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十

關燈
宜也。

    其有沮餘參儒道者(沮壞也)餘顧彼誰或焉夫越俗輕冠(以彼多水其俗剪發文身也)齊市賤屦(屦履屬。

    齊景公好刖人足。

    晏子宅近市。

    公更之不肯。

    公雲近市識貴賤否。

    晏子曰。

    踴貴而屦賤。

    景公于是省刑)豈靡已之利而捐君子之華也(學以飾身。

    不可以己不益而廢。

    君子飾身之道耶)昔孔子馬佚。

    犯野人苗。

    野人擯子貢之詞。

    納圉人之詞(子貢言語之士也。

    圉人養馬之士也。

    而野人棄子貢之言不與馬。

    而納圉人之言還之。

    蓋以其類相投故也)蓋鄙人不悅賢談久矣。

    孔子曰。

    昔者季孫氏之賜我粟千锺。

    而交益親。

    南宮敬叔。

    遺我驷乘也。

    而道益行。

    故道雖貴。

    必有時而後重。

    有勢而後行。

    微夫二人之贶。

    則丘之道殆将廢矣(夫子初将出魯。

    聘周問禮。

    季氏賜粟千鐘。

    孟氏僖子賜車。

    仍令懿子南官敬叔從師事仲尼及門徒請益者三千)昔大聖之将滅。

    顧命列國諸王洎大臣(如來将入滅。

    以教法及比丘内護之事。

    付有力王臣也)亦如仲尼之道焉。

    西域無貴賤老幼。

    其人叟智彥(韋昭雲。

    老而有德曰叟。

    智過三百人曰彥)皆謂優婆塞。

    壽母令妻皆謂優婆夷。

    此謂近事男近事女也。

    陶神五戒。

    鄰善奉聖。

    居俗目之美也。

    先聖亦托以法教。

    令率力兼道。

    如須達多毘舍佉。

    視王侯之亞矣。

    昔孫權未達教之所由。

    問于阚澤(吳大史令也)澤對曰。

    臣審知佛是無上法王。

    衆聖所歸。

    教加一切(加被也)哀含萬象深同巨海。

    不揀細流。

    照并日月。

    不嫌星燭(嫌阻也)會觸則化。

    遇物斯乘(觸對也。

    乘運也。

    若洪锺之待扣。

    似巨舟而廣運也)天上人中。

    自在尊貴。

    縱使天有普覆之功。

    地有普載之力。

    皆是諸佛建立使之然也。

    宋文帝問何尚之羊玄保(尚之宋侍中。

    玄保吏部郎中)曰。

    朕少來讀經不多。

    比日彌複無暇(比近也)三世因果未辯措懷。

    而複不敢立異者。

    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

    範泰(車騎将軍也)及謝靈運。

    皆稱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政。

    必求性靈真奧。

    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

    近見顔延之折達性論。

    宗炳難黑白論。

    明佛法汪汪尤為名理并是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賓皆感此化。

    則朕垂拱坐緻太平矣。

    夫複何事。

    尚之曰。

    悠悠之徒。

    多不信法。

    以臣庸弊更荷褒拂。

    非敢所當。

    至如前代群英。

    則不負明诏矣。

    中朝已遠(西晉也)難複盡知。

    渡江已來(東晉也)王導.周顗.庾亮.王蒙.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舉。

    謝敷.戴逵.許詢.範汪.孫綽.張玄.殷顗等(并東晉賢士也)或宰輔之冠蓋。

    或人倫之羽儀。

    或置情天人之際。

    或抗迹煙霞之表。

    并禀志歸依。

    措心崇信。

    其間比對則蘭.護.開.潛.深.遁.崇.邃(八子皆高僧也)皆迹亞黃中。

    鹹不測之人也(黃中聖人也)慧遠法師雲。

    釋氏之化。

    無施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濟俗亦為真要。

    竊尋此說。

    有契理奧。

    何者。

    百家之鄉。

    十人持五戒。

    即十人淳謹。

    千室之邑。

    百人修十善。

    則百人和睦。

    持此風教。

    以遍寰區。

    編戶億千。

    則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去一惡則息一刑。

    息一刑于家萬刑息。

    于國則陛下之言坐緻太平是也。

    故佛圖澄入邺。

    石虎殺戮。

    減半渑池。

    寶塔放光。

    符健椎鋸用息(石虎後趙也。

    符健前秦)蒙遜反噬無親。

    虐如豺虎(北涼沮渠蒙遜。

