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合霸王第五(明帝主相承西域漢地沙門遭遇時君興廢等事)
劫初蒸民胥于粒食(蒸衆也。
胥相也。
地肥既盡則有自然粳米)香稻既盡。
分土作蓻(蓺治也。
人既侵奪。
乃分土田而各治之)為防疆裡立大三末多王(三末多。
此乃聚落王慮有強者侵奪遂立一人為王供其輸貢令作民主)庶類欽承。
恩流率土。
重離繼體。
世祚天竺(君父繼紹作天竺之主也)至于淨飯。
凡八萬四千二百六十餘王(阿含經雲。
過去有王名懿摩。
有四庶子。
一昭目。
二聯目。
三調伏象。
四尼樓聰。
并聰明神武有大威德。
第一夫人有子名生。
頑薄醜陋。
衆人所賤。
夫人慮四子奪其位。
遂谮王長黜之王即勅四子。
各速出國。
時諸力士一切人民願随之去。
至雪山間住直樹林。
數年之内歸德若市。
遂為強國。
父思見之。
召而弗往。
父乃三歎我子有能。
以此命族為釋氏。
阿含經雲。
釋林為姓。
故有釋姓。
釋即樹也)自懿師摩王之後有王名大善生。
凡七世姓瞿昙氏也(昔有國王。
父母早喪。
讓國焉弟。
舍位求道。
見一婆羅門。
姓瞿昙氏。
因從學道。
婆羅門言。
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昙姓。
謂之小瞿昙菩薩也)自欝摩王之後有王名尼樓聰。
凡五世釋迦氏也(尼樓王生烏頭羅王。
烏頭羅王為迦維羅衛國主生瞿頭羅王。
瞿頭羅王生屍休羅王。
屍休羅王生四子。
一淨飯王。
二白飯王。
三斛飯王。
四甘露飯王。
淨飯王即佛父也)大士既百劫修相好(菩薩三大企耶劫修行至金剛喻定。
後百劫修相好。
千劫學威儀。
萬劫學化行也)而後相厥生莫如剎帝利婆羅門。
而剎帝利位重也(梵雲剎帝利。
此雲土田主。
則王種也)婆羅門德尊(梵語正雲婆羅賀摩拏。
此雲淨禦。
是梵天苗裔。
唯五天有諸國所無。
為王者師故雲德尊也)但劫濁澆微德不勝位。
故我不生婆羅門也。
雖微國無剎帝利(微無也)而世胄綿遠。
莫過于釋迦(自三末多王至淨飯王八萬四千二百六十餘王故)餘二姓卑寒生則不塞于人謗故大聖不生也(塞掩也。
二姓謂一鞞舍。
此雲坐估俗多寶故以為名。
二戍達羅。
亦雲首陀。
謂田農宦學者也)五天分野周九萬餘裡。
三陲大海。
北背雪山。
有八大國十六大城七十餘小國。
時無輪王統禦。
從于霸國之令(若有輪王。
小國鹹服屬。
今既無輪王。
隻以強者為霸者也)其猶諸夏春秋之時。
王道衰諸侯受制于桓文(周自幽王見殺之後。
平王東遷洛邑。
諸侯得以專征。
如晉文公齊桓公等)禮樂征伐非一人之由也(古者制禮作樂征伐之事。
皆須自于天子。
爾來專濫非從一人而出也)是摩竭提為大國(此雲不至為此國将勇兵謀。
諸鄰敵之兵皆不能至。
周五千裡。
城少居人邑多編戶。
沃壤滋稼穑。
有香稻粒麤味殊。
彼俗謂之供大人米。
土地墊濕。
邑國居廛。
風淳俗質。
氣序溫和也)居海隅之中。
瓶沙王為君長(即頻婆娑羅。
此雲顔色端正。
即阿阇世王父也)冠群後之列。
王舍城為法集勝會。
