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六

關燈
師登法師奄至殂背。

    痛怛摧動不能已已。

    比治慎喪未容即赴。

    便準師義。

    哭諸門外(禮師喪哭寝門外)隋昙延殁。

    帝哀恸罷朝。

    滕王已下被發徒跣從喪行哭。

    後世莫能輕重之也。

    柱史抗絕軌于流沙。

    或屍解于槐裡。

    其徒無所聞也(老子見周德陵遲。

    乃乘青牛出函谷關。

    西往流沙。

    又莊周雲。

    老子卒于扶風槐裡。

    秦佚吊之。

    三号而出。

    自是其徒喪服之制未聞其說也)魯司寇卒。

    門人疑所服。

    子貢曰。

    昔夫子喪顔淵子路若喪子而無服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二三子皆绖而出也(不為哀吊服而加麻心喪三年檀弓文也)殆至漢魏。

    喪師彌笃。

    有以至于方父之喪者。

    今之禮薄寡有絻焉(絻喪服也)昔遠公制喪七日。

    以凡情難。

    割俾展哀也。

    過則束于禮矣(僧本象外之教以凡情未遣乃制七日之禮以展情也若過則拘束儒教也)齊隐士劉虬卒。

    弟子雖禀内教。

    若喪父無服(劉虬居荊州。

    後拂衣不仕。

    辟谷麻衣草室。

    屏絕世典。

    精研佛理。

    述頓悟義。

    當時莫有能屈者。

    注法華經。

    講涅盤大品等經。

    建武初征為國子博士。

    卒于江州。

    白雲徘徊。

    有異香滿室。

    空中磬聲。

    年六十。

    弟子等如喪父而無服。

    庾诜雲。

    文為世範。

    行為士則。

    因谥文範先生)隋天台誡無哭泣着喪服。

    彼各随時之義也。

    夫劉虬羔雁不顧(卿執羔大夫執雁。

    虬初為當陽令。

    改為南城。

    拂衣自免。

    年四十二。

    時論比之漢疎邴辭榮不顧祿位也)形質已遺。

    居今之死。

    非曰始死。

    若使為喪。

    猶矯乎羔雁。

    故損仁義。

    以示簡樸有終焉。

    而弟子從乎孔門之議也。

    天台五十餘州鹹禀。

    歸戒。

    若循乎缟素。

    則半國之人皆喪服矣。

    故可抑而從天竺之風也。

    仲尼雲。

    喪與其易也甯戚(喪禮宜得中。

    若和易則甯可哀戚也)斯則振時之意厚矣。

    今秦洛之風。

    喪則喪矣。

    十師而亡哀降殺何哉(親教師可同斬缞本頭戒師可大功。

    教授師可小功。

    羯磨師已下剃發師十戒師八戒師五戒師依止師授法師并缌麻可也)匪喪則已。

    喪則其無别乎。

    故戒師可乎大功也(九月服)教授小功也(五月也)餘則缌麻可矣(三月)朋友者。

    禮雲。

    群居入則绖出則否。

    朋友皆在他邦。

    則但師心喪三年朋友期故朋友墓有宿草則不哭焉。

    在異域無喪制(凡雲異域外國皆天竺也)不封不樹(封冢土也)棄之中野(施鳥獸于寒林)或崇蘊燃之(焚之以薪)或淵流沈之。

    所窆者少。

    喪期無數(窆埋之也。

    或棄或焚或沈。

    亦無五服期限之事)若中華之前古(同上古之時也)其有欲遵此。

    而罷哭泣去喪制。

    為不違律者。

    吾無與乎爾(身居東土。

    而欲禮遵西國不可也)夫揣食嗚足。

    袒肩跣趾。

    圍繞卻退。

    皆殊俗之風也(南海寄歸傳雲。

    西國以手揣飯而食。

    禮拜嗚足以舌舐之也。

    袒肩露右膊也。

    跣趾赤腳也。

    圍繞退坐。

    此皆西士之風。

    今皆不行喪禮。

    如何便欲遵之)中國則不為。

    何臨喪則欲承之欤。

    夫哀哭喪服且非性戒(但是遮戒制約)雖五篇則禁。

    而律有随方之義。

    孰謂居喪。

    必違聖意焉。

    昔雙林摽擗。

    佛剖棺而興。

