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異學第十五(異學外學也。
習異宗之解。
助本教之旨歸者也) 器弘者以虛受為美。
心遠者以贍聞為優(禮雲。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子雲。
日知其所亡月無亡其能也。
溫故知新。
可以為師矣。
優勝也)。
故我大聖暨古先哲王嘉贊博能高稱上智。
使圓顱方趾賢愚于焉别矣(人而不學。
其猶正牆面而立。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也)薩婆多師(西天小乘宗也。
此雲廣解師。
博通敏智。
導利法化者也)十二時中許一時學外。
故于其宗悉能區别内外典籍。
善解論義。
昙無德部(此雲法鏡部。
即化他部分出也)俗藝呪術為防己害。
兼以閑邪開學不犯也(其宗立五藏。
一律。
二經。
三論。
四呪。
五菩薩藏也)華嚴經贊菩薩偈雲。
雅思淵才文中王。
歌舞譚說衆所欣(第十四卷)智論顯結集羅漢德雲。
讀誦三藏。
知内外經書。
外道十八種大書。
亦盡讀知(即毘伽羅吠陀論等)緬觌前風。
聖人皆不限所知。
捐其小善。
近崇文德。
遠成種智(熏習以成其種性)昔有羅漢。
不識赤鹽之義。
外黨諸俗。
深以為诮(舍衛城法預婆羅門。
常請僧食。
問其義。
能答者自與美食。
不能者令下人與麤惡食。
由是比丘皆不往其家。
因至佛所。
佛不遠有羅漢比丘。
法預乃問之。
何名赤鹽。
鹽有幾種。
比丘言。
我知汝是法預。
輕慢比丘。
今複惱我。
鹽止是鹽。
聞比丘語已。
心懷罔然。
來至佛所。
佛雲。
此比丘未從師學。
故不能曉答鹽也。
有比丘名弗絺盧。
佛令往問鹽義。
比丘雲。
鹽有二義。
一種味如大海水同一鹹味。
二性味者有黑鹽.赤鹽.辛頭鹽.拔遮鹽.毘攬鹽.迦遮鹽.私多鹽.毘迦鹽。
略語二種。
若生若煮。
是名鹽義。
法預聞之。
歡喜而退)蓋出朽宅則生死凡夫藐哉何及(藐遠也。
聖人出于朽故火宅。
在生死凡夫不能及也)語外事則解脫聖智或不如凡夫也(但以一行一智斷惑證聖。
于所知未遍。
或不及凡夫)故采棟桴于杞梓。
繳羽儀于鴻鹄。
畋文彩于虎豹。
則于物幾矣(幾近也。
棟桴與杞梓近。
羽儀與鴻鹄近。
文彩與虎豹近。
以類求之可也。
繳弋射箭也)索遍知于羅漢則否矣(四加行位。
尚如暗中放箭。
或中或否。
況小聖哉)昔王城野人不謂大聖智周萬物。
問以鄙賤刍牧之事。
大聖俯其事而申之。
牧族奇其聞踴躍而信。
因皆階乎道也(放牛難陀。
以佛生王宮出家成道。
必不曉放牧之事。
豈曰遍知。
遂往問佛。
佛謂說放牛經一卷。
皆四時所放贍養之事。
其族歡喜出家。
皆獲道果也)故釋氏子内審諸己。
于進修之門。
可學而不學。
可知而不知。
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
西域所學。
總有五明(一聲明。
謂诠顯文字。
二醫方明。
謂醫術蔔算。
三工巧明。
謂一切伎藝。
四因明。
謂宗因喻三揩定邪正。
五内明。
謂識達因果。
究暢真宗也)其攝拕苾馱。
此曰聲明。
則五明之一也。
以其廣記諸法聲教故也。
而彼俗典總曰毘何羯喇拏。
舊曰毘伽羅論也。
大數有五。
如此方之五經焉。
一曰悉昙章。
以成就吉祥為義。
被于創學之流也。
本以四十九字相承。
成一十八章。
總有一萬餘字。
合三百餘頌。
頌凡四句。
句以八字。
合三十二字。
傳是大自在天說(此文在西天相傳。
今不可盡知也)二蘇呾啰(即素呾覽。
此雲契經即解聲教之經也)則是一切聲明之根本正經也。
略诠要議。
有一千頌。
是上古鴻儒波爾仙所撰。
其人為大自在天所護。
面有三目。
三馱覩。
有一千頌。
