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洲都督)得育王像(即阿育王所造之像也)送武昌寒溪寺(武昌鄂州也)遠寺成遙請像。
乃淩虛而來。
當時搢紳儒林傲世考盤其若宗炳雷次宗劉遺民周續之張季碩之輩(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
彭城劉遺民。
預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之。
新蔡畢颕之。
僧惠持惠永共為蓮社也)凡百大名君子鹹與胥附(胥相也)遠少與惠持偕為諸生精六經學。
禮樂名教特為朝野法度。
王恂與範寗書(王恂為桓溫主簿範寗注谷梁傳)曰。
遠公持公孰愈(孰誰也愈勝也)範公複雲。
誠為賢兄弟也(持與遠實親俗兄弟也)王重曰。
但令如兄弟誠未易有。
況複賢耶。
姚興初譯智論訖(智論。
或稱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笃所聘請遠制序。
其見重殊絕如此。
桓玄征殷仲堪(桓玄。
字敬道。
大司馬溫之子。
為江州刺史。
元與二年篡晉安帝劉裕舉兵。
桓玄乃征仲堪也)要遠出虎溪。
遠稱疾。
玄自入山。
左右曰。
昔殷仲堪禮遠。
願公勿敬之。
曰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既見素反前約(素先也。
本言不禮及見即禮)出山謂左右曰。
實乃生所未見。
後玄欲沙汰教僚屬曰。
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簡閱也)初成帝沖幼。
庾氷輔政(晉成帝。
諱衍。
明帝長子。
皇太後庾氏攝朝稱制。
祖約蘇峻及庾氏專政也)以為沙門應敬王者。
何充王谧等駁議。
同異不定。
後桓玄在姑熟(姑熟當塗縣也。
舊日宋主改為太平州)欲令盡敬。
且以問告。
遠答書并制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
以塞橫議(書并論并在弘明集)安帝迫桓玄篡遜于南郡(安帝。
諱德宗。
孝武子。
以會稽王道子為太傅攝政。
兖州刺史王恭與桓玄反。
遷帝于浔陽。
玄乃篡位二年。
劉裕誅之)玄死。
大駕克複舊京。
何無忌前勸迎候(無忌為侍中)遠稱疾不行。
恩旨勞問。
遠以書謝诏答歎恨不果見也。
持至井絡。
井絡之人望風趨慕(惠持入蜀。
住依政縣後岩院也)僞蜀谯縱之子道福。
尤兇悖将。
兵有所讨。
還至郫中(鄒縣蓋法定寺)寺僧徒遙見人馬流血盡奔走(懼戰士也)持在戶前盥洗。
氣色晏如。
福既至。
特彈指漉水竟不辍。
福灑汗而出。
謂将校曰。
大人固與衆異耳。
君子曰。
晉失中原。
介于江國。
衣冠避五胡之亂(五胡。
前趙劉元海。
後趙石勒。
後魏拓跋氏。
前秦符氏。
後秦姚氏也)莫不南遷。
邦家以北伐為謀。
且慕膽勇。
緻使英賢。
缁素宅心事外。
鸾吟鶴舉。
視爼豆绂冕而若遺也(宅居也。
事物也。
高尚之流覩世陵夷。
居心物外。
放鸾鶴之情。
匿林泉之側。
于禮樂而不顧也)夫澄安林遠制作對。
皆詞氣沖深有倫有義(倫理也)雖宣象外之風。