表萬派而朝宗也(王舍城。
梵雲矩。
奢揭羅補羅城。
此雲上茅城。
出最上茅也。
摩竭提國之中。
昔因遭火出居。
此遂城而舍之。
後無憂王遷居波咤厘。
此唯婆羅門千家而住也)靈鹫山為衆聖之奧府。
表群嶽之相下也(俱蘇摩城。
既是山城。
近于王舍。
雖有五山此山獨勝。
高而且顯。
故表出過二乘。
多捿鹫鳥故名鹫峯)阿阇世思皇登庸(皇大也。
登升也。
庸用也。
大升用謂為君也)以弑父敗名。
雖有功德不足誦也(與提婆達多作謀弑父。
囚殺頻婆娑羅王。
又伏劍逐母韋提希等)至阿育王。
大業中昌。
威被海隅。
勢侔鐵輪。
而不即其真也(侔齊也。
即成也。
勢雖齊于鐵輪而非鐵輪也。
頻婆娑羅王曾孫也)初法象經中造地獄(法象依學也)峻垣重坎爍鐵流爛搏人以投。
雖古有刳斮烹焚不甚此酷(昔商纣刳剔孕婦。
斮朝涉之胫置炮烙之刑。
焚炙忠良剖賢人之心。
若以比方未足為甚)慕勇濟惡。
克邁兇德(南山下有一人。
兇惡堪為獄卒。
召之父母未允。
遂殺之而來也)遇得道者以神力化之。
遽革乃過(初國中犯法罪人無輕重總入塗炭。
後有行至獄次即擒以誅戮。
時有沙門巡裡乞食。
獄吏擒入。
沙門惶怖請乞禮忏七日。
俄見一人縛入斬截手足磔裂形骸。
見已深增悲悼。
成無常觀證無學果。
雖入镬湯若在清池。
有大蓮花而為之座。
王聞騁觀深贊靈佑。
後殺獄主遂廢其獄也)大德毱多又以因果啟迪(啟開也。
迪道也。
第五祖優波毱多。
以因果而開導之也)重省增懼追思補複。
爰乃發八王之函甒。
樹八萬之靈剎(毱多自廢獄之後。
日加善誘。
廣說獻土之因如來懸記興建之功。
乃集鬼神。
勠力同心。
以八國共分收舍利。
命鬼神至期日日有隐蔽其狀如手。
宜下舍利日正中時。
羅漢伸手蔽日營建遂成矣)其王以施土之福功高位尊至于阿縱。
大天斥逐賢聖。
緻令僧分二部(自大天入宮之後。
日受恩寵。
于說戒夜與僧相争。
無憂王黨之。
乃分大衆上座二部也)佛法初破。
雖元惡大憝本不在已。
而為王者特無先鑒不得不均罪于厥躬也(自此法乖一味也。
元首也。
憝怨也。
蓋以王者不能定罪正非斯其咎也)申毒之北(毒漢書音笃。
即印度也。
或雲賢亘。
唐言月也。
月有一千名。
群生淪回不息長夜。
聖賢化之導物如月照夜。
以是立彼土名也)有健馱羅國(即北印度也。
去摩伽陀五百裡。
無霜雪。
人好習藝敬外道。
無着天親生處)其王名迦膩色迦(佛滅後四百年)霸而有禮。
博而能信。
師谟脅羅漢(付法藏雲。
波奢比丘曾生不卧脅不着席。
時人号脅尊者)诠煉諸部品格同異。
撰大毘婆沙(二百卷)雖有國有君無時無僧居信而行信。
是謂不佞(口才曰佞。
為國之君居忠信而行敬信。
是謂不谄佞也。
王初不信罪福。
因獵見二牧童立窣堵波。
問之雲。
佛記當有王于此收吾舍利。
大王宿殖已符遂信心深敬佛法也)缁素用之大業昭服(西國之人僧俗皆學此論也)近世戒日王斯亞矣(戒曰王即唐初時磨竭陀國王也。
亞次也)周秦世。
真源遐擁。
靈津綿阻。
主與道違。
朝不登賢。
伯陽尼父薎遭遇也(周秦之代。
孔老雖大賢皆不見用)商鞅李斯肆其酷也(皆暴酷之吏也俱不得其死)而釋氏慎厥艱故不至也(佛教未至者。
