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三

關燈
石勒初與王陽支雄為群盜。

    多行殺戮。

    又石虎字季龍。

    即勒之從子。

    武勇抗所士女少有遺類)。

    胡夏之人應被誅夷者十九而生矣。

    真可謂探人命于虎口者也。

    是知修短在聖而不在司命。

    司命能司之何能修短之(以聖人作法而延救之。

    非司命之所能也)澄聽鈴聲。

    兼觀油掌。

    寄聰明于耳目。

    而實虛照在心。

    所言無不符驗矣(圖澄每知虎之将敗。

    假以油塗掌而現光。

    又郭景略因以視之。

    假以鈴聲。

    及念于般若波羅蜜也。

    而告之然。

    深察在心。

    假外事令生信。

    所告必符矣)石勒死虎襲僞号。

    将謹慢俗。

    聖敬日跻(謹嚴也。

    虎既繼位。

    欲嚴謹于慢侮之俗。

    因自加勤敬于圖澄也)下書曰。

    和尚國之大寶。

    榮爵不加。

    高祿不受。

    爵祿匪尚。

    何以旌德。

    從此已往。

    宜衣以绫錦。

    乘以雕辇。

    朝會之日。

    和尚升殿。

    常侍已下悉舉輿。

    太子諸公扶翼。

    而上主者唱大和尚。

    衆坐皆起。

    以彰其尊。

    又勅司空李農。

    旦夕親問。

    太子諸王五日一朝。

    表朕敬焉。

    晉師出淮淝(淮水出桐柏山。

    淝水在廬江時晉都金陵。

    石虎都洛陽也)虎竊怒曰。

    吾心奉佛。

    更緻外寇。

    佛無神矣。

    澄知之夜過詣虎曰。

    王過去為大商主。

    罽賓寺中常供養。

    大會中有六十羅漢。

    吾此微身亦預斯會。

    時有得道者。

    謂餘曰。

    此主人命盡。

    當更雞身。

    後王晉地。

    今主為王。

    豈非福耶。

    疆場軍寇(疆場邊地也)國之常事耳。

    何為怨謗三寶夜興毒念乎。

    虎驚赧而謝。

    甞一日與虎坐。

    忽而作(作起也)曰。

    變幽州災。

    遽命酒遙灑之。

    虎遣驗其日。

    火從四門起。

    黑雲從西南來。

    遇驟雨滅之雨。

    頗有酒氣也。

    澄将終。

    謂虎曰。

    出入生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

    天道重行全德重無怠(道德不可以缺怠而獲也)苟業操無虧。

    雖亡若存。

    違而獲延。

    非其所願。

    念意未盡者。

    以國家心存佛理。

    奉法無差。

    興起寺廟崇顯壯麗。

    稱斯懷也。

    宜享休祉。

    而布政猛烈。

    淫刑酷濫。

    顯違聖典。

    幽背法戒。

    不自懲革。

    終無福佑(懲戒也。

    革改也。

    雖建寺廟嚴奉佛法。

    若刑法酷濫終無益也)若降心易慮惠此下人。

    則國祚延長。

    道俗慶賴。

    畢命就盡。

    殁無遺恨。

    君子以澄言實社稷之忠也。

    普門之慈也。

    有國者何莫志之(君子者當時君子也。

    或實言以褒德)詩雲。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詩大雅瞻仰之章也。

    殄滅也。

    瘁病也。

    言君不善朝廷賢人奔亡。

    則天下邦國将盡病矣)而澄亡彼群胡屍于冉闵矣(世說雲。

    圖澄亡。

    石虎開棺無屍。

    唯袈裟在冉闵。

    石虎養孫謀勇絕倫。

    殺石鑒而自立。

    旌旗锺鼓綿亘百裡。

    唯事殺戮。

    為慕容悋擒而殺之。

    左右七裡草木悉枯)夫有奇質必有奇智。

    有奇智則必有奇行。

    有奇行必有奇言。

    言則乃經。

    古者鱗膚牛首虎鼻鳥喙(伏犧龍鱗。

    大準隆鼻。

    神農牛首。

    女蝸蛇身。

    黃帝龍顔。

    帝喾骈齒。

    堯眉八彩。

    舜目重瞳。

    皐陶鳥喙。

    武王目羊。

    周公背偻也)皆禀不測之靈氣。

    蘊不窮之聖德。

    而澄左乳傍有穴圍四五寸。

    徹于腹内。

    時有光從中出。

    以纩塞之(纩綿也)夜或抽纩。

    則洞照一室。

    齊日至水浒(浒水涯也)引腸而洗之。

    此實至奇之表也(并出古高僧傳)永嘉之亂晉室東遷(晉自惠帝即位。

    朝網紊亂。

    骨肉相殘。

    趙王倫永康初亂。

    至永嘉江都等作亂。

    前趙後趙後蜀競起。

    晉元帝鎮楊州。

    遂過金陵号東晉也)竺法潛(晉高僧。

    姓王。

    名潛。

    字法深。

    蘊當年之譽)王敦之弟也。

    先事忠州劉元真。

