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一

關燈
于鈞天。

    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

    其聲動心也)秦穆公拜鹑首之賜(秦穆公夢天賜與金冊。

    鹑首之地秦之分野。

    鹑南方朱鳥之星鹑首。

    鬼柳為鹑首。

    翼轸為鹑尾也)蓋神與天交。

    魂往形居。

    高卑雖遠。

    其應孔迩(天高地卑。

    孔甚也。

    迩近也)申生為被發之訴(狐偃行次見申生使之禦雲夷吾對餘無禮餘得請于上帝。

    以晉與秦。

    後果如其言也。

    上帝天也。

    皆晉事也)劉約有美玉之請(劉約。

    劉聰之太子。

    夢入華胥國。

    七日而活)蓋天授其靈示死有知。

    孰厥下民克誠克信(孰誰也。

    厥其也。

    克能也。

    若無其靈應。

    下民孰其能信)自此三十三天之上。

    皆曰空居。

    非獲神通不可以往。

    凡有二十六所(自炎摩天終非非想。

    計二十六天也)層雲重構。

    年顔倍永(自五百歲至非非想八萬劫也)其或微雲。

    其或微形。

    統以三界。

    昭其目也。

    括以四生。

    旌其類也。

    (統總也。

    昭明也。

    微細數目雖多。

    總不出三界。

    二十八天以攝之也。

    胎卵濕化四生以旌表攝盡也)渾天儀曰。

    天如雞子。

    地如中黃(地如雞子中黃也。

    地在天之内也)居于天内。

    天大地小。

    表裡有水。

    天地各乘雲而立。

    水載而浮焉(地在水外。

    有雲浮之。

    卻有水裡。

    又有天裡之。

    天外有水。

    卻以雲浮之也)有好問者曰(設端以征之也)彼盤古判為厚地之趾。

    其将安據欤。

    彼渾天之外複誰與載欤。

    而一家之學者邕邕焉何思何慮(邕邕塞滞之貌也)而可獲其事也。

    河出昆侖山(山海經。

    河出昆侖。

    在大羊同國。

    蕃語謂昆侖山為悶摩棃山。

    譯為紫山。

    東去長安五千裡。

    又張骞本傳。

    尋河至大夏。

    見筇竹杖。

    知與蜀地相連。

    唯杜佑通典偏明也)浸流積石山為禹所導。

    經于中國。

    東漸于海。

    斯阿耨達池之一源也(今黃河水即阿耨達池所出也)其池自中天之北過七黑山距大雪山之陰香醉山南攝乎二山之間(距至也。

    山北曰陰。

    攝迫也。

    水在二山硖中而流也)方五十由旬。

    四寶為岸。

    四面各流出一大河(東面金象口流出天信度河。

    南銀牛口流出天徙多河。

    無熱池流出西徙縛蒭河。

    北頗梨師子口流出。

    各入四方之海也)而東注之河自蔥山分流潛邁也。

    扶桑靈柯升于大明。

    此或閻浮樹也。

    其大者百由旬。

    其果可食(佛在時。

    有羅漢取得之自皮展手一臂方至果核。

    分之以賜大衆。

    其色如爛椹也)盛乎此洲之南極也。

    鲲鵬之大或則摩竭魚迦樓羅之類也(莊子逍遙篇說。

    有鲲魚化為鵬。

    面南而飛展翼垂天。

    此或則是經中摩竭魚金翅鳥等。

    迦樓羅即金翅鳥王也)。

    楚王不識于萍實(昭王過江見一物。

    大如鬥。

    紅如日。

    觸王舟。

    皆不識。

    令聘問宣尼雲。

    是萍實可以食之。

    有德而出也)臧氏命祀于爰鶋(爰鶋海鳥。

    飛而遇風。

    遂泊魯東門。

    臧文仲為大夫不識令控禦而祭之。

    孔子雲。