率多經濟之略。
故始言首事必信重于天下矣呂光入龜茲獲羅什。
膝其頭令倒乘駝付無愠色。
光乃特器異之。
不敢狎侮(符堅令呂光将兵伐龜茲求羅什。
既克獲之不甚重。
遂以龜茲王女強逼之。
又令乘惡馬馳駝。
什無怒容。
及歸勸令移營地果大雨水漲。
由此光特加禮重矣)暨返斾于涼聞秦敗。
遂僭據其地改車書(呂光伐龜茲回。
以駱駝二萬餘頭駿馬萬匹珍寶千餘回至姑臧。
聞符堅已戰敗。
自稱涼州刺史。
後僭位稱後涼。
凡十四年)姚興命将讨涼求羅什。
涼亡緻之于關中。
四方學侶大集會秦。
謀胤其後。
以室強之(姚興慕其聰俊。
逼之宮妓以求其種)淨行者恥聞其事。
夫宋龜靈而納介。
荊人辨而召刖(宋元君夢。
人披發告之日。
予謂清江使者伯漁者預且得我。
元君召問之雲。
得龜乃刳之。
以蔔七十二鑽之無遺也。
又卞和于荊山得石。
辨之有玉獻楚王。
王不識雙刖其足。
三獻方别。
斯皆以靈智而受刳刖。
若羅什以聰明而污戒也。
介殼也)豈非智有所可力有所困乎。
故繼益以損物。
莫為之不惑也。
魏孝文诏求什(孝文。
諱宏獻。
文帝長子。
五歲受父禅。
遷都洛陽。
改姓元氏。
在位二十九年。
仁孝雅好黃老。
尤精釋義)後既得而祿之。
雖吾教以仆陷大谲(不正也)然春秋之義言功十世亦可宥也(春秋有功宥十世之罪)初童壽在外國遇聖者。
告之曰。
若慎無适東土。
将有大不利焉。
什乃不顧而來。
豈非良臣死國計。
良執死高義。
仁者死成仁。
何顧之有也(将弘大教不可以小節而堅守法門于今受其賜教之盛而什之力也)故什死。
焚之心舌不爛焉。
僧導十歲從師受觀音經。
問曰。
此經有幾卷。
師欲試之。
乃言止有一卷耳。
導曰。
初雲爾時無盡意。
故知爾前已應有事。
師奇之居貧無資以樵蘇夕學洎業成。
姚興欽其德。
入寺造敬。
同辇還宮。
宋武悅其賢。
為之于壽春立東山寺也(宋武劉裕收後秦與僧導歸金陵也)晉昙始孝武末(東晉也帝臨位深奉佛法符堅兵至謝玄破也)适遼東。
高麗開導始也。
後還三輔(三輔鹹陽縣。
昔秦皇于此置殿觀)三輔人宗仰之。
宋武滅姚泓。
留子義真鎮長安。
赫連屈句(赫連勃勃也)追敗之。
道俗少長鹹被坈戮。
始接刃不傷。
屈句自擊以佩劍無能害。
乃恐懼謝罪。
洎魏世祖虜赫連昌(赫連勃勃之子為後魏所滅)得始每加殊敬既滅法。
玄風剿絕。
赭衣其殲(赭赤衣也蓋幹陀色)始乃閉形幽阻。
非虐命所及(遁迹山谷也)蓋鴻飛冥空高視天際非罻羅之所得也(罻網也)後知大法将亨。
于月正元日天子履端(謂正月之旦也。
履端于始。
舉正于中。
歸餘于終。
造曆者以步履之首。
謂月節舉正得中氣即為其月二百五十四日。
所餘一十一日二十五分。
積三十二日為一閏也)廷實旅百(實滿也。
旅衆也。
謂元日進奉之物充廷也)荷錫于國門。
将圖其變也。
魏主聞而怒。
命有司速乃辟。
肌不容刃。
手劍之其傷如線。
俾投虎檻。
虎避伏(乃汝也。
辟刑也。
俾使也)其末如之何。
召即殿詳考興廢(因問國祚矩永之事)始乃扃鐍邪關芟夷梗途。
焘凄然悟矣(後魏太武諱焘。
初不信釋教。
坈沙門毀佛像等。
因遇昙始化之後悔過。
南征宋殺戮無辜立二十九年)太山僧朗凡聖不名人也。
晉魏燕秦六天子降诏問所供聘。
皆極世瓌奇寶貨焉。
雖珠玑無胫至人無心。
而德之所召故無遠不屆(至人本無心求于珠玉。
