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一

關燈
家。

    光被百億。

    其所将從。

    乃大威德天。

    格于上下神祇。

    至是鬼宿合時。

    于毘岚園波羅樹下。

    右脅而生也(格至也。

    知足即兜率也。

    毘岚此雲婢守。

    波羅樹即無憂樹也。

    以右者順也。

    脅生者異凡也)古者樞虹應誕表厥命世。

    故大聖亦以白象為瑞也(颛顼高辛等。

    皆感虹光繞樞星而生。

    其稱命世之君。

    佛亦以日輪白象而生表其瑞也)古者八采重瞳陟于元後(陟升也。

    元大也。

    後君也。

    堯眉八采重瞳)故大聖亦以三十二相示升階也。

    國有老仙(老仙謂阿夷頭耆。

    或雲阿私陀也)言于王曰。

    嗚呼王子有奇表。

    在家為轉輪王。

    出家成無上道。

    觀乎相好炳着不得在家矣(炳明也。

    着見以王子之相好。

    恐不得在家為輪王。

    多出家成道也)淨飯王聞之。

    心忉怛焉(忉怛悲慘也)誠國嗣不在此。

    則吾氏泯矣(信如先生所言。

    若太子不在家為輪王。

    即恐吾氏族無繼紹而滅絕也)黎民弗保子孫其賓于國乎。

    其國安在哉(保守也。

    失國子孫為二王後乃稱國賓)其圖惟安則剪其心。

    立保傅以作訓。

    曆射禦以昭藝。

    王子乘羊車詣學堂。

    行在三之教(謂世子入學。

    與國人齒讓也。

    一父在故讓使知父子之道。

    二君在故讓使知君臣之義。

    三長在故讓使知長幼之節也。

    于是選師友教太子六十四書等也)由是駕象弦弧。

    馳騁捔逐。

    備物緻績。

    莫有不為天下先者(将思謀安。

    安之于家則宜剪其修行之心。

    立師保訓以至文武之道。

    擲象射鼓角抵之戲。

    備物緻功。

    無有及者)。

    爰複考少陽之宮。

    征傾邦之曼。

    玄黃頳練。

    綽約缤紛(考成也。

    曼長也。

    美女長弱。

    列子雲。

    娥媌靡曼也。

    為太子立宮既成。

    征求美女。

    謂娶善覺王女耶輸陀羅等。

    飾玄黃之服。

    綽約缤紛乃容儀舉動之貌)擊石拊石。

    鼓琴鼓篁(石樂磬也。

    此謂悅之以音樂也)姑務以歡娛。

    榮宴狂醒蕩慮。

    闇鈍耳目泊其道性(姑且也。

    泊淡也)而歲始芳(謂二月八日也)感應時來。

    鬼神合謀(謂淨居天子至也)夜未艾(艾正也又中也)哀含膽肺厭極嫔嫱。

    策素馬以淩虛。

    詣青山而斷發(太子于是逾城矣。

    爰祈作佛也)體常樂而化成天下者也。

    嗚呼人謀蔽于鬼謀。

    鬼謀蔽于天謀(蔽猶暗也。

    人謀況議于衆也。

    人雖有謀。

    暗思神之謀而不得用也)人謀從欲。

    天謀從道。

    鬼猶非人之敵。

    而況資于天乎。

    是故抱關士虛謹其戶(抱關謂阍者)挈壺氏虛謹于時(周禮有挈壺氏掌箭漏者)宮衛偃甲(禁兵之屬也)軒懸失舉(樂奏之士也)彼昏迷之不暇。

    豈能緻勤于其職也。

    故應生之質。

    雖曰天性。

    功存被物。

    而不得行乎天性矣(父子之道天性也。

    佛雖以應現化生之身而本在濟物。

    濟物之行必假道成。

    道成不可在于愛欲。

    是以不得不行乎本意之事也)父王遲其不歸宮室暧而無輝(暧暗也)顧彼山林悠然長往。

    涕泣漣洏。

    诏族父洎伯舅氏五人而往求之(即俱倫五人等皆太子族也。

    令入山求而伴之也)令候其暄涼遂其行藏無咈太子之欲(咈違戾也)過六載載省載悟。

    枯餒之行不為功德。

    乃以腴腸實腹為至道之器(大載日餐麻麥。

