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慧始足白于面。
時号白足阿練若。
魏大武沙除釋教令構得僧首者賞金始立國門。
來者與其頭。
官中賞給不暇。
由是而止)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
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
怪物多有。
奸淫之俦。
得容假托。
講寺之中。
緻有兇黨。
是以。
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
有司失旨。
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
每為慨然(文宣帝父尊為景穆)值軍國多事。
未遑修複。
以朕缵承鴻緒。
君臨萬邦。
思述先志。
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城郡縣衆居之所。
各聽建浮圖一軀。
任其财用。
不制期限。
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
不問長幼。
出于良家。
性行笃素。
鄉裡所明者聽出家。
大州五十人。
小州三十人。
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者也(已上後魏文宣皇帝再興诏)周初滅法。
尋立通道觀。
選釋李門人有名當世者一百二十人。
着衣冠笏履。
号通道觀學士(衛元嵩奏置也)而普曠剃發留須(高僧也)帝乃笑之。
大成元年春正月天元诏曰(宣帝)弘建玄風。
三寶尊重。
特宜修敬。
法化弘廣。
理可歸崇。
其舊沙門中德行清高者七人。
在正武殿西安置行道。
二月改為大象元年。
勅曰。
佛法弘大。
千古共崇。
豈有沈隐舍而不行。
自今已後。
王公已下并及黎庶。
并宜修事。
知朕意焉。
爰于二京各立一寺。
其餘州郡猶未通許。
四月八日。
诏。
佛教興來多曆年代。
論其至理。
實自難明。
但以世漸澆浮不依佛法。
緻使清淨之法變成濁穢。
高祖武皇帝廢而不立。
正為如此。
朕今情存至道。
思弘善法。
方揀擇練行。
恭循此理。
令形服不改。
德行仍存。
敬設道場。
欲行善法。
王公已下。
并宜知悉。
至二十日。
诏選耆舊沙門懿德貞潔學業沖博一百二十人。
勿剪發毀形。
于陟岵寺為國行道。
所資公給。
沙門任道林曆高祖天元二世。
谏奏有儀。
帝懿乃辯。
屢回天睠。
大法紹複。
斯人有力矣(周武律德二年廢二教。
即陳宣帝大建五年也。
北齊後主武平四年也。
後梁明帝大定十二年癸巳之歲矣)隋文潛龍時。
有神尼智仙言曰。
佛法将滅。
一切神明今已西去。
兒當為普天慈父(即隋文帝)重興佛法。
一切神明還來至此。
靜帝沖幼。
以隋公輔政。
欲令沙門複舊未之能也。
洎革周命(周靜帝諱衍。
宣帝長子。
即位改元大定。
以隋公楊堅為丞相。
複佛道二教。
在位一年。
遜于隋居别宮。
奉為介國公。
食邑萬戶。
一切依周制。
開皇元年崩年。
九歲)乃令剃落。
如昙延.靈裕.慧遠等。
皆不失其人也。
國初高祖問群臣曰。
傅弈每雲。
佛教無用。
朕欲從其所議。
卿等何如。
魏公裴寂進曰。
臣聞。
齊桓公與管仲.鮑叔.寗戚等飲酒而适。
桓公謂鮑叔曰。
為寡人祝之。
鮑叔奉酒而祝曰。
願吾君無忘出于莒(齊公孫無知亂小白奔莒。
