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仙。
或變金銀抂燒鈆竟有何成者也)揆其無傷而故犯也。
禮雲。
疑事無質如崔皓率己專斷。
以贻君親之戚(魏武以惡疾而終。
崔皓戮屍者也)安得崔也。
謂之忠孝乎。
今有蓬心之士。
尚欲與崔何其昏也(與者許也)覆軌之迹。
孰得貳焉。
若以東漢已前世未有佛。
家國自甯。
今宜複其昔者(此牒外人難也)則義軒已前未有文字。
天下遂性(羲軒前未有文字。
帝道無為自理也)姬孔漸滋。
人用梏械(所以拘手足也)殆于瘥劄(瘥小死也。
劄大死也則今疫疠之疾也)秦正坑之。
亦何罪也(秦正始皇也。
三十四年。
博士淳于越奏。
令封子弟為諸侯。
李斯雲。
諸生不師古而學古非兩世。
諸非秦記皆燒之。
諸有藏詩書及百家語悉燒。
偶語詩書者死)若以四夷之人弋鮮食(免網也。
弋以生絲線系箭而射鳥。
夫子弋不射宿也)孰為施戒(四夷之人以殺戮為耕作何有施戒事也)而世襲穹廬者(穹廬蕃帳)則四夷之民。
何甞有姬孔之教。
行于禮義。
而君臣父子繼焉。
是則姬孔亦可廢也(東漢已前無佛法。
東漢已前國自理。
四夷之國無儒教。
四夷之國亦自理。
佛教如可廢。
則儒教亦可廢也)若以平施俾家給人足(謂普施赒急也)不必在乎齊戒者。
誠亦驅其人于塗炭矣(若不持齊戒而施。
則以殺盜淫等惠人是也)夫慈心惠下。
宗廟不修。
不得謂之孝也(慈雖及下。
敬不及祖。
豈曰孝乎)豐物恣惡。
香火不修。
不得謂之福也(如殺馬祭天等)其無孝無福而望人安固。
如憑攸枿而待蔭者也(枿斷樹之餘也。
殺命求福。
如依無葉之樹。
豈有蔭也)若以佛無形響。
複不可奉者。
則郊祀先王先公。
孰有見聞而敦其禮乎(考祖亦無見聞。
何故祀之)若以鬼神不實。
先儒但導人為敬者。
則何患佛教不實。
而使人為善耶。
但謗者構惡不盈耳。
不足以駭聽。
聽者聞惡不暢心。
不足以承謗。
故聽與謗。
其過均矣。
而氛嚣之世。
愛則廣其美。
惡則厚其過。
夫有虞氏仁孝之宗也。
汲冡以平陽之變。
非揖讓而取也(汲冡書雲。
舜囚堯于平陽。
以奪其位。
非受禅也。
今見有囚堯城也)伊尹人臣之表也。
汲冡以桐宮反刺乃複夏政也(伊尹相太甲。
太甲不用伊尹之訓。
伊尹放之桐宮。
三年俟其改過。
乃歸複其位。
以盡仁臣之道。
今汲冡書雲。
伊尹放太甲于桐宮。
太甲自窦中潛出。
殺伊尹而自立。
與尚書之文全别)凡是非徑侹之論。
何有窮乎。
故當承堯典殷書乃可經矣。
仲尼曰。
攻乎異端斯害也矣(穿鑿之家。
害于正義也)夫何不然哉。
觀乎古今撰制(内教文章)多先貶周孔而降老莊。
以為能文者(如因明疏序等)此啟戶納盜怒敵惎黨之由也(惎教也。
比者怒道兼非儒教則是教。
道儒結黨為授也)夫一寇尚不可翫。
況結二寇之沖乎。
使敵果至矣。
桓桓赳赳。
以頑勁為幹橹。
以訾讟為矛槊。
憤憤悱悱。
欝幹眦睚(眦睚怒也)緻使愚則冁而抃。
仁則懑而疾(冁笑也。
抃舞也。
下愚聞而笑之。
懑愁恨也。
仁者見而惡之也)将欲鼓而壓之。
秉羽而來之(比欲鼓勢以壓之。
舉羽以招之。
皆不可也)實難能也。
夫洩之一熛。
始蔓草而烶于宮室。