珠玉亦無胫足而行。
但道德昭感而無遠皆至也)由是德因名顯。
名以德固。
名德相副實則永世。
故今金輿谷靈趾不昧矣(齊州太山神通寺。
南燕慕容德為僧朗禅師之所立也。
以三縣民給之。
長廊延袤有餘間。
三度廢寺毀之不得犯者。
朗辄見身以錫杖揮之垂死。
求哀如初。
有一井。
女人臨之即枯。
燒香忏求還複如故。
立四百年。
至今佛像鮮明如新。
衆會不踐于今俨然)西秦北涼俱微國也(西秦乞伏國仁據河西。
北涼沮渠蒙遜據姑臧)觀乎聖賢。
昙無谶法進道朗所譯制撰。
其國非小焉。
故楚書曰。
楚國無以為寶。
唯善以為寶。
否者安得不由五運遐棄厥荒奄樹社稷自構一方之鴻業矣。
梁慧約始過志學已有老風。
剡人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既入道。
玄德嘉聞。
升為國師。
诏以舊宅為本生寺。
所居裡為智者裡也。
北齊法上(高歡受東魏禅。
都邺稱北齊。
為後周所滅)肇落兩髦。
嶷然成器。
刻意尚行。
頗究玄微。
時人以為聖沙彌。
由形色非美。
諺雲裡沙彌。
若來高座逢災。
文宣請為戒師。
掩面布發令蹈。
乃受降君之敬罄矣。
天保中國置十統。
以上為大統也(降音古反。
謂降君父之尊行師資之敬也。
文宣。
諱洋。
字子進。
高歡第三子。
時有爾朱榮之亂。
共憂寒餒。
帝始生數月。
忽欣然曰得活耶。
及登位神武冠絕。
至末年毒虐誅戮不可言紀。
崩年三十六)隋靈藏高祖龍潛之友也(隋高祖。
姓楊。
諱堅。
以周大統七年生。
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
襲爵隋國公。
周武為太子聘帝長女。
宣帝崩。
劉昉等以帝輔政帝為丞相。
帝崩受周禅在位十二年。
潛龍曰與藏為深友)既禦極彌笃舊素。
勅其宮阍入則未吾禁也。
出亦如之。
而坐則同榻。
行則同辇。
曰弟子為俗人天子。
律師為道人天子。
今謂帝王之言過矣。
君言則書何可戲焉(君之左右所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動)夫愛人不失其義則其愛遠矣。
歲苦旱雩而不雨。
國人騷非有年。
帝以聽于神無若聽于聖人也。
乃請昙延于大興殿。
登禦座南面傳戒。
帝命朝宰席北面跪受。
不崇朝而雨焉。
衣與食皆出自帝宮。
傳自帝手。
尋升為平等沙門。
于所犯者兩造具備。
然後泣而懲之。
哀敬刑書弘大禹之悼罰(昙延。
姓王氏。
蒲州桑泉人。
幼而聰慧。
沙彌時有薜居士。
因書四字示之。
方圓動靜令體之。
延應聲曰。
方如方等城。
圓如智惠曰。
動則比識浪。
靜類涅盤室。
薜驚駭。
後着涅盤經疏十五卷。
于舍利塔前祈請。
放光夜燭也)帝甞欲試沙門器度。
廣搜嘯于殿廷。
勅禁甲虎贲。
奮劍逐之。
唯敬脫步武。
若暇逶迤而退。
帝美其弘遠命升殿錫法物道服。
旌其異也(高僧敬脫。
常擔母學業善大書。
筆如臂管長三尺。
方丈書一字更不修整。
隋文命上殿賜大竹扇面闊三尺即令執用。
并賜松枸高屐令着從宮中出。
帝自送之曰。
誠僧傑也)觀乎仁壽開皇天下大定。
亦以善之至也。
而智不圖遠家愛不臧(臧善也。
家愛謂炀帝承父之大業而不修令德。
荒惑女色以至亡敗矣)遂使蔔世不永。