專顯字功。
如上經矣(亦如上經是聲明之根本)四三棄啰。
是荒梗義。
意比田隴之夫創開畎畝。
其有三章。
章各一千頌(有三篇也)廣顯聲韻。
合成字體(若此方之乎側四聲。
為學之先也)五苾栗底蘇呾啰。
即是蘇呾啰釋也(上之四件是正經。
此下并解釋之者)上古造釋衆矣。
于中妙者有十八千頌。
演其經本(演上四經也)是阇耶昳底大學士所造。
其人當此國之初矣(武德貞觀間也)凡造西土不習此者。
于其所學徒然哉。
其有苾栗底蘇呾啰議釋二十四千頌。
是學士缽颠杜攞所造。
斯乃重顯前經(解前正經也)又有呵利伐論二十五千頌。
廣叙人事聲明諸家興廢(若今書史)即以其人為論目也。
凡此諸書在異域。
法俗通學。
始為有知矣(異域西國也)彼方論師。
前則龍猛.提婆.馬鳴(猛即龍樹也。
南印度梵志。
造智論十萬偈。
提婆者南印度人。
才超倫輩。
一國有大自在天金鑄高二丈。
以頗黎為目。
提婆鑿之。
夢神索眼。
以手出眼還之。
遂阙一目。
師龍猛出家。
為外道所殺。
馬鳴者師脅尊者。
本外道也。
為月氏王說法。
馬垂淚悲鳴。
又雲。
生時諸馬盡鳴故名也)中則無着.天親(北印度人。
佛滅九百年間出世)僧賢.清辯(僧賢。
亦雲衆賢。
清辯造掌珍論。
以芥子擊修羅窟。
待彌勒出問義也)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賢.師子月.安慧.慧護.德光(戒賢。
唐三藏往西國猶見之也)靡不具茲内外之典也。
馬鳴大士撰蘇遠拏太子歌詞(太子好施舍男女等事)并本行詩(序佛成道等事。
并佛所行贊。
今在藏内也)龍樹以詩代書。
寄南天竺國婆多婆漢那。
彼方之人。
鹹皆誦詠(若此方文選等也)以為華而典也。
其有摩呾哩制咤。
承佛先記。
廣興贊詠。
初造四百頌。
次造一百五十頌。
無着世親西土修詞者。
莫不鑽仰祖習為美焉(論語雲。
鑽之彌堅。
仰之彌
習異宗之解。
助本教之旨歸者也) 器弘者以虛受為美。
心遠者以贍聞為優(禮雲。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子雲。
日知其所亡月無亡其能也。
溫故知新。
可以為師矣。
優勝也)。
故我大聖暨古先哲王嘉贊博能高稱上智。
使圓顱方趾賢愚于焉别矣(人而不學。
其猶正牆面而立。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也)薩婆多師(西天小乘宗也。
此雲廣解師。
博通敏智。
導利法化者也)十二時中許一時學外。
故于其宗悉能區别内外典籍。
善解論義。
昙無德部(此雲法鏡部。
即化他部分出也)俗藝呪術為防己害。
兼以閑邪開學不犯也(其宗立五藏。
一律。
二經。
三論。
四呪。
五菩薩藏也)華嚴經贊菩薩偈雲。
雅思淵才文中王。
歌舞譚說衆所欣(第十四卷)智論顯結集羅漢德雲。
讀誦三藏。
知内外經書。
外道十八種大書。
亦盡讀知(即毘伽羅吠陀論等)緬觌前風。
聖人皆不限所知。
捐其小善。
近崇文德。
遠成種智(熏習以成其種性)昔有羅漢。
不識赤鹽之義。
外黨諸俗。
深以為诮(舍衛城法預婆羅門。
常請僧食。
問其義。
能答者自與美食。
不能者令下人與麤惡食。
由是比丘皆不往其家。
因至佛所。
佛不遠有羅漢比丘。
法預乃問之。
何名赤鹽。
鹽有幾種。
比丘言。
我知汝是法預。
輕慢比丘。
今複惱我。
鹽止是鹽。
聞比丘語已。
心懷罔然。
來至佛所。
佛雲。
此比丘未從師學。
故不能曉答鹽也。
有比丘名弗絺盧。
佛令往問鹽義。
比丘雲。
鹽有二義。
一種味如大海水同一鹹味。
二性味者有黑鹽.赤鹽.辛頭鹽.拔遮鹽.毘攬鹽.迦遮鹽.私多鹽.毘迦鹽。
略語二種。
若生若煮。
是名鹽義。
法預聞之。
歡喜而退)蓋出朽宅則生死凡夫藐哉何及(藐遠也。
