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外信第十六(明佛教于外宗有信有不信者)
大荒之西(天子王畿五百裡甸服。
五百裡侯服。
五百裡綏服。
五百裡要服。
五百裡荒服。
荒服去京師二千五百裡。
今指大荒之外。
極西之境也)申毒殊風(即西天之風化。
與震旦有異也)太古之始。
至聖未生(所謂如來也)有外道仙。
為世宗教首。
則僧伽衛世(初時有僧伽外道。
立二十五谛義。
衛世外道。
說六句義等也)中則六師(一不蘭迦葉。
二阿夷滿。
三瞿耶婁。
四波休旃。
五先比盧持。
六尼幹子)終于九十五種(即蘊離蘊計我等外道也)高視岩薮。
謀勍吾敵。
将危害正法。
薦食玄侶。
侵轶真境。
伐毀舟梁。
雖怙其衆。
不若吾寡。
是以舍利弗一舉勞度差之俦殄瘁矣(彈盡也。
即勝論外道也。
以此仙人形醜好夜出乞食。
故号鸺鹠。
為五頂子立六句義。
後化為石。
為陳那菩薩破之。
一吼而石粉碎矣)故以直擊亂薎有不濟。
但慢壘既高。
邪戈難偃。
稠林嘯聚。
迷津徒涉。
俾苦海波瀾浩而無際。
險道罾繳。
綿亘不蔇(繳射鳥器也。
罾取魚器也。
蔇至也。
修行者不至矣)聖人以是為瘼。
群生以是永悼。
嘻何莫如之何也已。
自白馬西來梵文貢洛(後漢明帝永平十年。
攝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方來至洛也)信毀疊扇。
君臣不一(時五嶽道士褚善信等求比試焚燒經像也)且遐域之壤。
九服謂之荒表。
兌方之俗。
四海目為戎人(九服九州島兌方西國)而彼複謂中華封略為儒邦。
蔥嶺東陲為邊裔。
夫人情各重其所處。
而傲乎他邦。
而皆曰佛何不生中國(震旦人自以此土為中國)傳聞。
中天夏至。
測影而盡其表(西天中印度夏至之日。
樹竿于日中無影。
蓋得閻浮之中日行正居上。
故彼稱中也)此方雖邵伯相宅周公往營(周本都鄗京召公相宅于陝鄏周公至成周營之。
則今洛京是也)而周禮雲。
大司徒職日至之景尺有五寸(洛京雖震旦之心。
夏至之日午時樹竿尚有一尺五寸之景。
則别地更多也)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
四時之所交。
風雨之所會。
陰陽之所和。
百物阜安。
乃建王國。
今河南陽城縣。
得中夏之中。
而影且有餘矣。
其不在陽城則又過乎一尺五寸矣。
而天上千裡地下一寸。
故此西域萬裡之外。
又戎夏為邦。
古今何定。
伊洛化則為戎(左傳。
有伊洛之戎。
又有伐陸渾之戎。
皆在洛也)吳越變而為夏(吳越本夷。
而勾踐夫差皆為中國霸主矣)故至聖乘時。
本不限于方俗。
但以大千閻浮為内地。
可此即此。
可彼即彼。
豈以文武不在洛。
則非天下之君乎(文王居西戎。
武王居岐下)而西域時無輪王。
分天下為四主。
東以人為主。
正由禮樂出乎此方。
仁義冠乎八荒。
舉稱中非必由于地。
宋何承天問慧嚴曰。
佛國用何曆。
嚴曰。
彼夏至之日方中無影。
五行尚土德。
八寸為尺。
一兩當此方十二兩。
建辰為歲首(慧嚴親至西天回故能明此事也)及讨核分至(春秋分冬夏至)薄食宿度阿衡陰陽乃以為然。
但以西來三藏越海重譯涉曆于艱險。
輕百死而緻乎一生。
既至而不知鄉國之所在。
