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别眼。
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衆生眼,更無别眼;作衆生眼乃至諸根亦複如是。
問:即言以智為用者,雲何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識體用。
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
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善惡、愛憎,名二性空。
問:此門從何而入?答:從檀波羅蜜入。
問: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蜜、雲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問:何因緣故名為檀度?答:檀者,名為布施。
問:布施何物?答:布施卻二性。
問:雲何是二性?答:布施知善惡性,布施卻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淨不淨性,一切悉皆施卻,即得二性空。
若得二性空時,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羅蜜,名萬緣俱絕。
萬緣俱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
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
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
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
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
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問:佛說六波羅蜜,今雲何說一即能具足?願說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經雲:網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舍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
于諸法無所起,名一屍一波羅蜜,即是持戒。
于諸法無所念,名羼提波羅蜜,即是忍辱。
于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一精一進。
于諸法無所住,名禅波羅蜜,即是禅定。
于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
是名六法。
今更名六法不異,一舍、二無起、三無念、四離相、五無住、六無戲論。
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無二無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無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悉謂有差;愚者滞其法數之中,即長輪生死。
告汝學人,但修檀之法,即萬法周圓,況于五法,豈不具耶? 問:三學等用,何者是三學?雲何是等用?答:三學者:戒定慧是也。
問:其義雲何是戒定慧?答:清淨無染是戒。
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
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别,于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
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别,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問:若心住淨時。
不是著淨否?答:得住淨時,不作住淨想,是不著淨。
問:心住空時,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問: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答: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
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
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
現在事已現在,于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
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
心若起去時,即莫随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随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隻物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
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
隻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
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
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
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
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問:為隻坐用,行時亦得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運為,一切時中,常用無間,即名常住也。
問:方廣經雲: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應化法身、五虛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
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身。
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
随根應說,是應化法身。
知心無形不可得,是虛空法身。
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
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身;若有得有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為外道。
何以故?維摩經雲: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于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問:經雲等覺妙覺,雲何是等覺?雲何是妙覺?答:即色即空,名為等覺。
二性空故,名為妙覺。
又雲: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也。
問:等覺與妙覺為别為不别?答: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問:金剛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其義雲何?答: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義雲何?答:隻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識,唯造惡業,清淨本心被三毒無明所覆,不能顯了,故雲應堕惡道也。
以今世人輕賤者,即是今日發心求佛道,為無明滅盡,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無亂念,諸惡永滅,故以今世人輕賤也;無明滅盡,亂念不生,自然解脫,故雲當得菩提。
即發心時名為今世,非隔生也。
又雲
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衆生眼,更無别眼;作衆生眼乃至諸根亦複如是。
問:即言以智為用者,雲何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識體用。
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
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善惡、愛憎,名二性空。
問:此門從何而入?答:從檀波羅蜜入。
問: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蜜、雲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問:何因緣故名為檀度?答:檀者,名為布施。
問:布施何物?答:布施卻二性。
問:雲何是二性?答:布施知善惡性,布施卻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淨不淨性,一切悉皆施卻,即得二性空。
若得二性空時,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羅蜜,名萬緣俱絕。
萬緣俱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
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
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
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
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
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問:佛說六波羅蜜,今雲何說一即能具足?願說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經雲:網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舍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
于諸法無所起,名一屍一波羅蜜,即是持戒。
于諸法無所念,名羼提波羅蜜,即是忍辱。
于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一精一進。
于諸法無所住,名禅波羅蜜,即是禅定。
于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
是名六法。
今更名六法不異,一舍、二無起、三無念、四離相、五無住、六無戲論。
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無二無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無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悉謂有差;愚者滞其法數之中,即長輪生死。
告汝學人,但修檀之法,即萬法周圓,況于五法,豈不具耶? 問:三學等用,何者是三學?雲何是等用?答:三學者:戒定慧是也。
問:其義雲何是戒定慧?答:清淨無染是戒。
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
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别,于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
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别,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問:若心住淨時。
不是著淨否?答:得住淨時,不作住淨想,是不著淨。
問:心住空時,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問: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答: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
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
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
現在事已現在,于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
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
心若起去時,即莫随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随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隻物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
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
隻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
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
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
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
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問:為隻坐用,行時亦得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運為,一切時中,常用無間,即名常住也。
問:方廣經雲: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應化法身、五虛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
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身。
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
随根應說,是應化法身。
知心無形不可得,是虛空法身。
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
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身;若有得有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為外道。
何以故?維摩經雲: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于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問:經雲等覺妙覺,雲何是等覺?雲何是妙覺?答:即色即空,名為等覺。
二性空故,名為妙覺。
又雲: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也。
問:等覺與妙覺為别為不别?答: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問:金剛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其義雲何?答: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義雲何?答:隻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識,唯造惡業,清淨本心被三毒無明所覆,不能顯了,故雲應堕惡道也。
以今世人輕賤者,即是今日發心求佛道,為無明滅盡,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無亂念,諸惡永滅,故以今世人輕賤也;無明滅盡,亂念不生,自然解脫,故雲當得菩提。
即發心時名為今世,非隔生也。
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