    本胡人。

    博覽群書。

    曉天文。

    殺業。

    自稱涼州牧。

    後入姑臧。

    即位号西河王)末節改悟。

    遂成善人(在位三十年。

    譯涅盤經)法建道人力兼萬夫。

    幾亂河渭。

    面縛甘死。

    以赴師厄。

    此非是内教所被哉。

    時羊玄寶進曰。

    竊恐秦趙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将無取于此也。

    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鄉言。

    尚之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怠。

    貴仁德則兵氣衰。

    若以孫吳為心。

    志在吞噬。

    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唯佛教而已哉。

    帝悅曰。

    釋門有卿。

    亦猶孔氏之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

    昔牟子郗嘉賓宗炳朱皓之劉勰。

    并會道控儒。

    承經作訓。

    警法王之路。

    獻獲醜之功。

    而彼言行。

    豈由形勸而已哉。

    魏以太延五年始起虐(太延五年已夗年。

    北涼初滅佛法也)太平真君七年丙戌盡誅滅。

    是歲宋元嘉二十三年也。

    正平二年壬辰春二月帝崩。

    太子晃先卒(初帝南征。

    有谮晃淫于内。

    帝怒。

    晃懼乃謀逆。

    帝知之因詐死。

    使人召晃至。

    以鐵籠罩之。

    撻三百。

    後乃殺之)吳王立改元曰永平。

    是歲十一月崩(魏太武正平二年。

    為常侍宗愛所害。

    景穆太子光立。

    改永平元年。

    宗愛亦害之。

    立景穆子浚。

    号文成帝。

    改元曰興安也)文成立。

    改元曰興安。

    複興也(再興釋教)周以天和四年己醜歲議興廢。

    建德三年甲午大殲滅。

    當陳宣大建六年也(周武名邕。

    佛道二教并毀除之)宣正元年戊戌帝崩。

    天元嗣立(宣帝也。

    諱赟。

    武帝長子。

    稅入市者。

    人一文錢。

    幸洛陽。

    驿馬四百裡。

    皇後方駕而行。

    後者罪之。

    自稱天元皇帝。

    鹹陽水變為血)已亥歲改為大成元年。

    春複興也。

    惟天命弗于常。

    以禹啟夏命。

    以湯啟殷命。

    其将亡也。

    以桀纣滅之(禹姒姓名文命。

    湯子姓名天乙。

    桀禹十七代孫。

    纣湯三十代孫)惟至道弗于常。

    以漢魏始之。

    以晉宋弘之。

    其将亡也以二武滅之。

    天意以萬物不一。

    外事豈必福者能興。

    禍者能滅。

    不興安廢。

    不廢孰興乎。

    昔玄高缢于郊南。

    弟子經夕乃至。

    興而告曰。

    大法應化。

    随緣盛衰。

    盛衰在迹。

    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

    不久複當如我。

    汝等死後。

    法當複興也(玄高道人。

    以太子晃之師故死于平陽。

    光至于寺。

    弟子方知乃請屍。

    屍至寺。

    複起告弟子。

    後大法果滅也)魏興安初(文宣皇帝甲午年也)高宗诏曰。

    夫為帝王者。

    必祇奉明靈顯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利濟群品者。

    雖往猶序其風烈。

    是以。

    春秋嘉宗盟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禮雲。

    功施于民者祀之。

    勞及于民者祀之。

    能禦大難者祀之等是)況釋教如來。

    功濟大千。

    慧流塵境。

    尋生死者。

    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

    貴其妙門。

    助政化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

    開演正覺。

    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之也。

    世祖太武皇帝。

    開廣邊荒。

    德澤遐被。

    沙門道士。

    善行純誠。

    如慧始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