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法籍興第三(此篇明如來一代時教經律論興建之由也)
道樹降魔穆清天下(佛初成道于伽耶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
以智慧力降魔之後法界肅靜也)。
垂世立教四十九年(以三十成道。
四十九年說法度人。
七十九歲入滅也)以經律論為三藏也(經為修多羅藏。
律為毘奈耶藏。
論為摩得勒迦藏也)。
以五戒十善四谛十二緣六度為五乘也(五戒為人乘。
十善為天乘。
四谛為聲聞乘。
十二緣生為緣覺乘。
六波羅蜜為菩薩乘)統之以十二分(一契經。
二應頌。
三記别。
四重說。
五自說。
六緣起。
七譬喻。
八本事。
九本生。
十方廣。
十一希有法。
十二論義。
亦呼十二部教也)開之為四宗(經律論呪)教始興乎一音。
而大協于群心。
目之曰甘露。
亦謂之毒鼓(應其病者除其熱惱故曰甘露。
不應其病起煩惱故謂之毒鼓)至聖既沒而微言殆絕(至聖即如來也)大迦葉遽命應真之侶千人。
撰定诠序俾罔墜厥旨。
王城始會造于石室(撰音選。
自佛滅度荼毘之後。
大迦葉命羅漢千人。
往畢缽羅窟結集法藏。
請無憂王為檀護主也)龜氏屍其位(屍主也龜氏迦葉也)首唱優波離令誦律部(優波離者是諸釋子剃發師。
諸釋子出家。
遂以璎珞環钏奉之。
波離得已内自思惟。
此人性高體貴尚能舍去。
況我貧賤守寶受苦。
乃懸樹上。
誰有須者任意。
因求出家。
常弘律部)波離避席将就座(大迦葉初于畢缽羅置三法座。
一令集律藏。
一令集經藏。
一令集論藏。
故優波離起就座也)禮僧足而升。
執象牙扇。
如先佛所說不愆于文字(一依佛在而說。
并不愆少一文一字也)一千漏盡疊察疊書。
再覆其言然後乃定。
滿八十反号八十誦(波離旋記而說。
大衆旋書而集之也)次命阿難(阿難本以身居有學不得預衆。
被逐在堀外。
乃以三界九地惑束為九類。
起九無間道斷九解脫道證。
然後獲得三明六通。
以神境通從戶鑰孔入。
故得在會。
迦葉乃令集經藏。
迦旃延集論藏)阿難曰諾。
如波離。
過三月飲光虞逸亡。
以願智力觀之無褊慢矣(飲光即迦葉也。
虞慮也。
逸亡散失也。
恐經日久散失。
遂常以智願觀之無于怠慢也)凡百年夷路既廣人用知訓(自佛滅後。
迦葉弘持法藏二十年付阿難。
亦二十年又付與末田地。
二十年末田地又付商那和修。
二十年商那和修又付與優波毱多。
五人共一百年弘持法藏也)百年後毱多違世法骖軸(違世遷化也。
服外謂之骖。
殘也。
喻毱多滅後而法乘摧毀也)雖跋阇幹紀擅興十過。
而離波多等七百無着人殄之。
如金仆姑而穿魯缟矣(佛滅後百年。
毘舍離國有跋阇子比丘。
說十事為清淨。
謂指抄食飲酒受畜金銀等十事皆佛制不許。
長老離波多與一切去上座三浮那及搜婆村長老等七百羅漢。
作羯磨而殄其罪也。
出四分律五十四卷。
缟素帛也。
金仆姑箭名。
魯莊公以之射南宮長萬也)暨大長老摩诃提婆(即大天也。
本土火羅國商主之子。
因父他往染其母。
父歸殺之。
後殺其母及阿羅漢。
懼罪而求出家。
聰明博達三藏)竊聖人之譽怙王者之力(自雲。
我得羅漢入。
無憂王宮常為王者之師。
怙恃也)鄙争為心離析是謀。
增損佛語黩亂聖典(因僧十五日說戒而妄有稱說。
黩亂聖言與僧不和也)群聖叱其庸違僭而不經(上座聖衆責其違亂佛語遂成争競。
王不能和也)其徒猬張剪為冠雠(大天之徒如猬毛而張熾。
與聖衆共為寇雠也)群聖不克禦侮(克能也。
大天部強盛。
聖衆部不能制止也)遂破為二部(大天為大衆部。
聖衆部為上座部)二部派流有蕩不返。
迨數百年浸為二十部(大衆内分出成九部。
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四多聞部。
