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綜名理第十一(□□□諸定舉之。
地大震動。
帶猶着地。
佛雲。
舍利禅定。
日連尚不識其名也) 富樓那□聞智慧居弟子上而以說法知也(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
此雲滿慈子。
從母彰名。
滿慈母姓名也)大迦葉為法冢嗣。
而獨譽頭陀(飲光迦葉□□男也。
王舍城人。
棄榮貴□□□乞食自資。
修頭陀行)舍利目連□為阿毘昙。
而迦旃延專論義之号也(阿毘昙。
此雲無對法。
郎論藏也。
目連舍利俱造此論。
而迦旃延稱論議第一。
亦雲。
迦多演此雲翦剃種。
上古有仙。
山中既久發長無人剃。
婆羅門法。
污人不剃發。
有一仙為剃發諸仙願護得道。
爾來号剃發種。
尊者即其後也)此大聖之弘旨。
非餘之所不兼焉(以專美者見稱)然于其間或勸或沮。
皆有為而言之矣。
故劫賓那獨窮曆象(劫賓那。
此雲房宿。
蓋因感之而生。
故曉曆象)首籠那逈然精進(則億耳比丘也。
生平已來。
足不履地。
出家後日夜行道。
足下血流。
佛為說彈琴喻。
須令急慢得所因證果也)至于五百。
若以一行求之則無不居甲而非乙也。
其若孔門三千升堂。
入室者七十二人。
舉以四科十哲。
雖曾參不标德行而見稱孝悌(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科也。
顔回.闵損.冉雍.言偃.蔔商.冉耕.仲由.冉有.宰我.子貢。
為十哲。
曾參不預)左氏不登文學而騰翰國史(不預十哲而着左傳左丘明亦孔子弟子)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唯公西赤之卓立(公西赤。
字子華有容儀。
孔子雲。
束帶立于朝。
可使與賓客言也)故二宗風教玄符于抑揚也。
昔者贊大迦葉即曰同一解脫。
譏舍利弗即曰所不能知(法華經。
假使諸比丘充滿十方界。
皆如舍利弗亦所不能知)十方剎土靡不清淨。
獨贊無量壽國。
諸尊大士普蘊慈悲。
但顯觀自在力。
雪山大士睹相知終(佛在俱屍入滅。
大迦葉住在雪山。
見地大動。
又覩光明。
知此必是如來終也。
遂來赴會所)假名菩薩聞說常住。
蓋非所益而不善其事。
非可久而不宣其教(假名初發心也。
聞佛說久住世間無益。
涅盤雲。
後三月當入涅盤。
遂生悲泣。
法華經雲。
若佛久住于世。
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也)其傳法之人所未得者。
難在此矣夫。
執文以定義。
義歸壅也。
赜義以乖文。
文将害也(離文穿鑿為害文也)或學博而理不能精。
或心知而口不能辯。
此二者誠則有焉(蓋無求備于一人也)然所說經皆稱第一。
固有旨矣。
夫俞扁之于患者(史記。
俞附扁鵲皆古之良醫)陰慘焉桂椒之良也(陰慘冷桂椒熱故為良)陽躁焉氷雪之良也(陽躁熱氷冷故為良)而法大醫王慜有區之庶類(佛為大醫王)以般若破名相。
以法華會三乘。
以金光緻哀忏。
各有所的而不居其次也(金剛經以破相稱最上第一。
法華經以會羊鹿中小三乘歸大白牛之車為第一。
金光明經據信相菩薩忏悔一切罪障第一也)而經言。
國君失道玉燭不調(四時和謂之玉燭)風雨不時疾疫是興者。
蓋警誡之辭耳(如仁王經.金光明經等。
警動也。
誡約也)夫王者以風化于下。
其風若昏。
人變于惡。
德薄禍重。
安得大康。
故殲其人。
罔與守邦。
則祿位之亡。
如岻之頹(殲殄也。
罔無也。
岻山名。
君若無道。
天降殃禍。
殄其賢良忠臣。
國壞如山之頺)斯大聖婉而成章矣。
然于教中亦有言似而意非者。
如燕居三月。
勅一切不得見。
唯除一供養人(佛之安閑而處。
先勅不許雜人相見)有和先比丘。
與六十頭陀行者(不受請。
常乞食。
止山上。
着獘衣。
樹下坐。
日一食。
唯三衣。
恒坐不卧。
視死人。
不食肉。
如比皆頭陀行)直入見佛。
佛覺少欲而稱歎之。
其非少欲者乃悟是燕坐也。