故吾教以福慧。
為兩濟阙則何言哉(隋三帝共三十八年矣。
而禅于唐)古者有德而爵。
有功而祿。
而沙門有至卿大夫爵祿者也。
古者生名冠字死谥。
而沙門有至侯伯之谥者(子生二十冠而字。
字以表德也。
殁而立溢。
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将諱之。
故易之以谥。
古者無賜紫衣師号者有賜谥号者。
如定蘭賜谥覺性)悲夫秦人竄跋陀于廬山(跋陀此雲覺賢。
一日誦習敵餘人一月。
自中印土至秦。
與羅什論議甚有神異。
為僧等謗。
逐之往廬山。
譯經一百餘卷。
七十一而卒)魏後辟玄高于平城(高生而神異。
後魏拓跋焘僭據平城。
高與太子晃善。
晃被讒父疑高。
又為崔皓寇謙等谮帝。
帝怒絷而殺之。
光明至寺。
弟子方知。
遂請屍欲葬之。
高複起備言吉兇而卒。
出梁傳)苟非其時。
雖聖賢尚緻危身之酷。
豈止泣麟傷鳳而已哉。
故漢文優賢。
而賈誼猶谪(漢文仁聖。
而賈誼賢才。
猶谪長沙而卒)魏武禮士。
而孔融就誅(孔融。
字文舉。
為魏武誅之。
融二子八九歲。
方弈碁不起。
左右曰。
父見誅何不起耶。
二子曰。
豈有覆巢之下。
複有完其卯乎。
尋俱收而死也)豈非通塞之命懸于時運哉。
餘甞适莾蒼之野(莾蒼郊野也)遭鮮風騰馥。
為之四顧。
得紫芝數本于衰叢之末。
而野燒所及莖蓋毀缺。
乃撷而翫之(撷胡結反)但顧拙于所庸。
日暮寘石上而歸。
他日登朱門。
覩瓊籠之中。
巾以文繡。
與餘之先見者奚異也。
但遇不遇也。
惜乎人之于人何莫若是哉 至化第六(明大覺以悲智之心行至極之化) 大聖恭己。
萬靈作輔。
利見為心。
匡救為功。
光宅
乃淩虛而來。
當時搢紳儒林傲世考盤其若宗炳雷次宗劉遺民周續之張季碩之輩(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
彭城劉遺民。
預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之。
新蔡畢颕之。
僧惠持惠永共為蓮社也)凡百大名君子鹹與胥附(胥相也)遠少與惠持偕為諸生精六經學。
禮樂名教特為朝野法度。
王恂與範寗書(王恂為桓溫主簿範寗注谷梁傳)曰。
遠公持公孰愈(孰誰也愈勝也)範公複雲。
誠為賢兄弟也(持與遠實親俗兄弟也)王重曰。
但令如兄弟誠未易有。
況複賢耶。
姚興初譯智論訖(智論。
或稱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笃所聘請遠制序。
其見重殊絕如此。
桓玄征殷仲堪(桓玄。
字敬道。
大司馬溫之子。
為江州刺史。
元與二年篡晉安帝劉裕舉兵。
桓玄乃征仲堪也)要遠出虎溪。
遠稱疾。
玄自入山。
左右曰。
昔殷仲堪禮遠。
願公勿敬之。
曰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既見素反前約(素先也。
本言不禮及見即禮)出山謂左右曰。
實乃生所未見。
後玄欲沙汰教僚屬曰。
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簡閱也)初成帝沖幼。
庾氷輔政(晉成帝。
諱衍。
明帝長子。