齊人殺無知。
後鮑叔輔小白入立。
是為桓公也)願管仲無忘縛于魯(齊亂管仲與子糺奔魯。
國人納之。
值小白先入。
遂戰魯敗。
乃殺子糺。
而生縛管仲。
至鮑叔解之于境也)願寗戚無忘于飯牛(寗戚使車飯于牛下見桓公扣角而歌。
桓公乃用之)桓公避席而謝。
寡人與二三大夫曾無忘夫子之言。
則齊社稷不廢矣。
此言常思舊也。
陛下昔創義師。
志憑三寶。
雲安九五。
誓啟玄門。
今陛下六合歸仁。
富有四海。
欲納弈之狂簡(傅弈也)而毀廢佛僧。
此則虧陛下之往信。
彰陛下之今過。
元元失望(元元黎遮也)理不可也。
是知文武之賢。
固天攸縱。
匪惟社稷之臣。
實亦法王之臣。
既作衛于王室。
亦屏藩于聖教也。
若夫長民者。
行着一鄉。
智効一官。
樹風聲之德表。
為蚩氓之効仰。
彼氓也何有知焉。
舉直錯諸枉彼民之謂直也。
舉枉錯諸直彼氓而謂之直也。
本無特鑒委化上流者。
安得不審其動也。
慎其詞也。
昭其信也。
禮雲。
堯舜率天下以仁。
而民從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虐。
而民從之。
又曰。
下之事上也。
不從其所令。
而從其所化。
上好是物。
下必有甚者矣。
今庶口喋喋(音牒侫語也)病乎不信。
餘心晦晦兼愠乎信何哉。
夫信有三者焉。
有智有愚有黨。
智則擇物。
人悅其鑒。
如舜舉皐陶。
湯舉伊尹。
仁者至。
不仁者遠矣。
愚與黨傷蠧哉。
愚不辨于牛馬。
于其所信。
如休猴而冠之(昔項羽屠鹹陽。
焚燒宮阙。
三月火不滅。
而歸下邳。
秦之君子有言曰。
項籍之作。
猶沐猴而冠焉)慕像龍而懼其真龍(葉公食菜于葉。
姓沈。
名諸梁。
字子高。
好龍畫之。
門戶屏屋。
天為見真龍。
見之驚悸而卒也)以狂且為子都(子都有貌之美者也。
狂童也。
且語辭也。
詩雲。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是也。
此詩剌鄭不賢之謂者也)以大天為羅漢(大天土火羅國僧。
造五逆者。
無憂供之。
以為羅漢)小人之幸。
君子之不幸(不應用而獲。
用謂之幸。
應用而不獲。
用謂之不幸)黨則失賢與惡(故君子不黨)保奸害善。
悖亂無法。
使服箱之馬而見忌角于兇犢(車旁之馬)而隐遁者患山林之不深矣。
彼二者真若率信不得信之樞也。
北山野人瞰餘之斐詞(謂所居之□□者□)曰夫為道德□□乎□□□□□□□□□□□□□□□經。
外有六典百氏。
足以遊神娛目端思默聽今乃鑽研簡牍(□□□也□□□也)輕役精魂。
規規皇皇。
其殆也已(自有内外典籍。
何須更區區撰此)餘赧而失據徐思而對曰。
夫坳塘不足以隘于江湖而不孕于雚葦(不可以隘小之故便不生于雚葦)培塿不足以下于衡霍而不載于枳棘(衡霍南嶽也。
培塿堆阜也。
枳棘刺也)萬物今古各有分也。
昔楊雄見知于君山(楊雄。
字子雲。
好古甞着拟周易。
草太玄經十卷。
張平子見之曰。
隻可蓋于醬瓿。
及桓譚見之曰。
可以偕聖也。
後欝林大守陸績注之也)左沖得譽于皇甫(左思。
字太沖。
閉戶十年。
着三都賦。
門戶井溷。
皆有紙筆。
得□□□□辄書之賦成。
皇甫谧見而譽之。
都下謂之紙貴)愚智否臧。
亦何有定在乎。
遇不遇□□□□憫餘(奚何也。
憫恻念也)尋繹往修。
遠慕前識(慕子雲太沖也)托彼□□□□□□庶幾善道。
刻鳳成雞。
猶利其半。
既非吾徒。
終日飽食。
則高天厚□曾何腆乎(人若不學。
則終日飽食。
無所用心。
焉知高天厚地哉。
腆厚顔也。
亦不以無知為愧也)局踖哉(身心悚然貌也)