知其暴秦之艱難也。
然感化有時不可強也)且漢承秦弊馬上以取天下。
藉英雄之力乃成帝業(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取天下也)故使論功之際皆拔劍偶語。
高祖患之(漢五年會垓之後将封功。
而諸将競拔劍偶語。
高祖以雍齒。
曾射高祖有雠。
乃先封之諸将知有望乃定矣)是以叔孫通征魯諸生。
修朝會之禮。
瞻皇帝辇輿。
百官莫不震恐。
式遏當時之弊。
以尊萬乘威儀(此乃尊天子而抑諸侯也)故太皇反拜(高祖父也)家令受賜。
自稱霸業。
贻厥孫謀。
皇王之風。
崇師降禮。
未有聞也(此前漢叔孫通等征漢禮。
而未見尊師重道降禮自臣之事也)夫黃帝問道于廣成(軒轅問道于廣成子也)唐堯順風于具茨(堯王禮具茨先生并出南華真經)豈非至尊之事欤。
洎漢室中興。
帝莊丕顯(後漢第二主明帝名莊丕顯明也)賓于大鴻胪。
司于大宗伯(自西國摩騰等所來。
或安鴻胪寺。
或宗伯主之也)故支謙安清(支謙月氏國優婆塞。
字恭明。
漢未遊洛。
授業于支亮。
亮授于支谶。
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安清字世高。
安息國王子。
讓位出家漢桓元嘉元年至此也)德重缁倫。
而未為王侯所師友也。
雖楚王修仁聖之祠。
孝桓興華蓋之祭(皆漢諸王)亦但神佛而已矣。
未求仁祠華蓋之人也(但嚴其器也)魏因漢禮征用奇尚。
但以勤王鼎峙之憂。
何仁祠之于我克暇耶(魏曹操。
字孟德。
為漢相。
以漢室微弱。
挾天子令諸侯。
而謀分覇。
不暇崇顯吾教也)然雖不能弘贊其風。
而亦終不蔽其道也(亦有康僧顗昙谛等三藏至而飜譯也)三國初。
吳人未甚信。
天竺沙門康僧會始造于吳締構行道。
孫權(字仲謀都金陵)以為誣矯異俗。
攝會讓曰(攝迫也。
讓責也。
逼沙門而責之也)佛有何靈爾獨改形。
會曰。
佛身雖滅。
遺骨舍利應現無方。
外國先王建八萬四千塔。
表遺化也。
權謂绐已(绐音迨欺言也)俾期舍利嚴憲緩罰至三七日。
會徒将死。
舍利乃降。
鎗然盤中上燭虹霓。
吳之君臣相顧乃悅曰。
至哉奇瑞也。
始立建初寺。
呼其地為佛陀裡也。
是歲赤烏四年。
去永平凡一百七十餘年矣(永平十年甲子至吳赤烏四年辛酉。
得一百七十八年矣)吳洛一千吳人知法将無晚欤。
孫皓狂虐不道國将病矣。
初廢毀淫祠延及寺宇。
群臣議曰。
佛之威力不并餘神。
僧會感靈。
太皇創寺。
今若輕廢。
恐贻後悔。
皓意未謂之然。
使張昱至寺诘會。
會才辯奇拔。
昱不能加。
乃複于皓。
皓大集公卿洎庶寮征會以車馬。
既至。
皓強詞昧理取會不及已(皓問會曰。
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乎。
會曰。
夫明主孝慈訓世。
則赤烏翔老人星現。
仁德及物。
則醴泉湧嘉苗出。
善既有征。
惡亦可驗。
為惡于隐鬼得而誅之。
為惡于顯人得而誅之。
王曰。
若然周孔已明。
會雲佛教廣也)而會酬抗盡典谟之體。
