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涕。
有頃疾間(小差)笃潔齋戒。
後乃豫焉。
僞夏赫連勃勃匈奴也。
據朔漠。
龍旌帝服。
尊高己德。
昧乎聖人之道。
曰勃者佛也。
吾為佛也。
陳聖像于後坐。
令沙門朝集為已緻拜。
天罰有罪。
迅雷震而死也。
故雷者靈物。
憑陽氣以作威者也(王充論雲。
雷是陰陽之氣相攻射而擊損物。
故陽氣極而生光等。
然雷有神。
為天之使。
護淨嫉惡者也。
憑陽氣而行。
依雲雨而動。
冬則藏蟄。
以陽氣收藏故也)夫陰陽之氣。
舒則安而靜。
蓄則蒸而怒。
有時嫉惡而震于土木。
以警戒于人民。
于其不忌則肆乎害也(肆放忌畏也。
若于事無所畏忌。
必速其害也)宋謝晦鎮荊州。
患沙門僧昌于城内立塔。
湫隘雉堞(音牒)躬役介夫。
厚勞酒食。
令肆其武勇。
嚴鼓戒威。
莫敢不前。
撞擊陊(徒可反)壞(陊崩落也。
又作褫。
壞音怪。
故壞也。
無損而特毀之也)龛像摧隕。
欻有暴風。
連天雲霧作昏骁烈為之膽寒。
晦蒙被塵土。
以手拭去。
膚随指落。
潰爛瘡痍。
體無貌肌。
竟以反而族誅也(謝晦。
字宣明。
陳郡陽夏人。
美風姿。
善談笑。
宋文帝時。
為領軍将軍荊州牧反召檀道濟讨之。
兵濱擒送邺都斬于都市。
周世宗。
柴氏。
以鎮州大悲菩薩銷鑄為周通元寶錢。
後支體潰爛而崩。
此亦其類也)故為罪大者為天下不吊(吊恤也)始濟其力将溢其禍。
禍極則革之矣。
初沙門法敏苦谏不納(谏謝晦也)其後為之着顯驗論。
魏太武以穹廬之冑(穹廬蕃帳)因藉時運。
奄有河洛(其本居鮮卑山下世為君長。
稱拓拔氏。
晉武時漸通中國。
至懷敏為劉曜所害。
初都雲中。
後遷平城。
又移邺。
至孝文帝遷河洛。
遂改姓元氏也)崔皓執政愬(音素)缁衣于太武曰。
佛化無益。
有傷人民。
不若黜廢。
為國之大利也。
他日兇謀既進。
诏始誅長安沙門。
焚破經像。
唯留台下四方如長安。
異歲有後命所在有圖像沙門一切并除。
自是不稔。
崔皓轘(音患)其屍(轘車制也前文已解)太武遘厲疾。
而法令寬弛(弛縱也)既絕又複也(至文成複興)夫治國者。
以大臣為股肱。
以嬖臣為耳目(幸而獲寵曰嬖)未有支竅邪而身不殘瘵。
悲夫大命未傾。
曾莫始悟。
既傾而悟。
方迷何别(傾危莫無也。
始先方正也。
至危而悟。
與正而迷何别。
唐武宗會昌五年。
沙汰毀滅至六年。
遍體惡瘡而崩。
先是李德裕陳謀。
後宣宗貶崖州而卒也)然有踐崔氏。
太武興于無益之論(杜光庭造無佛論。
竟以雙瞽而卒也)其意以畋獵飲酒聲色台榭。
克喪于家邦(隻以此等為喪家邦。
不以毀廢為喪。
而便為之無益)而始為之益乎。
曾子曰。
人之好善。
福雖未至。
去禍遠矣。
人之為惡。
兇雖未至。
去禍近矣。
漢東平王曰。
為善最樂。
晉樂廣曰。
名教中自有樂事。
凡此至言。
未甞非益。
但非下士之所知也。
嗟乃世無賢直使崔也。
