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四

關燈


    随慧解以澆漓)宋人魏人南北兩都(宋劉氏都江南。

    魏元氏都洛邑)宋風尚華。

    魏風猶淳。

    淳則寡不據道。

    華則多遊于藝(晉宋高僧。

    藝解光時。

    弘闡法教。

    故曰華也。

    元魏高僧以禅觀行業據道。

    故曰渟然在人不在他也)夫何以知觀乎。

    北則枝葉。

    生于德教。

    南則枝葉生辭行。

    昔臧氏宰漆雕氏。

    以大蔡繁簡知臧氏之優劣(臧氏魯大夫。

    漆雕開魯賢人。

    宰家宰也。

    臧氏世貯大蔡之龜。

    文仲賢三年一十。

    武仲二年一蔔。

    已下一年一蔔。

    簡少也。

    繁多也。

    知其優勝劣弱也)今奚獨不若于憑乎其象(奚何也。

    臧氏以蔡龜之象而知優劣。

    何不以淳華而知其師訓也)文章之家屈宋楊馬遞相祖迷(屈平。

    宋玉。

    楊子雲。

    馬長鄉。

    皆祖述文章之士)雖欲速鞭難其齊足。

    故道德言行古今殊世。

    厥若坡陀矣(不齊貌)浸微矣(漸次貌)夫琢奇璞為美器。

    良工之能也。

    構貞材為廣廈。

    哲匠之力也。

    授專門以成德。

    仁師之訓也。

    故鳥可以擇木。

    魚可以擇泉。

    臣可以擇君。

    弟子可以擇師。

    夫不能為臣而求能為君。

    不能為子而求能為父。

    不能為弟子而求能為師者難矣(忖己度事可矣)故為人在恕己也。

    然父子天屬也。

    其有不象者(父子之道天性也。

    若禹鲧不象者也)君臣國體也。

    故有象不象者(澆之元凱為象也。

    四兇為不象也)師資義會也。

    安得有不象者乎。

    如舜生均。

    文王生武王。

    父子象不象也(舜大聖。

    生商均不肖。

    為父子不象也。

    文王聖。

    生武王亦聖。

    為父子之象也)庭堅為虞臣。

    飛廉為纣臣。

    驩兜為堯臣。

    龍逢為桀臣。

    君臣象不象也(庭堅皐陶也。

    與虞舜為象。

    飛廉與纣為象也。

    驩兜與堯。

    龍逢與桀。

    為君臣不象者也)仲尼之門。

    顔闵尚于仁義。

    鬼谷之門。

    蘇張尚于谲詐。

    克象也(蘇秦張儀并師鬼谷子。

    學縱橫阖之術也)故仲尼之門。

    三尺童子猶恥言其霸。

    昔釋公道行乎關右。

    廬山化被于江左。

    法汏亮直于晉世(法汏與道安同行。

    道安往襄陽。

    汏至荊州。

    桓溫迎之。

    身長八尺。

    風恣可觀。

    與道恒法師論議而破之。

    興瓦官寺。

    王珣謝安常禮焉)道生果斷于宋年(謂定言一切衆生皆得成佛于宋代)夫何象也曆觀前往。

    孰能不由道德之室而至于大名乎(楊雄雲。

    師者人之摸範也。

    不摸不範。

    不可以為師也)禮雲。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也。

    故不能繼釋氏聖人而能繼釋氏之君子。

    何莫由師之道焉。

    夫澄至安。

    安至遠。

    遠至昙順。

    順至僧慧。

    凡五世。

    價重帝王。

    風動四方。

    事标史冊(書曰四方風動唯乃之休)其或立德也(謂禅觀之行者)立功也(翻譯流傳)立言也(講說著述)為天下之人也。

    僧會支遁為天下之人。

    而一會一遁其後篾聞也。

    然有至乎累世者。

    或青出于藍。

    或氷出于水。

    但為一方之賢。

    未果為天下之賢者也。

    故為弟子者患師不得于安遠。

    為師者亦患弟子不至于安遠。

    夫鼓锺于宮。

    聲聞于外。

    懸象在天。

    光流于下。

    琴瑟在禦。

    知音難閟。

    氷雪載駕。

    遺躅甯隐(此上喻好事匿于内光華彰幹外必有迹也)如彼德行秉躬語默信時(既蘊德行不言。

    人自信。

    若桃李之自蹊也)雖高岸已谷。

    松柏已朽。

    而徽華弗蔽。

    洋洋乎盈耳哉(洋洋美譽也)曹馬之年(魏晉之代也)經論權輿。

    源流混淆(教法初來。

    若混淆之濁水流泛未廣)宣唱者但包括大義翫味玄旨。

    至于剖析名相罔有攸據(罔無。

    攸所也。

    教文多阙)豈非聲教所覃未備者欤。

    安公初見譯諸部小論。

    蹈詠稱慶。

    以為幸覩三藏全矣。

    而未知但滄溟畎浍耳(畎浍田畔。

    溝渠喻所覩者也。

    滄溟喻未覩者也)雖上士假微诠以悟旨。

    而中則實未多也。

    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昙毘婆沙(此雲覺铠。

    西國人。

    蒙遜子茂處請譯于姑臧。

    凡一百卷)學者挹其波瀾浩若無涯涘矣。