推引葉忠良之議。
皓然知其不可屈。
乃革容而敬焉。
故治國者惟聖賢與君子。
如皓之器識末哉。
安得不為亡國之主乎。
向非會以道義誘掖。
蓋肆惡不知紀極蕭牆之釁朱殷紫闼。
豈獲厚辱于晉乎(皓字宗元和之子。
權之孫也。
初封烏程侯。
張布等立之後威虐無度。
為征南将軍杜預等收之。
皓面縛降晉入洛封歸命侯。
即大康元年)會以赤烏始而來至。
天紀末皓降不臘而終(赤烏四年辛酉。
到吳至天紀四年庚子皓降得三十九年也。
至冬會卒于吳)始與國隆終與國殲(殲滅也)邦人之慕皓曷愈乎慕會也(曷何也愈勝也)土德既微。
鼎遷于晉(魏以土德而應曆數也)惠皇失馭。
天下崩裂(惠皇武帝子。
名衷。
字正度。
立而無智。
朝政不治。
至永康年後。
所在分立為一十六國)前趙起于離石(劉元海。
新興匈奴冒頓之後。
漢高祖以宗女妻之。
冒頓約為兄弟。
遂姓劉焉。
元海猿臂善射。
成都王颡表之為甯朔将軍。
尤國城二旬衆已五萬。
遂僭即帝位。
命子聰寇洛陽。
劉曜後遷長安。
為石勒所殺。
共四主二十六年)後趙興于葛陂(石勒上黨羯人也。
起襄國擒王浚降劉琨。
遂即帝位。
六主四十四年)石勒石虎兵強且衆。
抗暴為德。
其斬刈如草木焉。
沙門遇害者甚衆。
佛圖澄吊之曰。
彼人之何罪而性命不保算。
因勒将郭黑略顯其神異。
資其戎計。
必獲申于勒也。
他日略戰捷遇勒。
賜顔色果。
以澄事啟之。
勒喜而召問。
澄知勒不達玄理。
對言。
至道雖遠亦可近驗。
乃以缽盛水燒香祝之。
須臾生青蓮華。
勒重其神聖。
稽首下風。
虛心納谏。
仁恻塗炭。
念慮不思(
胥相也。
地肥既盡則有自然粳米)香稻既盡。
分土作蓻(蓺治也。
人既侵奪。
乃分土田而各治之)為防疆裡立大三末多王(三末多。
此乃聚落王慮有強者侵奪遂立一人為王供其輸貢令作民主)庶類欽承。
恩流率土。
重離繼體。
世祚天竺(君父繼紹作天竺之主也)至于淨飯。
凡八萬四千二百六十餘王(阿含經雲。
過去有王名懿摩。
有四庶子。
一昭目。
二聯目。
三調伏象。
四尼樓聰。
并聰明神武有大威德。
第一夫人有子名生。
頑薄醜陋。
衆人所賤。
夫人慮四子奪其位。
遂谮王長黜之王即勅四子。
各速出國。
時諸力士一切人民願随之去。
至雪山間住直樹林。
數年之内歸德若市。
遂為強國。
父思見之。
召而弗往。
父乃三歎我子有能。
以此命族為釋氏。
阿含經雲。
釋林為姓。
故有釋姓。
釋即樹也)自懿師摩王之後有王名大善生。
凡七世姓瞿昙氏也(昔有國王。
父母早喪。
讓國焉弟。
舍位求道。
見一婆羅門。
姓瞿昙氏。
因從學道。
婆羅門言。
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昙姓。
謂之小瞿昙菩薩也)自欝摩王之後有王名尼樓聰。
凡五世釋迦氏也(尼樓王生烏頭羅王。
烏頭羅王為迦維羅衛國主生瞿頭羅王。
瞿頭羅王生屍休羅王。
屍休羅王生四子。
一淨飯王。
二白飯王。
三斛飯王。
四甘露飯王。
淨飯王即佛父也)大士既百劫修相好(菩薩三大企耶劫修行至金剛喻定。
後百劫修相好。