    崇德務學。

    譽滿西朝(劉元真早有才能之譽。

    深為孫綽所重)元明二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規(即王導庾亮也)皆友而敬焉。

    建武太甯中。

    潛恒着屐至殿内時。

    謂方外之士以德重故也。

    後隐剡山。

    請益者以方等老莊内外沾洽(以内外經書而教導)哀帝征就禦筵開講(晉哀帝。

    成帝子。

    名丕。

    字千齡。

    穆帝崩無子而立之)司空何次道宗以為師。

    後啟還剡山。

    既卒。

    孝武诏曰。

    潛法師理悟虛遠。

    風鑒清貴。

    棄宰相之榮。

    襲染衣之素。

    山居物外。

    笃勤匪懈。

    方賴宣道。

    以濟蒼生。

    奄然遷化。

    用痛于懷。

    可赙錢十萬(贈死曰赙。

    孝武名曜。

    字昌明。

    則海西王第三子也。

    桓溫輔政。

    帝幻而聰悟。

    十歲即位)穆帝世(晉穆皇帝。

    名。

    字彭祖。

    康帝子。

    立年二歲。

    褚太後臨朝)支道林缁林之奇茂者也。

    素風泠然。

    清波繁華。

    築室林野。

    隐居求志。

    道德文章為世所仰。

    天子三事庶尹(三事三公也庶尹衆鄉也)賢士大夫。

    岩薮知名無不高其英邁。

    欽承道論。

    謝安王蒙劉惔殷浩孫綽桓彥表王文度。

    若斯之徒。

    國華物紀(并東晉公鄉貴族之士也)鹹以八關齋法。

    山行澤宿假日盤集。

    滌濯冠帶供薦香花。

    邕邕穆穆周旋顧慕(邕邕穆穆和樂之貌)契賞清奇為一世之盛矣。

    王羲之謂人曰。

    一往之氣亦何足信。

    既見方悔前言殆乎耳(殆堕也。

    或本作玷。

    并通)夫所以陳有生者昭其類也。

    詩曰。

    惟其友之。

    是以似之(詩小雅常常者華之卒章也。

    意以其君子有此高尚之風。

    所得之友皆相似之與。

    詩少别不以文害意也)是知枭鳳不相群(枭不孝鳥也。

    食母而飛冬令捕而磔之于路。

    字從木上鳥。

    鳳瑞鳥也。

    雞頭蛇頸颔龜背魚尾。

    五色高六尺。

    其雌曰皇)豹豕不相侶(豹獸如虎而小豕豬也)舉善以求黨。

    蓋率古之風也(率循也)仲尼曰。

    不知其人觀其所友。

    不知其君觀其所使。

    賢賢乎哉。

    寔孔聖矣。

    夫七子從之晉侯霸也(七子謂颠頶魏武子司空季子狐偃趙衰狐毛賈佗。

    七人從晉重耳出奔終歸覇晉)四翁來護。

    漢儲定也(漢高祖以戚夫人将立太子未定。

    上下惶惶。

    張良令呂後請于商山輔之入朝。

    高皇一見其位乃定矣。

    四皓。

    一東園公。

    二夏黃公。

    三绮裡季。

    四角裡先生。

    角音祿)張祿去魏秦之興也(範睢為須賈所谮受魏齊之恥。

    乃改姓名稱張祿先生。

    秦用之為相封侯。

    而大興秦國也)惡來相纣殷之亡也(史記雲。

    飛廉生惡來事纣多力。

    又善谮毀諸侯。

    武王伐纣。

    誅殺惡來也)其言至驗人罕存懷。

    故古黨舉黨誅。

    誠不失天下之善惡也(古刑。

    其黨善者盡賞之。

    其黨有惡緣坐而誅之)今之小人多竊君子友生為譽(近日矯詐之徒。

    自無德行。

    依附高流。

    苟求聲譽狐媚于世也)而闾裡不讨其端倪。

    相與納其誣谲。

    而高識者難獨謂之不然故朋友焉。

    于古則直于今則濫矣(子雲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林公被留京師三載。

    思歸東山。

    帝不時允。

    固以表辭。

    其誠哀焉。

    僞秦涉公者(高僧涉公。

    本西域。

    預言之事多驗。

    建元十五年至長安。

    十六年卒。

    十七年大旱也)不食五谷。

    日行五百裡。

    能呪龍下缽中令降雨。

    涉公沒歲大旱。

    符堅謂朱彤曰(朱彤秘書監也)。

    涉公若在。

    豈使朕燋心于雲漢哉。

    初秦太史奏。

    有德星現于外國分野。

    當有聖人入輔中國。

    得之者王。

    堅乃分命符丕(丕堅之庶子也)伐襄陽取道安。

    呂光讨龜茲求羅什(具足雲鸠摩羅什此雲童真)朱序為秦陷(晉南中郎将朱序為丕所陷)緻道安并習鑿齒。

    堅喜曰。

    朕用師十萬得一人之半也(一人謂道安半謂習鑿齒)國有疑謀并古器服篆隸寶玉所不識者。

    俾咨詢于安。

    堅甞欲遊東苑命安同辇。

    權翼谏曰(權翼秦左仆射)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賤士。

    甯可參逼乘輿。

    堅忿然作色曰。

    安公道冥至境。

