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戚也)智藏事師。
以孝敬聞。
師疾絕食。
藏亦絕食。
師進飲。
藏乃飲。
但性傷乎許直(讦舉人私也)而以譽行為幹橹故不至于危殆也。
甞舍财大忏。
謝幾卿指挂衣竹戲之曰。
猶留此物。
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
意何由可盡。
道安之門人法遇領徒四百。
時有一僧。
飲酒廢夕燒香。
遇罰而不遣。
安聞之。
以筒緘杖寄遇。
遇曰。
此由飲酒者也。
我訓不勤。
遠贻憂賜。
乃集衆命維那行杖至三。
因泣下自咎。
魏道辯門人亡名。
負才傲世。
辯撻而徙黃龍。
其初無恨想。
晨夕向辯遙禮。
唐智正之門人。
智見師所著述。
必侍立而書累載。
初不贻坐。
或久而仆。
正責曰。
翹足七日匪勞。
今爾心輕何不然也(釋迦因地。
七日翹一足。
贊底沙如來)北遠之門智微每講析幽微。
皆雲。
大法師意如此。
因則聲淚俱發(廬山慧遠。
姓賈。
雁門人。
謂之南遠。
澤州硖石寺慧遠。
姓李。
炖煌人。
着涅盤經疏者。
謂之北遠也)禮雲。
凡學之道。
嚴師為難。
師嚴然後道尊。
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然良家子在家。
家有訓從師。
師有教故能克意。
盡所敬而行敬。
盡所信而行信。
是以大聖皆命族姓子而勉之(不貌卑賤律禁出家)非繩樞甕牖者之能也(貧家以繩系樞。
以甕作牖也)哀今弟子罕有不聞言于師範者。
彼以禮疏而來。
此以恩薄而往(弟子既于師疏師遂顧之恩薄故不住而去也)然牽牛蹊田而奪之牛(春秋有牽牛以蹊田為過也。
而奪之牛罪之太甚矣。
今喻師之恩薄已非而便舍之不事若奪牛之甚也)本輕而末重也(師之恩薄本輕而不敬為末重)如尊雖義不至卑則欲據其事欤(父縱不父子不可不子也)禮曰。
父母愛之。
喜而不忘。
父母惡之。
懼而無怨(為人子者。
不患無所立而患不孝。
敬恭父命何常之有)夫能移此于其師者。
豈使過及其身乎(移事父不忘不怨之道。
而事于師則固無其過矣)故有假師而為名侮師之涼德(涼薄也。
假借也。
以其師之德薄殊無敬順之儀。
但假借師名而已)将升堂則筋骨捷解。
俾侍坐則手足窳憜(窳苽在穴也。
卧而不起。
懶人慵憜。
如苽在穴卧而不起也)斯或尾大而難掉(左傳。
尾大不掉。
今或弟子勝師故相輕傲也)故訓罰之不至。
或螟蛉之有似物類之相召(螟蛉者蜂取蟲而呪之似我。
似我不日而蟲化為蜂也。
今弟子乃他人所生取以教之。
令作其資)其威尚不謹其容。
而德豈能服其心欤(官有威刑事公尚不懼其容。
今師以德如何能伏其心也)今澆季之風。
師求弟子。
匪弟子求師。
師以此始。
弟子以此終。
嗟乎何日不由之矣。
夫魯國先師以冉有仆樊遲禦。
子貢籴顔回爨(冉求字子有。
樊須字子遲。
端木賜字子貢。
顔回字子淵。
昔夫子在陳。
則賜籴同爨也)其何至于此哉。
彼德厚可慕而弟子實慕德故也。
梁惠布三果至人也。
妙窮三論。
時号得意布也。
見樂生淨土者告雲。
方土乃淨非吾願也。
如何在蓮華中十劫受樂。
未若三塗救苦者也(生西方下品中生在花中六劫。
下品下生在蓮華中十二劫。
開花方得見佛。
不如三塗救苦衆生。
此乃悲增菩薩也)凡法集先衆往而默彼嘩者憚若銜枚德之至也(升堂先往。
後生懼之。
而默靜也)卒後手屈三指地動七日。
史奏得道人星滅矣(高僧傳慧布誓生三塗救苦衆生)昔魏玄高有願生三惡道。
齊僧景亦如之。
唯聖人與聖人而能至于此也。
陳衡嶽慧思(衡嶽南嶽也。
在湖南。
今嶽州也)證法華三昧。
能知前生事。
頂有肉髻。
知達人心。
毒不能害。
怨不能動。
初智顗悅其風而造焉。
思曰。
