一大念,名為非念。
有六念名為邪念,無六念者,即真念。
經雲:善男子!我等住于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何況餘乘能知也。
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
何以故?為無念故。
經雲: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
問:既稱無念,入佛知見,複從何立?答:從無念立。
何以故?經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又雲:喻如明鑒,鑒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
何以故?為鑒明故,能現萬像;學人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
何以知之?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複如是,即修之時,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
何以故?為心空故。
修頓悟者,亦複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故雲即凡即聖也。
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
經雲: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舍煩惱,而入涅槃。
不修頓悟者,猶如野幹,随逐師子,經百千劫,終不得成師子。
又問:真如之性,為實空,為實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
若言空者,即是斷滅。
一切衆生,當依何修,而得解脫?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
何以故?真如妙體,無形無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無相體中,具足恒沙之用,即無事不應,是名亦不空。
經雲: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
經雲: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問:正入之時佛性複在何處?答:亦同入。
問:既同入,正入時,衆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随衆生同入,是衆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
問:既同入,因何不受?答:衆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
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于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
空喻佛性,薪喻衆生,故雲同入而不同受也。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識獨成妙觀察智,第七意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問此四智為别為同?答:體同名别。
問:體既同,雲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答: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
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
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
能令諸根随時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隻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
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亦無無住本。
問:雲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問:雲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無,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
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問:隻如有無尚不可一交一建立,真身複從何而立?答:為有問故,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
何以故?譬如明鏡人,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時,終不見像。
問:雲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問:何者是無為法?答:有為是。
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是真無為法也。
何以故?經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
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不二法門。
問:何者是中道義?答:邊義是。
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答:邊因中立,中因邊生;本若無邊,中從何有?今言中者,因邊始有,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悉是無常;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問:何名五一陰一等?答:對色染色,随色受生,名為色一陰一。
為領納八風,好集邪信,即随領受中生,名為受一陰一。
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為想一陰一。
結集諸行,随行受生,名為行一陰一。
于平等體,妄起分别系著,随識受生,名為識一陰一。
故雲:五一陰一。
問:經雲: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後有身是也。
後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
為衆生現世心迷,好結諸業,後即随業受生,故雲:後有也。
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脫,證無生法忍者,即永離三界,不受後有;不受後有者,即證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問:二十五有名,雲何分别?答:本體是一,為随用立名,顯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十惡、十善、五一陰一是。
問:雲何是十惡十善?答:十惡:殺、盜、一婬一,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乃至貪、嗔、邪見,此名十惡。
十善者,但不行十惡即是也。
問:上說無念,尚未盡決。
答: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無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為念者,即是邪念,非為正念。
何以故?經雲:若教人一大念,名為非念。
有六念名為邪念,無六念者,即真念。
經雲:善男子!我等住于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何況餘乘能知也。
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
何以故?為無念故。
經雲: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
問:既稱無念,入佛知見,複從何立?答:從無念立。
何以故?經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又雲:喻如明鑒,鑒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
何以故?為鑒明故,能現萬像;學人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
何以知之?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複如是,即修之時,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
何以故?為心空故。
修頓悟者,亦複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故雲即凡即聖也。
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
經雲: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舍煩惱,而入涅槃。
不修頓悟者,猶如野幹,随逐師子,經百千劫,終不得成師子。
又問:真如之性,為實空,為實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
若言空者,即是斷滅。
一切衆生,當依何修,而得解脫?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
何以故?真如妙體,無形無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無相體中,具足恒沙之用,即無事不應,是名亦不空。
經雲: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
經雲: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