五說假部。
六制多山部。
七西山住部。
八北山住部。
并本部成九也。
上座部分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住部。
三犢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胄部。
六正量部。
七密林山部。
八化地部。
九法藏部。
十飲光部。
十一經量部。
雪山部。
則本部也成二十部)哀哉化醇為醨。
大義于是乖矣(醇濃醨薄也。
佛滅度自百年之後分為二十部。
法味澆薄也)析金争分河于是飲矣(譬如一金杖分為五段段段皆金。
如佛法分為五部也。
迦葉佛父吉利枳王曾作十夢。
皆表釋迦遺教弟子内一夢見一張白二十人争此終不破。
表此二十部大小乘争後遂分河而飲水也)故諸部雲如是契經我部不誦。
而于自部皆至于解脫者也(各以自部教是佛語。
他部則非也)其大乘宗智論。
謂文殊師利與諸徒大會于鐵圍。
召阿難誦之。
非諸聲聞所預聞也(智論亦雲。
智度論說。
大乘結集乃是文殊菩薩與阿難等在鐵圍山結集。
時皆大乘聲聞小智不預其衆也)聲聞聞之迷亂倒錯。
斯或别乘之謂也(謂二乘實聲聞也)或不回心之人也(謂定性聲聞定不回心灰身滅智者一類。
聞說大乘迷錯不信也)餘經餘聖貶不由論。
豈行之艱而亦不能知者乎(或有餘部經教及諸部聖人。
貶論而不取者。
蓋以論是慧學義理深玄學之實難。
而知之亦不得易也)彌勒造瑜伽凡一十七地(一五識身相應地。
二意地。
三有尋有伺地。
四無尋唯伺地。
五無尋無伺地。
六三摩呬多地。
七非三摩呬多地。
八有心地。
九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
十一思所成地。
十二修所成地。
十三聲聞地。
十四緣覺地。
十五菩薩地。
十六有餘依地。
十七無餘依地也)備舉三乘開張演布(梵雲瑜伽。
此雲相應。
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也。
即十七地稱之為師)後諸學者以文殊為法性。
以慈氏為法相(法性以真理融觀為門。
法相以識相行布為旨)各封涯域互馳章句自伐其美(後人所宗性相有殊。
宗性者以融觀為美。
宗相者以區别為善。
各黨其宗者也)緻使西極東華人到于今有南北兩宗之異也。
故南宗焉以空假中為三觀(觀遍計煩惱空處能顯真理為真谛觀。
觀依他假有為俗谛觀。
觀真俗混同為第一義谛觀也)北宗焉遍計依他圓成為三性也(遍計依妄情而生。
依他假衆緣而起。
圓成即真理者也)而華嚴以體性德相業用範圍法界(即能所證體用而論範圍籠羅也)得其門統于南北。
其猶指乎諸掌矣(學華嚴者盡達性相之原俱盡南北之旨)印土傳法。
自大龜氏至師子比丘有二十四人。
雅紹真诰流演溥暢(自佛滅後。
大迦葉弘持法藏。
以至師子比丘共二十四人。
雅繼能仁之軌躅。
妙弘祖聖之玄風也)暨師子遇害于罽賓。
自是相承相付泯矣(師子比丘傳法至罽賓國。
為罽賓王害之自後。
法藏雖傳其道澆也)然戒法防患獨為大聖所制(戒者。
梵雲毘奈耶。
此雲調伏藏。
以防非止惡調伏有情三業。
如來親制最為付囑)以戒即七支之業業性甚深。
獲業智力乃窮其數(七支。
身三業殺盜淫。
口四業惡口兩舌妄言绮語。
共為七支也。
獲智力者了業之數)故開遮持破關乎損益。
而前佛後佛皆不寄口而言之(或法之中。
有開則許其通容。
有遮則絕其為作。
持為堅守不犯。
破為誤犯不持也。
律藏是佛親制。
不因寄口而傳說也)又峻設其防言不浮行。
心資定慧以至懸解(如來明立禁戒。
峻設遮防浮泛也。
心習定慧以至懸解。
懸解者若以繩系物。
而懸慧解了達若解之也)故亦謂之波羅提木叉也(波羅提木叉此雲别解脫戒。