千劫學威儀。
萬劫學化行也)而後相厥生莫如剎帝利婆羅門。
而剎帝利位重也(梵雲剎帝利。
此雲土田主。
則王種也)婆羅門德尊(梵語正雲婆羅賀摩拏。
此雲淨禦。
是梵天苗裔。
唯五天有諸國所無。
為王者師故雲德尊也)但劫濁澆微德不勝位。
故我不生婆羅門也。
雖微國無剎帝利(微無也)而世胄綿遠。
莫過于釋迦(自三末多王至淨飯王八萬四千二百六十餘王故)餘二姓卑寒生則不塞于人謗故大聖不生也(塞掩也。
二姓謂一鞞舍。
此雲坐估俗多寶故以為名。
二戍達羅。
亦雲首陀。
謂田農宦學者也)五天分野周九萬餘裡。
三陲大海。
北背雪山。
有八大國十六大城七十餘小國。
時無輪王統禦。
從于霸國之令(若有輪王。
小國鹹服屬。
今既無輪王。
隻以強者為霸者也)其猶諸夏春秋之時。
王道衰諸侯受制于桓文(周自幽王見殺之後。
平王東遷洛邑。
諸侯得以專征。
如晉文公齊桓公等)禮樂征伐非一人之由也(古者制禮作樂征伐之事。
皆須自于天子。
爾來專濫非從一人而出也)是摩竭提為大國(此雲不至為此國将勇兵謀。
諸鄰敵之兵皆不能至。
周五千裡。
城少居人邑多編戶。
沃壤滋稼穑。
有香稻粒麤味殊。
彼俗謂之供大人米。
土地墊濕。
邑國居廛。
風淳俗質。
氣序溫和也)居海隅之中。
瓶沙王為君長(即頻婆娑羅。
此雲顔色端正。
即阿阇世王父也)冠群後之列。
王舍城為法集勝會。
表萬派而朝宗也(王舍城。
梵雲矩。
奢揭羅補羅城。
此雲上茅城。
出最上茅也。
摩竭提國之中。
昔因遭火出居。
此遂城而舍之。
後無憂王遷居波咤厘。
此唯婆羅門千家而住也)靈鹫山為衆聖之奧府。
表群嶽之相下也(俱蘇摩城。
既是山城。
近于王舍。
雖有五山此山獨勝。
高而且顯。
故表出過二乘。
多捿鹫鳥故名鹫峯)阿阇世思皇登庸(皇大也。
登升也。
庸用也。
大升用謂為君也)以弑父敗名。
雖有功德不足誦也(與提婆達多作謀弑父。
囚殺頻婆娑羅王。
又伏劍逐母韋提希等)至阿育王。
大業中昌。
威被海隅。
勢侔鐵輪。
而不即其真也(侔齊也。
即成也。
勢雖齊于鐵輪而非鐵輪也。
頻婆娑羅王曾孫也)初法象經中造地獄(法象依學也)峻垣重坎爍鐵流爛搏人以投。
雖古有刳斮烹焚不甚此酷(昔商纣刳剔孕婦。
斮朝涉之胫置炮烙之刑。
焚炙忠良剖賢人之心。
若以比方未足為甚)慕勇濟惡。
克邁兇德(南山下有一人。
兇惡堪為獄卒。
召之父母未允。
遂殺之而來也)遇得道者以神力化之。
遽革乃過(初國中犯法罪人無輕重總入塗炭。
後有行至獄次即擒以誅戮。
時有沙門巡裡乞食。
獄吏擒入。
沙門惶怖請乞禮忏七日。
俄見一人縛入斬截手足磔裂形骸。
見已深增悲悼。
成無常觀證無學果。
雖入镬湯若在清池。
有大蓮花而為之座。
王聞騁觀深贊靈佑。
後殺獄主遂廢其獄也)大德毱多又以因果啟迪(啟開也。
迪道也。
第五祖優波毱多。
以因果而開導之也)重省增懼追思補複。
爰乃發八王之函甒。
樹八萬之靈剎(毱多自廢獄之後。
日加善誘。
廣說獻土之因如來懸記興建之功。
乃集鬼神。
勠力同心。
以八國共分收舍利。
命鬼神至期日日有隐蔽其狀如手。
宜下舍利日正中時。