時号白足阿練若。
魏大武沙除釋教令構得僧首者賞金始立國門。
來者與其頭。
官中賞給不暇。
由是而止)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
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
怪物多有。
奸淫之俦。
得容假托。
講寺之中。
緻有兇黨。
是以。
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
有司失旨。
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
每為慨然(文宣帝父尊為景穆)值軍國多事。
未遑修複。
以朕缵承鴻緒。
君臨萬邦。
思述先志。
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城郡縣衆居之所。
各聽建浮圖一軀。
任其财用。
不制期限。
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
不問長幼。
出于良家。
性行笃素。
鄉裡所明者聽出家。
大州五十人。
小州三十人。
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者也(已上後魏文宣皇帝再興诏)周初滅法。
尋立通道觀。
選釋李門人有名當世者一百二十人。
着衣冠笏履。
号通道觀學士(衛元嵩奏置也)而普曠剃發留須(高僧也)帝乃笑之。
大成元年春正月天元诏曰(宣帝)弘建玄風。
三寶尊重。
特宜修敬。
法化弘廣。
理可歸崇。
其舊沙門中德行清高者七人。
在正武殿西安置行道。
二月改為大象元年。
勅曰。
佛法弘大。
千古共崇。
豈有沈隐舍而不行。
自今已後。
王公已下并及黎庶。
并宜修事。
知朕意焉。
爰于二京各立一寺。
其餘州郡猶未通許。
四月八日。
诏。
佛教興來多曆年代。
論其至理。
實自難明。
但以世漸澆浮不依佛法。
緻使清淨之法變成濁穢。
高祖武皇帝廢而不立。
正為如此。
朕今情存至道。
思弘善法。
方揀擇練行。
恭循此理。
令形服不改。
德行仍存。
敬設道場。
欲行善法。
王公已下。
并宜知悉。
至二十日。
诏選耆舊沙門懿德貞潔學業沖博一百二十人。
勿剪發毀形。
于陟岵寺為國行道。
所資公給。
沙門任道林曆高祖天元二世。
谏奏有儀。
帝懿乃辯。
屢回天睠。
大法紹複。
斯人有力矣(周武律德二年廢二教。
即陳宣帝大建五年也。
北齊後主武平四年也。
後梁明帝大定十二年癸巳之歲矣)隋文潛龍時。
有神尼智仙言曰。
佛法将滅。
一切神明今已西去。
兒當為普天慈父(即隋文帝)重興佛法。
一切神明還來至此。
靜帝沖幼。
以隋公輔政。
欲令沙門複舊未之能也。
洎革周命(周靜帝諱衍。
宣帝長子。
即位改元大定。
以隋公楊堅為丞相。
複佛道二教。
在位一年。
遜于隋居别宮。
奉為介國公。
食邑萬戶。
一切依周制。
開皇元年崩年。
九歲)乃令剃落。
如昙延.靈裕.慧遠等。
皆不失其人也。
國初高祖問群臣曰。
傅弈每雲。
佛教無用。
朕欲從其所議。
卿等何如。
魏公裴寂進曰。
臣聞。
齊桓公與管仲.鮑叔.寗戚等飲酒而适。
桓公謂鮑叔曰。
為寡人祝之。
鮑叔奉酒而祝曰。
願吾君無忘出于莒(齊公孫無知亂小白奔莒。
齊人殺無知。
後鮑叔輔小白入立。
是為桓公也)願管仲無忘縛于魯(齊亂管仲與子糺奔魯。
國人納之。
值小白先入。
