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予者商也)自金言遐萃。
綴述多門。
廣本略本。
名義不同。
單譯重譯。
有無差異(藏經有一譯謂之單。
二三已上謂之重譯也)故大聖俾依義不依語。
此先見之着也。
佛有八音四辯(八音。
一清淨音。
二柔軟音。
三和适音。
四谛了音。
五不女音。
六不誤音。
七深遠音。
八不竭音。
四辯者。
一法無礙辯。
二詞無礙辯。
三義無礙辯。
四總持無礙辯)超乎群有。
叡心沖照。
靈诰真雅。
而譯者率情淺易。
章句漏慢。
緻使搢紳縫掖(搢扱笏也。
紳大帶也。
縫掖大袖儒服也)相顧意有所非也(以其詞非典雅。
如安世高)其間則有采摭墳素。
雕琢文字。
語過涉俗(如竺法護支謙等所譯經。
文全如著述之體)理乖精密。
尤失聖人之格言也。
難乎哉。
古今宣譯。
鹹推什公門下。
質文繁簡。
雅得其所。
開卷屬耳。
泠然古風。
甞緻意于譯者。
為就梵本。
為就刊削乎。
如法華法師品。
羅什不載其首。
普門品。
阇那續出其末(此妙法華經文少正法華與添品文具足也)。
其間亦有誤為文者。
如真谛翻俱舍。
雲見法有非得。
玄奘出婆沙。
加一十六字(大毘婆沙。
隻于真谛三藏所譯俱舍上。
加其文一十六字也)是知。
不刊之言。
彼所未契也。
道安以三不易五過失。
詳評翻譯。
妙盡樞細(蓋以梵文難曉。
聖意深遠。
詞旨雅當。
是為不易也。
不善聖旨。
章句漏失。
言詞蕪穢。
是為過也)後世不能研究其旨。
寶為衡度以為詞不由中瞠若不聞也(瞠直視貌也。
以古譯經文不潤。
遂不能讨究。
矒然無所悟解也。
如安世高所譯者也)且儒為此方之教。
自科鬥為二篆(古有科鬥書。
後有大篆小篆也。
周宣王太史史籕造大篆。
秦李斯等造小篆。
程邈造隸書等也)篆變為隸。
又經秦滅文或舛阙(始皇三十三年。
因諸生各論秦事。
丞相李斯奏。
乃焚書坑儒。
滅先代典籍)三皇五帝取舍異說(或雲。
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
或雲伏犧神農黃帝。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堯舜也)魯論齊論。
篇次何定(魯論二十篇。
齊論二十二篇。
其間又次第不同也)禮記之與春秋。
哀公诔孔丘。
增減孰是(孔丘卒。
魯哀公诔之。
禮傳其文互差也)家語之與檀弓。
仲尼授琴偘偘切切。
其文豈同(既祥而琴。
禮記家語其文不同也)故孟莊所領。
亡言取意(孟轲。
字子輿。
著書十四篇。
莊周著書十卷。
皆是寓言立意。
不可執文質義也)馬鄭所注。
文字互改(馬融。
字季長。
北海人。
鄭玄。
字康成。
亦北海人。
并注詩禮論語。
皆有不同也)況五天異語。
諸部宗乖(有六宗一十部不同。
又大小乘空性各别也)屢遭無道(周魏毀滅)泾渭難别。
譯梵為漢。
其可一乎。
夫以擊锺(小竹也)不盡其響。
以管窺天不達其畔。
以凡達聖曷昭其奧。
然不得不就之力聽其和。
偱管之涯察其畔。
竭凡之慮精其理。
而傳法之士惡纰缪之所以深者。
蓋以諒至道不笃之人也(覩文籍之浩博見諸本之異同怯而不究者。
此學者之弊也)彼以瑤軸绲縢(绲帶也。
縢緘也。
所謂擊經者也)出自金口為文定矣。
翫琢者為其經典過。
貶讨論者為世智辯聰(此乃傳心之士。
以講解者為耽味經典之過。
讨論者有世智辯聰之患也)仲尼曰。
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以自不能而敬能者)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自既無能。
而又不重人之所解)故君子長人之才。
小人抑人取勝。
而世有隐瑕匿疣。
飾智籠鄙。
盜玄匠之虛譽。
秘昏情以自誷(本非蘊識。
便稱師匠。
情多罔冐。
每畏征研也)特不知渴極則飲多。
疑深則悟遠。
彼僣夫也(所謂僣易之夫也)或曰。
抉前賢之點。
則物無疵于教乎(以直诠真理于物不滞。
以此斥前賢也)日不然也。
神農辯百草。
非欲進人于毒藥。
歧伯議針石。
