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減輔嗣。
殷融與衛玠交時。
謂其神情俊徹後進莫有繼之者。
及見遁歎息以為重見若人(若人如此人謂珍也)遁每講善标宗會。
而章句或有所遺。
時為宗文者所陋。
謝安聞之曰。
此乃九方堙相馬。
略其玄黃而取其駿逸(莊子雲。
九方堙善相者。
淮南子。
秦穆公召伯樂使求馬。
三月而反曰。
已得矣在沙丘。
公曰。
何馬也。
曰牡而黃及至骊而牝。
公怒曰。
子之所求毛色牝牡不知之。
伯樂喟然曰。
一至此乎。
所觀者天機也。
得其精而忘其麄。
在其内而忘其外。
見其所見而忘其所不見。
馬至而果天下之馬也)後出沃州。
于山陰講維摩經。
許詢為都講。
遁通一義。
衆謂詢無所措難。
詢設一難。
亦謂遁不能通(世說。
許詢。
字玄度。
好遊山水。
而便登涉隐永興幽穴。
每緻四方諸候之遺。
山陰縣在越州。
即王右軍蘭亭曲水在此。
有越王勾踐小城猶在)哀帝征出京。
王蒙宿構數百語。
謂遁莫能抗。
遁徐曰。
貧道與君别來多年。
君語了不長進。
郗超問謝安。
林公談何如嵆中散(郗超。
字嘉賓。
桓溫記室參軍形質短小多機辯。
嵆康為中散大夫)安曰。
嵆努力裁得去耳。
又問。
于殷浩何如。
曰亹亹論辯。
恐殷制支超拔直上。
殷有慚德。
後超與親友書雲。
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
數百年來紹明大法。
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
遁幼以雞子無命。
其師與争辯且不勝。
死後見形。
投卵于地。
殼破鶵行。
遁乃感而蔬食(遁與師論卵生用未足殺之無罪。
以其慧辯師不能勝。
乃死之現形。
擲卵以悟之也)禮雲。
國君春不圍澤。
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
遁若始乃未知。
既知矣則不違仁。
何俟師之誨焉(蓋師見其前猶未悟爾)有遺馬者養之曰。
吾愛其神駿。
聊複畜之耳。
有饷鶴者放之曰。
爾沖天之物。
甯為耳目之翫乎。
先經營餘姚塢山。
至于名辰獨還塢中。
或問其意曰。
謝安在昔數來相見。
辄移旬日。
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
孫綽比諸向子期(向秀字子期)以雅尚莊老風好同焉。
于法蘭(高陽人。
少有異操)隐居岩壑。
時氷雪甚。
有一虎入房。
蘭神色無忤。
後往江東。
将适西域至交州。
終于象林。
遁為贊曰。
于氏超世綜體玄旨。
嘉遁山澤。
明馴虎兇。
孫綽方于阮嗣宗。
俱以高尚不群也。
蘭之門于法開于道邃。
開之門于法威。
凡三世負盛譽。
開每與支遁争即色空義。
蓋龍虎之勍敵也(廬間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郗超宣述林解并傳于出也)孫綽為威贊曰。
易曰白馬(贲卦文也)詩員蘋藻。
班如在場。
芬若渟潦。
于威明發。
介然遐讨。
有潔其名。
無愧懷抱。
開甞使威出都。
途經山陰。
算支遁講般若其辰所至處示其攻難。
威至郡果不出其計。
乃往複數番。
遁引退因厲聲曰。
君何足複受人寄載來耶。
後诏征講放光經。
邃從蘭過江。
沒于交趾(南激之地。
通典雲。
彼國人立足拇相交也)郗超圖像支遁贊曰。
英英上人。
識通理清。
朗質王瑩。
德音蘭馨。
孫綽比于阮威(鹹字仲容。
家貧七月七日皆曬好衣。
鹹于庭曬犢鼻。
或問之曰。
焉能免俗也)以其高風一緻也。
剡山竺法崇(不詳何許人。
少入道唯專法華一經。
後着義疏四卷行之)曾遊湘州麓山(今潭州也)山神化為大人。
詣崇請戒。
乃舍山為寺(居之少時。
治湘士。
後還剡之葛岘山。
茅庵泉飲而已)潛門人竺法義。
忽患心疾。
至念觀音。
夢被人破腸。
其疾乃愈(義年十二遇潛。
異之勸出家。
遊刃衆典。
九善法華。
卒東晉太元五年)傅亮雲。
吾先君與義公遊處。
每聞觀音神異。
莫不大小肅然。
孝武征出京就講(孝武。
晉簡文帝子。
名昌明。
