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高也。
祖習師承也。
祖宗也。
習學也)其身毒以婆羅門為上。
不齒餘三姓(婆羅門。
本梵天苗裔。
德尊也。
剎帝利。
但貴爾故皆不及也)故有四圍陀書。
可十萬偈(一雲阿由。
此雲方命。
謂醫方等。
二雲殊夜。
謂祭祀。
書也。
三婆麼。
謂禮儀十相音樂戰法諸事等也。
四阿達婆。
謂呪術等。
皆梵天所說也)鹹悉口相傳授。
不書皮貝(七歲就師口誦學之。
學成為國之師也)彼國相承雲。
有學聰明法。
一謂覆審生智(謂推求道理。
審覆義味也)二顯字母(從字生字。
從聲生聲也)安神旬月之内思若湧泉。
計無此法則無以誦群言如激箭也。
昔者佛陀耶舍求那跋摩則其人也。
初耶舍至于秦。
将事翻譯。
秦人試之。
授以差籍藥方及諸書。
于三日誦畢。
求那所誦凡百餘萬言。
諸來三藏罕有不至此者。
華夏自燧人氏仰觀鬥極。
以定方名(伏犧□□民之純鈍。
但識其母。
不識其父。
隻知蔽前。
不知蔽後。
饑則求食。
飽則棄餘。
太昊伏而化之。
故曰伏犧仰觀天文。
俯察地理。
以辨方物也)庖犧用之而畫八卦造書契。
至若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皆古之遺書(三墳三皇之書。
五典五帝之書。
八索八卦之書。
九丘九州島之志)如楚倚氏之所讀者也(楚靈王時。
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洎仲尼。
删詩定禮樂。
贊易道修春秋。
振崩壞之俗(周自幽厲之後。
東遷洛邑。
諸侯專征禮樂崩壞。
魯哀公十一年。
夫子自衛反魯。
十四年獲麟。
遂修春秋。
删詩。
定禮。
正崩瓌之俗)故有六經焉(春秋。
禮記。
周易。
尚書。
毛詩。
樂章)故孔子曰。
溫柔敦厚詩教也(不學詩無以言)疏通知遠書教也(正王言之道)廣博易良樂教也(和民之情)潔淨精微易教也(窮理盡性)恭儉莊敬禮教也(安上治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正褒貶之道事類相近也)左氏國語(左丘明以春秋事義未盡。
置國語以互見也)馬遷史記(司馬遷得罪囚蠶室因修史記。
以至漢武時凡一百三十卷)漢魏以後。
皆有書志(班固前漢書一百二十卷。
司馬彪後漢書八十卷。
陳壽三國志等。
諸國書籍極多)兼乎百氏備于金馬石渠之目(皆漢藏書之府。
又近有經籍志吳氏西齊母氏東齊。
皆見其目)至若文章之始歌虞頌殷。
逮周德下衰詩人盛矣。
詩人之後。
騷宋變于風雅(騷屈原宋宋玉也。
皆六國時人也)賈馬楊班漸變乎騷(賈誼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也)逮安變乎賈馬(漢獻帝時)晉宋已降。
鹹韶不接(鹹韶堯舜之樂)齊梁之間。
花繪相拟(沈約劉勰任昉謝安等)此方六書(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也)定文字之所出。
故窮大篆則于文字之不惑也。
彼方六釋(一持業。
二依主分出依士。
三相違。
四帶數分同依士。
五鄰近。
六有财也)辯名題之因緻。
故窮世語典語。
則于名題有得矣(一切真俗世谛名題。
皆以六釋攝之。
無不辯認宗旨者也)而康僧會.支道林.澄.什.安.遠。
什門四聖(生肇融睿)梁僧佑.周道安.隋彥琮.國初淨.宣.林.概(慧淨。
道宣法林。
明概)靡不洞閑本教。
該涉經史。
研綜詞翰。
鹹事著述。
極夫匡紹者也(皆貞觀譯經之高僧)禮曰。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
謂之君子僧也。
支遁注莊子逍遙篇。
希玄之賓高其緻也。
慧淨撰英華集(詩集)麗藻之士美其鑒也。