    為降外道。

    乃雲吾有一法世莫能知。

    一切衆生皆依食住。

    遂受乳糜六鬥四升而餐之。

    乃成道也)以是月以是日以是夜夜何其銀漢已轉。

    群動已息。

    據金剛座。

    如龍蟠結。

    戡剪大難。

    萬德來朝。

    巍巍乎浩劫鴻勳。

    爰于箭漏之間耳(以十二月八日食乳糜已。

    尼連沐浴。

    于金剛座入定。

    示将三界九地諸惑斷之。

    以三十四心而成正覺也)夫天期昭昭之多。

    地一撮土之多。

    山一拳石之多。

    海一勺水之多(昭昭耿光也。

    天以積小明而成。

    地以積撮土而成。

    山以積石而成。

    海以積勺水而成也。

    并中庸篇文也)故積而為大能緻大用。

    大士往修大行舉善無遺。

    以普賢願普入一切(普賢行願如華嚴經)故于茲辰。

    其身遍坐一切道場。

    而小智觀之以丈六。

    大士觀之以遠大。

    遠大則該乎報體。

    丈六則專乎化軀。

    其猶自牖而窺于天道。

    随隟而見乎多少爾(雖以丈六之身于伽耶畔金剛座上成等正覺而。

    實量無齊等。

    非屬三界)悲夫。

    苦海混淪。

    瀑流洄澓。

    疇先觸涯俟濟。

    吾必津之以道焉(疇誰也。

    涯岸也。

    俟待也。

    濟度也。

    津濟也。

    誰先觸涯岸求渡苦海者。

    吾當濟之)由是。

    四顧躊躇。

    經三七日。

    乃朝步造乎施鹿林。

    施鹿林者古佛前化(林在波羅奈國。

    昔王有千鹿将盡殺之。

    如來提婆達多俱為鹿王。

    各領五百。

    遂告王曰。

    許日供一鹿。

    供次者身有孕。

    鹿王乃代往。

    王感其仁慈。

    遂盡免其鹿。

    即以此園施鹿。

    遂号施鹿園也)今獲五人于此地(即五俱倫也。

    一者憍陳如。

    二者十力迦葉。

    三頞鞞即馬勝也四者跋提。

    五者摩诃男也)符其往事矣。

    殆微言三轉(所謂見道。

    修道。

    無學道。

    三轉法輪。

    唯大器前悟也)餘則末吾知也(殆及也。

    末莫也。

    雖雲初談四谛。

    而其間悟入不同)是時地祇興聲。

    百神鹹和。

    上暢于九天(雲天初禅三天共九天有耳識也)下遍于黃輿(黃輿地也。

    淮南子雲。

    地形如車輿)旁流于八方。

    人天交慶。

    日月貞照。

    莫不踴躍。

    莫不抃呼。

    群靈熙熙于胥樂乎(熙熙和也。

    胥相也)萬聖樂推以大覺為法王者也。

    穆王時。

    西極之國有化人來。

    入水火。

    貫金石。

    返山川。

    移城邑。

    乘虛不墜。

    觸實不礙。

    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當周穆王時。

    已有化人來至。

    但群生感應未興故也)既以變物之形。

    又且易人之慮(既能現神通。

    又能化人心慮也)穆王敬之若神。

    事之若君。

    化人無何。

    谒王同遊。

    王執化人之袪。

    騰而上者中天乃止(谒請也。

    袪衣袖)乃暨化人之宮。

    構以金銀。

    絡以珠玉。

    出雲雨之上。

    而不知下之所據。

    望之若屯雲焉。

    王自以為居。

    數千年不思其國(王居化境。

    不思返國)化人複谒王同遊。

    所返之處。

    仰不見日月。

    俯不見河海。

    光彩所照。

    目眩不能得視。

    音響所來。

    耳亂不能得聽(此乃化人與穆王遊入諸佛淨土也)王請化人求還。