    後秦佛陀耶舍善大毘婆沙。

    時号赤髭也(此雲覺明。

    罽賓國人。

    婆羅門族。

    年十三随師日誦三萬言。

    誦大小乘經數百萬。

    性度簡慠。

    不為諸僧所遇。

    羅什于沙勒甚相隆厚。

    自龜茲至長安。

    譯十住經大毘婆沙等。

    姚爽疑其所誦。

    令誦于羌籍藥方可五萬言。

    二日誦。

    就覆之不誤一字)卑摩羅叉善十誦。

    時号青眼也(此雲無垢眼。

    罽賓國人。

    苦節律藏。

    與羅什相遇。

    什禮為師。

    譯十誦律為六十卷。

    卒壽春石澗寺。

    時号青眼律師也)魏昙始足白。

    于時呼白足阿練若也(始行不履地。

    練若即僧也。

    無争寂靜義)耶舍在沙勒。

    為羅什師。

    後至姑臧。

    聞什為秦污戒曰。

    羅什如好綿纩。

    何可使入棘林中乎(姚興嘗謂什曰。

    大師聰明超悟。

    天下莫二。

    一旦後世。

    何可使法種無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爾已來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

    每至講說。

    常先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

    但采蓮花勿取臭泥)什啟秦主曰。

    夫欲宣通無上法教。

    宜令文義理趣圓通。

    貧道雖複讀誦其文。

    未善其理。

    唯有耶舍。

    深達經教。

    今在姑臧。

    願诏征之。

    一言三詳。

    然後着筆。

    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

    興乃聘耶舍。

    耶舍笑曰。

    明旨既降。

    便應載馳。

    檀越待士既厚。

    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

    興歎其機慎。

    重诏教喻。

    乃至悲夫晉殺窦犢。

    仲尼不濟于河(孔子自衛将之晉至河。

    聞趙簡子殺窦鳴犢及舜華。

    乃臨河而歎曰。

    美哉水。

    洋洋乎。

    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子貢問何謂也。

    窦犢舜華簡子未得志須之晉趙之賢大夫也。

    簡子今殺之。

    刳胎焚林則麒麟不至。

    覆巢破卵則鳳凰不翔雲雲。

    遂回車不渡也)秦蠱羅什。

    耶舍辭于入國。

    豈非害一賢而群賢不塈(塈至也)翫一德而衆德将離乎。

    當弘始初童壽譯三論(中百中觀十二門也)尚空門者輻湊。

    後譯成實。

    善法相者雲委。

    其時以為究暢名數靡有過于此論。

    什首命僧叡講傳。

    謂之曰。

    此争論中。

    有七處破阿毘昙宗。

    而在言小隐。

    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

    叡啟發幽微果不谘什。

    什歎曰。

    吾傳譯經論。

    得與子相值。

    無所恨矣(叡魏郡長樂人。

    依僧賢法師為弟子。

    謙虛内敏。

    佐羅什譯經。

    善攝威儀。

    弘贊經法。

    常回此業願生贍養。

    坐不背西。

    臨終洗浴燒香向西合掌。

    嚴然而卒)或謂什門四聖生肇融叡上首。

    精難則觀肇第一。

    或謂十哲。

    道恒道标加焉(道生。

    僧肇。

    道融。

    僧叡。

    昙影。

    慧嚴。

    慧觀。

    本傳無名。

    憑者有南齊道憑。

    非什門下。

    有僧者。

    甚俊恐是字誤)而恒标降于八人。

    猶負翼亮之才(道恒京兆人。

    九歲出家。

    為隐士張忠嗟曰。

    此小兒有出人之相。

    在俗有輔政之功。

    在道有光顯之德。

    事後母甚孝。

    博綜經書。

    佐羅什譯經。

    道标亦雅有才力。

    皆有佐助之功也)可居王佐。

    姚興務其經綸。

    以金紫岩廊之位強之二賢。

    雖逼霸威而終不為其臣也。

    是知賢達背向各有所得。

    務軒榮者以籍莾食杼為飛走(譬之鳥獸不可與同群)味虛玄者以黼衣食豢為桎梏(猶入廟之犧牲)而伊尹呂望求為人臣(伊尹湯相。

    呂望太公也。

    武王臣)卞随務光俱為讓主(堯禅位而不受者也)豈不各反其好惡異其榮悴哉。

    如恒标者。

    尚能以形骸為逆旅。

    而豈顧其名器。

    是以。

    接風雲之遇。

    割君親之愛。

    泛五湖而不為難(範蠡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