聖人出于朽故火宅。
在生死凡夫不能及也)語外事則解脫聖智或不如凡夫也(但以一行一智斷惑證聖。
于所知未遍。
或不及凡夫)故采棟桴于杞梓。
繳羽儀于鴻鹄。
畋文彩于虎豹。
則于物幾矣(幾近也。
棟桴與杞梓近。
羽儀與鴻鹄近。
文彩與虎豹近。
以類求之可也。
繳弋射箭也)索遍知于羅漢則否矣(四加行位。
尚如暗中放箭。
或中或否。
況小聖哉)昔王城野人不謂大聖智周萬物。
問以鄙賤刍牧之事。
大聖俯其事而申之。
牧族奇其聞踴躍而信。
因皆階乎道也(放牛難陀。
以佛生王宮出家成道。
必不曉放牧之事。
豈曰遍知。
遂往問佛。
佛謂說放牛經一卷。
皆四時所放贍養之事。
其族歡喜出家。
皆獲道果也)故釋氏子内審諸己。
于進修之門。
可學而不學。
可知而不知。
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
西域所學。
總有五明(一聲明。
謂诠顯文字。
二醫方明。
謂醫術蔔算。
三工巧明。
謂一切伎藝。
四因明。
謂宗因喻三揩定邪正。
五内明。
謂識達因果。
究暢真宗也)其攝拕苾馱。
此曰聲明。
則五明之一也。
以其廣記諸法聲教故也。
而彼俗典總曰毘何羯喇拏。
舊曰毘伽羅論也。
大數有五。
如此方之五經焉。
一曰悉昙章。
以成就吉祥為義。
被于創學之流也。
本以四十九字相承。
成一十八章。
總有一萬餘字。
合三百餘頌。
頌凡四句。
句以八字。
合三十二字。
傳是大自在天說(此文在西天相傳。
今不可盡知也)二蘇呾啰(即素呾覽。
此雲契經即解聲教之經也)則是一切聲明之根本正經也。
略诠要議。
有一千頌。
是上古鴻儒波爾仙所撰。
其人為大自在天所護。
面有三目。
三馱覩。
有一千頌。
專顯字功。
如上經矣(亦如上經是聲明之根本)四三棄啰。
是荒梗義。
意比田隴之夫創開畎畝。
其有三章。
章各一千頌(有三篇也)廣顯聲韻。
合成字體(若此方之乎側四聲。
為學之先也)五苾栗底蘇呾啰。
即是蘇呾啰釋也(上之四件是正經。
此下并解釋之者)上古造釋衆矣。
于中妙者有十八千頌。
演其經本(演上四經也)是阇耶昳底大學士所造。
其人當此國之初矣(武德貞觀間也)凡造西土不習此者。
于其所學徒然哉。
其有苾栗底蘇呾啰議釋二十四千頌。
是學士缽颠杜攞所造。
斯乃重顯前經(解前正經也)又有呵利伐論二十五千頌。
廣叙人事聲明諸家興廢(若今書史)即以其人為論目也。
凡此諸書在異域。
法俗通學。
始為有知矣(異域西國也)彼方論師。
前則龍猛.提婆.馬鳴(猛即龍樹也。
南印度梵志。
造智論十萬偈。
提婆者南印度人。
才超倫輩。
一國有大自在天金鑄高二丈。
以頗黎為目。
提婆鑿之。
夢神索眼。
以手出眼還之。
遂阙一目。
師龍猛出家。
為外道所殺。
馬鳴者師脅尊者。
本外道也。
為月氏王說法。
馬垂淚悲鳴。
又雲。
生時諸馬盡鳴故名也)中則無着.天親(北印度人。
佛滅九百年間出世)僧賢.清辯(僧賢。
亦雲衆賢。
清辯造掌珍論。
以芥子擊修羅窟。
待彌勒出問義也)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賢.師子月.安慧.慧護.德光(戒賢。
唐三藏往西國猶見之也)靡不具茲内外之典也。
馬鳴大士撰蘇遠拏太子歌詞(太子好施舍男女等事)并本行詩(序佛成道等事。
并佛所行贊。
今在藏内也)龍樹以詩代書。
寄南天竺國婆多婆漢那。
彼方之人。
鹹皆誦詠(若此方文選等也)以為華而典也。
其有摩呾哩制咤。
承佛先記。
廣興贊詠。
初造四百頌。
次造一百五十頌。
無着世親西土修詞者。
莫不鑽仰祖習為美焉(論語雲。
鑽之彌堅。
仰之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