立二十四年崩)古者出家從師命氏(取師之姓)道安受業佛圖澄。
澄姓帛。
安以師莫過佛。
遂通以釋氏為姓。
中夏沙門呼釋氏。
自安始也。
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中難習鑿齒與謝安書曰。
比見釋道安。
固是非常勝士。
師徒數百。
齋講不倦。
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無重威笃罰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
洋洋濟濟由來未見。
其人内外群書皆略遍觀。
陰陽計數亦皆通會。
佛經妙義固所遊刃。
翻覆籌算無可比肩。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也。
慧遠初為儒。
年過乎弱冠。
遇道安于太行恒山。
喜曰。
以為真吾師也。
常欲總攝綱維。
以大法為己任。
以夜續晝。
貧旅多阙。
昙翼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聞之曰。
道士誠知人矣。
甞他日安歎曰。
使道流東土其在遠乎。
遠後盛德既彰。
聲華洽聞。
外國鹹稱漢有大乘道士。
每東向廬山稽首焚香遐誠展敬。
羅什入關。
遠緻書通好。
什答書其卒章曰。
經雲末後東方有護法菩薩。
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殷仲堪之荊州至山。
與遠臨北澗談易移景不倦。
盧循初據江州。
以父嘏同為書生。
歡然笃舊。
有谏者曰。
循為國冠。
與之厚得不疑乎。
遠曰。
我佛法中情無取舍。
豈不為識者所察。
洎宋武讨循。
左右曰。
遠公素笃循交。
裕曰。
遠公世表之人。
心無彼此。
乃赍書遺錢米。
遠講喪服記。
宗雷并執卷(宗炳雷次宗)。
雷後着義疏。
首稱雷氏宗炳嘲之曰。
昔與足下共。
于釋和尚間面受此義。
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
慧持形長八尺。
常蹑屣衲衣半胫。
将入蜀。
兄止之曰。
人生愛聚。
汝獨樂離如何。
持曰。
若滞情愛聚本不應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
正以西方為期耳。
同學慧永于西林嶺上别立一室欲禅。
辄往居焉。
常有一虎在屋。
賓至則使去。
于一日會何無忌于虎溪。
遠從徒百餘莊而肅。
永獨衲衣草屦荷钖提缽。
松下飄然而來。
時以清散之風多于遠也。
其門德行有道祖僧道流。
富有才思。
遠每謂祖等曰。
夫易悟盡如汝輩。
則吾不複憂後生矣。
(孔子曰。
聞義不能徙是吾憂也)其後流夭世。
遠曰。
此子并才義英茂清悟日新。
使此長往一何痛哉。
有慧要者。
患山中無刻漏。
乃于水上立十二葉芙蓉。
因波轉以定十二時。
晷景無差耳(又甞作木鹉。
令飛數百步。
有張山人者。
廣政中于蜀主殿前立渾儀樓。
注以水銀。
令木人執二時牌子。
随水銀轉對殿報時。
晷刻不差。
張山人。
名思訓。
本遂州人。
後入京。
系司天監)有僧澈者。
善篇牍。
甞至山南攀松而嘯(盧山南也)于是和風遠集。
衆鳥悲嗚。
超然有勝氣。
退而谘于遠曰。
律禁管弦歌舞。
一吟一嘯可得為乎。
遠曰。
以亂意言之皆為違法。
澈聞唯而止。
其姑道儀見于高尼傳也(尼傳四卷)議者以為佛圖澄之門豫樟杞梓也(即安公是)道安之門昆藍琮璧也(琮璧美王出于昆山藍田遠公是也)羅什之門瑚琏簠簋也(生肇等也。
殷瑚夏琏周簠簋也)慧遠之門犀象齒革也(道祖等。
象之是犀之革也)慧光之門孔翠羽毛也(光姓楊。
定州人。
師佛陀出家。
俊異朗悟。
所習諸經便為人說。
師為出家更多颕俊。
時俗呼為聖沙彌。
尤攻律部。
造疏注經甚多。
門學如林。
入室九人。
道晖為首。
儒生馮衮也)玄奘之門沈檀蘭蕙(窺基。
字洪道。
造百本疏)去聖逾遠。
道德降矣。
藝行美矣(晉宋之代。
多修禅觀。
得道者多。
隋唐已降。
慧學者多。
藝解美矣。
得道者少)将非泉涸之魚失江湖之所在多其昫沫耶(逐聲教而依蕩