遂戰魯敗。
乃殺子糺。
而生縛管仲。
至鮑叔解之于境也)願寗戚無忘于飯牛(寗戚使車飯于牛下見桓公扣角而歌。
桓公乃用之)桓公避席而謝。
寡人與二三大夫曾無忘夫子之言。
則齊社稷不廢矣。
此言常思舊也。
陛下昔創義師。
志憑三寶。
雲安九五。
誓啟玄門。
今陛下六合歸仁。
富有四海。
欲納弈之狂簡(傅弈也)而毀廢佛僧。
此則虧陛下之往信。
彰陛下之今過。
元元失望(元元黎遮也)理不可也。
是知文武之賢。
固天攸縱。
匪惟社稷之臣。
實亦法王之臣。
既作衛于王室。
亦屏藩于聖教也。
若夫長民者。
行着一鄉。
智効一官。
樹風聲之德表。
為蚩氓之効仰。
彼氓也何有知焉。
舉直錯諸枉彼民之謂直也。
舉枉錯諸直彼氓而謂之直也。
本無特鑒委化上流者。
安得不審其動也。
慎其詞也。
昭其信也。
禮雲。
堯舜率天下以仁。
而民從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虐。
而民從之。
又曰。
下之事上也。
不從其所令。
而從其所化。
上好是物。
下必有甚者矣。
今庶口喋喋(音牒侫語也)病乎不信。
餘心晦晦兼愠乎信何哉。
夫信有三者焉。
有智有愚有黨。
智則擇物。
人悅其鑒。
如舜舉皐陶。
湯舉伊尹。
仁者至。
不仁者遠矣。
愚與黨傷蠧哉。
愚不辨于牛馬。
于其所信。
如休猴而冠之(昔項羽屠鹹陽。
焚燒宮阙。
三月火不滅。
而歸下邳。
秦之君子有言曰。
項籍之作。
猶沐猴而冠焉)慕像龍而懼其真龍(葉公食菜于葉。
姓沈。
名諸梁。
字子高。
好龍畫之。
門戶屏屋。
天為見真龍。
見之驚悸而卒也)以狂且為子都(子都有貌之美者也。
狂童也。
且語辭也。
詩雲。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是也。
此詩剌鄭不賢之謂者也)以大天為羅漢(大天土火羅國僧。
造五逆者。
無憂供之。
以為羅漢)小人之幸。
君子之不幸(不應用而獲。
用謂之幸。
應用而不獲。
用謂之不幸)黨則失賢與惡(故君子不黨)保奸害善。
悖亂無法。
使服箱之馬而見忌角于兇犢(車旁之馬)而隐遁者患山林之不深矣。
彼二者真若率信不得信之樞也。
北山野人瞰餘之斐詞(謂所居之□□者□)曰夫為道德□□乎□□□□□□□□□□□□□□□經。
外有六典百氏。
足以遊神娛目端思默聽今乃鑽研簡牍(□□□也□□□也)輕役精魂。
規規皇皇。
其殆也已(自有内外典籍。
何須更區區撰此)餘赧而失據徐思而對曰。
夫坳塘不足以隘于江湖而不孕于雚葦(不可以隘小之故便不生于雚葦)培塿不足以下于衡霍而不載于枳棘(衡霍南嶽也。
培塿堆阜也。
枳棘刺也)萬物今古各有分也。
昔楊雄見知于君山(楊雄。
字子雲。
好古甞着拟周易。
草太玄經十卷。
張平子見之曰。
隻可蓋于醬瓿。
及桓譚見之曰。
可以偕聖也。
後欝林大守陸績注之也)左沖得譽于皇甫(左思。
字太沖。
閉戶十年。
着三都賦。
門戶井溷。
皆有紙筆。
得□□□□辄書之賦成。
皇甫谧見而譽之。
都下謂之紙貴)愚智否臧。
亦何有定在乎。
遇不遇□□□□憫餘(奚何也。
憫恻念也)尋繹往修。
遠慕前識(慕子雲太沖也)托彼□□□□□□庶幾善道。
刻鳳成雞。
猶利其半。
既非吾徒。
終日飽食。
則高天厚□曾何腆乎(人若不學。
則終日飽食。
無所用心。
焉知高天厚地哉。
腆厚顔也。
亦不以無知為愧也)局踖哉(身心悚然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