謂七衆所持各别而解脫。
又持一戒得一解脫)經通五人說(智度論雲。
五人者一佛二弟子三神仙四
以智慧力降魔之後法界肅靜也)。
垂世立教四十九年(以三十成道。
四十九年說法度人。
七十九歲入滅也)以經律論為三藏也(經為修多羅藏。
律為毘奈耶藏。
論為摩得勒迦藏也)。
以五戒十善四谛十二緣六度為五乘也(五戒為人乘。
十善為天乘。
四谛為聲聞乘。
十二緣生為緣覺乘。
六波羅蜜為菩薩乘)統之以十二分(一契經。
二應頌。
三記别。
四重說。
五自說。
六緣起。
七譬喻。
八本事。
九本生。
十方廣。
十一希有法。
十二論義。
亦呼十二部教也)開之為四宗(經律論呪)教始興乎一音。
而大協于群心。
目之曰甘露。
亦謂之毒鼓(應其病者除其熱惱故曰甘露。
不應其病起煩惱故謂之毒鼓)至聖既沒而微言殆絕(至聖即如來也)大迦葉遽命應真之侶千人。
撰定诠序俾罔墜厥旨。
王城始會造于石室(撰音選。
自佛滅度荼毘之後。
大迦葉命羅漢千人。
往畢缽羅窟結集法藏。
請無憂王為檀護主也)龜氏屍其位(屍主也龜氏迦葉也)首唱優波離令誦律部(優波離者是諸釋子剃發師。
諸釋子出家。
遂以璎珞環钏奉之。
波離得已内自思惟。
此人性高體貴尚能舍去。
況我貧賤守寶受苦。
乃懸樹上。
誰有須者任意。
因求出家。
常弘律部)波離避席将就座(大迦葉初于畢缽羅置三法座。
一令集律藏。
一令集經藏。
一令集論藏。
故優波離起就座也)禮僧足而升。
執象牙扇。
如先佛所說不愆于文字(一依佛在而說。
并不愆少一文一字也)一千漏盡疊察疊書。
再覆其言然後乃定。
滿八十反号八十誦(波離旋記而說。
大衆旋書而集之也)次命阿難(阿難本以身居有學不得預衆。
被逐在堀外。
乃以三界九地惑束為九類。
起九無間道斷九解脫道證。
然後獲得三明六通。
以神境通從戶鑰孔入。
故得在會。
迦葉乃令集經藏。
迦旃延集論藏)阿難曰諾。
如波離。
過三月飲光虞逸亡。
以願智力觀之無褊慢矣(飲光即迦葉也。
虞慮也。
逸亡散失也。
恐經日久散失。
遂常以智願觀之無于怠慢也)凡百年夷路既廣人用知訓(自佛滅後。
迦葉弘持法藏二十年付阿難。
亦二十年又付與末田地。
二十年末田地又付商那和修。
二十年商那和修又付與優波毱多。
五人共一百年弘持法藏也)百年後毱多違世法骖軸(違世遷化也。
服外謂之骖。
殘也。
喻毱多滅後而法乘摧毀也)雖跋阇幹紀擅興十過。
而離波多等七百無着人殄之。
如金仆姑而穿魯缟矣(佛滅後百年。
毘舍離國有跋阇子比丘。
說十事為清淨。
謂指抄食飲酒受畜金銀等十事皆佛制不許。
長老離波多與一切去上座三浮那及搜婆村長老等七百羅漢。
作羯磨而殄其罪也。
出四分律五十四卷。
缟素帛也。
金仆姑箭名。
魯莊公以之射南宮長萬也)暨大長老摩诃提婆(即大天也。
本土火羅國商主之子。
因父他往染其母。
父歸殺之。
後殺其母及阿羅漢。
懼罪而求出家。
聰明博達三藏)竊聖人之譽怙王者之力(自雲。
我得羅漢入。
無憂王宮常為王者之師。
怙恃也)鄙争為心離析是謀。
增損佛語黩亂聖典(因僧十五日說戒而妄有稱說。
黩亂聖言與僧不和也)群聖叱其庸違僭而不經(上座聖衆責其違亂佛語遂成争競。
王不能和也)其徒猬張剪為冠雠(大天之徒如猬毛而張熾。
與聖衆共為寇雠也)群聖不克禦侮(克能也。
大天部強盛。
聖衆部不能制止也)遂破為二部(大天為大衆部。
聖衆部為上座部)二部派流有蕩不返。
迨數百年浸為二十部(大衆内分出成九部。
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四多聞部。
五說假部。
六制多山部。
七西山住部。
八北山住部。
并本部成九也。
上座部分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住部。
