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六

關燈
喪服問第九(服從恩制喪以禮成問喪父母與師五服宜從何等) 二三子侍乎前(門生也)賓退。

    翼而進(斂肘以進)曰。

    三乘之行或得聞焉。

    三代之禮未之學也(夏殷周文質不同)而百行之紀莫大乎孝。

    孝莫大乎送死。

    有死已複(送葬返置幹幾筵。

    複其靈魄。

    盡愛之有禱祠心焉)生有節焉。

    夫征諸終。

    終則其始可知也(禮雲。

    始卒。

    主人啼兄弟哭。

    小斂即位于内祖。

    脫髦栝發以麻。

    士之喪二日而殡。

    皆三日不食。

    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

    溢一升二十四分之一也。

    既葬。

    主人蔬食水飲。

    不食菜果)敢問何謂沙門喪在五服焉(五服斬缞齊缞大功小功缌麻是也)餘釋幾久之愀然而告之曰。

    先王之禮。

    魯君子之所知也。

    于孔氏多能也。

    吾未之其究也已。

    夫天竺非方俗所同(釋子既宗天竺之教。

    與中國方俗不同)質極而微矣(西國之俗。

    簡質而微略也。

    南海寄歸傳雲。

    天竺聰明俊利神州不及天竺。

    禮儀法則天竺不及神州)古者羲農之淳中國則變。

    蓋質極而文。

    文極而質。

    四海則不然(夏殷法地故質。

    周法于天故文也。

    四海不變)今缁衣在華。

    華則有儀。

    其可同于異域欤(先王制四夷之樂。

    不制四夷之禮。

    今釋子既在中國。

    不可同于異域)故稽五服之數。

    象升降之節。

    拟議其教。

    立以為文。

    至若語其憲章有所損益合乎天下之心者。

    以俟君子矣(今依五服而象之。

    斬衰三年。

    齊衰周年。

    大功九月。

    小功五月。

    缌麻三月。

    或上或下以行之。

    如要合天下之宜以得其中。

    俟将來君子裁制也)故喪父母者如士喪或則中而得禮也(于五孝中。

    依士喪禮。

    得其中也)士喪者杖菅屦(禮雲。

    士之喪。

    二日殡而杖哭。

    殡則杖哭。

    柩則輯杖)食粥(三日不食。

    食粥飲水)倚廬寝苫枕凷(禮雲。

    父母之喪。

    居倚廬不塗寝苫枕凷。

    非憂事不言也)雖沙門苦節。

    降居貶衣食。

    有過乎喪禮者。

    而居喪合士行。

    無傷聖人之教也(沙門之行。

    本自苦節。

    若更因喪。

    倍貶服食。

    合于士行。

    不違禮律。

    故雲喪與其易也甯戚)若鄙以俗内拘急是不曠德。

    何莫裁使體不兼杖。

    真俗合舉。

    簡而有戚也(若不欲俗禮拘忌慮虧真道。

    缞而不杖。

    則真俗無妨。

    其儀雖略。

    其哀禮不無也)夫陳簠簋設幾筵。

    非必以鬼求之父母。

    蓋申其哀敬。

    敬其若存也(簠簋祭器也。

    幾筵靈座也。

    置者未必以鬼求于父母。

    蓋以繼心之所存于哀敬有歸向之所表情也)缞绖代乎黻冕(缞绖喪服。

    黻冕朝衣也)沙門既不缞。

    如何绖(身既不缞服。

    則頭不宜安绖)缞繐裳亵乎喪儀。

    儒則不為。

    況釋氏高者也(禮雲。

    麻者不紳。

    執玉不麻。

    麻不加于采。

    以吉兇異也。

    僧既離俗。

    不同其制)或有所不避者。

    加乎冶容之嫌也(冶容不正貌不避俗譏。

    則有妖冶之容。

    嫌非正也)非斬無以麻葛冐于首(父母之喪。

    及親教戒師等。

    可以冐首)尼則猶可然。

    夫禮不敵于公門。

    公門不賓之。

    雖斬麻葛無用于首焉(曲禮雲。

    苞屦扱枉厭冠不入公門。

    皆以兇服。