始縱皓妻郭氏誦般若經。
皓取經灰之于廁。
至是将刑檻車送城南。
衛士十人。
行溲其上(溲旋溺也)呼聲嗷嗷。
曰斯投經之報也(出盧求金剛經驗也)論曰。
邪見輕者。
将死續善。
善斯續矣(善者淨信心也。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緣力斷善者生地獄時續。
因力斷善者死地獄時續)西域無垢稱論師。
适衆賢塔前。
告于幽靈。
矢毀大乘(矢誓也)破天親論。
言訖心狂舌出。
于所終地。
忽然而陷其坑。
逮于今見者惴惴然(惴惴懼也)孰能無傷乎。
沙門惠眺究小乘學。
聲流江漢。
聞像王哲講三論。
謗言。
三論明空。
講者着空。
尋則舌挺三尺。
耳鼻灑血。
精誠号悔七日。
乃複有安慧。
則晉永嘉中于洛陽以黃缣手寫大品一部為一卷凡十本。
周仲智妻胡母氏(複姓)持一本過江陵。
為鄰火所逮。
不遑取經。
唯悲泣若疾火熸。
于煨燼中得經。
無一字虧損。
崇邪者崩首而信。
此經至梁武世猶藏于禦閣。
侯景之亂也亡所在矣。
宋北本涅盤經(沮渠蒙遜譯也)創行南土。
慧嚴.慧觀.謝靈運。
以其品疎詞野。
依泥洹本共加潤色。
删削解脫(即南本涅盤經)。
嚴夜夢神人铠仗惋赫色高聲勵将讨其罪。
乃驚悟而起悸(葵季反)汗恍惚。
聚族會論。
欲追複前本。
識者止之曰。
此蓋為欲誡後人耳。
必若苟違。
何容實時方感。
嚴他日又夢曰。
君以弘經精至。
後必當見佛也。
晉末洪豫鑄丈六像。
未及開摸。
會銅禁甚嚴。
宋武時為相國。
豫坐系丞相府誦觀音經。
夢像摩其頂問怖不。
豫曰。
自念必死。
安得不怖。
覩像胸前。
銅色燋沸。
殆臨刑。
會監官牛奔車壞。
更克日。
有令從彭城來。
原豫之罪(彭城宋武也原赦也)比開摸像胸如所夢焉(比及也。
燋沸也)東魏高歡為丞相。
有孫敬德者。
兵家役人也。
戍于邊鎮。
造石觀音像。
至誠無二。
後敬德為他罪所累寘死刑。
既迫于刑期。
爽旦有僧告之曰。
吾以經授汝。
至日午但誦滿千遍則免矣。
口受訖失僧所在。
敬德念罹身禍。
誠誦弗懈。
纔畢其數。
法官行刑。
舉刃皆折。
但聞硁然。
如觸石之響。
敬德被鞠(鞠窮問也)曰無乃像應欤。
公傳往驗之。
其頸果有數迹。
高氏錄其經。
而題之曰高王觀世音經也。
孫卿雲。
報應之勢。
各以類至。
言可信矣。
故古者旌德以沮惡。
宣禍以弘善。
使人不以惡為無傷而不去。
不以善為無益而不為也。
但業理在徐疾(順生順後為徐順現為疾也)報應期乎遠近。
情慮生于笃薄。
損益差于輕重。
而吉兇之數屬若影響。
故天網疎而不漏。
陰府幽而甚明。
于公高門而待封(于公定國緻仕高其門謂人曰。
吾曾掌獄無私。
子孫必顯達)嚴母掃墓而待誅(嚴延年為河南尹酷法。
其母日掃墓曰。
我子酷法。
吾将待其誅也)豈謬也哉。
人亦有言曰。
種植不見其長。
有時而大砥砺。
莫覩其虧終消厥厚是也(砥砺磨石也。
人之為行。
必自有報。
善惡相符。