由吾曹也。
相率如和先乃得見佛也(和先因少欲見佛。
多欲者乃相率而少欲)昔說九部經。
美化城之居。
居而無實。
會至寶所(佛說中小之教。
謂之權設。
如人欲至寶所。
中路心退。
導師乃于中化作一滅。
權言寶所。
候憩息方言是權。
引之更進寶所。
九部小乘教)于言如同。
其意常不同也。
有言乖而旨和如教誡經。
比丘不袒。
大聖贻其責也。
城喻經。
既袒不通肩。
又責之也(袒謂露膊。
通肩兩膊俱覆。
且非袒也)鹙子以正言。
似反取舍未谕(未知可執)佛言行供養袒也。
作福田不應袒也。
所貴善時。
非堅白之可離(取舍适時。
進退從權。
非如磨而不磷方日堅乎。
涅而不淄方日白乎)甞告頻婆娑羅王曰。
勿縱惡比丘令僧田蕪穢其罪甚于剜大千眼(王舍城主)有時以破戒比丘如萎薝蔔王官素服勿得刑罰(遺教經雲。
薝蔔花雖萎。
猶勝諸餘花。
破戒諸比丘。
猶勝諸外道。
又雲。
我諸比丘若犯王法。
或殺或打。
若剝袈裟逼令還俗。
若驅出國。
如生剝三百頭牛。
其罪尚輕)蓋由仁王過仁。
使愚者恣慝(慝惡也)惡王過惡。
使人枉濫慮失其中設兩經以防損也。
戒經。
始命展轉相谏。
終命但自觀身(戒經。
僧殘有三谏之文。
七佛戒又雲。
但自觀身行莫觀作不作)蓋為直己而不能直人者。
制使胥谏也。
伐善而好訟過者。
制令退省諸已也。
有事隐而言實。
如憍梵波提。
堕數粒粟。
而五百世為牛。
彼當更有牛業。
而但彰乎一事也(即牛呞比丘。
過去世摘一莖禾堕數粒粟。
五百世作牛蹄牛口。
佛恐世人譏之。
遂令長居三十三天)阿那律施一食。
而九十一劫受人天樂(此雲無滅。
天眼第一)彼以善緣相資。
成于多劫。
然由肇自一食。
隐末而稱本也。
如世稱富者。
食一金錢。
彼始以一金錢。
而後成于富者也。
夫同跻十号何則強劣而稱拜者益有豐寡耶(同以十号成佛稱禮于有見獲益不同也)蓋舉一時一行。
而示乎不一之緣也(若西方偏于接引。
藥師偏于救患等)有理非而言過。
如飲酒捉寶。
定非沙門(戒經所禁)記提婆達一劫入地獄(提婆達造五逆入地獄一劫)重心
地大震動。
帶猶着地。
佛雲。
舍利禅定。
日連尚不識其名也) 富樓那□聞智慧居弟子上而以說法知也(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
此雲滿慈子。
從母彰名。
滿慈母姓名也)大迦葉為法冢嗣。
而獨譽頭陀(飲光迦葉□□男也。
王舍城人。
棄榮貴□□□乞食自資。
修頭陀行)舍利目連□為阿毘昙。
而迦旃延專論義之号也(阿毘昙。
此雲無對法。
郎論藏也。
目連舍利俱造此論。
而迦旃延稱論議第一。
亦雲。
迦多演此雲翦剃種。
上古有仙。
山中既久發長無人剃。
婆羅門法。
污人不剃發。
有一仙為剃發諸仙願護得道。
爾來号剃發種。
尊者即其後也)此大聖之弘旨。
非餘之所不兼焉(以專美者見稱)然于其間或勸或沮。
皆有為而言之矣。
故劫賓那獨窮曆象(劫賓那。
此雲房宿。
蓋因感之而生。
故曉曆象)首籠那逈然精進(則億耳比丘也。
生平已來。
足不履地。
出家後日夜行道。
足下血流。
佛為說彈琴喻。
須令急慢得所因證果也)至于五百。
若以一行求之則無不居甲而非乙也。
其若孔門三千升堂。
入室者七十二人。
舉以四科十哲。
雖曾參不标德行而見稱孝悌(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科也。
顔回.闵損.冉雍.言偃.蔔商.冉耕.仲由.冉有.宰我.子貢。
為十哲。
曾參不預)左氏不登文學而騰翰國史(不預十哲而着左傳左丘明亦孔子弟子)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唯公西赤之卓立(公西赤。
字子華有容儀。
孔子雲。
束帶立于朝。
可使與賓客言也)故二宗風教玄符于抑揚也。
昔者贊大迦葉即曰同一解脫。
譏舍利弗即曰所不能知(法華經。
假使諸比丘充滿十方界。
皆如舍利弗亦所不能知)十方剎土靡不清淨。
獨贊無量壽國。
諸尊大士普蘊慈悲。
但顯觀自在力。