    故雖有父母師長喪。

    皆不用也)尊者前如公門(亦不冐麻于首)當齋戒無号擗避衆嫌也(但可焚修作福。

    而資薦之擗拊心也)無恃以喪辭衆善。

    恃以衆善降私喪。

    苟有義也(其有布薩講忏齋戒等善。

    不以喪事之。

    故中廢以衆善而殺喪禮無妨)時有灑地布席。

    而後乃踴失頹然之哀(斬之喪。

    天地崩摧。

    痛割衷情。

    豈待布席灑地。

    然後擗踴者哉)雖五服尊卑同。

    而損卑以年德不謂不知禮也(先王制五服之禮雖同。

    若卑者亡在五服之數。

    于有年有德降之亦可也)夫至道合乎至哀。

    不哭不踴。

    非象内之議也(哭踴之制。

    本徇俗情。

    象外忘心。

    顧戀非有。

    莊子雲。

    人之生氣之聚也。

    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徒。

    吾又何患。

    故萬物一也。

    是以妻死而鼓盆也)昔者法雲居憂。

    殆至毀滅(母亡。

    毀瘠過禮。

    累曰不食。

    殆不勝喪。

    僧旻謂之曰。

    聖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企及。

    毀不滅性。

    尚出儒書。

    況佛有微旨。

    近奉色養。

    遠發菩提。

    況恩愛賊。

    不可寬放。

    乃割哀情。

    微進粥食)靈裕觐母。

    聞喪而還(靈裕。

    隋高僧也。

    姓邢。

    南郡松滋人。

    居相州久。

    忽聞母在邺都病。

    往看之。

    至路聞已死曰。

    我本觐母。

    今喪何觐也。

    遂還)君子以為垂慧訓。

    則雲過裕不及也。

    夫禮過者俯而就之。

    不至者跂而及之。

    雲乃名尊德實。

    纏情踰俗。

    裕則位崇師表。

    憲法無取。

    議者與其不及甯過。

    過則易抑。

    不及難引也(哀過則可抑之。

    不及則難以引導後人也)然諸夏之邦。

    以禮儀觀德。

    居其邦變其俗。

    君子所不為也。

    雖世務立節。

    賢者達之。

    如子臧原壤之流也(曹公子欣時字子臧。

    宣公之庶子也。

    曹伯卒。

    諸侯見王将立之。

    子臧辭前志有之。

    聖達節次守節下。

    失節為君非吾節也。

    雖不能達。

    敢失守乎。

    遂避奔宋。

    原壤魯人。

    物外之士也)世務亂禮。

    賢者立之。

    如曾參子臯之流也(參字子輿。

    高柴字子皐。

    泣血三年未甞見齒。

    并孔兵弟子魯人)今天下多思亂。

    禮于何不立之耶。

    昔竹林之賢洎胡母輔之徒。

    彼失禮者以為達(竹林阮籍喪母。

    裴楷往吊之。

    阮籍散發。

    箕踞不哭。

    醉而直視。

    裴楷既哭畢便去。

    或問裴。

    凡吊主人哭客乃為禮。

    阮既不哭。

    公何為吊。

    裴曰。

    阮方外之人。

    故不禮制。

    我輩俗人。

    故以軌儀自居。

    時人以為兩得其中也。

    胡母輔齊人也)裕若亦以為達者。

    則不師不弟。

    當如彼不父不子矣。

    豈生則不捐愛以求觐。

    死則笃求其達乎(生則撫養之恩未斷。

    固存省觐。

    死則已同于草木。

    但可冥資)故後來者不揣德行。

    不侔裕而多為裕矣(侔齊也。

    侔猶不可。

    況不侔者哉)是以匠物者雖玄機冥達。

    而為物常守。

    古人雲。

    在人能人。

    在天能天。

    蓋稱有道者。

    不以逆物為懷也。

    昔目連泣饷(目連母長爪梵志族青提也。

    以悭貪不信沈惡趣。

