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七

關燈
及界等。

    謂從外來。

    未明至寺一足入亦得也)而往者未應遍覩來者何無寡知奈何欲以中天一世定聖人萬方千古之教欤。

    經曰。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時。

    有比丘承師誤訓誦雲。

    若人生百歲不識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

    阿難聞而歔欷往正彼師竟不令改黨之由矣。

    夫師者莫大于佛後之學者。

    各師其師不承佛為師。

    故有采相似之言逗未濟之俗。

    祛經像傳自性曰。

    吾宗教焉(若言句之士也)其釋說之家。

    皆檢以疏論。

    發詞斷理。

    曾不用經。

    通練其事曰。

    吾受之于吾師也(謂講說之家)夫師者可因之學。

    非守其所學(發明在師。

    變通由已)章疏可用之為筌。

    非可守其筌(筌取魚器。

    罤取免器)以滞學封文有至于□者(不以文害意)夫陪臣忠于諸侯。

    而不信于天子。

    則王化矣。

    家老忠于大夫。

    而不信于諸侯。

    則公室危矣(其由舍經文而執章疏也)故黨者害上也。

    而彼非仁知其黨也。

    但嚴愛保乎其間。

    利譽存乎其中。

    損黨則所得不在已矣。

    昔調達五邪陷于熾火(調達以五逆入于地獄也)西域猶有行其教者。

    豈非海上有酷齃(腋下惡氣。

    今謂之鴉臭)猶不獨處。

    誠有慕類者焉(人各有黨也)夫君子祇祇庸庸(祇敬也。

    庸用也)小人雠善。

    固黨甚矣(嫉善朋惡之道也)相夫。

    今世皆隐其不能而詐其能。

    惡勝已而好不及已。

    夫逞于不及已者。

    若誇玄黃于瞽。

    翫宮征于聾。

    徒爾為也。

    若以離婁視師曠聽(離婁百步視秋毫。

    師曠聞聲知興廢)則彼有所詳。

    吾得盡矣。

    故其高議奇談必若鑿闇開牖。

    會有所見。

    至若褒貶不佞崇替克顯(崇重替廢也。

    褒貶不徇于世。

    可謂君子也)舉世然之。

    或謂之不然。

    舉世不然之。

    或謂之然(衆惡之必察焉。

    衆好之必察焉)如衛靈公昏慝也。

    仲尼以為賢君。

    任智授能。

    不亡社稷也(昏暗慝惡也。

    靈公雖無道而不亡者。

    王孫賈治軍。

    旅祝鮀治宗廟。

    仲叔圉治賓客故也以其用人夫子稱之)臧文仲淵慧也。

    仲尼以為不賢。

    不仁不智。

    兩至乎三也(臧文仲有三不仁。

    下展禽。

    縱逆祀。

    妾織蒲。

    三不智。

    廢六關。

    祀爰鶋。

    作虛器)管氏九合為功。

    降為小器(輔桓公不至王道。

    而以霸術故小之也)子貢為魯君堕玉黜為不幸(魯定公十五年。

    邾隐公來朝執玉高其容仰。

    定公受王畢其容俯。

    子貢曰。

    以禮觀之。

    此二君皆有死亡焉。

    此年定公薨。

    魯哀七年邾子出奔。

    皆如其言)是以口為詞圃。

    心為智府。

    不德之棱(方也。

    棱角也。

    有智者能圓之)發沈善之輝華。

    方可謂之人倫鞶鑒矣(鞶鑒鏡也)今者一夫謬非和者萬計。

    一夫猥譽和者亦萬計(随流逐塊者衆也)唯唯然都不知所以善惡也。

    其有鄙争好勝之門。

    自不隐括其愚馳突擊搏(以所習為矛楯。

    以同侶為勍敵)若旝投于石(旝者。

    以木引石。

    用擊敵人。

    若今之槔。

    所謂抛是也)以為能掩敵疆場(音易。

    邊界之地)莫有攸忌于所不與者。

    則奔齧踶蹋而可畏也(朋黨宗徒互生毀滅。

    所謂惡之欲其死也)夫弘藝者不必誡。