皇太後庾氏攝朝稱制。
祖約蘇峻及庾氏專政也)以為沙門應敬王者。
何充王谧等駁議。
同異不定。
後桓玄在姑熟(姑熟當塗縣也。
舊日宋主改為太平州)欲令盡敬。
且以問告。
遠答書并制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
以塞橫議(書并論并在弘明集)安帝迫桓玄篡遜于南郡(安帝。
諱德宗。
孝武子。
以會稽王道子為太傅攝政。
兖州刺史王恭與桓玄反。
遷帝于浔陽。
玄乃篡位二年。
劉裕誅之)玄死。
大駕克複舊京。
何無忌前勸迎候(無忌為侍中)遠稱疾不行。
恩旨勞問。
遠以書謝诏答歎恨不果見也。
持至井絡。
井絡之人望風趨慕(惠持入蜀。
住依政縣後岩院也)僞蜀谯縱之子道福。
尤兇悖将。
兵有所讨。
還至郫中(鄒縣蓋法定寺)寺僧徒遙見人馬流血盡奔走(懼戰士也)持在戶前盥洗。
氣色晏如。
福既至。
特彈指漉水竟不辍。
福灑汗而出。
謂将校曰。
大人固與衆異耳。
君子曰。
晉失中原。
介于江國。
衣冠避五胡之亂(五胡。
前趙劉元海。
後趙石勒。
後魏拓跋氏。
前秦符氏。
後秦姚氏也)莫不南遷。
邦家以北伐為謀。
且慕膽勇。
緻使英賢。
缁素宅心事外。
鸾吟鶴舉。
視爼豆绂冕而若遺也(宅居也。
事物也。
高尚之流覩世陵夷。
居心物外。
放鸾鶴之情。
匿林泉之側。
于禮樂而不顧也)夫澄安林遠制作對。
皆詞氣沖深有倫有義(倫理也)雖宣象外之風。
率多經濟之略。
故始言首事必信重于天下矣呂光入龜茲獲羅什。
膝其頭令倒乘駝付無愠色。
光乃特器異之。
不敢狎侮(符堅令呂光将兵伐龜茲求羅什。
既克獲之不甚重。
遂以龜茲王女強逼之。
又令乘惡馬馳駝。
什無怒容。
及歸勸令移營地果大雨水漲。
由此光特加禮重矣)暨返斾于涼聞秦敗。
遂僭據其地改車書(呂光伐龜茲回。
以駱駝二萬餘頭駿馬萬匹珍寶千餘回至姑臧。
聞符堅已戰敗。
自稱涼州刺史。
後僭位稱後涼。
凡十四年)姚興命将讨涼求羅什。
涼亡緻之于關中。
四方學侶大集會秦。
謀胤其後。
以室強之(姚興慕其聰俊。
逼之宮妓以求其種)淨行者恥聞其事。
夫宋龜靈而納介。
荊人辨而召刖(宋元君夢。
人披發告之日。
予謂清江使者伯漁者預且得我。
元君召問之雲。
得龜乃刳之。
以蔔七十二鑽之無遺也。
又卞和于荊山得石。
辨之有玉獻楚王。
王不識雙刖其足。
三獻方别。
斯皆以靈智而受刳刖。
若羅什以聰明而污戒也。
介殼也)豈非智有所可力有所困乎。
故繼益以損物。
莫為之不惑也。
魏孝文诏求什(孝文。
諱宏獻。
文帝長子。
五歲受父禅。
遷都洛陽。
改姓元氏。
在位二十九年。
仁孝雅好黃老。
尤精釋義)後既得而祿之。
雖吾教以仆陷大谲(不正也)然春秋之義言功十世亦可宥也(春秋有功宥十世之罪)初童壽在外國遇聖者。
告之曰。
若慎無适東土。
将有大不利焉。
什乃不顧而來。
豈非良臣死國計。
良執死高義。
仁者死成仁。
何顧之有也(将弘大教不可以小節而堅守法門于今受其賜教之盛而什之力也)故什死。
焚之心舌不爛焉。
僧導十歲從師受觀音經。
問曰。
此經有幾卷。
師欲試之。
乃言止有一卷耳。
導曰。
初雲爾時無盡意。
故知爾前已應有事。
師奇之居貧無資以樵蘇夕學洎業成。
姚興欽其德。
入寺造敬。
同辇還宮。