雪山大士睹相知終(佛在俱屍入滅。
大迦葉住在雪山。
見地大動。
又覩光明。
知此必是如來終也。
遂來赴會所)假名菩薩聞說常住。
蓋非所益而不善其事。
非可久而不宣其教(假名初發心也。
聞佛說久住世間無益。
涅盤雲。
後三月當入涅盤。
遂生悲泣。
法華經雲。
若佛久住于世。
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也)其傳法之人所未得者。
難在此矣夫。
執文以定義。
義歸壅也。
赜義以乖文。
文将害也(離文穿鑿為害文也)或學博而理不能精。
或心知而口不能辯。
此二者誠則有焉(蓋無求備于一人也)然所說經皆稱第一。
固有旨矣。
夫俞扁之于患者(史記。
俞附扁鵲皆古之良醫)陰慘焉桂椒之良也(陰慘冷桂椒熱故為良)陽躁焉氷雪之良也(陽躁熱氷冷故為良)而法大醫王慜有區之庶類(佛為大醫王)以般若破名相。
以法華會三乘。
以金光緻哀忏。
各有所的而不居其次也(金剛經以破相稱最上第一。
法華經以會羊鹿中小三乘歸大白牛之車為第一。
金光明經據信相菩薩忏悔一切罪障第一也)而經言。
國君失道玉燭不調(四時和謂之玉燭)風雨不時疾疫是興者。
蓋警誡之辭耳(如仁王經.金光明經等。
警動也。
誡約也)夫王者以風化于下。
其風若昏。
人變于惡。
德薄禍重。
安得大康。
故殲其人。
罔與守邦。
則祿位之亡。
如岻之頹(殲殄也。
罔無也。
岻山名。
君若無道。
天降殃禍。
殄其賢良忠臣。
國壞如山之頺)斯大聖婉而成章矣。
然于教中亦有言似而意非者。
如燕居三月。
勅一切不得見。
唯除一供養人(佛之安閑而處。
先勅不許雜人相見)有和先比丘。
與六十頭陀行者(不受請。
常乞食。
止山上。
着獘衣。
樹下坐。
日一食。
唯三衣。
恒坐不卧。
視死人。
不食肉。
如比皆頭陀行)直入見佛。
佛覺少欲而稱歎之。
其非少欲者乃悟是燕坐也。
由吾曹也。
相率如和先乃得見佛也(和先因少欲見佛。
多欲者乃相率而少欲)昔說九部經。
美化城之居。
居而無實。
會至寶所(佛說中小之教。
謂之權設。
如人欲至寶所。
中路心退。
導師乃于中化作一滅。
權言寶所。
候憩息方言是權。
引之更進寶所。
九部小乘教)于言如同。
其意常不同也。
有言乖而旨和如教誡經。
比丘不袒。
大聖贻其責也。
城喻經。
既袒不通肩。
又責之也(袒謂露膊。
通肩兩膊俱覆。
且非袒也)鹙子以正言。
似反取舍未谕(未知可執)佛言行供養袒也。
作福田不應袒也。
所貴善時。
非堅白之可離(取舍适時。
進退從權。
非如磨而不磷方日堅乎。
涅而不淄方日白乎)甞告頻婆娑羅王曰。
勿縱惡比丘令僧田蕪穢其罪甚于剜大千眼(王舍城主)有時以破戒比丘如萎薝蔔王官素服勿得刑罰(遺教經雲。
薝蔔花雖萎。
猶勝諸餘花。
破戒諸比丘。
猶勝諸外道。
又雲。
我諸比丘若犯王法。
或殺或打。
若剝袈裟逼令還俗。
若驅出國。
如生剝三百頭牛。
其罪尚輕)蓋由仁王過仁。
使愚者恣慝(慝惡也)惡王過惡。
使人枉濫慮失其中設兩經以防損也。
戒經。
始命展轉相谏。
終命但自觀身(戒經。
僧殘有三谏之文。
七佛戒又雲。
但自觀身行莫觀作不作)蓋為直己而不能直人者。
制使胥谏也。
伐善而好訟過者。
制令退省諸已也。
有事隐而言實。
如憍梵波提。
堕數粒粟。
而五百世為牛。
彼當更有牛業。
而但彰乎一事也(即牛呞比丘。
過去世摘一莖禾堕數粒粟。
五百世作牛蹄牛口。
佛恐世人譏之。
遂令長居三十三天)阿那律施一食。
而九十一劫受人天樂(此雲無滅。
天眼第一)彼以善緣相資。
成于多劫。
然由肇自一食。
隐末而稱本也。
如世稱富者。
食一金錢。
彼始以一金錢。
而後成于富者也。
夫同跻十号何則強劣而稱拜者益有豐寡耶(同以十号成佛稱禮于有見獲益不同也)蓋舉一時一行。
而示乎不一之緣也(若西方偏于接引。
藥師偏于救患等)有理非而言過。
如飲酒捉寶。
定非沙門(戒經所禁)記提婆達一劫入地獄(提婆達造五逆入地獄一劫)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