    爰鶋也。

    其鳥大于驢也)向使不遭孔聖。

    則謂彼二物恢詭也(恢大也。

    詭怪也)故方夏古今。

    燕鄉越鄉于關内關外于其言蓋物同而名不同(方者四方。

    夏即中夏也。

    燕在北。

    越在南。

    言語呼名有所不同也)矧乎異域何相韪也(矧況也。

    韪是也)須彌之趾。

    八功德水以為巨海(一清。

    二冷。

    三軟。

    四輕。

    五香。

    六不臭。

    七飲不損喉。

    八不損腹)深廣之量與須彌同(須彌入水八萬四千。

    海亦深八萬四千)海環于山。

    循海外涯有持雙山。

    如輪圍海。

    高厚之數若須彌之半(其山如車輪繞須彌山。

    号七金山。

    一曰持雙。

    二曰持軸。

    三曰擔木。

    四曰善見。

    五曰馬耳。

    六曰象鼻。

    七曰魚觜。

    出水四萬二千由旬)上與日月齊焉。

    餘山餘海間而繞之。

    既降又狹(相次半之)第七山外方有鹹海(所謂由幹陀海。

    伊沙陀海。

    佉羅視海。

    善見海。

    馬耳海毘那多海。

    尼民多海。

    又雲。

    一鹹海。

    二乳海。

    三酪海。

    四酥海。

    五蜜水海。

    六吉祥海。

    七酒海)而四大洲對妙高之四面。

    各在鹹海之一方矣。

    是謂一小世界(一四洲也)千小世界謂之小千(一千四洲。

    一千六欲天。

    一千個梵世。

    名一小千界)千倍小千名一中千(一千個小千界。

    一千個二禅。

    名中千界)千倍中千為一大千(一千個中千界。

    一千個三禅。

    名一大千界也)是知天地無窮。

    品物流形孰為六合之外哉。

    儒衣缁衣各理其優(優勝也)有務玄先生。

    辯蘊儒學。

    家富道書。

    曰。

    爾來餘評。

    惟釋氏之博大。

    吾無以拟議。

    雖聖人之末。

    皆得于糟粕(糟酒滓粕油滓。

    皆聖人之殘末也)而甘酸腴瘠(腴肥也。

    瘠瘦也)孰不雲乎異矣。

    故遙劫非隸首能計(隸首古之善算也)曜靈非誇父能遂(曜靈日也。

    誇父逐日不及渴飲黃河而竭擲其杖化為鄧林也)彼日域朱崖月窟玄墟。

    蓋四海之有截(截邊也。

    東日域。

    南朱崖。

    西月窟。

    北玄墟也)渾儀昕天穹隆宣夜(并古史天文志之名也)曆造化之一塊耳。

    古者中國聖人(謂伯陽尼父等)知來而藏往。

    察往而知來。

    窮神而知化。

    原始而要終。

    苟非其時。

    道不虛行(聖人知西國有佛。

    以非時故未欲行其道也)姑修伯益之經大禹之迹。

    着三綱五常(姑且也。

    謂删尚書等。

    明九州島治水山川之事)被于諸夏。

    是謂一天下也。

    至若皮服雕題左袵窮發(題額也。

    此四夷之類)為王化之所陋。

    其歸命貢琛。

    有來則書否則已(已不書之)況在大千之野浩然無垠。

    于方冊斯阙。

    不欲衍其文也(聖人慎疑。

    其未審之事不欲書之)有以釋宗為誕(誕虛大也)彼流競者也。

    夫誕則天厭之久矣。

    安得行乎天下哉。

    誠恐槍榆枋則笑乎南溟之遠也(尺鷃飛所不過槍榆枋而笑大鵬一飛九萬。

    榆枋二木名。

    槍七良集也)故酌聖人之心以求。

    則萬計或一(萬慮一獲也)封區内之心以求。

    則于一罔克(罔無也。

    克能也。

    則于一事亦不能也。

    封滞也)夫蠻與觸(蠻觸二國之事。

    如前蝸角處已解)聞僬僥侏儒盈尺之軀寔駭(寔實也。

    駭驚也。

