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越王勾踐。
乘扁舟泛五湖。
王以金鑄招之而不返)蹈滄海而不為遙(魯連雲甯蹈滄海死不事無道主)彼區區之秦何所緻哉。
使唐虞之際與元恺相齒(八元八恺堯之賢臣相齒齊年也)殷周之始與伊尹齊足。
猶慮失之矧乎此時爵祿曷雲重矣(此時謂偏霸僞秦)昔支林慧遠緻譽望者多嬰此難(為王臣所逼也)而振去若輕埃。
揮絕若腐纏(腐纏朽索也)不足難也。
故巢由可為皇臣。
非帝力所能起也。
夷叔可為帝臣。
非王力所能起之也。
绮李可為王臣。
非霸力所能起之也(靜民則法曰皇。
謂炎昊之主也。
德象天地曰帝。
謂堯舜也。
仁義所往曰王。
夏殷周也。
秦漢皆曰也)夫居俗外而為俗内。
所起不亦難哉。
宋文帝甞述生公頓悟義。
群僧構難。
帝以麈尾扣機曰。
若使逝者可興。
豈為諸公所屈(竺道生。
巨鹿人。
幼而颕悟。
聰哲若神。
鑽仰群經。
斟酌雜論。
止青園寺。
初見泥洹經。
乃說頓悟成佛義。
籠罩舊說。
時以為邪說。
被遷擯于廬山。
及後分經至。
果稱闡提悉有佛性。
乃升座論義數番。
麈尾紛然而墜隐幾乃卒。
言忍死以待經也。
故宋文重舉之)顔延之着離識論。
帝令慧嚴辯同異。
往複終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無媿支許之譚也。
支遁才章茂逸。
得僧會之風。
僧肇筆削奇邁。
又得支林之風。
安遠生叡之徒。
各擅其美。
自後缁列。
寡有紹其音徽者。
齊梁之後。
世尚纡麗。
詞虧體要。
緻使求其雅言立意曾不及于漢魏之間箴論(若楊子雲之續虞箴等)而況于聖人經籍乎。
故懸象嶽渎不以妍華為天地之文章。
以其能綱紀覆載為文章(懸象經天也。
嶽渎締地也)。
人文安不然乎。
甞讀殷之盤銘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孔丘诔曰。
旻天不慭遺耆老。
莫相子位焉。
嗚呼哀哉(孔丘卒。
魯哀公诔之曰。
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餘在疚嗚呼哀哉。
尼父無自律文。
在左傳三十。
與今小異)斯文也天之将喪久矣。
不有盛德大業。
其孰能興之者焉(仲尼以天縱多能故哀诔之)肇着般若無知論(僧肇。
京兆人。
家貧傭書為業。
因得曆觀經史善莊老。
後見古維摩經雲。
方知所歸矣。
羅什至從之翻譯。
着不遷等四論。
義熙十年卒于長安。
年三十一)劉遺民見而歎曰。
不意方袍複有平叔。
融講新法華經。
開為九轍号九轍法師。
什曰。
佛法之興融其人也(道融。
汲郡林慮人。
師愛其聰明。
先令外學。
令往林中。
借論語竟不赍歸。
于彼已誦。
師更以本覆之。
不遺一字。
至立年才解冠絕。
聞什至往谘禀。
什見而奇之。
卒于彭城。
年七十四矣)。
什譯中論始二卷。
融更剖扸。
預貫始終。
時師子國有一婆羅門。
乘駝負書而來。
請求捔試優劣。
優則行之。
秦人覩其口眼便辟。
将改吾觀(有回敬之心也)什告融曰。
此外道聰慧殊人。
捔言必勝。
豈可使無上大道在吾徒為彼而屈。
如吾所觀。
在君一人而已。
融自顧才力可濟(濟成也)但患外道書籍未盡披讀。
乃密寫其目。
一覽而誦既刻日。
爰整其徒。
對于王庭。
彼外道恃其博知。
倍意攻融。
融出其所知。
讨其所不知。
彼遽保其強誦。
而融列其所誦。
并諸夏群書。
編目尤廣。
其所誦梵志蹇而肆(肆放也。
蹇吃情放也)羅什濟詞而嘲之。
彼殒越而亡也(濟益也。
雲逃也)昔符師征晉。
大事将去。
謝安知玄而舉之。
爰緻大勳。
天下服其遠鑒。
而什之知融。
何莫安之俦欤。
故質斯興廢。
同在一舉耳(質形對也。
以什舉融。
可對安舉玄)融性不狎喧。
常登樓披翫。
僧叡初為僧賢弟子。
賢友僧朗。
講放光經。
亟遭叡譏難。
朗謂賢曰。
叡比格難。
吾累思不能通。
可謂賢賢弟子也。
叡魏郡人。
秦主問姚嵩曰。
叡公何如。
曰邺衛之松柏。