    德為時尊。

    朕舉天下之重不足以易之。

    非公之榮乃朕之榮也。

    使翼扶安登辇。

    然臣谏顯忠也。

    主拒愛賢也。

    權則區區之尺度(權翼之谏。

    乃臣子之宜。

    然不能尊賢重德。

    亦器量之未廣也)符則汪汪之陂湖(安公實為一代之賢。

    符主深所器重。

    雖有強谏之言亦終不納。

    信為深識之見也)君臣向背若不相合(若然也似也)而于國則合矣。

    故君子和而不同。

    匪茲何取焉(君子之道不争。

    然所見各不同。

    所謂殊途而同歸也)彼僞符猶愈于真桀(桀雖真主而無道。

    秦雖僞而有德)誠可謂得霸之道也(道安。

    常山扶柳人。

    姓衛。

    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

    為外兄所養。

    七歲讀書。

    再覽能誦。

    十二出家。

    貌陋下為師之所重。

    執勞作役。

    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

    方啟求經。

    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

    赍經入田。

    暮還已誦。

    複與成具光明經一卷鹹萬言。

    如初亦誦。

    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宇矣)秦克燕與涼(前燕即慕容暐據邺都。

    為堅所破。

    前涼張天錫據涼州。

    為堅所滅也)降其君為臣。

    渤海流沙恢為國壤(渤海盡東。

    流沙盡西)足食足兵。

    威振海内。

    常患不得缵禹舊服。

    登會稽而望滄海。

    朝萬國以号令天下(禹于塗山會。

    萬國諸侯執玉帛而朝貢。

    塗山在越州會稽也)累問安伐晉之計。

    安亟曰。

    晉德雖微。

    天命未改難可圖也。

    君子亦以為私護援本朝而實得禮也。

    故一言而兼緻焉。

    符以獨夫之見(書雲。

    獨夫纣也)爰舉百萬之衆。

    符融治前軍。

    晉之詐之末鼓未成列。

    秦師大崩潰(符堅學長安之兵騎八十七萬。

    前後千裡旗鼓相望。

    東西萬裡水陸并進。

    符融為将。

    晉謝玄等以水軍七萬拒之。

    王道子以鼓吹求助于鐘山神。

    堅至壽春。

    登城而望見。

    八公山上草木皆人狀引軍陣于淝水。

    晉師不得渡。

    遣使謂融曰。

    君懸軍深入逼水為陣。

    此乃持久之計。

    豈欲戰乎。

    若小退師令将士周旋。

    仆與群公緩辔而觀之。

    不亦善乎。

    融揮軍卻陣。

    軍遂奔退。

    制之不可。

    融馳騎掠陣馬倒為軍所殺)自後燕複于燕(堅敗後。

    慕容沖起兵攻長安。

    慕容垂歸邺城而稱後燕也)涼複于涼(李暠本張軌将。

    後稱西涼于炖煌也。

    呂光稱後涼于姑臧)秦據于秦矣(姚長遣将圍堅于五将山。

    執而缢之于新平佛寺。

    自立為後秦)先是釋公亡(釋公即道安)堅臨恸(哀過曰恸)曰。

    吾其未濟也。

    安公舍我而去矣。

    于其言甯謬哉。

    安初謂王子年曰。

    世途若此盍行乎(盍何不也)年曰。

    公可前往。

    須吾償後債耳。

    年後得害于姚苌(王嘉。

    字子年。

    洛陽人。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好滑稽不食五谷。

    有問善惡。

    應答狀如戲調。

    事過多驗。

    答道安雲。

    小債未了。

    不得俱去。

    及姚苌得長安。

    與符登相持甚久。

    苌問之。

    朕當得否。

    答曰。

    略得。

    苌曰。

    當言得。

    何略之有。

    因斬之。

    苌死後。

    子興方殺登。

    興字子略。

    即嘉所謂略得之意也)法汰如于荊谒桓溫。

    溫恃威名重不速于賓接。

    汰患其躊躇。

    忽告谒者曰。

    吾有疾遽退。

    他曰汰至溫。

    不俟履屦而前之也(法汰東苋人。

    少與道安同學。

    才辯雖不及安。

    而姿貌過之也)安既俘于秦。

    門人各馳散。

    慧遠初将屆羅浮(山近南海)至浔陽(江州也)蔔廬山而栖息。

    既獲朽壤抽泉故不求去。

    慧永(并道安門人)邀止西林(廬山之西林寺也)後刺史桓伊(東晉臣也)别立東林寺。

    先是陶偘鎮廣州(陶偘。

    字士衡。

    初好學延接賓侶。

    客至家貧。

    母截發賣之以供待。

    後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