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宗師議第七(議經律論禅各有師承宗祖之道)
柰苑餘波。
永平肇流(波羅奈國之苑也。
亦雲婆羅痆斯國。
此雲注遶城。
以江遶城種于花木。
有苑号鹿野。
如來常于此說法。
後漢明帝永平十年。
佛法始流于此。
故雲肇也)蔥嶺之東暨于流沙。
風光漸遠(震旦之西山最高者曰窓嶺。
以其窓翠故也)被于中夏。
在于漢世。
微有經學。
禅律未融(融明也。
自竺法蘭等創赍四十二章經至。
又安清等持經像到。
然未曉禅律)人雖落發。
事猶類俗。
衣無條葉。
食通肴胾。
供會齋忏。
頗均祠祀(僧無戒律。
與俗不異。
衣謂袈裟。
此雲壞色。
有三種衣。
一僧伽梨。
此雲合成。
割之重合。
三長一短也。
二郁多羅僧。
此雲上着衣。
最在上者。
兩長一短。
今七條也。
三安陀會。
此雲中宿衣。
謂近身。
即五條也。
亦謂執作衣。
此乃三衣也。
如來皆令割載以為條葉。
取象稻田。
蓋取出生福慧義。
肴胾肉也。
均同也)朱士衡為出家首焉(士衡。
颕川人。
出家後以大法為已任。
于洛陽講小品。
往往不通。
每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
遂往至于阗。
果獲正品梵本。
遣弟子送歸洛陽。
于阗小乘白王雲。
漢地僧以婆羅門書一亂正典。
因焚之不損即今放光般若是也)魏初昙柯羅創傳戒法。
金牒玉檢五篇七聚(元魏也。
佛法入漢。
戒律自柯羅始也。
波羅夷.謂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也。
加偷蘭遮。
惡作惡說。
是為七聚)繩口體之愆違(繩正也。
口過有四。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身有三種。
殺.盜.淫。
持戒律能正之使無過也)節服馔之慢易。
烈烈乎商飙。
凄凄乎寒霜。
秩秩乎科條(烈烈威也。
凄凄嚴也。
秩秩清也。
言戒法嚴峻也)不威而肅。
不刑而治。
神州有沙門。
自柯羅始也(漢雖有沙門。
而戒律未備)昔漢末安世高。
吳康僧會。
并遐域之畸人也(世高。
安息國王太子。
僧會。
康居國王太子。
所謂方外而不偶人俗者也。
莊子雲。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也)學究天人之奧。
德動鬼神之契(孫皓将禁淫祀及欲毀廢。
令張昱诘難會。
盡日不能屈也。
世高遊至亭。
湖神乃見因化之而舍惡趣也)至若智參幽運。
會如不及(世高知有宿債而兩來酬之也)制作垂文。
會或過之(會才辯立言成典也)自是已前師訓未彰(自漢永平至吳赤烏。
雖有飜譯未甚流美也)會之牆仞莫有得其門者(子貢雲。
夫子之牆數仞。
得其門者寡)魏世有月支人支謙。
受業于支亮。
亮受業于支谶。
語曰。
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本月支國優婆塞漢末遊洛。
精究成藝。
遍通異書。
曉六國語。
多所探習也)謙為人細長黑瘦。
眼白而睛黃。
語雲支郎。
支郎眼中黃。
形軀雖細是智囊。
漢末避難歸吳。
孫權拜為博士。
輔東宮與韋曜同列。
而吳志不載。
史臣之不直也(東宮即太子和也。
遭贊而廢。
韋曜。
字弘嗣好學善屬文。
遷太子中庶。
後累遷至侍中。
修吳史未就。
為孫皓所誅)蜀有普曜經。
莫究孰為譯者(一卷。
入藏見行)夫草昧至言。
于忿欲之俗則必鑿枘鉏铻(柄鑿柄也。
鉏铻不齊貌。
楚詞雲。
不量鑿而正抦而木破矣如以善而投惡)疑謗紛糺。
非神德尊威之賢則無崇功被物。
而蜀志不記傳其人者。
蓋劉氏将欲反漢。
舊物興戎于魏。
遊玄之教雖弘。
元匠之勳未顯。
遂使後世集錄者耿然追恨(劉備。
承漢獻之末。
三分據蜀。