    化人移之。

    王若墜虛焉。

    既悟所坐猶向者之處。

    王問所從來。

    左右曰。

    王默存耳(左右見王默坐。

    而王與化人神遊淨土耳)王自三月不複。

    更問化人。

    化人曰。

    吾與王神遊也。

    形奚動哉且曩之所居。

    奚異王之宮。

    曩之所遊。

    何異王之囿。

    王大悅。

    竊思被所遇者佛矣(如來在世雖聲教未被于此。

    而佛亦曾來矣)而未悟是佛也。

    惜哉胡獲焉。

    君陳曰。

    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

    既見聖亦不克由聖。

    誠在此矣(此乃周書之文。

    孔氏注雲。

    凡人有初無終。

    未見道如不能得見。

    已見聖道亦不能用之。

    所以無成也。

    今穆王見聖而不能求趣聖。

    信為惜哉)其菩提樹凝陰厚也。

    金剛座無傾動也(在摩竭陀國伽耶山西南十四五裡。

    即畢缽羅樹也。

    莖幹黃白枝葉青翠。

    冬夏不凋。

    光鮮無變。

    高數百尺。

    金剛座居其下。

    菩薩證聖之所。

    亦曰道場。

    大地震動。

    獨無傾搖也)樹為座之表。

    居其座則蔭其樹。

    樹宜勿剪勿伐之美也。

    座當不骞不崩之固也(皆邵伯之詩也)聖人之道成而德重天下。

    其不在茲餘所弗堪也(宜存其舊物以表聖迹也)故外國先王石為像。

    南北标志以觀遺化也(刻也。

    于金剛座菩提樹下刻二大石菩薩。

    後世佛法若減菩薩沒地。

    奘公去日已至胷也)老氏生于定王(老子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生于楚國陳郡賴鄉曲仁裡。

    姓李。

    名耳。

    字伯陽。

    谥聃也)仲尼生于魯襄(仲尼以魯襄公二十一年冬生于魯國平鄉也)老氏默識于能仁。

    仲尼問禮于伯陽。

    清淨法行經。

    以大迦葉為老耼。

    以儒童菩薩為孔丘。

    西升經雲(道經也)吾師化遊天竺。

    善入泥洹(此乃老氏默識能仁也)斯守雌保弱之道也。

    不敢為天下先之訓也。

    老氏之德全于是乎。

    詩雲。

    無競維烈老氏有焉(此毛詩清廟之什競強也。

    無競競也此詩美武王有伐纣之功。

    烈業也。

    能強其功業。

    如老子有道德不為天下先也)符子雲。

    老子之師名釋迦文(符朗。

    字符達符堅從弟。

    為青州牧。

    為謝玄所降歸。

    晉後為王國寶谮而殺之。

    有識度善别味著書數篇号符子)此或追老氏之言也。

    昔商太宰嚭(則吳太宰伯嚭也)問于孔子曰。

    夫子聖者欤。

    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

    三王聖者欤(夏禹文命。

    湯王履。

    周武王發。

    為三王也)曰三王善用智勇。

    聖非丘所知。

    五帝聖者欤(少昊.颛顼.高辛堯.舜.為五帝也)曰五帝善用仁信。

    聖非丘所知。

    三皇聖者欤(伏犧神農黃帝謂之三皇也)曰三皇善用時政。

    聖非丘所知。

    太宰大駭曰。

    然則孰為聖人乎(應言上古皆非聖者。

    太宰所以大驚也)夫子有閑動容而對曰。

    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不以幹戈刑憲。

    而法界之内率服。

    得不治而不亂乎。

    不以号今誓約而龍天莫不圍繞。

    得非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