猶如影響)
有頃疾間(小差)笃潔齋戒。
後乃豫焉。
僞夏赫連勃勃匈奴也。
據朔漠。
龍旌帝服。
尊高己德。
昧乎聖人之道。
曰勃者佛也。
吾為佛也。
陳聖像于後坐。
令沙門朝集為已緻拜。
天罰有罪。
迅雷震而死也。
故雷者靈物。
憑陽氣以作威者也(王充論雲。
雷是陰陽之氣相攻射而擊損物。
故陽氣極而生光等。
然雷有神。
為天之使。
護淨嫉惡者也。
憑陽氣而行。
依雲雨而動。
冬則藏蟄。
以陽氣收藏故也)夫陰陽之氣。
舒則安而靜。
蓄則蒸而怒。
有時嫉惡而震于土木。
以警戒于人民。
于其不忌則肆乎害也(肆放忌畏也。
若于事無所畏忌。
必速其害也)宋謝晦鎮荊州。
患沙門僧昌于城内立塔。
湫隘雉堞(音牒)躬役介夫。
厚勞酒食。
令肆其武勇。
嚴鼓戒威。
莫敢不前。
撞擊陊(徒可反)壞(陊崩落也。
又作褫。
壞音怪。
故壞也。
無損而特毀之也)龛像摧隕。
欻有暴風。
連天雲霧作昏骁烈為之膽寒。
晦蒙被塵土。
以手拭去。
膚随指落。
潰爛瘡痍。
體無貌肌。
竟以反而族誅也(謝晦。
字宣明。
陳郡陽夏人。
美風姿。
善談笑。
宋文帝時。
為領軍将軍荊州牧反召檀道濟讨之。
兵濱擒送邺都斬于都市。
周世宗。
柴氏。
以鎮州大悲菩薩銷鑄為周通元寶錢。
後支體潰爛而崩。
此亦其類也)故為罪大者為天下不吊(吊恤也)始濟其力将溢其禍。
禍極則革之矣。
初沙門法敏苦谏不納(谏謝晦也)其後為之着顯驗論。
魏太武以穹廬之冑(穹廬蕃帳)因藉時運。
奄有河洛(其本居鮮卑山下世為君長。
稱拓拔氏。
晉武時漸通中國。
至懷敏為劉曜所害。
初都雲中。
後遷平城。
又移邺。
至孝文帝遷河洛。
遂改姓元氏也)崔皓執政愬(音素)缁衣于太武曰。
佛化無益。
有傷人民。
不若黜廢。
為國之大利也。
他日兇謀既進。
诏始誅長安沙門。
焚破經像。
唯留台下四方如長安。
異歲有後命所在有圖像沙門一切并除。
自是不稔。
崔皓轘(音患)其屍(轘車制也前文已解)太武遘厲疾。
而法令寬弛(弛縱也)既絕又複也(至文成複興)夫治國者。
以大臣為股肱。
以嬖臣為耳目(幸而獲寵曰嬖)未有支竅邪而身不殘瘵。
悲夫大命未傾。
曾莫始悟。
既傾而悟。
方迷何别(傾危莫無也。
始先方正也。
至危而悟。
與正而迷何别。
唐武宗會昌五年。
沙汰毀滅至六年。
遍體惡瘡而崩。
先是李德裕陳謀。
後宣宗貶崖州而卒也)然有踐崔氏。
太武興于無益之論(杜光庭造無佛論。
竟以雙瞽而卒也)其意以畋獵飲酒聲色台榭。
克喪于家邦(隻以此等為喪家邦。
不以毀廢為喪。
而便為之無益)而始為之益乎。
曾子曰。
人之好善。
福雖未至。
去禍遠矣。
人之為惡。
兇雖未至。
去禍近矣。
漢東平王曰。
為善最樂。
晉樂廣曰。
名教中自有樂事。
凡此至言。
未甞非益。
但非下士之所知也。
嗟乃世無賢直使崔也。
始縱皓妻郭氏誦般若經。
皓取經灰之于廁。
至是将刑檻車送城南。
衛士十人。
行溲其上(溲旋溺也)呼聲嗷嗷。