興召見大賞悅。
勅給俸吏力車轝。
後謂嵩曰。
此乃四海之标領。
何獨邺衛之松柏乎。
叡平生素不背西(願生西方也)昙影初從什。
什謂姚主曰。
昨見影公。
亦是此國風流标望之僧也。
宋僧導(京兆人。
十歲出家。
後着成實論疏。
起壽春光山寺)止壽春。
孝武诏于京銮輿降跸。
導以孝建之初三綱更始。
悲不自勝(元嘉三十年。
太子劭弑文帝自立。
三月為武陵王駿與諸王殺之即帝位。
改元建武。
号孝武皇帝)帝亦哽噎勅開講。
帝及公卿會焉。
導曰。
昔王宮托生。
雙林見滅。
自爾已來歲逾于載。
淳源永謝。
澆風不追。
給苑丘墟。
鹿園蕪穢。
九十五種(外道之類。
或雲九十六)以趣下為升高。
三界群生以火宅為淨土(法華經雲。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豈知上聖流涕大士凄惶者哉。
因則涕泗。
四衆為之改容(導卒壽春石磵寺年九十六也)時石磵寺僧因亦當世名匠。
或問之與導孰愈。
因曰。
吾與導同師什公。
方孔門則。
導入室。
吾升堂矣。
道猷述頓悟義。
孝武曰。
生公孤情絕照。
猷公直辔獨上。
可謂克明師匠無忝微旨(道猷吳人。
生公弟子。
師雲後見勝鬘經披卷歎曰。
先師昔義與此經闇合。
因注之五卷。
後孝武诏講頓悟義。
競辯之徒聞奏互起。
猶皆破之。
帝乃撫幾稱快)晉慧遠慧持兄弟也。
宋法愛法瑗遠持也。
愛為芮國師。
俸三千戶。
瑗文帝使述生公頓悟義。
何尚之聞乃歎曰。
常謂生公殁後微言永絕。
今日複聞象外之談。
可謂天之未喪斯文也。
僧遠隐上定林寺。
齊太祖銮駕詣遠。
遠門狹不容輿。
蓋太祖欲見遠。
遠稱老足不垂床。
太祖遣問興卧轉跸而去。
文慧太子竟陵王(蕭子良也)崇為師範。
何默周颙吳苞張融禀戒受道焉。
昔沙門稱貧道于帝王。
南齊法獻玄暢俱為僧正。
武帝與語皆名不坐。
後僧锺稱貧道。
帝嫌之問王儉曰。
先輩沙門于帝王何所稱正殿坐不。
儉曰。
漢魏佛法未興不記傳。
自僞國稱貧道亦預坐。
及晉初亦然。
中世有庾氷桓玄等。
皆欲使沙門盡敬。
朝議紛纭。
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
亦頗令緻禮。
而尋見不行。
自迩迄今。
多預坐稱貧道。
帝曰。
獻暢二僧道業如此。
尚自稱名。
況複餘者揖拜太甚稱名亦無嫌。
自後稱名獻暢始也。
梁寶亮性率直。
每對武帝稱貧道上。
雖有間然而挹其神志。
亮青州人。
初至京。
袁璨異之曰。
珠生合浦。
魏人取以照乘。
璧在邯鄲。
秦人請以華國。
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
非複上人貴州所宜專也。
僧旻七歲出家居虎丘。
或問曰。
沙彌何姓。
家在何處。
對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張融謝眺少相厚善。
陸倕甞與賓從造旻。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法師不趨于世。
此誠弟子所望也。
蕭昂出守吳興(吳興郡漢置也。
古防風氏之國。
至隋廢郡改為湖州。
即烏程縣也)将谒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
颙高卧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
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後戶而遁。
夫擯世者祿幹之不及。
尚利者幹祿之不及。
既得祿狎侮為志。
于其賢雖始降禮。
若欣遇而無恒其心。
卒能以權勢而卑之(既有祿相及。
則親狎而侮慢。
雖有賢者而能下禮相接。
然見遇之道其心不恒。
則恃其權勢而以踞傲終之也。
則今貴門皆然也)然能病其終卑而兆其始遇則高。
見之昭昭不贻己戚矣(顧其始而知其終。