羅漢伸手蔽日營建遂成矣)其王以施土之福功高位尊至于阿縱。
大天斥逐賢聖。
緻令僧分二部(自大天入宮之後。
日受恩寵。
于說戒夜與僧相争。
無憂王黨之。
乃分大衆上座二部也)佛法初破。
雖元惡大憝本不在已。
而為王者特無先鑒不得不均罪于厥躬也(自此法乖一味也。
元首也。
憝怨也。
蓋以王者不能定罪正非斯其咎也)申毒之北(毒漢書音笃。
即印度也。
或雲賢亘。
唐言月也。
月有一千名。
群生淪回不息長夜。
聖賢化之導物如月照夜。
以是立彼土名也)有健馱羅國(即北印度也。
去摩伽陀五百裡。
無霜雪。
人好習藝敬外道。
無着天親生處)其王名迦膩色迦(佛滅後四百年)霸而有禮。
博而能信。
師谟脅羅漢(付法藏雲。
波奢比丘曾生不卧脅不着席。
時人号脅尊者)诠煉諸部品格同異。
撰大毘婆沙(二百卷)雖有國有君無時無僧居信而行信。
是謂不佞(口才曰佞。
為國之君居忠信而行敬信。
是謂不谄佞也。
王初不信罪福。
因獵見二牧童立窣堵波。
問之雲。
佛記當有王于此收吾舍利。
大王宿殖已符遂信心深敬佛法也)缁素用之大業昭服(西國之人僧俗皆學此論也)近世戒日王斯亞矣(戒曰王即唐初時磨竭陀國王也。
亞次也)周秦世。
真源遐擁。
靈津綿阻。
主與道違。
朝不登賢。
伯陽尼父薎遭遇也(周秦之代。
孔老雖大賢皆不見用)商鞅李斯肆其酷也(皆暴酷之吏也俱不得其死)而釋氏慎厥艱故不至也(佛教未至者。
知其暴秦之艱難也。
然感化有時不可強也)且漢承秦弊馬上以取天下。
藉英雄之力乃成帝業(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取天下也)故使論功之際皆拔劍偶語。
高祖患之(漢五年會垓之後将封功。
而諸将競拔劍偶語。
高祖以雍齒。
曾射高祖有雠。
乃先封之諸将知有望乃定矣)是以叔孫通征魯諸生。
修朝會之禮。
瞻皇帝辇輿。
百官莫不震恐。
式遏當時之弊。
以尊萬乘威儀(此乃尊天子而抑諸侯也)故太皇反拜(高祖父也)家令受賜。
自稱霸業。
贻厥孫謀。
皇王之風。
崇師降禮。
未有聞也(此前漢叔孫通等征漢禮。
而未見尊師重道降禮自臣之事也)夫黃帝問道于廣成(軒轅問道于廣成子也)唐堯順風于具茨(堯王禮具茨先生并出南華真經)豈非至尊之事欤。
洎漢室中興。
帝莊丕顯(後漢第二主明帝名莊丕顯明也)賓于大鴻胪。
司于大宗伯(自西國摩騰等所來。
或安鴻胪寺。
或宗伯主之也)故支謙安清(支謙月氏國優婆塞。
字恭明。
漢未遊洛。
授業于支亮。
亮授于支谶。
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安清字世高。
安息國王子。
讓位出家漢桓元嘉元年至此也)德重缁倫。
而未為王侯所師友也。
雖楚王修仁聖之祠。
孝桓興華蓋之祭(皆漢諸王)亦但神佛而已矣。
未求仁祠華蓋之人也(但嚴其器也)魏因漢禮征用奇尚。
但以勤王鼎峙之憂。
何仁祠之于我克暇耶(魏曹操。
字孟德。
為漢相。
以漢室微弱。
挾天子令諸侯。
而謀分覇。
不暇崇顯吾教也)然雖不能弘贊其風。