三犢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胄部。
六正量部。
七密林山部。
八化地部。
九法藏部。
十飲光部。
十一經量部。
雪山部。
則本部也成二十部)哀哉化醇為醨。
大義于是乖矣(醇濃醨薄也。
佛滅度自百年之後分為二十部。
法味澆薄也)析金争分河于是飲矣(譬如一金杖分為五段段段皆金。
如佛法分為五部也。
迦葉佛父吉利枳王曾作十夢。
皆表釋迦遺教弟子内一夢見一張白二十人争此終不破。
表此二十部大小乘争後遂分河而飲水也)故諸部雲如是契經我部不誦。
而于自部皆至于解脫者也(各以自部教是佛語。
他部則非也)其大乘宗智論。
謂文殊師利與諸徒大會于鐵圍。
召阿難誦之。
非諸聲聞所預聞也(智論亦雲。
智度論說。
大乘結集乃是文殊菩薩與阿難等在鐵圍山結集。
時皆大乘聲聞小智不預其衆也)聲聞聞之迷亂倒錯。
斯或别乘之謂也(謂二乘實聲聞也)或不回心之人也(謂定性聲聞定不回心灰身滅智者一類。
聞說大乘迷錯不信也)餘經餘聖貶不由論。
豈行之艱而亦不能知者乎(或有餘部經教及諸部聖人。
貶論而不取者。
蓋以論是慧學義理深玄學之實難。
而知之亦不得易也)彌勒造瑜伽凡一十七地(一五識身相應地。
二意地。
三有尋有伺地。
四無尋唯伺地。
五無尋無伺地。
六三摩呬多地。
七非三摩呬多地。
八有心地。
九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
十一思所成地。
十二修所成地。
十三聲聞地。
十四緣覺地。
十五菩薩地。
十六有餘依地。
十七無餘依地也)備舉三乘開張演布(梵雲瑜伽。
此雲相應。
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也。
即十七地稱之為師)後諸學者以文殊為法性。
以慈氏為法相(法性以真理融觀為門。
法相以識相行布為旨)各封涯域互馳章句自伐其美(後人所宗性相有殊。
宗性者以融觀為美。
宗相者以區别為善。
各黨其宗者也)緻使西極東華人到于今有南北兩宗之異也。
故南宗焉以空假中為三觀(觀遍計煩惱空處能顯真理為真谛觀。
觀依他假有為俗谛觀。
觀真俗混同為第一義谛觀也)北宗焉遍計依他圓成為三性也(遍計依妄情而生。
依他假衆緣而起。
圓成即真理者也)而華嚴以體性德相業用範圍法界(即能所證體用而論範圍籠羅也)得其門統于南北。
其猶指乎諸掌矣(學華嚴者盡達性相之原俱盡南北之旨)印土傳法。
自大龜氏至師子比丘有二十四人。
雅紹真诰流演溥暢(自佛滅後。
大迦葉弘持法藏。
以至師子比丘共二十四人。
雅繼能仁之軌躅。
妙弘祖聖之玄風也)暨師子遇害于罽賓。
自是相承相付泯矣(師子比丘傳法至罽賓國。
為罽賓王害之自後。
法藏雖傳其道澆也)然戒法防患獨為大聖所制(戒者。
梵雲毘奈耶。
此雲調伏藏。
以防非止惡調伏有情三業。
如來親制最為付囑)以戒即七支之業業性甚深。
獲業智力乃窮其數(七支。
身三業殺盜淫。
口四業惡口兩舌妄言绮語。
共為七支也。
獲智力者了業之數)故開遮持破關乎損益。
而前佛後佛皆不寄口而言之(或法之中。
有開則許其通容。
有遮則絕其為作。
持為堅守不犯。
破為誤犯不持也。
律藏是佛親制。
不因寄口而傳說也)又峻設其防言不浮行。
心資定慧以至懸解(如來明立禁戒。
峻設遮防浮泛也。
心習定慧以至懸解。
懸解者若以繩系物。
而懸慧解了達若解之也)故亦謂之波羅提木叉也(波羅提木叉此雲别解脫戒。
謂七衆所持各别而解脫。
又持一戒得一解脫)經通五人說(智度論雲。
五人者一佛二弟子三神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