昔靈山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遂示普賢道場四安樂行。
顗行道經三七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
見與慧思同在靈山聽佛說法。
思雲。
此之靈相非爾不感。
非我莫識。
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思以三觀義傳顗。
顗以四教義裨之。
三觀四教之宗旨自衡嶽天台始也。
梁策草堂約為智者(慧約法師也)陳隋以顗為智者(即今江陵玉泉寺關将軍起寺者也)惟有道之賢。
聽虛名非美。
視虛器非重。
心若浮雲。
迹猶過羽(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而有道之高士視浮名亦不以為貴)而帝天下者。
師其聖。
友其賢。
固其然也(以梁陳隋貴有天下不可不尊聖而友賢乎)或問嶽位。
告雲。
吾鐵輪王位中人耳(四加行位菩薩為四州王。
鐵輪王則合是暖位也)或問天台位。
告雲。
吾不領徒衆。
當淨六根(一雲八地已上六根清淨。
二雲初地已上。
三雲資加亦清淨。
今顗與思。
恐俱是地前資加也)為他損己。
隻是五品内人耳。
嘉祥初聞天台頗輕于耳(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亦既目觌乃伏膺為徒。
又以三輪剖斷經例制勝之論。
而特聞于天下者也。
弟子智恺專門之業雖不盡于師。
而于死則有稱焉。
南土四朝克尚玄理(宋齊梁陳)資于龍樹提婆為不拔之論。
真谛雖譯對法唯識等部(真谛三藏陳朝至)會王室多虞。
天步孔艱(孔甚艱難也。
後主變亂也)承業學徒所究未弘。
有法遇鑽研講記殆乎過半。
惜哉短命不極其志。
将死之日勒焚遺草。
聞者為之涕零。
自後其徒沒沒焉(遇法師所讨唯識未盡其旨。
而至唐慈恩着唯識疏十卷)洎真谛南回綜習無聞。
故色心之學終少聞于盡善。
章疏之家必先意于空理(自真谛去後。
少傳法相。
多弘空性也)國初玄奘(貞觀年)譯唯識授門下基(窺某姓尉遲。
字洪道。
鄂公敬德之猶子也。
造百本疏。
慈恩和尚也)兼之瑜伽也(并大乘論)譯俱舍授門下光(未詳)兼之婆沙也(并小乘論)可謂法相光華。
名數淵弘。
精搜真俗。
通乎大道。
彼空宗之學悄若乎不纾其志也(奘三藏。
自貞觀年往西國。
學經論法相。
至貞觀回。
大弘法相。
空性之徒覩之。
若風恬而波偃)太宗高宗制聖教序(今見冠經首也)華藻耀乎天文。
真風翔乎海隅。
洎玄宗注般若。
蓋二聖鴻基之積潤也(玄宗注金剛經。
見行于世)但世以譯經則易。
譯論則難。
而傳者亦如之(傳經者。
止于尋文刻旨叙意連環故為易也。
傳論者。
循環性相洞達幽微故為難也)寔由經但斷疑生信。
旨遠而文近。
論則殚窮性相。
訓暢精微。
為義必典。
為文尚華。
錯綜音律。
铿锵彬蔚(彬蔚文彩興盛貌也)賓主相由。
鈎赜為美。
自非上智不能見往複之意。
故學之者鮮不功倍為山(淺近之者聞而輕侮。
蓋非其境也。
為山九仞起于累土也)辯參神化。
以教行中夏始不譯論。
求其師資輔會之道難矣(至今學經之徒。
其侶若林。
究論之士。
若披沙見寶也)夫法學之侶。
知經律而不知論者。
但直贊述其文而已。
至于攀援大義。
則不謂之洞達者也(故今蜀中凡善傳經者皆兼習論。
然後傳演方為美也)其羅什譯經則龌龊。
譯論則舒緩。
玄奘反之。
故什世經學則優(優勝也)奘世論學則倍矣。
昔慧休者一鞋三十年。
遇泥則跣曰。
泥軟易蹈。
吾不欲損信施故也。
每告衆曰。
吾所聽經律皆三二十遍。
猶恨少功。
欲兼異部。
未遑多涉。
今之學者罕有備通。
文句薄知則預師範。
緻有窮括。
莫知由緒。
此法滅在人矣。