非謂敗人于五藏也(佛說經非欲墜人也)豈南華姬孔。
則家家無六典(莊周非于周公孔子。
六經豈不行哉)班書評馬史。
則家家無史記乎(班固漢書非馬遷史記)昔天親造俱舍。
衆賢撰雹而非之。
天親改題為順正理。
二論俱弘。
使夫來者核直祛蒙辯精麁而取舍也(天親菩薩造俱舍論。
衆賢論師造俱舍雹以摧之。
如雨雹摧苗也。
往攻天親。
天親皆避之。
乃寄呈所造論。
天親覽之并順已義。
因改為順正理論也) 報應驗第十二(明善惡之業報應不昧也) 為善天降之百祥。
輔德也(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為不善天降之百殃。
糺淫也(淫過也。
天者福善禍淫)故順理焉異類生愛。
而況聖賢乎(如龍神欽伏等)逆理焉至親交兵。
而況于鬼神乎。
莊子雲。
為不善于顯明之中人得而誅之。
為不善于幽闇之中鬼得而誅之。
詩雲。
下民之。
匪降自天。
言由己也(禍本無門惟人自召)仲尼謂哀公曰。
存亡禍福在己而已矣。
周頌曰。
畏天之威。
于時保之。
西域阿育王孫弗沙蜜多。
下庭議曰。
吾如何垂名于不朽。
群臣曰。
當如先王建八萬四千塔。
不然反之。
名雖好惡俱不朽也。
王曰。
我無威德以紹先王。
當建後議。
遂乃侮皇祖之訓。
彛倫之紀(彛常倫理也。
帝王日用常行之理也)焚法垢(音備)塔虔劉釋衆(虔劉殺也)天愁人怨。
靡奈其酷。
雖有聖賢。
不能違之。
登彼南山。
自求免害。
息心之侶。
血流成川(殘殺道人)枭首務賞。
府無虛日。
征賦由之竭矣(購有獲僧首級者賞之也)王益其怒。
更施殲虐。
率師至佛牙塔。
死于頹山之下。
漢桓靈世。
範金為佛像。
遭國亂流墜荒瘗。
吳孫皓使衛兵治禁園。
其有得者令置溷所。
四月八日溺其頭(小便也)曰。
為爾灌頂。
君臣相與笑樂。
俄爾遍體隆腫。
隐處尤痛。
毒痡五内。
哀聲外揚。
使蔔觋。
鹹以坐犯大神。
皓乃遍走群望有加而無瘳。
宮人信佛者謂是佛也。
皓乃迎像沐浴。
夙夜夤畏(夤敬也)稽颡叩箦(箦床闆颡額也。
謂以額扣床也)陳罪責己。
左右聞之。
恻傷流
綴述多門。
廣本略本。
名義不同。
單譯重譯。
有無差異(藏經有一譯謂之單。
二三已上謂之重譯也)故大聖俾依義不依語。
此先見之着也。
佛有八音四辯(八音。
一清淨音。
二柔軟音。
三和适音。
四谛了音。
五不女音。
六不誤音。
七深遠音。
八不竭音。
四辯者。
一法無礙辯。
二詞無礙辯。
三義無礙辯。
四總持無礙辯)超乎群有。
叡心沖照。
靈诰真雅。
而譯者率情淺易。
章句漏慢。
緻使搢紳縫掖(搢扱笏也。
紳大帶也。
縫掖大袖儒服也)相顧意有所非也(以其詞非典雅。
如安世高)其間則有采摭墳素。
雕琢文字。
語過涉俗(如竺法護支謙等所譯經。
文全如著述之體)理乖精密。
尤失聖人之格言也。
難乎哉。
古今宣譯。
鹹推什公門下。
質文繁簡。
雅得其所。
開卷屬耳。
泠然古風。
甞緻意于譯者。
為就梵本。
為就刊削乎。
如法華法師品。
羅什不載其首。
普門品。
阇那續出其末(此妙法華經文少正法華與添品文具足也)。
其間亦有誤為文者。
如真谛翻俱舍。
雲見法有非得。
玄奘出婆沙。
加一十六字(大毘婆沙。
隻于真谛三藏所譯俱舍上。
加其文一十六字也)是知。
不刊之言。
彼所未契也。
道安以三不易五過失。
詳評翻譯。
妙盡樞細(蓋以梵文難曉。
聖意深遠。
詞旨雅當。
是為不易也。
不善聖旨。
章句漏失。
言詞蕪穢。
是為過也)後世不能研究其旨。
寶為衡度以為詞不由中瞠若不聞也(瞠直視貌也。
以古譯經文不潤。
遂不能讨究。
矒然無所悟解也。
如安世高所譯者也)且儒為此方之教。
自科鬥為二篆(古有科鬥書。
後有大篆小篆也。
周宣王太史史籕造大篆。
秦李斯等造小篆。
程邈造隸書等也)篆變為隸。
又經秦滅文或舛阙(始皇三十三年。
因諸生各論秦事。
丞相李斯奏。
乃焚書坑儒。
滅先代典籍)三皇五帝取舍異說(或雲。
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
或雲伏犧神農黃帝。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堯舜也)魯論齊論。