殷融與衛玠交時。
謂其神情俊徹後進莫有繼之者。
及見遁歎息以為重見若人(若人如此人謂珍也)遁每講善标宗會。
而章句或有所遺。
時為宗文者所陋。
謝安聞之曰。
此乃九方堙相馬。
略其玄黃而取其駿逸(莊子雲。
九方堙善相者。
淮南子。
秦穆公召伯樂使求馬。
三月而反曰。
已得矣在沙丘。
公曰。
何馬也。
曰牡而黃及至骊而牝。
公怒曰。
子之所求毛色牝牡不知之。
伯樂喟然曰。
一至此乎。
所觀者天機也。
得其精而忘其麄。
在其内而忘其外。
見其所見而忘其所不見。
馬至而果天下之馬也)後出沃州。
于山陰講維摩經。
許詢為都講。
遁通一義。
衆謂詢無所措難。
詢設一難。
亦謂遁不能通(世說。
許詢。
字玄度。
好遊山水。
而便登涉隐永興幽穴。
每緻四方諸候之遺。
山陰縣在越州。
即王右軍蘭亭曲水在此。
有越王勾踐小城猶在)哀帝征出京。
王蒙宿構數百語。
謂遁莫能抗。
遁徐曰。
貧道與君别來多年。
君語了不長進。
郗超問謝安。
林公談何如嵆中散(郗超。
字嘉賓。
桓溫記室參軍形質短小多機辯。
嵆康為中散大夫)安曰。
嵆努力裁得去耳。
又問。
于殷浩何如。
曰亹亹論辯。
恐殷制支超拔直上。
殷有慚德。
後超與親友書雲。
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
數百年來紹明大法。
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
遁幼以雞子無命。
其師與争辯且不勝。
死後見形。
投卵于地。
殼破鶵行。
遁乃感而蔬食(遁與師論卵生用未足殺之無罪。
以其慧辯師不能勝。
乃死之現形。
擲卵以悟之也)禮雲。
國君春不圍澤。
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
遁若始乃未知。
既知矣則不違仁。
何俟師之誨焉(蓋師見其前猶未悟爾)有遺馬者養之曰。
吾愛其神駿。
聊複畜之耳。
有饷鶴者放之曰。
爾沖天之物。
甯為耳目之翫乎。
先經營餘姚塢山。
至于名辰獨還塢中。
或問其意曰。
謝安在昔數來相見。
辄移旬日。
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
孫綽比諸向子期(向秀字子期)以雅尚莊老風好同焉。
于法蘭(高陽人。
少有異操)隐居岩壑。
時氷雪甚。
有一虎入房。
蘭神色無忤。
後往江東。
将适西域至交州。
終于象林。
遁為贊曰。
于氏超世綜體玄旨。
嘉遁山澤。
明馴虎兇。
孫綽方于阮嗣宗。
俱以高尚不群也。
蘭之門于法開于道邃。
開之門于法威。
凡三世負盛譽。
開每與支遁争即色空義。
蓋龍虎之勍敵也(廬間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郗超宣述林解并傳于出也)孫綽為威贊曰。
易曰白馬(贲卦文也)詩員蘋藻。
班如在場。
芬若渟潦。
于威明發。
介然遐讨。
有潔其名。
無愧懷抱。
開甞使威出都。
途經山陰。
算支遁講般若其辰所至處示其攻難。
威至郡果不出其計。
乃往複數番。
遁引退因厲聲曰。
君何足複受人寄載來耶。
後诏征講放光經。
邃從蘭過江。
沒于交趾(南激之地。
通典雲。
彼國人立足拇相交也)郗超圖像支遁贊曰。
英英上人。
識通理清。
朗質王瑩。
德音蘭馨。
孫綽比于阮威(鹹字仲容。
家貧七月七日皆曬好衣。
鹹于庭曬犢鼻。
或問之曰。
焉能免俗也)以其高風一緻也。
剡山竺法崇(不詳何許人。
少入道唯專法華一經。
後着義疏四卷行之)曾遊湘州麓山(今潭州也)山神化為大人。
詣崇請戒。
乃舍山為寺(居之少時。
治湘士。
後還剡之葛岘山。
茅庵泉飲而已)潛門人竺法義。
忽患心疾。
至念觀音。
夢被人破腸。
其疾乃愈(義年十二遇潛。
異之勸出家。
遊刃衆典。
九善法華。
卒東晉太元五年)傅亮雲。
吾先君與義公遊處。
每聞觀音神異。
莫不大小肅然。
孝武征出京就講(孝武。
晉簡文帝子。
名昌明。
立二十四年崩)古者出家從師命氏(取師之姓)道安受業佛圖澄。
澄姓帛。
安以師莫過佛。
遂通以釋氏為姓。
中夏沙門呼釋氏。