固可悲也。
其所翻譯。
方諸寰中之典既乖視聽深違背欲将使積昏之士背風靡草。
逆坂走丸。
祇增其忿。
誠又難也(以翻譯三藏來既遐遠。
不達此方語言。
緻令詞有質樸文非流美。
如安世高所譯等經。
不了之士。
逆便相非。
增于謗讟。
則為未可者也)夫雍門周承孟甞騷屑凄感。
為之鼓琴琴一發。
而涕泗零落。
不知其極(雍門齊地也。
孟甞田文齊公子也。
周承為之鼓琴琴發。
而涕不能止)而邪愚之夫承王侯疑貳阻薄。
為之鼓唇唇一啟。
而讪謗搖動。
莫我已矣(此叙輕毀宗教之士因時政之官于吾教疑貳之間。
承便鼓扇于唇齒以毀謗。
緻令王侯心回而信用之也)是以假彼重位鴻才。
言為物準。
行為時憲(佛法付與王臣。
凡在位官員才學之士。
假以護持。
所在三寶尤宜援奉。
貴其大才重位以弘護宗教矣。
準繩也。
憲法也)順則誘掖。
背則擊搏(掖提膊也。
信順之者。
提臂而引之。
不信者。
擊搏而責之也)使弱喪知乎所歸。
食椹懷乎好。
音(黃莺食桑椹而音美。
如聞法而敬信也)乃佛法金城湯池之固(假尊官為外護。
則佛法若有城池之固)而攻者罔弗敗。
律喪師矣(若有外黨相攻。
無不自然摧敗也)夫釋氏之難。
而釋氏不能違之者何(外人問有難釋氏之教。
而引釋氏之教答之。
而不能違避其難者有何所以)譬陰愆于序。
赫日晞之。
陽愆于序。
洪雨霔之(久雨者。
陰之失序。
則須晴景方解。
久旱者。
陽之失序。
則須甘雨解之)若陰濟于陰。
湯濟于陽。
則九載之水。
七年之旱。
未足多也(堯有九載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故古之賢德。
無位何威。
無賞何悅。
無辯何信。
其所酬抗。
多以釋教為證反資其倨(答難若專引己教為證。
如以陰濟陰以陽濟陽也)是以夷難靜暴複迷取亂。
挫公孫龍之辯(夷平也。
取亂取勝也。
公孫龍趙人也。
虞鄉思以邯鄲請封平原。
龍以辯捷谏而止。
後語雲。
龍有白馬之辯者也)絕叔孫氏之毀(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
夫子不可毀。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
夫子之賢者日月也。
不可得而踰也)雖有方袍。
莫如服冕(服冕儒士有毀夫子辄能對之。
豈可方袍釋子遭毀其師而無對答之者可不恥乎。
必資于學矣。
方袍袈裟也)昔何承天着達性論。
顔延之折之(并宋之朝士。
顔光祿也。
有文常好飲酒)範缜構形神滅義。
沈約質之(梁朝賢士也。
文在弘明集)故豺狼非狻猊不制。
蛇豕非镆不斷。
而經稱為外援展如之人(展援也。
假信心為外授。
審如此也)則不失其名也。
嗚呼有天地焉。
有生成焉。
有信者焉。
有不信者焉(既天地造化則有萬物人倫。
人倫之内有信者有不信者。
情不同故也)其信如漢顯宗(則後漢第二主明帝也)傅武仲(傅毅也)吳大帝(孫權也)支與阚(支謙阚澤)東晉至于受終至王蒙.郗超.許詢.謝尚之倫。
宋文明。
洎宗王.何顔輩。
魏宗恭。
南齊劉虬。
梁君臣陶隐居(陶景純。
字隐居。
号貞白先主)北齊顔之推(此并深信之士)其不信如晉蔡谟(字道明。
東晉也。
東帝令作贊佛頌。
堅不從。
乃言謗佛。
