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五

關燈
誡其過害也)至若泰伯以斷發為至德。

    預讓以漆身為秉忠(吳泰伯周太王之長子。

    以幼弟季曆賢。

    又生聖子文王。

    昌知其必有天下。

    遂避之适吳。

    剪發文身。

    孔子以之為至德也。

    史記。

    趙襄子殺智伯。

    預讓思為智伯報之。

    襄子知令國人逐之。

    預讓乃漆身以變形。

    吞炭以改聲而入其國。

    史記以為忠。

    則斷發變形。

    未為不忠不孝也)其能立德揚名。

    何甞以全發膚之為孝也。

    由是華夏古今知其厚益則而象之不以變形儀則英賢廢。

    存冠服則家國興。

    故友瑗不假簪绂(季友衛遽瑗皆賢二子之賢。

    豈因簪之緻)桓卯不以髠赭(桓魋少正卯皆不仁。

    豈因髠赭也)何榮此辱彼哉。

    昔趙武靈王始變胡服(趙武靈王謂樓緩曰。

    吾欲胡服。

    曰善。

    群臣不欲。

    肥義侍王。

    又告之曰。

    吾欲胡服。

    而恐後世将議寡人奈何。

    義曰。

    臣聞。

    疑事無功。

    疑行無名。

    王既定負遺俗之慮。

    治無顧天下之議矣。

    愚者闇于成事。

    智者見于未萌。

    然則王何疑焉。

    于是遂胡服也)隋唐之後。

    漸改衣冠。

    所貴在治。

    建為王度。

    記事記言未見譏之者也(為政貴在治民。

    立其王度。

    未見譏其胡服也)夫仲尼非虞夏之臣。

    而宗乎三代禮樂(虞夏商也)吳越非魯衛屬國。

    而行乎姬文周公孔氏之教。

    洎秦正新室所置百官刑政典法。

    後世帝王多亦尋于時政因而無替(正始皇新室王莽二雖無道。

    所置百官法度。

    或因而不改也)若以二世王莽同居中夏。

    故遞相沿襲。

    非彼絕域者。

    或則失于用天司牧之意也(天生蒸民。

    樹之司牧。

    又雲。

    用天之道。

    何限夷夏也)夫一日月所照皆吾天下。

    吾行天下之善。

    孰則不為吾天下者乎。

    昔楚王亡弓任楚得之。

    仲尼雲。

    惜乎其不大也。

    何不使人得之(楚王失弓曰但不過楚人得之。

    仲尼聞之曰。

    惜乎何不曰人亡弓人得之)但今言者皆盡稱西域為胡。

    而實胡在蔥嶺之下三十餘國。

    嶺西身毒國謂婆羅門國也。

    然于其間非無雜類。

    嵌目雕決。

    如此方伊洛。

    戎狄逼迩王畿。

    故身毒極鄙胡稱(今河南伊洛之間。

    皆有戎居也)然王浮化胡經雲。

    胡人兇犷。

    故化之為佛令髠赭絕嗣夫何惑哉。

    當春秋時。

    赤狄白狄為列國寇雠。

    猃狁孔熾。

    蠻夷猾夏(孔甚也。

    猾亂也。

    當春秋時。

    狄伐晉魯等也)如何迩而不服遠。

    于流沙之外大荒之末。

    方肆勇乎(老子以定王時生中國。

    自為戎狄所逼何不服之。

    而雲往天竺服彼胡人者哉)又自古聖王皆遠者懷之何有陰期殄胤矯誡人道(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又雲。