所以終夜長想有慨于懷爾
以孝敬聞。
師疾絕食。
藏亦絕食。
師進飲。
藏乃飲。
但性傷乎許直(讦舉人私也)而以譽行為幹橹故不至于危殆也。
甞舍财大忏。
謝幾卿指挂衣竹戲之曰。
猶留此物。
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
意何由可盡。
道安之門人法遇領徒四百。
時有一僧。
飲酒廢夕燒香。
遇罰而不遣。
安聞之。
以筒緘杖寄遇。
遇曰。
此由飲酒者也。
我訓不勤。
遠贻憂賜。
乃集衆命維那行杖至三。
因泣下自咎。
魏道辯門人亡名。
負才傲世。
辯撻而徙黃龍。
其初無恨想。
晨夕向辯遙禮。
唐智正之門人。
智見師所著述。
必侍立而書累載。
初不贻坐。
或久而仆。
正責曰。
翹足七日匪勞。
今爾心輕何不然也(釋迦因地。
七日翹一足。
贊底沙如來)北遠之門智微每講析幽微。
皆雲。
大法師意如此。
因則聲淚俱發(廬山慧遠。
姓賈。
雁門人。
謂之南遠。
澤州硖石寺慧遠。
姓李。
炖煌人。
着涅盤經疏者。
謂之北遠也)禮雲。
凡學之道。
嚴師為難。
師嚴然後道尊。
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然良家子在家。
家有訓從師。
師有教故能克意。
盡所敬而行敬。
盡所信而行信。
是以大聖皆命族姓子而勉之(不貌卑賤律禁出家)非繩樞甕牖者之能也(貧家以繩系樞。
以甕作牖也)哀今弟子罕有不聞言于師範者。
彼以禮疏而來。
此以恩薄而往(弟子既于師疏師遂顧之恩薄故不住而去也)然牽牛蹊田而奪之牛(春秋有牽牛以蹊田為過也。
而奪之牛罪之太甚矣。
今喻師之恩薄已非而便舍之不事若奪牛之甚也)本輕而末重也(師之恩薄本輕而不敬為末重)如尊雖義不至卑則欲據其事欤(父縱不父子不可不子也)禮曰。
父母愛之。
喜而不忘。
父母惡之。
懼而無怨(為人子者。
不患無所立而患不孝。
敬恭父命何常之有)夫能移此于其師者。
豈使過及其身乎(移事父不忘不怨之道。
而事于師則固無其過矣)故有假師而為名侮師之涼德(涼薄也。
假借也。
以其師之德薄殊無敬順之儀。
但假借師名而已)将升堂則筋骨捷解。
俾侍坐則手足窳憜(窳苽在穴也。
卧而不起。
懶人慵憜。
如苽在穴卧而不起也)斯或尾大而難掉(左傳。
尾大不掉。
今或弟子勝師故相輕傲也)故訓罰之不至。
或螟蛉之有似物類之相召(螟蛉者蜂取蟲而呪之似我。
似我不日而蟲化為蜂也。
今弟子乃他人所生取以教之。
令作其資)其威尚不謹其容。
而德豈能服其心欤(官有威刑事公尚不懼其容。
今師以德如何能伏其心也)今澆季之風。
師求弟子。
匪弟子求師。
師以此始。
弟子以此終。
嗟乎何日不由之矣。
夫魯國先師以冉有仆樊遲禦。
子貢籴顔回爨(冉求字子有。
樊須字子遲。
端木賜字子貢。
顔回字子淵。
昔夫子在陳。
則賜籴同爨也)其何至于此哉。
彼德厚可慕而弟子實慕德故也。
梁惠布三果至人也。
妙窮三論。
時号得意布也。
見樂生淨土者告雲。
方土乃淨非吾願也。
如何在蓮華中十劫受樂。
未若三塗救苦者也(生西方下品中生在花中六劫。
下品下生在蓮華中十二劫。
開花方得見佛。
不如三塗救苦衆生。
此乃悲增菩薩也)凡法集先衆往而默彼嘩者憚若銜枚德之至也(升堂先往。
後生懼之。
而默靜也)卒後手屈三指地動七日。
史奏得道人星滅矣(高僧傳慧布誓生三塗救苦衆生)昔魏玄高有願生三惡道。
齊僧景亦如之。
唯聖人與聖人而能至于此也。
陳衡嶽慧思(衡嶽南嶽也。
在湖南。
今嶽州也)證法華三昧。
能知前生事。
頂有肉髻。
知達人心。
毒不能害。
怨不能動。
初智顗悅其風而造焉。
思曰。
昔靈山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遂示普賢道場四安樂行。