由是表正人天。
折沖師律。
文場法苑。
何世曠能。
甞有客聽遠公實相義。
往複移時。
彌增疑昧。
遠引莊子義為連類。
惑者乃悟。
自後安公時聽遠不廢俗典。
宋元嘉年(文帝也)巳日(三月三也)車駕臨曲水。
命慧觀與朝士賦詩。
觀即座先獻。
周建德年。
陳周弘正來聘詢謀談士。
昙延首應之(周武帝時也)大駕親臨釋奠。
延當席抑揚。
陳人敷袵。
稽首拜聽(展衣襟作禮而聽也)因構詩四十首簡延。
延用其韻酬和。
如宿誦焉。
彼乃圖延形像歸于陳(周都長安。
陳都金陵)晨夕向北緻禮。
以為昙延菩薩也。
夫世以容詞德行難以求備之仁也。
難語其阙真可謂堂堂乎難與并為仁矣(如子張之容子責詞顔回德行各有偏也)靈裕初出家。
師令誦經。
執卷矢曰。
我于三藏洎儒教。
必望通曉。
無或以渝其志(渝變也)由是學光時彥。
世号裕菩薩也。
梁武暮年。
诏舍道法(弘明集雲。
梁武初崇道。
至天監二年舍道歸佛。
具有文也)兼鄙儒教。
彼或慮人深溺不返(聖人令習外典。
但使知之慮成耽惑溺于邪徑)或正失其極。
将亡之數也(若失其正則迷于理)夫有益于生民。
大聖未甞祛之(儒道之教。
皆益于人。
是以吾教不必除之)故經曰。
不壞俗谛而建立真谛。
彼二教仁智所行。
亦人天之報也(如清虛寡欲仁孝忠信。
皆人天之行者也)但報在人天。
為道之門階。
何必舍而鄙之也。
聖人不私己。
豈以己不欲而施天下乎(不可以己不欲而令天下皆黜之)今重名教。
彼猶無親疎。
重禮樂彼猶無君臣。
重律。
曆彼猶昧寒暑。
重刑法彼猶亂彛典(彜常也。
典法也)重廉讓彼猶規僭競。
重道德彼猶尚浮僞。
況加之使人後二教混沌若鳥獸(人若不習二教。
與鳥獸何别也)而欲訓之以無生乎(儒道尚昧。
何由示之真理)夫欲絢美玄黃先潔其素。
欲涉道德先履仁義。
故大聖遺法二千年。
而中華之人以先有孔老虛無仁智。
而後識精真之教。
回向崇奉者。
門門如日教之矣(孝經曰。
非家至而日見
祖習師承也。
祖宗也。
習學也)其身毒以婆羅門為上。
不齒餘三姓(婆羅門。
本梵天苗裔。
德尊也。
剎帝利。
但貴爾故皆不及也)故有四圍陀書。
可十萬偈(一雲阿由。
此雲方命。
謂醫方等。
二雲殊夜。
謂祭祀。
書也。
三婆麼。
謂禮儀十相音樂戰法諸事等也。
四阿達婆。
謂呪術等。
皆梵天所說也)鹹悉口相傳授。
不書皮貝(七歲就師口誦學之。
學成為國之師也)彼國相承雲。
有學聰明法。
一謂覆審生智(謂推求道理。
審覆義味也)二顯字母(從字生字。
從聲生聲也)安神旬月之内思若湧泉。
計無此法則無以誦群言如激箭也。
昔者佛陀耶舍求那跋摩則其人也。
初耶舍至于秦。
将事翻譯。
秦人試之。
授以差籍藥方及諸書。
于三日誦畢。
求那所誦凡百餘萬言。
諸來三藏罕有不至此者。
華夏自燧人氏仰觀鬥極。
以定方名(伏犧□□民之純鈍。
但識其母。
不識其父。
隻知蔽前。
不知蔽後。
饑則求食。
飽則棄餘。
太昊伏而化之。
故曰伏犧仰觀天文。
俯察地理。
以辨方物也)庖犧用之而畫八卦造書契。
至若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皆古之遺書(三墳三皇之書。
五典五帝之書。
八索八卦之書。
九丘九州島之志)如楚倚氏之所讀者也(楚靈王時。
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洎仲尼。
删詩定禮樂。
贊易道修春秋。
振崩壞之俗(周自幽厲之後。
東遷洛邑。
諸侯專征禮樂崩壞。
魯哀公十一年。
夫子自衛反魯。
十四年獲麟。
遂修春秋。
删詩。
定禮。
正崩瓌之俗)故有六經焉(春秋。
禮記。
周易。
尚書。
毛詩。
樂章)故孔子曰。