    精識者難為合。

    弘則時不為要。

    精乃人惡其察(有高人之行者。

    故見诽于世。

    有獨知之慮者。

    必見傲于人)但不可以其然而不為之然也。

    今翾爾學徒(翾小飛之類)于疏論禅法。

    皆劣他優已。

    以已所未聞謂人之未聞。

    以己所未知謂人之未知。

    曾不參較衆匠決其所專。

    是以微善所習而愚所不習。

    顧其器則滿無以加也(籠羅于鄙俚之徒鼓扇向庸愚之内)夫夢者覺乃知是夢。

    迷者悟乃知是迷。

    向使正處。

    迷夢之間。

    人謂迷夢者。

    彼必诟咤矣(诟咤怒罵也)觀乎往所制撰者。

    鮮有正于名理。

    如續高僧傳雲。

    鹦鹉死雲滅度。

    道法徂世稱定中坐化(一切定心無有死生)什公诔言薨(天子日崩。

    如天地崩壞也。

    諸侯曰薨。

    如山摧之聲也。

    今或以什公比諸侯也)玄奘大舍忏。

    謂之舍堕(堕罪名也。

    謂三十尼薩耆也。

    如畜長衣。

    十日應兩人對手假舍謂之舍。

    若過十日不舍。

    則結尼薩耆罪。

    謂之堕。

    故日舍堕。

    今舍财忏罪。

    但可雲舍忏也)蓋流俗淺誤。

    不忌之談也。

    仲尼雲。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苟且也)故衛君待子而為政。

    子曰必也正名乎(衛靈公召夫子。

    子路問。

    夫子若至衛将何先行。

    子雲。

    先正百物之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靈幹講華嚴經。

    作華藏觀。

    臨終天樂來迎。

    幹辭不欲往。

    俄見大水彌漫坐蓮華中。

    彼傳者若不達。

    夫天宮亦在乎華藏也(說者意雲。

    靈幹不欲生天。

    要生諸佛土。

    則不達華藏包含法界豈無諸天乎。

    蓋傳者謬也)昙榮有僧行道見光中七佛。

    告雲。

    是賢劫普明佛。

    今以百劫修相好。

    真化求之。

    如實未得矣(十地滿心金剛定後。

    方百劫修相好。

    千劫學佛威儀。

    萬劫學化行等。

    若是真身。

    豈容凡見。

    若是化身。

    安能修相好也)夫事不足紀。

    言不為典。

    何煩簡牍耶(事非稽古何足編傳)。

    是以大辯無言。

    言則導意。

    意必有歸。

    故洞微而語要。

    盡詞而旨密。

    于其誣則不書(如續傳序。

    法進作水觀。

    家人取柴。

    見繩床上有好清水。

    拾二石子安之。

    進暮還覺背痛等。

    此乃謬之甚也。

    且作觀是獨影墳唯假想。

    若令别人見則屬性境。

    此乃宣公孟浪之談也)振世必紀。

    是謂彛準。

    于儒老亦然哉。

    若乃評今古谛否臧。

    不可以尊嚴稱。

    不可以卑辱廢。

    不可以親厚黨。

    不可以嫌隟頗(夫為史筆。

    一曰才。

    二曰學。

    三曰斷。

    自非董孤南史之流。

    莫當此任也)彼魯之三桓(季孫仲孫。

    叔孫。

    皆魯桓公之後)識豈齊于顔闵漢之七貴(金張之族。

    七代貴盛也。

    左思雲。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才豈出于揚馬(揚雄。

    字子雲。

    着大玄經。

    法言。

    方言等。

    司馬相如。

    字長卿。

    着封禅文文賦等)有子視桐棺四寸知死不欲速朽蔔商引詩人興詠發起予之歎(子曰。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