邪夫之一勃。
始凡庸而上讪賢聖(竈之火。
能爇宮闱。
邪夫之謗。
安懼聖賢哉)何無善慎欤(無不也何不慎言也)古語雲。
行無禮必自及(敬人者人必敬己。
陵人者人亦雠已)昔呂布(魏曹操下将)強袁渙令作書罵劉備渙曰。
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
彼固君子耶。
且不恥将軍之言(君子之道犯而不校)彼誠小人耶。
複将軍之意。
則辱在此不在彼矣。
故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居縛反。
說文雲。
争持物也)人窮則詐。
馬窮則佚。
夫能使啄佚之不至者。
其唯上智哉。
是以當吾教昭夷之際。
孰不黨行餘侮。
雖色怡于外。
而實腸結于内(夷傷也。
侮慢也。
像教既屬陵夷。
誰不朋扇。
侮慢者也。
儒道之士。
外雖恭順。
内結蛆嫉也)但果行育德。
陰構默化。
漏彼所短。
悅彼所長。
百或其一。
味我道腴。
自然回席(對彼二教。
但行恩德。
舉彼教之所長。
阙彼教之不足。
百人之内或偶一人。
味道餐風。
自然歸心者也)夫适裸國者。
解裳乃合(禹至裸國。
忻然解衣。
蓋順其俗也)且今人是此方之人。
儒道是此國之教。
其俗縱知不加于我。
亦姑各阿比其門(阿比朋黨也。
姑且也)鱗張角捍。
安得不美而從之。
婉而優之。
綏而遷之。
使悅而後服。
豈在庸言酬酢耶(所謂善戰不陣。
善閉無關者也)若以彼說不至極慮人不驟徙節于吾道者。
然聖人亦各當機禦物。
如佛與提謂說人天福。
而大聖豈不欲令人盡至寂滅欤。
但居其辰不為利矣(縱說至教。
不契其根不利于他也)其老聖豈不欲令盡至沖漠欤。
所著二篇之經(道德二篇)兼辯治于家國。
俾濟世者不相抑廢(雖序道德。
不廢治國之法)仲尼豈不欲使人盡至皇道欤。
所修六典。
兼存霸王。
将苞舉而無遺也。
故覆焘莫大于天地。
變化莫大于聖人。
而實二教之于我。
贊而不害也。
吾之于二教。
統而有歸也。
何謂飲醇酎者不競。
咀糟粕者競焉(至人君子殊途同歸。
澆薄小人是非阿黨)但人多不自信己愚。
而于可誷則欣欣然(不知已愚。
而調所不及者)未知丹碧好抑揚藻繪。
未知鈆墨好毀稱篆隸。
未知禮樂好升降法度。
未知宮羽好賞罰音律。
其有矚餘此詞能無訧兮。
餘之參玄私為适已也(就責也。
矚見也。
恐後人見參玄語錄而責于己。
今我蓋自取适性情。
而著述之也)不敢謂于君子也。
昭文之琴(文如海雲古之善琴者也)是非兩至。
甯不鼓乎(不以人是非而不鼓之)夫蘧大夫五十。
知四十九年非(衛大夫蘧瑗。
字伯王。
見耕者問。
牛赤牛何者力大。
耕夫不答。
直驅牛遠方。
答雲。
二牛俱得力。
答不平恐有怨也。
蘧瑗雲。
一農夫猶懼二牛之怨。
我今五十。
知四十九年之非也)孔宣父六十。
知五十九年非。
如餘瑣焉耄與阖柩而已(阖棺蓋也)齊君懸賞。
以待谏慮失于治也(齊威王懸賞曰。
有面谏寡人者受上賞。
書谏者受中賞。
謗議于市朝者受下賞也)漢相貶爵以杜谏(蕭何以苑中之地貸法賈人。
高皇大怒。
何遂免冠徒跣以請罪。
帝乃釋之)審其能守也。
雖取舍不同。