溫柔敦厚詩教也(不學詩無以言)疏通知遠書教也(正王言之道)廣博易良樂教也(和民之情)潔淨精微易教也(窮理盡性)恭儉莊敬禮教也(安上治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正褒貶之道事類相近也)左氏國語(左丘明以春秋事義未盡。
置國語以互見也)馬遷史記(司馬遷得罪囚蠶室因修史記。
以至漢武時凡一百三十卷)漢魏以後。
皆有書志(班固前漢書一百二十卷。
司馬彪後漢書八十卷。
陳壽三國志等。
諸國書籍極多)兼乎百氏備于金馬石渠之目(皆漢藏書之府。
又近有經籍志吳氏西齊母氏東齊。
皆見其目)至若文章之始歌虞頌殷。
逮周德下衰詩人盛矣。
詩人之後。
騷宋變于風雅(騷屈原宋宋玉也。
皆六國時人也)賈馬楊班漸變乎騷(賈誼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也)逮安變乎賈馬(漢獻帝時)晉宋已降。
鹹韶不接(鹹韶堯舜之樂)齊梁之間。
花繪相拟(沈約劉勰任昉謝安等)此方六書(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也)定文字之所出。
故窮大篆則于文字之不惑也。
彼方六釋(一持業。
二依主分出依士。
三相違。
四帶數分同依士。
五鄰近。
六有财也)辯名題之因緻。
故窮世語典語。
則于名題有得矣(一切真俗世谛名題。
皆以六釋攝之。
無不辯認宗旨者也)而康僧會.支道林.澄.什.安.遠。
什門四聖(生肇融睿)梁僧佑.周道安.隋彥琮.國初淨.宣.林.概(慧淨。
道宣法林。
明概)靡不洞閑本教。
該涉經史。
研綜詞翰。
鹹事著述。
極夫匡紹者也(皆貞觀譯經之高僧)禮曰。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
謂之君子僧也。
支遁注莊子逍遙篇。
希玄之賓高其緻也。
慧淨撰英華集(詩集)麗藻之士美其鑒也。
由是表正人天。
折沖師律。
文場法苑。
何世曠能。
甞有客聽遠公實相義。
往複移時。
彌增疑昧。
遠引莊子義為連類。
惑者乃悟。
自後安公時聽遠不廢俗典。
宋元嘉年(文帝也)巳日(三月三也)車駕臨曲水。
命慧觀與朝士賦詩。
觀即座先獻。
周建德年。
陳周弘正來聘詢謀談士。
昙延首應之(周武帝時也)大駕親臨釋奠。
延當席抑揚。
陳人敷袵。
稽首拜聽(展衣襟作禮而聽也)因構詩四十首簡延。
延用其韻酬和。
如宿誦焉。
彼乃圖延形像歸于陳(周都長安。
陳都金陵)晨夕向北緻禮。
以為昙延菩薩也。
夫世以容詞德行難以求備之仁也。
難語其阙真可謂堂堂乎難與并為仁矣(如子張之容子責詞顔回德行各有偏也)靈裕初出家。
師令誦經。
執卷矢曰。
我于三藏洎儒教。
必望通曉。
無或以渝其志(渝變也)由是學光時彥。
世号裕菩薩也。
梁武暮年。
诏舍道法(弘明集雲。
梁武初崇道。
至天監二年舍道歸佛。
具有文也)兼鄙儒教。
彼或慮人深溺不返(聖人令習外典。
但使知之慮成耽惑溺于邪徑)或正失其極。
将亡之數也(若失其正則迷于理)夫有益于生民。
大聖未甞祛之(儒道之教。
皆益于人。
是以吾教不必除之)故經曰。
不壞俗谛而建立真谛。
彼二教仁智所行。
亦人天之報也(如清虛寡欲仁孝忠信。
皆人天之行者也)但報在人天。
為道之門階。
何必舍而鄙之也。
聖人不私己。
豈以己不欲而施天下乎(不可以己不欲而令天下皆黜之)今重名教。
彼猶無親疎。
重禮樂彼猶無君臣。
重律。
曆彼猶昧寒暑。
重刑法彼猶亂彛典(彜常也。
典法也)重廉讓彼猶規僭競。
重道德彼猶尚浮僞。
況加之使人後二教混沌若鳥獸(人若不習二教。
與鳥獸何别也)而欲訓之以無生乎(儒道尚昧。
何由示之真理)夫欲絢美玄黃先潔其素。
欲涉道德先履仁義。
故大聖遺法二千年。
而中華之人以先有孔老虛無仁智。
而後識精真之教。
回向崇奉者。
門門如日教之矣(孝經曰。
非家至而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