北有霸魏之雠。
東有孫吳之敵。
積谷訓兵。
幹戈日阻。
豈暇弘闡于空寂之教哉。
又陳壽蜀志雲。
諸葛相失在不置史官。
是以無文而載矣)晉初竺法護時号焞煌菩薩(高僧竺法護。
焞煌人。
八歲出家。
後往西國。
笃志好學。
萬裡尋師。
孫綽方之山巨源。
譯正法華等經。
晉惠時卒于繩池也)門下有作者七人。
其始譯正法華。
既定诂訓命康那律講授。
諷誦者翕然為美。
至羅什世重譯為妙法蓮華。
而護所譯稍潛其耀(羅什弘始年于逍遙園重譯。
于世盛行正法華稍歇。
今在藏内)蓋覩大辂者。
不以椎輪為貴也(文選雲。
椎輪為大辂之始。
大辂甯有于椎輪之質。
增氷為積水所成。
積水增微于曾氷之凜。
椎輪古棧車也。
大辂玉辂也。
得華忘樸之義)護門法乘(竺法乘。
依法護為沙彌。
幼而神悟玄鑒過人。
有詐投護。
急求錢二十萬。
護未苔。
乘年十三在師側。
即語雲。
和尚已相許前人。
果非求财者。
将觀護之道德也)才慧俊拔。
孫綽方諸王浚沖。
以皆少有機悟之鑒也(王戎。
字浚沖。
太源人。
渾之子。
與阮籍友少之二十歲。
相得如時輩。
每至某家辄之戎室。
謂其父曰。
浚中清尚非鄉倫也。
與鄉語不如阿戎矣)竺法雅(河間人。
拟正有庶少善外學。
長達佛經。
才思俊贍。
時賢企慕。
兼善著述)康法朗(中山人。
善戒節西遊諸國還)以經中義類拟議儒書。
為生解之例。
謂之格義以訓門學。
甞與道安法汏講談諸經。
皆妙盡其要。
朗門人令韶每入定。
數日不起。
朗終刻木為像。
如事生之禮。
帛法祖風神之秀也。
于王導則以簡率于下望之則莊敬以為王公風道斯言卞令軌度格物故也(帛遠。
字法祖。
本姓萬。
河内人。
才思俊徹敏朗絕倫。
日誦萬言。
值晉亂将遁隴右。
秦州刺史張輔重之。
欲令反服不從遂殺之。
蕃漢追悼。
孫綽道賢論方之稽康也)祖弟法祚。
德行沖允。
實祖之季也(祚亦有少譽被博士征不就。
二十五出家。
洞明佛理梁州刺史張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輔殺之。
光又逼之祚。
亦堅志不從。
亦為光所害)帛高座卓朗之傑也(帛屍梨蜜多羅。
吉交。
國人時呼為高座。
以其善說法故。
本國王之子讓位出家。
于東晉譯藥師等經)王導謂之曰。
外國有君一人而已。
屍梨蜜笑曰。
若使貧道隻如檀越為今日。
豈得遊曆至此(晉鹹康中卒。
春秋八十餘。
葬石子岡。
岡在吳後起寺焉)支遁常遣人就竺潛買剡昂山側沃洲小嶺(支遁。
字道林。
姓關氏。
陳留人。
幼有神俊聰明秀徹。
王蒙甚重之。
後于沃州小嶺立寺。
晚出山陰講維摩經。
許詢為都講也)潛曰。
欲來辄給。
豈聞巢許買山而隐(竺潛。
字法深。
姓王。
晉大将軍敦之弟。
事忠州劉元真為師。
元真有才譽。
後隐剡山當世追蹤問道者也)遁後與高麗道人書曰。
上座竺法深。
忠州劉公之弟子。
體性貞峙。
道俗綸綜。
往在京邑。
維持法網。
内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頃以道業靖濟不耐塵俗。
考室山澤。
修德就閑。
今在縣之昂山。
率合同遊。
論道說義。
高栖浩然。
遐迩有。
詠孫綽以潛比劉伯倫。
謂曠大之體同焉。
時昂山竺法友從深受阿毘昙(一百卷)一宿便誦。
深曰。
經目則誦見稱昔人。
若能仁更興大晉者。
必取汝為五百之一人矣(法友年二十四。
便能講說。
後立剡縣城南台寺焉)晉成世康僧淵.康法暢.支敏度俱過江(僧淵。
本西國人。
生長安為僧。
常乞食自資。
德逾暢度。
與殷浩對問内外典籍。
浩詞屈不能對)暢常執麾尾行。
每值名賓。
辄清談盡日。
庾元規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
暢曰。
廉者不求。
貪者不與。
故常在耳。
着人物始義論(支畝度着譯經錄。
今行于世)支遁初至京。