    慰而不責。

    蓋憫其号慕。

    笃其哀敬(佛俱屍入滅。

    弟子号擗。

    佛母摩耶自忉利天來。

    如來從金棺起。

    與母相見。

    而不責弟子等悲号。

    蓋欲厚其哀慕之心也)夫敬則行其志。

    慕則思其教。

    教立而志宣。

    于摽擗之理實為有得。

    涅盤為究竟之教。

    于何不然。

    若以去親擯俗習。

    無生之法當忘情絕愛固不宜者。

    則何太早(殊未行行便欲忘情一何謬也)計見卯而求時夜。

    見彈而求鸮欤(時夜雞也。

    有司辰之功。

    今見卵便欲求雞理非也。

    鸮如鸠。

    綠色肉為最美。

    須以彈方獲。

    今見彈便索鸮非也。

    忘情于境。

    方契于道。

    今情既未忘。

    如何便欲擯俗也)夫始行之徒。

    未階聖位。

    志業沈麼。

    蓋區中一細人耳。

    遽則能割愛乎。

    夫不愛于其親。

    則移愛于他人(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

    謂之悖德)而于權勢潤屋之門蘧蘧然(蘧蘧草草貌)有所親附也。

    其忘情者但忘于名教禮義(今見吾門有擯名教。

    謂之聲聞。

    取着全便忘棄則。

    又見貴門财物動容汲汲者也)而忿欲勝負衣服飲食逐逐焉何所忘也。

    既情不盡忘。

    愛不盡絕。

    豈于喪禮而欲去耶。

    或曰。

    若使沙門随方為喪亦得。

    随方緻敬王者欤(既同俗禮。

    何方便同拜揖)曰不然(泛答也)何則(卻征也)夫拜為外飾。

    孝自内心。

    抑為外飾。

    損髠祖之儀。

    抑其内心。

    失愛敬之性。

    與其兩抑不若兩縱。

    縱其不拜。

    成王臣之信獎。

    縱其為喪。

    成人倫之孝悌。

    故依違異也。

    詳夫外國哀亦甚矣。

    故波斯匿王喪母惶惶戚戚(舍衛國波斯匿王喪母身灰塵坌等)大聖示滅。

    而四衆血現。

    如波羅奢花。

    舍利弗灰身。

    無色界天淚下如春細雨(無色界化定果色而下慰問也)豈不由生我德我。

    其情笃切。

    匪刑匪勸。

    志發于衷。

    故有昊天蓼莪之痛(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欲報深恩。

    昊天罔極。

    蓼長大也。

    莪蘿蒿也。

    周幽王時。

    人民久役。

    不得養父母。

    如見義不識也)升堂負序之哀(序東西牆也。

    孝子升堂。

    而背負序)不期哭而聲自号。

    不盰衡而貌自苦。

    安能以飾高而強抑。

    恥俗而求變耶。

    昔齊州三藏(義淨也)自西域還。

    每事演遐舉之功。

    遙情賞金方之訓。

    以為披黪布而乖例程。

    留長發而異舊儀。

    斯亦重結塵勞。

    更嬰桎梏(韈黪長長發未必合道者也)又雲。

    去釋父之聖教。

    重周孔之俗禮。

    特以靈裕為知道者也。

    竊以。

    天下沙門皆非裕也。

    為裕則邯鄲之步不成(邯鄲趙郡美女能行)得無真俗兼喪焉。

    古人曰。

    聖達節。

    次守節。

    下失節(曹子臧語也)夫非達非守則非失如何。

    是以居喪者。

    退居勵行。

    起于寒泉凱風之思修香火。

    齊戒之福幽顯普賴奚則乖于道欤。

    今有瑣夫居喪如無喪。

    衣食安安然。

    笑語晏晏然。

    何其勃也(臨喪不哀。

    吾何以觀之哉)有土之辟。

    亦可問之。

    生成何罪焉。

    梁草堂約。

    二親将亡。

    并及臨訣。

    孺慕嬰号(慕同孺子号比嬰兒)不交人世。

    其德彌遠。

    其望彌重。

    不食五谷。

    猶至于是。

    食美衣輕者。