曰斯投經之報也(出盧求金剛經驗也)論曰。
邪見輕者。
将死續善。
善斯續矣(善者淨信心也。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緣力斷善者生地獄時續。
因力斷善者死地獄時續)西域無垢稱論師。
适衆賢塔前。
告于幽靈。
矢毀大乘(矢誓也)破天親論。
言訖心狂舌出。
于所終地。
忽然而陷其坑。
逮于今見者惴惴然(惴惴懼也)孰能無傷乎。
沙門惠眺究小乘學。
聲流江漢。
聞像王哲講三論。
謗言。
三論明空。
講者着空。
尋則舌挺三尺。
耳鼻灑血。
精誠号悔七日。
乃複有安慧。
則晉永嘉中于洛陽以黃缣手寫大品一部為一卷凡十本。
周仲智妻胡母氏(複姓)持一本過江陵。
為鄰火所逮。
不遑取經。
唯悲泣若疾火熸。
于煨燼中得經。
無一字虧損。
崇邪者崩首而信。
此經至梁武世猶藏于禦閣。
侯景之亂也亡所在矣。
宋北本涅盤經(沮渠蒙遜譯也)創行南土。
慧嚴.慧觀.謝靈運。
以其品疎詞野。
依泥洹本共加潤色。
删削解脫(即南本涅盤經)。
嚴夜夢神人铠仗惋赫色高聲勵将讨其罪。
乃驚悟而起悸(葵季反)汗恍惚。
聚族會論。
欲追複前本。
識者止之曰。
此蓋為欲誡後人耳。
必若苟違。
何容實時方感。
嚴他日又夢曰。
君以弘經精至。
後必當見佛也。
晉末洪豫鑄丈六像。
未及開摸。
會銅禁甚嚴。
宋武時為相國。
豫坐系丞相府誦觀音經。
夢像摩其頂問怖不。
豫曰。
自念必死。
安得不怖。
覩像胸前。
銅色燋沸。
殆臨刑。
會監官牛奔車壞。
更克日。
有令從彭城來。
原豫之罪(彭城宋武也原赦也)比開摸像胸如所夢焉(比及也。
燋沸也)東魏高歡為丞相。
有孫敬德者。
兵家役人也。
戍于邊鎮。
造石觀音像。
至誠無二。
後敬德為他罪所累寘死刑。
既迫于刑期。
爽旦有僧告之曰。
吾以經授汝。
至日午但誦滿千遍則免矣。
口受訖失僧所在。
敬德念罹身禍。
誠誦弗懈。
纔畢其數。
法官行刑。
舉刃皆折。
但聞硁然。
如觸石之響。
敬德被鞠(鞠窮問也)曰無乃像應欤。
公傳往驗之。
其頸果有數迹。
高氏錄其經。
而題之曰高王觀世音經也。
孫卿雲。
報應之勢。
各以類至。
言可信矣。
故古者旌德以沮惡。
宣禍以弘善。
使人不以惡為無傷而不去。
不以善為無益而不為也。
但業理在徐疾(順生順後為徐順現為疾也)報應期乎遠近。
情慮生于笃薄。
損益差于輕重。
而吉兇之數屬若影響。
故天網疎而不漏。
陰府幽而甚明。
于公高門而待封(于公定國緻仕高其門謂人曰。
吾曾掌獄無私。
子孫必顯達)嚴母掃墓而待誅(嚴延年為河南尹酷法。
其母日掃墓曰。
我子酷法。
吾将待其誅也)豈謬也哉。
人亦有言曰。
種植不見其長。
有時而大砥砺。
莫覩其虧終消厥厚是也(砥砺磨石也。
人之為行。
必自有報。
善惡相符。
猶如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