下庭尉免為庶人)僞趙王度。
宋周
五百裡侯服。
五百裡綏服。
五百裡要服。
五百裡荒服。
荒服去京師二千五百裡。
今指大荒之外。
極西之境也)申毒殊風(即西天之風化。
與震旦有異也)太古之始。
至聖未生(所謂如來也)有外道仙。
為世宗教首。
則僧伽衛世(初時有僧伽外道。
立二十五谛義。
衛世外道。
說六句義等也)中則六師(一不蘭迦葉。
二阿夷滿。
三瞿耶婁。
四波休旃。
五先比盧持。
六尼幹子)終于九十五種(即蘊離蘊計我等外道也)高視岩薮。
謀勍吾敵。
将危害正法。
薦食玄侶。
侵轶真境。
伐毀舟梁。
雖怙其衆。
不若吾寡。
是以舍利弗一舉勞度差之俦殄瘁矣(彈盡也。
即勝論外道也。
以此仙人形醜好夜出乞食。
故号鸺鹠。
為五頂子立六句義。
後化為石。
為陳那菩薩破之。
一吼而石粉碎矣)故以直擊亂薎有不濟。
但慢壘既高。
邪戈難偃。
稠林嘯聚。
迷津徒涉。
俾苦海波瀾浩而無際。
險道罾繳。
綿亘不蔇(繳射鳥器也。
罾取魚器也。
蔇至也。
修行者不至矣)聖人以是為瘼。
群生以是永悼。
嘻何莫如之何也已。
自白馬西來梵文貢洛(後漢明帝永平十年。
攝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方來至洛也)信毀疊扇。
君臣不一(時五嶽道士褚善信等求比試焚燒經像也)且遐域之壤。
九服謂之荒表。
兌方之俗。
四海目為戎人(九服九州島兌方西國)而彼複謂中華封略為儒邦。
蔥嶺東陲為邊裔。
夫人情各重其所處。
而傲乎他邦。
而皆曰佛何不生中國(震旦人自以此土為中國)傳聞。
中天夏至。
測影而盡其表(西天中印度夏至之日。
樹竿于日中無影。
蓋得閻浮之中日行正居上。
故彼稱中也)此方雖邵伯相宅周公往營(周本都鄗京召公相宅于陝鄏周公至成周營之。
則今洛京是也)而周禮雲。
大司徒職日至之景尺有五寸(洛京雖震旦之心。
夏至之日午時樹竿尚有一尺五寸之景。
則别地更多也)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
四時之所交。
風雨之所會。
陰陽之所和。
百物阜安。
乃建王國。
今河南陽城縣。
得中夏之中。
而影且有餘矣。
其不在陽城則又過乎一尺五寸矣。
而天上千裡地下一寸。
故此西域萬裡之外。
又戎夏為邦。
古今何定。
伊洛化則為戎(左傳。
有伊洛之戎。
又有伐陸渾之戎。
皆在洛也)吳越變而為夏(吳越本夷。
而勾踐夫差皆為中國霸主矣)故至聖乘時。
本不限于方俗。
但以大千閻浮為内地。
可此即此。
可彼即彼。
豈以文武不在洛。
則非天下之君乎(文王居西戎。
武王居岐下)而西域時無輪王。
分天下為四主。
東以人為主。
正由禮樂出乎此方。
仁義冠乎八荒。
舉稱中非必由于地。
宋何承天問慧嚴曰。
佛國用何曆。
嚴曰。
彼夏至之日方中無影。
五行尚土德。
八寸為尺。
一兩當此方十二兩。
建辰為歲首(慧嚴親至西天回故能明此事也)及讨核分至(春秋分冬夏至)薄食宿度阿衡陰陽乃以為然。
但以西來三藏越海重譯涉曆于艱險。
輕百死而緻乎一生。
既至而不知鄉國之所在。
固可悲也。
其所翻譯。
方諸寰中之典既乖視聽深違背欲将使積昏之士背風靡草。
逆坂走丸。
祇增其忿。
誠又難也(以翻譯三藏來既遐遠。