顗行道經三七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
見與慧思同在靈山聽佛說法。
思雲。
此之靈相非爾不感。
非我莫識。
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思以三觀義傳顗。
顗以四教義裨之。
三觀四教之宗旨自衡嶽天台始也。
梁策草堂約為智者(慧約法師也)陳隋以顗為智者(即今江陵玉泉寺關将軍起寺者也)惟有道之賢。
聽虛名非美。
視虛器非重。
心若浮雲。
迹猶過羽(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而有道之高士視浮名亦不以為貴)而帝天下者。
師其聖。
友其賢。
固其然也(以梁陳隋貴有天下不可不尊聖而友賢乎)或問嶽位。
告雲。
吾鐵輪王位中人耳(四加行位菩薩為四州王。
鐵輪王則合是暖位也)或問天台位。
告雲。
吾不領徒衆。
當淨六根(一雲八地已上六根清淨。
二雲初地已上。
三雲資加亦清淨。
今顗與思。
恐俱是地前資加也)為他損己。
隻是五品内人耳。
嘉祥初聞天台頗輕于耳(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亦既目觌乃伏膺為徒。
又以三輪剖斷經例制勝之論。
而特聞于天下者也。
弟子智恺專門之業雖不盡于師。
而于死則有稱焉。
南土四朝克尚玄理(宋齊梁陳)資于龍樹提婆為不拔之論。
真谛雖譯對法唯識等部(真谛三藏陳朝至)會王室多虞。
天步孔艱(孔甚艱難也。
後主變亂也)承業學徒所究未弘。
有法遇鑽研講記殆乎過半。
惜哉短命不極其志。
将死之日勒焚遺草。
聞者為之涕零。
自後其徒沒沒焉(遇法師所讨唯識未盡其旨。
而至唐慈恩着唯識疏十卷)洎真谛南回綜習無聞。
故色心之學終少聞于盡善。
章疏之家必先意于空理(自真谛去後。
少傳法相。
多弘空性也)國初玄奘(貞觀年)譯唯識授門下基(窺某姓尉遲。
字洪道。
鄂公敬德之猶子也。
造百本疏。
慈恩和尚也)兼之瑜伽也(并大乘論)譯俱舍授門下光(未詳)兼之婆沙也(并小乘論)可謂法相光華。
名數淵弘。
精搜真俗。
通乎大道。
彼空宗之學悄若乎不纾其志也(奘三藏。
自貞觀年往西國。
學經論法相。
至貞觀回。
大弘法相。
空性之徒覩之。
若風恬而波偃)太宗高宗制聖教序(今見冠經首也)華藻耀乎天文。
真風翔乎海隅。
洎玄宗注般若。
蓋二聖鴻基之積潤也(玄宗注金剛經。
見行于世)但世以譯經則易。
譯論則難。
而傳者亦如之(傳經者。
止于尋文刻旨叙意連環故為易也。
傳論者。
循環性相洞達幽微故為難也)寔由經但斷疑生信。
旨遠而文近。
論則殚窮性相。
訓暢精微。
為義必典。
為文尚華。
錯綜音律。
铿锵彬蔚(彬蔚文彩興盛貌也)賓主相由。
鈎赜為美。
自非上智不能見往複之意。
故學之者鮮不功倍為山(淺近之者聞而輕侮。
蓋非其境也。
為山九仞起于累土也)辯參神化。
以教行中夏始不譯論。
求其師資輔會之道難矣(至今學經之徒。
其侶若林。
究論之士。
若披沙見寶也)夫法學之侶。
知經律而不知論者。
但直贊述其文而已。
至于攀援大義。
則不謂之洞達者也(故今蜀中凡善傳經者皆兼習論。
然後傳演方為美也)其羅什譯經則龌龊。
譯論則舒緩。
玄奘反之。
故什世經學則優(優勝也)奘世論學則倍矣。
昔慧休者一鞋三十年。
遇泥則跣曰。
泥軟易蹈。
吾不欲損信施故也。
每告衆曰。
吾所聽經律皆三二十遍。
猶恨少功。
欲兼異部。
未遑多涉。
今之學者罕有備通。
文句薄知則預師範。
緻有窮括。
莫知由緒。
此法滅在人矣。
所以終夜長想有慨于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