則免其自贻伊
乘扁舟泛五湖。
王以金鑄招之而不返)蹈滄海而不為遙(魯連雲甯蹈滄海死不事無道主)彼區區之秦何所緻哉。
使唐虞之際與元恺相齒(八元八恺堯之賢臣相齒齊年也)殷周之始與伊尹齊足。
猶慮失之矧乎此時爵祿曷雲重矣(此時謂偏霸僞秦)昔支林慧遠緻譽望者多嬰此難(為王臣所逼也)而振去若輕埃。
揮絕若腐纏(腐纏朽索也)不足難也。
故巢由可為皇臣。
非帝力所能起也。
夷叔可為帝臣。
非王力所能起之也。
绮李可為王臣。
非霸力所能起之也(靜民則法曰皇。
謂炎昊之主也。
德象天地曰帝。
謂堯舜也。
仁義所往曰王。
夏殷周也。
秦漢皆曰也)夫居俗外而為俗内。
所起不亦難哉。
宋文帝甞述生公頓悟義。
群僧構難。
帝以麈尾扣機曰。
若使逝者可興。
豈為諸公所屈(竺道生。
巨鹿人。
幼而颕悟。
聰哲若神。
鑽仰群經。
斟酌雜論。
止青園寺。
初見泥洹經。
乃說頓悟成佛義。
籠罩舊說。
時以為邪說。
被遷擯于廬山。
及後分經至。
果稱闡提悉有佛性。
乃升座論義數番。
麈尾紛然而墜隐幾乃卒。
言忍死以待經也。
故宋文重舉之)顔延之着離識論。
帝令慧嚴辯同異。
往複終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無媿支許之譚也。
支遁才章茂逸。
得僧會之風。
僧肇筆削奇邁。
又得支林之風。
安遠生叡之徒。
各擅其美。
自後缁列。
寡有紹其音徽者。
齊梁之後。
世尚纡麗。
詞虧體要。
緻使求其雅言立意曾不及于漢魏之間箴論(若楊子雲之續虞箴等)而況于聖人經籍乎。
故懸象嶽渎不以妍華為天地之文章。
以其能綱紀覆載為文章(懸象經天也。
嶽渎締地也)。
人文安不然乎。
甞讀殷之盤銘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孔丘诔曰。
旻天不慭遺耆老。
莫相子位焉。
嗚呼哀哉(孔丘卒。
魯哀公诔之曰。
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餘在疚嗚呼哀哉。
尼父無自律文。
在左傳三十。
與今小異)斯文也天之将喪久矣。
不有盛德大業。
其孰能興之者焉(仲尼以天縱多能故哀诔之)肇着般若無知論(僧肇。
京兆人。
家貧傭書為業。
因得曆觀經史善莊老。
後見古維摩經雲。
方知所歸矣。
羅什至從之翻譯。
着不遷等四論。
義熙十年卒于長安。
年三十一)劉遺民見而歎曰。
不意方袍複有平叔。
融講新法華經。
開為九轍号九轍法師。
什曰。
佛法之興融其人也(道融。
汲郡林慮人。
師愛其聰明。
先令外學。
令往林中。
借論語竟不赍歸。
于彼已誦。
師更以本覆之。
不遺一字。
至立年才解冠絕。
聞什至往谘禀。
什見而奇之。
卒于彭城。
年七十四矣)。
什譯中論始二卷。
融更剖扸。
預貫始終。
時師子國有一婆羅門。
乘駝負書而來。
請求捔試優劣。
優則行之。
秦人覩其口眼便辟。
将改吾觀(有回敬之心也)什告融曰。
此外道聰慧殊人。
捔言必勝。
豈可使無上大道在吾徒為彼而屈。
如吾所觀。
在君一人而已。
融自顧才力可濟(濟成也)但患外道書籍未盡披讀。
乃密寫其目。
一覽而誦既刻日。
爰整其徒。
對于王庭。
彼外道恃其博知。
倍意攻融。
融出其所知。
讨其所不知。
彼遽保其強誦。
而融列其所誦。
并諸夏群書。
編目尤廣。
其所誦梵志蹇而肆(肆放也。
蹇吃情放也)羅什濟詞而嘲之。
彼殒越而亡也(濟益也。
雲逃也)昔符師征晉。
大事将去。
謝安知玄而舉之。
爰緻大勳。
天下服其遠鑒。
而什之知融。
何莫安之俦欤。
故質斯興廢。
同在一舉耳(質形對也。
以什舉融。
可對安舉玄)融性不狎喧。
常登樓披翫。
僧叡初為僧賢弟子。
賢友僧朗。
講放光經。
亟遭叡譏難。
朗謂賢曰。
叡比格難。
吾累思不能通。
可謂賢賢弟子也。
叡魏郡人。
秦主問姚嵩曰。
叡公何如。
曰邺衛之松柏。
興召見大賞悅。
勅給俸吏力車轝。
後謂嵩曰。
此乃四海之标領。
何獨邺衛之松柏乎。
叡平生素不背西(願生西方也)昙影初從什。