宋武悅其賢。
為之于壽春立東山寺也(宋武劉裕收後秦與僧導歸金陵也)晉昙始孝武末(東晉也帝臨位深奉佛法符堅兵至謝玄破也)适遼東。
高麗開導始也。
後還三輔(三輔鹹陽縣。
昔秦皇于此置殿觀)三輔人宗仰之。
宋武滅姚泓。
留子義真鎮長安。
赫連屈句(赫連勃勃也)追敗之。
道俗少長鹹被坈戮。
始接刃不傷。
屈句自擊以佩劍無能害。
乃恐懼謝罪。
洎魏世祖虜赫連昌(赫連勃勃之子為後魏所滅)得始每加殊敬既滅法。
玄風剿絕。
赭衣其殲(赭赤衣也蓋幹陀色)始乃閉形幽阻。
非虐命所及(遁迹山谷也)蓋鴻飛冥空高視天際非罻羅之所得也(罻網也)後知大法将亨。
于月正元日天子履端(謂正月之旦也。
履端于始。
舉正于中。
歸餘于終。
造曆者以步履之首。
謂月節舉正得中氣即為其月二百五十四日。
所餘一十一日二十五分。
積三十二日為一閏也)廷實旅百(實滿也。
旅衆也。
謂元日進奉之物充廷也)荷錫于國門。
将圖其變也。
魏主聞而怒。
命有司速乃辟。
肌不容刃。
手劍之其傷如線。
俾投虎檻。
虎避伏(乃汝也。
辟刑也。
俾使也)其末如之何。
召即殿詳考興廢(因問國祚矩永之事)始乃扃鐍邪關芟夷梗途。
焘凄然悟矣(後魏太武諱焘。
初不信釋教。
坈沙門毀佛像等。
因遇昙始化之後悔過。
南征宋殺戮無辜立二十九年)太山僧朗凡聖不名人也。
晉魏燕秦六天子降诏問所供聘。
皆極世瓌奇寶貨焉。
雖珠玑無胫至人無心。
而德之所召故無遠不屆(至人本無心求于珠玉。
珠玉亦無胫足而行。
但道德昭感而無遠皆至也)由是德因名顯。
名以德固。
名德相副實則永世。
故今金輿谷靈趾不昧矣(齊州太山神通寺。
南燕慕容德為僧朗禅師之所立也。
以三縣民給之。
長廊延袤有餘間。
三度廢寺毀之不得犯者。
朗辄見身以錫杖揮之垂死。
求哀如初。
有一井。
女人臨之即枯。
燒香忏求還複如故。
立四百年。
至今佛像鮮明如新。
衆會不踐于今俨然)西秦北涼俱微國也(西秦乞伏國仁據河西。
北涼沮渠蒙遜據姑臧)觀乎聖賢。
昙無谶法進道朗所譯制撰。
其國非小焉。
故楚書曰。
楚國無以為寶。
唯善以為寶。
否者安得不由五運遐棄厥荒奄樹社稷自構一方之鴻業矣。
梁慧約始過志學已有老風。
剡人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既入道。
玄德嘉聞。
升為國師。
诏以舊宅為本生寺。
所居裡為智者裡也。
北齊法上(高歡受東魏禅。
都邺稱北齊。
為後周所滅)肇落兩髦。
嶷然成器。
刻意尚行。
頗究玄微。
時人以為聖沙彌。
由形色非美。
諺雲裡沙彌。
若來高座逢災。
文宣請為戒師。
掩面布發令蹈。
乃受降君之敬罄矣。
天保中國置十統。
以上為大統也(降音古反。
謂降君父之尊行師資之敬也。
文宣。
諱洋。
字子進。
高歡第三子。
時有爾朱榮之亂。
共憂寒餒。
帝始生數月。
忽欣然曰得活耶。
及登位神武冠絕。
至末年毒虐誅戮不可言紀。
崩年三十六)隋靈藏高祖龍潛之友也(隋高祖。
姓楊。
諱堅。
以周大統七年生。
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
襲爵隋國公。
周武為太子聘帝長女。
宣帝崩。
劉昉等以帝輔政帝為丞相。
帝崩受周禅在位十二年。