王蒙器重之。
謂人曰。
精微之功不
永平肇流(波羅奈國之苑也。
亦雲婆羅痆斯國。
此雲注遶城。
以江遶城種于花木。
有苑号鹿野。
如來常于此說法。
後漢明帝永平十年。
佛法始流于此。
故雲肇也)蔥嶺之東暨于流沙。
風光漸遠(震旦之西山最高者曰窓嶺。
以其窓翠故也)被于中夏。
在于漢世。
微有經學。
禅律未融(融明也。
自竺法蘭等創赍四十二章經至。
又安清等持經像到。
然未曉禅律)人雖落發。
事猶類俗。
衣無條葉。
食通肴胾。
供會齋忏。
頗均祠祀(僧無戒律。
與俗不異。
衣謂袈裟。
此雲壞色。
有三種衣。
一僧伽梨。
此雲合成。
割之重合。
三長一短也。
二郁多羅僧。
此雲上着衣。
最在上者。
兩長一短。
今七條也。
三安陀會。
此雲中宿衣。
謂近身。
即五條也。
亦謂執作衣。
此乃三衣也。
如來皆令割載以為條葉。
取象稻田。
蓋取出生福慧義。
肴胾肉也。
均同也)朱士衡為出家首焉(士衡。
颕川人。
出家後以大法為已任。
于洛陽講小品。
往往不通。
每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
遂往至于阗。
果獲正品梵本。
遣弟子送歸洛陽。
于阗小乘白王雲。
漢地僧以婆羅門書一亂正典。
因焚之不損即今放光般若是也)魏初昙柯羅創傳戒法。
金牒玉檢五篇七聚(元魏也。
佛法入漢。
戒律自柯羅始也。
波羅夷.謂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也。
加偷蘭遮。
惡作惡說。
是為七聚)繩口體之愆違(繩正也。
口過有四。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身有三種。
殺.盜.淫。
持戒律能正之使無過也)節服馔之慢易。
烈烈乎商飙。
凄凄乎寒霜。
秩秩乎科條(烈烈威也。
凄凄嚴也。
秩秩清也。
言戒法嚴峻也)不威而肅。
不刑而治。
神州有沙門。
自柯羅始也(漢雖有沙門。
而戒律未備)昔漢末安世高。
吳康僧會。
并遐域之畸人也(世高。
安息國王太子。
僧會。
康居國王太子。
所謂方外而不偶人俗者也。
莊子雲。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也)學究天人之奧。
德動鬼神之契(孫皓将禁淫祀及欲毀廢。
令張昱诘難會。
盡日不能屈也。
世高遊至亭。
湖神乃見因化之而舍惡趣也)至若智參幽運。
會如不及(世高知有宿債而兩來酬之也)制作垂文。
會或過之(會才辯立言成典也)自是已前師訓未彰(自漢永平至吳赤烏。
雖有飜譯未甚流美也)會之牆仞莫有得其門者(子貢雲。
夫子之牆數仞。
得其門者寡)魏世有月支人支謙。
受業于支亮。
亮受業于支谶。
語曰。
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本月支國優婆塞漢末遊洛。
精究成藝。
遍通異書。
曉六國語。
多所探習也)謙為人細長黑瘦。
眼白而睛黃。
語雲支郎。
支郎眼中黃。
形軀雖細是智囊。
漢末避難歸吳。
孫權拜為博士。
輔東宮與韋曜同列。
而吳志不載。
史臣之不直也(東宮即太子和也。
遭贊而廢。
韋曜。
字弘嗣好學善屬文。
遷太子中庶。
後累遷至侍中。
修吳史未就。
為孫皓所誅)蜀有普曜經。
莫究孰為譯者(一卷。
入藏見行)夫草昧至言。
于忿欲之俗則必鑿枘鉏铻(柄鑿柄也。
鉏铻不齊貌。
楚詞雲。
不量鑿而正抦而木破矣如以善而投惡)疑謗紛糺。
非神德尊威之賢則無崇功被物。
而蜀志不記傳其人者。
蓋劉氏将欲反漢。
舊物興戎于魏。
遊玄之教雖弘。
元匠之勳未顯。
遂使後世集錄者耿然追恨(劉備。
承漢獻之末。
三分據蜀。
北有霸魏之雠。
東有孫吳之敵。
積谷訓兵。
幹戈日阻。
豈暇弘闡于空寂之教哉。
又陳壽蜀志雲。
諸葛相失在不置史官。