什謂姚主曰。
昨見影公。
亦是此國風流标望之僧也。
宋僧導(京兆人。
十歲出家。
後着成實論疏。
起壽春光山寺)止壽春。
孝武诏于京銮輿降跸。
導以孝建之初三綱更始。
悲不自勝(元嘉三十年。
太子劭弑文帝自立。
三月為武陵王駿與諸王殺之即帝位。
改元建武。
号孝武皇帝)帝亦哽噎勅開講。
帝及公卿會焉。
導曰。
昔王宮托生。
雙林見滅。
自爾已來歲逾于載。
淳源永謝。
澆風不追。
給苑丘墟。
鹿園蕪穢。
九十五種(外道之類。
或雲九十六)以趣下為升高。
三界群生以火宅為淨土(法華經雲。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豈知上聖流涕大士凄惶者哉。
因則涕泗。
四衆為之改容(導卒壽春石磵寺年九十六也)時石磵寺僧因亦當世名匠。
或問之與導孰愈。
因曰。
吾與導同師什公。
方孔門則。
導入室。
吾升堂矣。
道猷述頓悟義。
孝武曰。
生公孤情絕照。
猷公直辔獨上。
可謂克明師匠無忝微旨(道猷吳人。
生公弟子。
師雲後見勝鬘經披卷歎曰。
先師昔義與此經闇合。
因注之五卷。
後孝武诏講頓悟義。
競辯之徒聞奏互起。
猶皆破之。
帝乃撫幾稱快)晉慧遠慧持兄弟也。
宋法愛法瑗遠持也。
愛為芮國師。
俸三千戶。
瑗文帝使述生公頓悟義。
何尚之聞乃歎曰。
常謂生公殁後微言永絕。
今日複聞象外之談。
可謂天之未喪斯文也。
僧遠隐上定林寺。
齊太祖銮駕詣遠。
遠門狹不容輿。
蓋太祖欲見遠。
遠稱老足不垂床。
太祖遣問興卧轉跸而去。
文慧太子竟陵王(蕭子良也)崇為師範。
何默周颙吳苞張融禀戒受道焉。
昔沙門稱貧道于帝王。
南齊法獻玄暢俱為僧正。
武帝與語皆名不坐。
後僧锺稱貧道。
帝嫌之問王儉曰。
先輩沙門于帝王何所稱正殿坐不。
儉曰。
漢魏佛法未興不記傳。
自僞國稱貧道亦預坐。
及晉初亦然。
中世有庾氷桓玄等。
皆欲使沙門盡敬。
朝議紛纭。
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
亦頗令緻禮。
而尋見不行。
自迩迄今。
多預坐稱貧道。
帝曰。
獻暢二僧道業如此。
尚自稱名。
況複餘者揖拜太甚稱名亦無嫌。
自後稱名獻暢始也。
梁寶亮性率直。
每對武帝稱貧道上。
雖有間然而挹其神志。
亮青州人。
初至京。
袁璨異之曰。
珠生合浦。
魏人取以照乘。
璧在邯鄲。
秦人請以華國。
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
非複上人貴州所宜專也。
僧旻七歲出家居虎丘。
或問曰。
沙彌何姓。
家在何處。
對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張融謝眺少相厚善。
陸倕甞與賓從造旻。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法師不趨于世。
此誠弟子所望也。
蕭昂出守吳興(吳興郡漢置也。
古防風氏之國。
至隋廢郡改為湖州。
即烏程縣也)将谒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
颙高卧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
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後戶而遁。
夫擯世者祿幹之不及。
尚利者幹祿之不及。
既得祿狎侮為志。
于其賢雖始降禮。
若欣遇而無恒其心。
卒能以權勢而卑之(既有祿相及。
則親狎而侮慢。
雖有賢者而能下禮相接。
然見遇之道其心不恒。
則恃其權勢而以踞傲終之也。
則今貴門皆然也)然能病其終卑而兆其始遇則高。
見之昭昭不贻己戚矣(顧其始而知其終。
則免其自贻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