    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

    侏儒國人長三尺也)僬僥侏儒聞防風鄋長狄僑如(此國人并長三丈。

    僬僥侏儒小人也)其骨專車。

    其喉戟舂(皆大人也。

    吳破塗山獲專車之骨。

    問夫子雲。

    禹時防風氏後至戮之。

    此其骨也。

    鄋國長狄喬如伐魯叔孫得臣。

    以戈舂其喉而殺之也)其駭亦蠻觸耳彭祖之傷于殇子也(彭祖。

    殷大夫。

    姓戋。

    名坑。

    字長孺。

    壽年八百歲。

    二十歲已下為長殇。

    十五歲已下至十二為中殇。

    七歲已上為下殇也)而不知為王母之殇子也。

    蛇以鉏铻傲乎風(鉏铻不齊貌也)夔以跉(勅錦反)踔(醜略反)傲乎蛇(趻踔跛也。

    蛇雖鉏铻不端齊而行猶勝風。

    無形而行。

    夔雖一足而跛猶勝蛇全無足也)故恃小者不知其大。

    恃近者不知其遠。

    恃寡者不知其衆。

    夫何不然哉 聖人生第二(道契無為仁高有象。

    德掩群功化周萬行。

    稱之曰聖。

    易雲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此正指釋迦牟尼聖主降生之事也) 惟周王二十四年甲寅春二月八日。

    大聖誕于迦維(姬周第四主昭王。

    名瑕。

    康王之子。

    在位五十一年。

    二十四年歲在甲寅四月八日。

    佛生于迦毘羅衛國歡喜園中無憂樹下。

    即淨飯王城中印土是也)敷德教于五天。

    此周人之不知也(東南西北中五印土。

    皆稱為天。

    本梵天之裔也。

    敷布也。

    化在西國。

    周人不知也)初河泉泛溢大地震動。

    瑞氣浮空入貫太微。

    遍乎西方作青紅色(周人雖不知。

    于四月八日晨朝忽見地動泉溢。

    望見西方有虹光等。

    瑞上貫紫微)王問太史蘇由曰。

    若何祥乎(昭王見西方瑞相不測而問蘇由也。

    大史占天文者)。

    史曰。

    有大聖人。

    生在西方。

    王曰。

    于天下何如。

    曰實時無他。

    一千年後聲教被此(太史以古書占知西國有大聖人降生。

    王疑屬于彼土故問天下如何。

    答以千年之後聲教方及于此。

    即今無他自周昭二十四年至後漢明帝永平十年。

    計得一千九十六年矣)王因刻石于南郊(用紀。

    此事出周書異記)昔高麗問于齊人。

    而法上亦以此告(高麗未達佛生之事而問之齊人。

    高僧法上亦引此文而對之也)夫昭王承文武成康之烈(文王武王布德開基。

    成王康王贊承帝祚。

    以至于昭王也)刑措國治(措置也)向能正思無為。

    謹變乎道。

    而目觀其瑞。

    心不精求。

    蓋福應斯來有數故也(昭王雖覩奇瑞不能求訪聖人。

    而南巡楚鄉。

    膠舡溺于漢水。

    此蓋聖人緣合有時故也)昔世界初成有千花見焉。

    遠表賢劫有千佛興矣(昔劫初時。

    海中有千蓮花出。

    見表有千佛出世)今第九減劫。

    人壽六萬降至于百。

    而四佛利見于天下(今第九劫中。

    人壽六萬歲時俱留孫佛出世。

    四萬歲時俱那含牟尼佛出世。

    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

    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也)餘佛在于餘減劫(餘九百九十六佛出餘減劫也)大聖以嗣聖之儲(位繼迦葉佛之後也)自知足宮降神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