    惟德動天。

    無遠弗屆。

    又無怠無荒。

    四夷來王。

    豈假絕其嗣胤矯為制誡者也)詳夫三苗弘酷商鞅極法未甚于此者也(舜時。

    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

    在荒服之外。

    數千王誅不循王道也。

    秦孝公時。

    嬖臣景監進衛人商鞅。

    以酷而佐秦。

    後孝公卒惠王立。

    發使捕之。

    商君奔至關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曰商君之令舍人無驗者坐之。

    商君曰。

    嗟乎為法之弊。

    一至此哉。

    遂被攻裂而殺之。

    今釋子非三苗之徒。

    老聖非商鞅之類。

    何至于此也)而老聖言常善救物。

    豈其然欤(若爾則言與行違也)賓曰。

    違父命贻母戚。

    輕畏就險。

    可謂孝乎(太子悉達欲出家父王不許加婇女以虞之太子半夜潛去逾城是違父命也。

    令姨母悲泣肝腸摧裂。

    是贻母戚也。

    居儲副之位而獨處山谷。

    是輕畏也。

    在雪嶺之中是就險也。

    如此可得名孝乎)為瓶沙王師。

    處迦毘羅族。

    阿阇逆害。

    琉璃攻伐。

    既不果救。

    可得仁乎(瓶沙王。

    則頻婆娑羅也。

    住王舍城。

    阿阇世王父。

    阇王囚之以至餓死。

    佛不能救。

    又波斯匿之子琉璃王。

    未利夫人生。

    則釋種之外甥也。

    以婢子之言乃加兵。

    盡殺釋族。

    佛知其宿業相對。

    而皆不能救也)調達天倫(調達。

    斛飯王之子。

    佛之堂弟也)善星至性。

    生被黜辱。

    死嬰塗炭。

    可謂義乎(調達善星俱陷地獄)踞寶玉之床。

    受君父之拜。

    言大違謙。

    色高象傲。

    可謂禮乎。

    懸弧未旬。

    母後窮年。

    罔極之禍愆莫大焉。

    可謂福乎(太子生。

    以桑弧蓬矢懸于門也。

    昔佛為太子。

    生才七日而摩耶亡也)夫如是其利安在欲使中國行之者也。

    主人曰。

    愛惡之論。

    譽辱何定。

    古有罪三皇而毀五帝者。

    有譽漢陰而抑仲尼者(莊子。

    漢陰丈人抱甕入井。

    取水以灌園。

    子貢教之作槔。

    漢陰丈人盛抑仲尼之巧僞也)有強漁父而責三闾者(三闾大夫屈原。

    遭靳尚所贊。

    懷王疑之。

    遂貶長沙。

    獨行江畔。

    見漁父問之。

    故曰。

    舉世皆醉唯我獨醒。

    舉世皆濁唯我獨清。

    漁父勉之不可。

    遂沈水而卒)有劇秦法而美新室者(秦始王莾法殘虐。

    後世有揚雄着美新一篇。

    劇秦始而美王莽)讨其向背。

    壞壁穿墉。

    為雀鼠之功矣(有習古人槽柏更增穿窬以鼓是非者。

    若王充劉子玄等。

    唯事雌黃也)禮曰。

    大孝嚴親。

    其次不辱。

    其次能養(嚴親謂使尊其祖考也。

    不辱修身持行也)若夫化家為國。

    天下稱之為大化。

    凡為聖天下孰謂之小哉。

    故雖迩失嚴愛遐蹈山林。

    而使天下之人知父為大聖之父。

    知母為大聖之母。

    既知之而尊之。

    既尊之而安之。

    孝子之義真曰不匮(匮乏也。

    此乃嚴親之道也。

    詩雲。

    孝子不匮。

    永錫爾類)曾是以為不孝。

    則孰能為之孝乎。

    曾子曰。

    養可能也敬為難(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别乎)敬可能也安為難。

    安可能也卒為難。

    父母既沒。

    慎行其身。

    不遺父母惡名。

    可謂能終也(始于毘岚。

    終于鶴樹。

    有善皆稱。

    無惡可謗。

    實謂孝之終也)而大聖豈不笃其備耶。

    若乃聖人有作不違。

    兩曜昏旦不違四時。

    榮落所可違者。

    暫化而已矣。

    化久則愆于物性。

    恢怪詭谲生焉(雖聖人不能違宿業也)至若幽囚餒喪坑骸刃肌。