而各有
或變金銀抂燒鈆竟有何成者也)揆其無傷而故犯也。
禮雲。
疑事無質如崔皓率己專斷。
以贻君親之戚(魏武以惡疾而終。
崔皓戮屍者也)安得崔也。
謂之忠孝乎。
今有蓬心之士。
尚欲與崔何其昏也(與者許也)覆軌之迹。
孰得貳焉。
若以東漢已前世未有佛。
家國自甯。
今宜複其昔者(此牒外人難也)則義軒已前未有文字。
天下遂性(羲軒前未有文字。
帝道無為自理也)姬孔漸滋。
人用梏械(所以拘手足也)殆于瘥劄(瘥小死也。
劄大死也則今疫疠之疾也)秦正坑之。
亦何罪也(秦正始皇也。
三十四年。
博士淳于越奏。
令封子弟為諸侯。
李斯雲。
諸生不師古而學古非兩世。
諸非秦記皆燒之。
諸有藏詩書及百家語悉燒。
偶語詩書者死)若以四夷之人弋鮮食(免網也。
弋以生絲線系箭而射鳥。
夫子弋不射宿也)孰為施戒(四夷之人以殺戮為耕作何有施戒事也)而世襲穹廬者(穹廬蕃帳)則四夷之民。
何甞有姬孔之教。
行于禮義。
而君臣父子繼焉。
是則姬孔亦可廢也(東漢已前無佛法。
東漢已前國自理。
四夷之國無儒教。
四夷之國亦自理。
佛教如可廢。
則儒教亦可廢也)若以平施俾家給人足(謂普施赒急也)不必在乎齊戒者。
誠亦驅其人于塗炭矣(若不持齊戒而施。
則以殺盜淫等惠人是也)夫慈心惠下。
宗廟不修。
不得謂之孝也(慈雖及下。
敬不及祖。
豈曰孝乎)豐物恣惡。
香火不修。
不得謂之福也(如殺馬祭天等)其無孝無福而望人安固。
如憑攸枿而待蔭者也(枿斷樹之餘也。
殺命求福。
如依無葉之樹。
豈有蔭也)若以佛無形響。
複不可奉者。
則郊祀先王先公。
孰有見聞而敦其禮乎(考祖亦無見聞。
何故祀之)若以鬼神不實。
先儒但導人為敬者。
則何患佛教不實。
而使人為善耶。
但謗者構惡不盈耳。
不足以駭聽。
聽者聞惡不暢心。
不足以承謗。
故聽與謗。
其過均矣。
而氛嚣之世。
愛則廣其美。
惡則厚其過。
夫有虞氏仁孝之宗也。
汲冡以平陽之變。
非揖讓而取也(汲冡書雲。
舜囚堯于平陽。
以奪其位。
非受禅也。
今見有囚堯城也)伊尹人臣之表也。
汲冡以桐宮反刺乃複夏政也(伊尹相太甲。
太甲不用伊尹之訓。
伊尹放之桐宮。
三年俟其改過。
乃歸複其位。
以盡仁臣之道。
今汲冡書雲。
伊尹放太甲于桐宮。
太甲自窦中潛出。
殺伊尹而自立。
與尚書之文全别)凡是非徑侹之論。
何有窮乎。
故當承堯典殷書乃可經矣。
仲尼曰。
攻乎異端斯害也矣(穿鑿之家。
害于正義也)夫何不然哉。
觀乎古今撰制(内教文章)多先貶周孔而降老莊。
以為能文者(如因明疏序等)此啟戶納盜怒敵惎黨之由也(惎教也。
比者怒道兼非儒教則是教。
道儒結黨為授也)夫一寇尚不可翫。
況結二寇之沖乎。
使敵果至矣。
桓桓赳赳。
以頑勁為幹橹。
以訾讟為矛槊。
憤憤悱悱。
欝幹眦睚(眦睚怒也)緻使愚則冁而抃。
仁則懑而疾(冁笑也。
抃舞也。
下愚聞而笑之。
懑愁恨也。
仁者見而惡之也)将欲鼓而壓之。
秉羽而來之(比欲鼓勢以壓之。
舉羽以招之。
皆不可也)實難能也。
夫洩之一熛。
始蔓草而烶于宮室。
邪夫之一勃。
始凡庸而上讪賢聖(竈之火。
能爇宮闱。
邪夫之謗。
安懼聖賢哉)何無善慎欤(無不也何不慎言也)古語雲。