是以無文而載矣)晉初竺法護時号焞煌菩薩(高僧竺法護。
焞煌人。
八歲出家。
後往西國。
笃志好學。
萬裡尋師。
孫綽方之山巨源。
譯正法華等經。
晉惠時卒于繩池也)門下有作者七人。
其始譯正法華。
既定诂訓命康那律講授。
諷誦者翕然為美。
至羅什世重譯為妙法蓮華。
而護所譯稍潛其耀(羅什弘始年于逍遙園重譯。
于世盛行正法華稍歇。
今在藏内)蓋覩大辂者。
不以椎輪為貴也(文選雲。
椎輪為大辂之始。
大辂甯有于椎輪之質。
增氷為積水所成。
積水增微于曾氷之凜。
椎輪古棧車也。
大辂玉辂也。
得華忘樸之義)護門法乘(竺法乘。
依法護為沙彌。
幼而神悟玄鑒過人。
有詐投護。
急求錢二十萬。
護未苔。
乘年十三在師側。
即語雲。
和尚已相許前人。
果非求财者。
将觀護之道德也)才慧俊拔。
孫綽方諸王浚沖。
以皆少有機悟之鑒也(王戎。
字浚沖。
太源人。
渾之子。
與阮籍友少之二十歲。
相得如時輩。
每至某家辄之戎室。
謂其父曰。
浚中清尚非鄉倫也。
與鄉語不如阿戎矣)竺法雅(河間人。
拟正有庶少善外學。
長達佛經。
才思俊贍。
時賢企慕。
兼善著述)康法朗(中山人。
善戒節西遊諸國還)以經中義類拟議儒書。
為生解之例。
謂之格義以訓門學。
甞與道安法汏講談諸經。
皆妙盡其要。
朗門人令韶每入定。
數日不起。
朗終刻木為像。
如事生之禮。
帛法祖風神之秀也。
于王導則以簡率于下望之則莊敬以為王公風道斯言卞令軌度格物故也(帛遠。
字法祖。
本姓萬。
河内人。
才思俊徹敏朗絕倫。
日誦萬言。
值晉亂将遁隴右。
秦州刺史張輔重之。
欲令反服不從遂殺之。
蕃漢追悼。
孫綽道賢論方之稽康也)祖弟法祚。
德行沖允。
實祖之季也(祚亦有少譽被博士征不就。
二十五出家。
洞明佛理梁州刺史張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輔殺之。
光又逼之祚。
亦堅志不從。
亦為光所害)帛高座卓朗之傑也(帛屍梨蜜多羅。
吉交。
國人時呼為高座。
以其善說法故。
本國王之子讓位出家。
于東晉譯藥師等經)王導謂之曰。
外國有君一人而已。
屍梨蜜笑曰。
若使貧道隻如檀越為今日。
豈得遊曆至此(晉鹹康中卒。
春秋八十餘。
葬石子岡。
岡在吳後起寺焉)支遁常遣人就竺潛買剡昂山側沃洲小嶺(支遁。
字道林。
姓關氏。
陳留人。
幼有神俊聰明秀徹。
王蒙甚重之。
後于沃州小嶺立寺。
晚出山陰講維摩經。
許詢為都講也)潛曰。
欲來辄給。
豈聞巢許買山而隐(竺潛。
字法深。
姓王。
晉大将軍敦之弟。
事忠州劉元真為師。
元真有才譽。
後隐剡山當世追蹤問道者也)遁後與高麗道人書曰。
上座竺法深。
忠州劉公之弟子。
體性貞峙。
道俗綸綜。
往在京邑。
維持法網。
内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頃以道業靖濟不耐塵俗。
考室山澤。
修德就閑。
今在縣之昂山。
率合同遊。
論道說義。
高栖浩然。
遐迩有。
詠孫綽以潛比劉伯倫。
謂曠大之體同焉。
時昂山竺法友從深受阿毘昙(一百卷)一宿便誦。
深曰。
經目則誦見稱昔人。
若能仁更興大晉者。
必取汝為五百之一人矣(法友年二十四。
便能講說。
後立剡縣城南台寺焉)晉成世康僧淵.康法暢.支敏度俱過江(僧淵。
本西國人。
生長安為僧。
常乞食自資。
德逾暢度。
與殷浩對問内外典籍。
浩詞屈不能對)暢常執麾尾行。
每值名賓。
辄清談盡日。
庾元規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
暢曰。
廉者不求。
貪者不與。
故常在耳。
着人物始義論(支畝度着譯經錄。
今行于世)支遁初至京。
王蒙器重之。
謂人曰。
精微之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