而亦終不蔽其道也(亦有康僧顗昙谛等三藏至而飜譯也)三國初。
吳人未甚信。
天竺沙門康僧會始造于吳締構行道。
孫權(字仲謀都金陵)以為誣矯異俗。
攝會讓曰(攝迫也。
讓責也。
逼沙門而責之也)佛有何靈爾獨改形。
會曰。
佛身雖滅。
遺骨舍利應現無方。
外國先王建八萬四千塔。
表遺化也。
權謂绐已(绐音迨欺言也)俾期舍利嚴憲緩罰至三七日。
會徒将死。
舍利乃降。
鎗然盤中上燭虹霓。
吳之君臣相顧乃悅曰。
至哉奇瑞也。
始立建初寺。
呼其地為佛陀裡也。
是歲赤烏四年。
去永平凡一百七十餘年矣(永平十年甲子至吳赤烏四年辛酉。
得一百七十八年矣)吳洛一千吳人知法将無晚欤。
孫皓狂虐不道國将病矣。
初廢毀淫祠延及寺宇。
群臣議曰。
佛之威力不并餘神。
僧會感靈。
太皇創寺。
今若輕廢。
恐贻後悔。
皓意未謂之然。
使張昱至寺诘會。
會才辯奇拔。
昱不能加。
乃複于皓。
皓大集公卿洎庶寮征會以車馬。
既至。
皓強詞昧理取會不及已(皓問會曰。
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乎。
會曰。
夫明主孝慈訓世。
則赤烏翔老人星現。
仁德及物。
則醴泉湧嘉苗出。
善既有征。
惡亦可驗。
為惡于隐鬼得而誅之。
為惡于顯人得而誅之。
王曰。
若然周孔已明。
會雲佛教廣也)而會酬抗盡典谟之體。
推引葉忠良之議。
皓然知其不可屈。
乃革容而敬焉。
故治國者惟聖賢與君子。
如皓之器識末哉。
安得不為亡國之主乎。
向非會以道義誘掖。
蓋肆惡不知紀極蕭牆之釁朱殷紫闼。
豈獲厚辱于晉乎(皓字宗元和之子。
權之孫也。
初封烏程侯。
張布等立之後威虐無度。
為征南将軍杜預等收之。
皓面縛降晉入洛封歸命侯。
即大康元年)會以赤烏始而來至。
天紀末皓降不臘而終(赤烏四年辛酉。
到吳至天紀四年庚子皓降得三十九年也。
至冬會卒于吳)始與國隆終與國殲(殲滅也)邦人之慕皓曷愈乎慕會也(曷何也愈勝也)土德既微。
鼎遷于晉(魏以土德而應曆數也)惠皇失馭。
天下崩裂(惠皇武帝子。
名衷。
字正度。
立而無智。
朝政不治。
至永康年後。
所在分立為一十六國)前趙起于離石(劉元海。
新興匈奴冒頓之後。
漢高祖以宗女妻之。
冒頓約為兄弟。
遂姓劉焉。
元海猿臂善射。
成都王颡表之為甯朔将軍。
尤國城二旬衆已五萬。
遂僭即帝位。
命子聰寇洛陽。
劉曜後遷長安。
為石勒所殺。
共四主二十六年)後趙興于葛陂(石勒上黨羯人也。
起襄國擒王浚降劉琨。
遂即帝位。
六主四十四年)石勒石虎兵強且衆。
抗暴為德。
其斬刈如草木焉。
沙門遇害者甚衆。
佛圖澄吊之曰。
彼人之何罪而性命不保算。
因勒将郭黑略顯其神異。
資其戎計。
必獲申于勒也。
他日略戰捷遇勒。
賜顔色果。
以澄事啟之。
勒喜而召問。
澄知勒不達玄理。
對言。
至道雖遠亦可近驗。
乃以缽盛水燒香祝之。
須臾生青蓮華。
勒重其神聖。
稽首下風。
虛心納谏。
仁恻塗炭。
念慮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