    其則能加于約乎 譏異說第十(譴責所非曰譏舉事乖正曰異) 建德之賢。

    蔽志若偷(建立也。

    蔽藏也。

    立德之士。

    所蘊含弘。

    長掩之而如不足也)作僞之家。

    哿言如流(哿可也。

    作僞之士。

    所舉便佞。

    故巧言流美也)執虛為有。

    飾邪撓正。

    舉其所同。

    訾其所不同。

    憑陵紛纭。

    如日之升。

    為雲之翳。

    如水之澄。

    為風作濤。

    難乎其極也(巧說亂正也)經雲。

    昔有二弟子。

    各護師之一足。

    各非所不護者(賢愚經說。

    昔有令二弟子。

    各護一足。

    護左者不在被護右者擊之。

    護右者不在被護左者擊之。

    師足不逾月二俱爛矣。

    喻今大小乘各相非也)忿則相擊之。

    其忿不已。

    其足亡矣。

    今異說之。

    夫各忮貨譽(忮妬害也)于聖師則無所顧矣。

    哀哉焉。

    甞試論之曰。

    夫貌異于心。

    性成乎習。

    下俚巴歌。

    和者必衆(昔楚人巴歌。

    俚人和者衆。

    作白雪之篇。

    和者寡矣)燕石魚目。

    鑒者必寡(燕石似玉。

    魚目類珠)故使逐塊之流邪妄同群(朋其邪說如狗逐由)各保其主。

    吠堯為桀。

    今以言不及義則為異說。

    折之有當是曰譏者。

    伐本塞淵。

    或冀乎得(今之所陳。

    冀在伐其本塞其原者也)但爝火光微資燭。

    龍以輔照。

    蒲牢響迩。

    仰雷霆而佐震(爝火螢火也。

    蒲牢海獸也。

    鲸魚擊之。

    則聲震川谷。

    今于鐘上鑄之。

    以魚形杵擊之。

    取其聲也。

    今北山和尚謙雲。

    雖欲伐本塞源止其邪說。

    所恨己才智同于爝火。

    等微爰仗。

    群賢聲援以助之。

    用光像運矣)斯實鄙抱之所蓄也。

    甞有戚施喔咿者(戚施面柔也。

    喔吚強顔也)私餘曰。

    彼黨斯盛(謂異說之徒)将不得于君奈何(恐為時所忌民之多僻無自立辟侫人多黨矣)餘曰。

    獸顧濡尾。

    則不濟也(狐将渡河。

    若懼濕尾則不濟)得義而傷亦何忌耶。

    夫漁父剸蛟。

    獵夫搏虎。

    皆其志也(懼則不為也。

    所謂論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人功者不謀于衆矣)異說曰。

    封戒學者。

    實則小智。

    隘情不夷(封滞也。

    隘窄也。

    夷平也。

    言持戒者局小乘也)觸物忌過。

    亡身猶糞土。

    厚意于草木(昔有持戒比丘。

    行遇賊劫其衣缽。

    仍以草系之。

    日中比丘不能斷草而去。

    慮破戒也)大士觀之。

    如險惡徑。

    不若資吾大道落吾節放吾心不踵武不俛眉。

    不饑腸不病蔬。

    逍遙乎飲馔之間。

    坦蕩乎貨植之上。

    何莫為吾适也。

    孰能捐膏粱純纩之美厚。

    與夫後世魂靈作殘刻卑隸者欤(今世不飡鮮美服華麗。

    死後終作卑賤之鬼何哉)譏者曰。

    夫何然哉。

    不愧于人。

    不畏于天。

    允意勃善。

    罪莫甚矣。

    戒者威儀也(威者有威可畏。

    儀者有儀可則)威儀者德之表也。

    詩曰。

    淑慎爾止。

    不愆于儀。

    又曰。

    抑抑威儀。

    惟德之隅(皆重威儀之道也)故若即修途。

    用之作符印(修長也。

    往長途以戒能涉也。

    符印若今之公憑也)若涉大水。

    用之作浮囊(律雲。

    如人欲過大海。

    藉浮囊以得渡。

    喻如持戒。

    破一小戒。

    亦不能濟也)若制佚馬。

    用之作銜策。

    若穑千畝。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