篇次何定(魯論二十篇。
齊論二十二篇。
其間又次第不同也)禮記之與春秋。
哀公诔孔丘。
增減孰是(孔丘卒。
魯哀公诔之。
禮傳其文互差也)家語之與檀弓。
仲尼授琴偘偘切切。
其文豈同(既祥而琴。
禮記家語其文不同也)故孟莊所領。
亡言取意(孟轲。
字子輿。
著書十四篇。
莊周著書十卷。
皆是寓言立意。
不可執文質義也)馬鄭所注。
文字互改(馬融。
字季長。
北海人。
鄭玄。
字康成。
亦北海人。
并注詩禮論語。
皆有不同也)況五天異語。
諸部宗乖(有六宗一十部不同。
又大小乘空性各别也)屢遭無道(周魏毀滅)泾渭難别。
譯梵為漢。
其可一乎。
夫以擊锺(小竹也)不盡其響。
以管窺天不達其畔。
以凡達聖曷昭其奧。
然不得不就之力聽其和。
偱管之涯察其畔。
竭凡之慮精其理。
而傳法之士惡纰缪之所以深者。
蓋以諒至道不笃之人也(覩文籍之浩博見諸本之異同怯而不究者。
此學者之弊也)彼以瑤軸绲縢(绲帶也。
縢緘也。
所謂擊經者也)出自金口為文定矣。
翫琢者為其經典過。
貶讨論者為世智辯聰(此乃傳心之士。
以講解者為耽味經典之過。
讨論者有世智辯聰之患也)仲尼曰。
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以自不能而敬能者)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自既無能。
而又不重人之所解)故君子長人之才。
小人抑人取勝。
而世有隐瑕匿疣。
飾智籠鄙。
盜玄匠之虛譽。
秘昏情以自誷(本非蘊識。
便稱師匠。
情多罔冐。
每畏征研也)特不知渴極則飲多。
疑深則悟遠。
彼僣夫也(所謂僣易之夫也)或曰。
抉前賢之點。
則物無疵于教乎(以直诠真理于物不滞。
以此斥前賢也)日不然也。
神農辯百草。
非欲進人于毒藥。
歧伯議針石。
非謂敗人于五藏也(佛說經非欲墜人也)豈南華姬孔。
則家家無六典(莊周非于周公孔子。
六經豈不行哉)班書評馬史。
則家家無史記乎(班固漢書非馬遷史記)昔天親造俱舍。
衆賢撰雹而非之。
天親改題為順正理。
二論俱弘。
使夫來者核直祛蒙辯精麁而取舍也(天親菩薩造俱舍論。
衆賢論師造俱舍雹以摧之。
如雨雹摧苗也。
往攻天親。
天親皆避之。
乃寄呈所造論。
天親覽之并順已義。
因改為順正理論也) 報應驗第十二(明善惡之業報應不昧也) 為善天降之百祥。
輔德也(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為不善天降之百殃。
糺淫也(淫過也。
天者福善禍淫)故順理焉異類生愛。
而況聖賢乎(如龍神欽伏等)逆理焉至親交兵。
而況于鬼神乎。
莊子雲。
為不善于顯明之中人得而誅之。
為不善于幽闇之中鬼得而誅之。
詩雲。
下民之。
匪降自天。
言由己也(禍本無門惟人自召)仲尼謂哀公曰。
存亡禍福在己而已矣。
周頌曰。
畏天之威。
于時保之。
西域阿育王孫弗沙蜜多。
下庭議曰。
吾如何垂名于不朽。
群臣曰。
當如先王建八萬四千塔。
不然反之。
名雖好惡俱不朽也。
王曰。
我無威德以紹先王。
當建後議。
遂乃侮皇祖之訓。
彛倫之紀(彛常倫理也。
帝王日用常行之理也)焚法垢(音備)塔虔劉釋衆(虔劉殺也)天愁人怨。
靡奈其酷。
雖有聖賢。
不能違之。
登彼南山。
自求免害。
息心之侶。
血流成川(殘殺道人)枭首務賞。
府無虛日。
征賦由之竭矣(購有獲僧首級者賞之也)王益其怒。
更施殲虐。
率師至佛牙塔。
死于頹山之下。
漢桓靈世。
範金為佛像。
遭國亂流墜荒瘗。
吳孫皓使衛兵治禁園。
其有得者令置溷所。
四月八日溺其頭(小便也)曰。
為爾灌頂。
君臣相與笑樂。
俄爾遍體隆腫。
隐處尤痛。
毒痡五内。
哀聲外揚。
使蔔觋。
鹹以坐犯大神。
皓乃遍走群望有加而無瘳。
宮人信佛者謂是佛也。
皓乃迎像沐浴。
夙夜夤畏(夤敬也)稽颡叩箦(箦床闆颡額也。
謂以額扣床也)陳罪責己。
左右聞之。
恻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