潛龍曰與藏為深友)既禦極彌笃舊素。
勅其宮阍入則未吾禁也。
出亦如之。
而坐則同榻。
行則同辇。
曰弟子為俗人天子。
律師為道人天子。
今謂帝王之言過矣。
君言則書何可戲焉(君之左右所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動)夫愛人不失其義則其愛遠矣。
歲苦旱雩而不雨。
國人騷非有年。
帝以聽于神無若聽于聖人也。
乃請昙延于大興殿。
登禦座南面傳戒。
帝命朝宰席北面跪受。
不崇朝而雨焉。
衣與食皆出自帝宮。
傳自帝手。
尋升為平等沙門。
于所犯者兩造具備。
然後泣而懲之。
哀敬刑書弘大禹之悼罰(昙延。
姓王氏。
蒲州桑泉人。
幼而聰慧。
沙彌時有薜居士。
因書四字示之。
方圓動靜令體之。
延應聲曰。
方如方等城。
圓如智惠曰。
動則比識浪。
靜類涅盤室。
薜驚駭。
後着涅盤經疏十五卷。
于舍利塔前祈請。
放光夜燭也)帝甞欲試沙門器度。
廣搜嘯于殿廷。
勅禁甲虎贲。
奮劍逐之。
唯敬脫步武。
若暇逶迤而退。
帝美其弘遠命升殿錫法物道服。
旌其異也(高僧敬脫。
常擔母學業善大書。
筆如臂管長三尺。
方丈書一字更不修整。
隋文命上殿賜大竹扇面闊三尺即令執用。
并賜松枸高屐令着從宮中出。
帝自送之曰。
誠僧傑也)觀乎仁壽開皇天下大定。
亦以善之至也。
而智不圖遠家愛不臧(臧善也。
家愛謂炀帝承父之大業而不修令德。
荒惑女色以至亡敗矣)遂使蔔世不永。
故吾教以福慧。
為兩濟阙則何言哉(隋三帝共三十八年矣。
而禅于唐)古者有德而爵。
有功而祿。
而沙門有至卿大夫爵祿者也。
古者生名冠字死谥。
而沙門有至侯伯之谥者(子生二十冠而字。
字以表德也。
殁而立溢。
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将諱之。
故易之以谥。
古者無賜紫衣師号者有賜谥号者。
如定蘭賜谥覺性)悲夫秦人竄跋陀于廬山(跋陀此雲覺賢。
一日誦習敵餘人一月。
自中印土至秦。
與羅什論議甚有神異。
為僧等謗。
逐之往廬山。
譯經一百餘卷。
七十一而卒)魏後辟玄高于平城(高生而神異。
後魏拓跋焘僭據平城。
高與太子晃善。
晃被讒父疑高。
又為崔皓寇謙等谮帝。
帝怒絷而殺之。
光明至寺。
弟子方知。
遂請屍欲葬之。
高複起備言吉兇而卒。
出梁傳)苟非其時。
雖聖賢尚緻危身之酷。
豈止泣麟傷鳳而已哉。
故漢文優賢。
而賈誼猶谪(漢文仁聖。
而賈誼賢才。
猶谪長沙而卒)魏武禮士。
而孔融就誅(孔融。
字文舉。
為魏武誅之。
融二子八九歲。
方弈碁不起。
左右曰。
父見誅何不起耶。
二子曰。
豈有覆巢之下。
複有完其卯乎。
尋俱收而死也)豈非通塞之命懸于時運哉。
餘甞适莾蒼之野(莾蒼郊野也)遭鮮風騰馥。
為之四顧。
得紫芝數本于衰叢之末。
而野燒所及莖蓋毀缺。
乃撷而翫之(撷胡結反)但顧拙于所庸。
日暮寘石上而歸。
他日登朱門。
覩瓊籠之中。
巾以文繡。
與餘之先見者奚異也。
但遇不遇也。
惜乎人之于人何莫若是哉 至化第六(明大覺以悲智之心行至極之化) 大聖恭己。
萬靈作輔。
利見為心。
匡救為功。
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