    蓋酬因于往世(瓶沙為無子。

    占雲。

    山中仙人當作子。

    遂殺之令急受生。

    又未生更作白兔亦殺之。

    故今被阇王幽囚而死也。

    釋種又以宿殺摩竭大魚故也)報應前緣。

    非聖人不能使暫違之。

    但非業理之長謝也(經雲。

    假使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夫後稷善播順天時也。

    扁鵲工醫資有命也。

    違時與命非彼所可。

    故去形方影滅。

    除業方報亡。

    若使滅影留形遣報存業。

    則巫幻作矣(未經忏洗令業除謝。

    則同巫诳妖幻之說)昔者食馬麥。

    目連請求地味(阿耆違多婆羅門請佛九十日。

    唯食馬麥。

    劫初有地味陷在地下。

    目連欲運通取之。

    如來皆不許。

    意示後世者也)迦毘被圍。

    目連請以鐵為城(釋種被琉璃王所圍。

    目連欲化鐵城以護之。

    如來不聽。

    以業不可逃)大聖皆以業報不然之也。

    故可為而不為不仁也。

    不可為而不為。

    何謂不仁乎。

    若乃得理雖傷謂之義也。

    失理雖存未雲義也。

    丹均薄于堯舜(以其不才故薄之。

    而不使嗣位也)管蔡夷于周旦(管蔡二叔流言謗周公。

    周公不以骨肉而不誅。

    遂殺管叔而蔡叔)鄭莊克段(共叔段鄭莊公之母弟也。

    以作亂莊公克之于偃)石碏屠厚(石碏石厚之父。

    厚與公子州籲弑衛桓公自立。

    問定君于碏碏使朝陳而殺之也)蓋骨肉是忍也。

    保宗祧為事也。

    舉其刑法以示将來。

    使不子不弟之流是懼是厲。

    如調達善星。

    傥假鴻私免其罪戾。

    則勸天下之為逆耳。

    故呼食唾以辱之(調達學神通已。

    化作一小兒。

    于阇王上。

    阇王因唾其口。

    調達承而食之。

    故佛以此辱為食唾之人)彰重苦以期之(佛夜行道。

    善星以時久欲歇。

    遂假作薄俱羅鬼恐佛。

    故陷地獄)使臭味所同有恥且格(格正也。

    雖于骨肉似有恥辱理歸于正同族為臭味同)罔有務幸于其免矣(不以幸門而免之也)由是聖人刑自迩而及遠。

    不密親而間疏。

    大權之義于焉何測。

    若乃大禮與天地同節。

    道德與天地同尊。

    聖人與道德同體。

    而君父率乎禮則尊天地。

    尊天地則親道德。

    親道德。

    則敬聖人。

    敬聖人則合天地之節。

    廣道德之風矣。

    非我大聖要上以求尊重。

    蓋君父由道德而自尊重之也。

    禮法既彰而人是俲。

    故使形儀異俗。

    則不異者禮敬之。

    順道德也。

    形儀不異俗。

    使異俗者禮敬之。

    則背道德也。

    雖異者不必賢于不異。

    不異者不必愚于異。

    然土石之偶旌其像飾猶可敬也(土木偶雕塑像也)農賈之子表其服貌安不敬也(四姓出家皆同釋族。

    不以賤族而不敬也)敬其不肖猶愈不敬(不以凡庸而敬之猶勝不敬)存夫羊而識禮(魯之常禮。

    必殺羊告朔于廟。

    自文公後不行告朔之禮。

    猶祭羊而已。

    至哀公時。

    子貢為司倉主祭廟告朔之禮。

    因君不視朔。

    遂兼欲廢祭羊之事。

    夫子曰。

    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

    君雖不視朔見羊猶知此禮。

    若兼去羊則禮無所記。

    今敬亦然)市駿骨以招賢(昔燕昭王将慕賢士。

    郭隗曰。

    請王以黃金築台而尊于臣。

    則四方之賢者至矣。

    以臣不肖王尚用之。

    況賢者乎。

    昔有求龍馬不獲。

    有得死馬首者上之。

    王以千金相酬。

    聞者皆至。

    一月獲三龍馬。

    請王尊臣。

    後果有樂毅等數人而至)蓋人倫之大道也。

    故君父敬不敬在已以沙門受不受在人非大聖必欲抑君父緻敬沙門必當欲坐受拜揖。

    禮雲。

    子新冠而母拜(禮記冠義雲。

    已冠而字之。

    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