自安始也。
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中難習鑿齒與謝安書曰。
比見釋道安。
固是非常勝士。
師徒數百。
齋講不倦。
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無重威笃罰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
洋洋濟濟由來未見。
其人内外群書皆略遍觀。
陰陽計數亦皆通會。
佛經妙義固所遊刃。
翻覆籌算無可比肩。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也。
慧遠初為儒。
年過乎弱冠。
遇道安于太行恒山。
喜曰。
以為真吾師也。
常欲總攝綱維。
以大法為己任。
以夜續晝。
貧旅多阙。
昙翼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聞之曰。
道士誠知人矣。
甞他日安歎曰。
使道流東土其在遠乎。
遠後盛德既彰。
聲華洽聞。
外國鹹稱漢有大乘道士。
每東向廬山稽首焚香遐誠展敬。
羅什入關。
遠緻書通好。
什答書其卒章曰。
經雲末後東方有護法菩薩。
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殷仲堪之荊州至山。
與遠臨北澗談易移景不倦。
盧循初據江州。
以父嘏同為書生。
歡然笃舊。
有谏者曰。
循為國冠。
與之厚得不疑乎。
遠曰。
我佛法中情無取舍。
豈不為識者所察。
洎宋武讨循。
左右曰。
遠公素笃循交。
裕曰。
遠公世表之人。
心無彼此。
乃赍書遺錢米。
遠講喪服記。
宗雷并執卷(宗炳雷次宗)。
雷後着義疏。
首稱雷氏宗炳嘲之曰。
昔與足下共。
于釋和尚間面受此義。
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
慧持形長八尺。
常蹑屣衲衣半胫。
将入蜀。
兄止之曰。
人生愛聚。
汝獨樂離如何。
持曰。
若滞情愛聚本不應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
正以西方為期耳。
同學慧永于西林嶺上别立一室欲禅。
辄往居焉。
常有一虎在屋。
賓至則使去。
于一日會何無忌于虎溪。
遠從徒百餘莊而肅。
永獨衲衣草屦荷钖提缽。
松下飄然而來。
時以清散之風多于遠也。
其門德行有道祖僧道流。
富有才思。
遠每謂祖等曰。
夫易悟盡如汝輩。
則吾不複憂後生矣。
(孔子曰。
聞義不能徙是吾憂也)其後流夭世。
遠曰。
此子并才義英茂清悟日新。
使此長往一何痛哉。
有慧要者。
患山中無刻漏。
乃于水上立十二葉芙蓉。
因波轉以定十二時。
晷景無差耳(又甞作木鹉。
令飛數百步。
有張山人者。
廣政中于蜀主殿前立渾儀樓。
注以水銀。
令木人執二時牌子。
随水銀轉對殿報時。
晷刻不差。
張山人。
名思訓。
本遂州人。
後入京。
系司天監)有僧澈者。
善篇牍。
甞至山南攀松而嘯(盧山南也)于是和風遠集。
衆鳥悲嗚。
超然有勝氣。
退而谘于遠曰。
律禁管弦歌舞。
一吟一嘯可得為乎。
遠曰。
以亂意言之皆為違法。
澈聞唯而止。
其姑道儀見于高尼傳也(尼傳四卷)議者以為佛圖澄之門豫樟杞梓也(即安公是)道安之門昆藍琮璧也(琮璧美王出于昆山藍田遠公是也)羅什之門瑚琏簠簋也(生肇等也。
殷瑚夏琏周簠簋也)慧遠之門犀象齒革也(道祖等。
象之是犀之革也)慧光之門孔翠羽毛也(光姓楊。
定州人。
師佛陀出家。
俊異朗悟。
所習諸經便為人說。
師為出家更多颕俊。
時俗呼為聖沙彌。
尤攻律部。
造疏注經甚多。
門學如林。
入室九人。
道晖為首。
儒生馮衮也)玄奘之門沈檀蘭蕙(窺基。
字洪道。
造百本疏)去聖逾遠。
道德降矣。
藝行美矣(晉宋之代。
多修禅觀。
得道者多。
隋唐已降。
慧學者多。
藝解美矣。
得道者少)将非泉涸之魚失江湖之所在多其昫沫耶(逐聲教而依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