    目連得道。

    持食而往濟之)牟尼扶榇(淨飯王崩。

    佛扶榇而葬。

    又佛姨母大愛道比丘尼。

    與五百尼。

    一日中同涅盤。

    時得正道優婆塞舉五百末。

    四天王舉佛乳母大愛道床。

    佛自在前擎香爐燒香供養。

    語諸比丘。

    汝等助我供養乳母身。

    爾時諸羅潢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利支山。

    取牛頭香。

    助佛作藉也)示人感慕之迹。

    夫能居其迹。

    而不有其迹。

    可謂至矣(喪有四制。

    有恩有理有節有權變而從宜可也)經雲。

    孝名為戒。

    夫何義耶。

    蓋孝者以敬慈為本。

    敬則嚴親。

    慈則愛人。

    嚴親則不侮于萬物。

    愛人則不傷于生類。

    防患息違。

    莫大于此矣。

    其或不由于孝。

    而能持戒者無之矣(戒以慈為本。

    以敬為輔也)何則不孝則無親。

    無親則不敬于上。

    不敬而能慈于下者未之有也。

    律雲。

    肩荷父母。

    便溲其上。

    經于綿劫。

    猶未能報一日生成。

    既大聖俾生報之以力何死則無戚焉。

    故違裕或賢。

    慕裕則鄙(後徒高節不及靈裕而欲効之者。

    非但可從常)勿使保名教者。

    以子孫入道乖乎孝悌。

    責響之論此而滋矣。

    二三子曰。

    喪所親謹聞命矣(已論父母之喪竟)喪師如之何。

    曰禮雲事親有隐而無犯(子為父隐直在其中)左右就養無方(左右謂扶持之方常也)服勤至死緻喪三年(父喪斬缞三年。

    母喪齊缞三年。

    若父在者周期而已。

    避父尊也。

    斬缞為不缏之也。

    齊缞則缏之如常也)事君有犯而無隐(臣以谏诤為忠)左右就養有方。

    服勤至死方喪三年(存君臣之義比方父也)事師無犯無隐。

    左右就養無方。

    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師喪本無服。

    戒容在心)又曰。

    兄弟哭諸廟。

    父之友哭諸廟門之外。

    師哭諸寝。

    朋友哭諸寝門之外。

    所知哭諸野。

    于釋氏則異乎禮也(與儒禮不同)夫師者德藝之本也。

    匪德何立。

    匪師何教。

    雖上自王公達于商耰(耰農人長沮桀溺見子路耰而不辍是也)皆嚴師。

    而釋氏加乎戒之所由生也(仕農工商之子。

    尚立其師。

    況釋氏削染傳戒者乎)故有戒則名沙門。

    無戒則非沙門。

    從戒而生。

    乃曰真生戒自師授(戒者曰毘尼藏。

    防非止惡。

    梵雲毘柰耶同也)故視師猶父也(師本無服今同于父)外國雲。

    和尚此曰力生。

    言有力能生弟子戒法也。

    外國雲。

    阿阇梨此雲軌範。

    言能教軌其範義也。

    斯類有五焉。

    謂剃發十戒依止羯磨教授(羯磨謂受戒時作白也)其間或以落簪佩禁自我而始也。

    或以法身慧學自我而成也。

    然世以君父師其恩一貫。

    父生之。

    師教之。

    君食之。

    故有緻方心喪三焉(父緻喪君方喪師心喪三也)而釋氏以戒法故隆之矣(戒為入道之本。

    師為出世之因)非但哭于寝也。

    執乎心喪也。

    當麻葛菲屦方父斬也(喪師之服同父。

    斬缞之孝二十五月也)但不必杖而後起哭若不返(謂一盡聲也)唯而不對(此皆喪父之禮于喪師則不必然)于餘則如禮焉(此外并與喪父禮同)今委巷之子(委曲也。

    鄉巷卑族之子也)号穹蒼訴酷罰蓋不忌知父之嫌(今僧有喪師号哭雲蒼天等皆非禮于父有嫌疑宜去之可也)塗車刍靈神明之器既不以鬼道期師斯奚用焉(盟器之屬皆無益)魏道登卒。

    高祖孝文诏曰。

    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