行無禮必自及(敬人者人必敬己。
陵人者人亦雠已)昔呂布(魏曹操下将)強袁渙令作書罵劉備渙曰。
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
彼固君子耶。
且不恥将軍之言(君子之道犯而不校)彼誠小人耶。
複将軍之意。
則辱在此不在彼矣。
故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居縛反。
說文雲。
争持物也)人窮則詐。
馬窮則佚。
夫能使啄佚之不至者。
其唯上智哉。
是以當吾教昭夷之際。
孰不黨行餘侮。
雖色怡于外。
而實腸結于内(夷傷也。
侮慢也。
像教既屬陵夷。
誰不朋扇。
侮慢者也。
儒道之士。
外雖恭順。
内結蛆嫉也)但果行育德。
陰構默化。
漏彼所短。
悅彼所長。
百或其一。
味我道腴。
自然回席(對彼二教。
但行恩德。
舉彼教之所長。
阙彼教之不足。
百人之内或偶一人。
味道餐風。
自然歸心者也)夫适裸國者。
解裳乃合(禹至裸國。
忻然解衣。
蓋順其俗也)且今人是此方之人。
儒道是此國之教。
其俗縱知不加于我。
亦姑各阿比其門(阿比朋黨也。
姑且也)鱗張角捍。
安得不美而從之。
婉而優之。
綏而遷之。
使悅而後服。
豈在庸言酬酢耶(所謂善戰不陣。
善閉無關者也)若以彼說不至極慮人不驟徙節于吾道者。
然聖人亦各當機禦物。
如佛與提謂說人天福。
而大聖豈不欲令人盡至寂滅欤。
但居其辰不為利矣(縱說至教。
不契其根不利于他也)其老聖豈不欲令盡至沖漠欤。
所著二篇之經(道德二篇)兼辯治于家國。
俾濟世者不相抑廢(雖序道德。
不廢治國之法)仲尼豈不欲使人盡至皇道欤。
所修六典。
兼存霸王。
将苞舉而無遺也。
故覆焘莫大于天地。
變化莫大于聖人。
而實二教之于我。
贊而不害也。
吾之于二教。
統而有歸也。
何謂飲醇酎者不競。
咀糟粕者競焉(至人君子殊途同歸。
澆薄小人是非阿黨)但人多不自信己愚。
而于可誷則欣欣然(不知已愚。
而調所不及者)未知丹碧好抑揚藻繪。
未知鈆墨好毀稱篆隸。
未知禮樂好升降法度。
未知宮羽好賞罰音律。
其有矚餘此詞能無訧兮。
餘之參玄私為适已也(就責也。
矚見也。
恐後人見參玄語錄而責于己。
今我蓋自取适性情。
而著述之也)不敢謂于君子也。
昭文之琴(文如海雲古之善琴者也)是非兩至。
甯不鼓乎(不以人是非而不鼓之)夫蘧大夫五十。
知四十九年非(衛大夫蘧瑗。
字伯王。
見耕者問。
牛赤牛何者力大。
耕夫不答。
直驅牛遠方。
答雲。
二牛俱得力。
答不平恐有怨也。
蘧瑗雲。
一農夫猶懼二牛之怨。
我今五十。
知四十九年之非也)孔宣父六十。
知五十九年非。
如餘瑣焉耄與阖柩而已(阖棺蓋也)齊君懸賞。
以待谏慮失于治也(齊威王懸賞曰。
有面谏寡人者受上賞。
書谏者受中賞。
謗議于市朝者受下賞也)漢相貶爵以杜谏(蕭何以苑中之地貸法賈人。
高皇大怒。
何遂免冠徒跣以請罪。
帝乃釋之)審其能守也。
雖取舍不同。
而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