不達此方語言。
緻令詞有質樸文非流美。
如安世高所譯等經。
不了之士。
逆便相非。
增于謗讟。
則為未可者也)夫雍門周承孟甞騷屑凄感。
為之鼓琴琴一發。
而涕泗零落。
不知其極(雍門齊地也。
孟甞田文齊公子也。
周承為之鼓琴琴發。
而涕不能止)而邪愚之夫承王侯疑貳阻薄。
為之鼓唇唇一啟。
而讪謗搖動。
莫我已矣(此叙輕毀宗教之士因時政之官于吾教疑貳之間。
承便鼓扇于唇齒以毀謗。
緻令王侯心回而信用之也)是以假彼重位鴻才。
言為物準。
行為時憲(佛法付與王臣。
凡在位官員才學之士。
假以護持。
所在三寶尤宜援奉。
貴其大才重位以弘護宗教矣。
準繩也。
憲法也)順則誘掖。
背則擊搏(掖提膊也。
信順之者。
提臂而引之。
不信者。
擊搏而責之也)使弱喪知乎所歸。
食椹懷乎好。
音(黃莺食桑椹而音美。
如聞法而敬信也)乃佛法金城湯池之固(假尊官為外護。
則佛法若有城池之固)而攻者罔弗敗。
律喪師矣(若有外黨相攻。
無不自然摧敗也)夫釋氏之難。
而釋氏不能違之者何(外人問有難釋氏之教。
而引釋氏之教答之。
而不能違避其難者有何所以)譬陰愆于序。
赫日晞之。
陽愆于序。
洪雨霔之(久雨者。
陰之失序。
則須晴景方解。
久旱者。
陽之失序。
則須甘雨解之)若陰濟于陰。
湯濟于陽。
則九載之水。
七年之旱。
未足多也(堯有九載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故古之賢德。
無位何威。
無賞何悅。
無辯何信。
其所酬抗。
多以釋教為證反資其倨(答難若專引己教為證。
如以陰濟陰以陽濟陽也)是以夷難靜暴複迷取亂。
挫公孫龍之辯(夷平也。
取亂取勝也。
公孫龍趙人也。
虞鄉思以邯鄲請封平原。
龍以辯捷谏而止。
後語雲。
龍有白馬之辯者也)絕叔孫氏之毀(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
夫子不可毀。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
夫子之賢者日月也。
不可得而踰也)雖有方袍。
莫如服冕(服冕儒士有毀夫子辄能對之。
豈可方袍釋子遭毀其師而無對答之者可不恥乎。
必資于學矣。
方袍袈裟也)昔何承天着達性論。
顔延之折之(并宋之朝士。
顔光祿也。
有文常好飲酒)範缜構形神滅義。
沈約質之(梁朝賢士也。
文在弘明集)故豺狼非狻猊不制。
蛇豕非镆不斷。
而經稱為外援展如之人(展援也。
假信心為外授。
審如此也)則不失其名也。
嗚呼有天地焉。
有生成焉。
有信者焉。
有不信者焉(既天地造化則有萬物人倫。
人倫之内有信者有不信者。
情不同故也)其信如漢顯宗(則後漢第二主明帝也)傅武仲(傅毅也)吳大帝(孫權也)支與阚(支謙阚澤)東晉至于受終至王蒙.郗超.許詢.謝尚之倫。
宋文明。
洎宗王.何顔輩。
魏宗恭。
南齊劉虬。
梁君臣陶隐居(陶景純。
字隐居。
号貞白先主)北齊顔之推(此并深信之士)其不信如晉蔡谟(字道明。
東晉也。
東帝令作贊佛頌。
堅不從。
乃言謗佛。
下庭尉免為庶人)僞趙王度。
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