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界。
緣覺見二千世界。
菩薩見三千世界。
佛見大千世界)。
強聽莫如夫天耳(所聞如天眼數)。
強念莫如夫宿命(宿住通。
憶過去無量劫事)。
有此洞鑒。
而不盡天下者無之矣。
故覆焘之所不及日月之所不照(如有頂無間等也)。
霜露之所不墜(四時不遷也)。
舟車之所不載(自然所獲。
如諸佛之界等)。
尚達之于心目(目則了之。
心則達之)。
而況一區之蝸角乎(昔魏與田侯謀約。
田侯背之。
魏瑩怒将伐之。
惠子聞之而見戴人。
戴人梁賢人也。
曰有所謂蝸角者君知乎。
然有國于蝸角之左者曰觸氏。
有國于蝸角之右者曰蠻氏。
時與相争地而戰。
伏屍數萬。
逐北旬有五日而複返。
君曰噫其言虛。
曰臣請為君實之在四方上下有窮乎。
曰無窮。
曰知遊于無窮而返于通達之國謂往來也。
如一芥之在太山。
如一毛之附馬體。
何用争之也)。
哀餘生乎此中。
為酰雞乎(醋上小蟲也)。
為蟪蛄乎(一名仙蛄。
一名蝼蛄。
一名石鼠也)。
夫何能知宇宙之遼廓。
年劫之悠永但諒誠于聖人也(嗟己同于微昧。
何知天地之闊遠。
但誠信聖人之所說也)。
夫積年以為億。
安得億年不為劫乎。
積土以為邦域。
安得邦域不為世界乎。
湯問革日。
上下八方有極乎。
革曰。
無極之外複無極也(語在莊子。
意問世界有窮盡乎。
答雲世界十方無窮盡也。
世界之外更有世界也。
與列子少異)。
冉有問仲尼曰。
未有天地可知乎。
仲尼曰。
古猶今也(冉求意謂問造立之前也。
答雲天地壞而更成減而再興也)。
是知古先哲王洎先儒非不有知者。
但默昭而已矣。
夫登蒙山而小魯(蒙山魯邑東也)。
登太山而小天下。
況有高于太山者乎(太山東嶽登之可以望天下也。
知天下之不大也。
況更高者。
故四海九州島如毫末之附馬體)。
誠不虛矣。
古者黃帝(帝鴻氏也)晝寝。
夢遊華胥氏之國(有國名華胥。
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斯離也。
齊中也)。
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
其國無師長。
自然而智。
無惡死無夭殇。
不知親已。
不知疏物。
故無愛憎。
不知背逆。
不知向順。
故無利害。
都無所愛惜。
都無所畏忌(此皆華胥國風化之事也)。
洎黃帝寝寤。
怡然有得(夢中神遊。
及寤若有所得)。
吾考思其國。
若北欝之天下也(即北俱盧洲也。
立世阿毘昙雲。
彼國無師範。
自然衣食。
定壽千歲不嫁他。
女亦不娶妻。
若有欲心。
谛瞻彼女。
女若見男視之随到别處曼殊沙樹即便覆蔽。
欲事即成。
若不覆蔽。
知是親屬即不敢犯。
生兒不乳放四衢道。
行人以指内口嗍之。
七日成人。
無憎無愛任運而化也。
神清考其所夢。
似是比北洲也)。
居九圍之外(人間九州島)。
在瀛海之中(居須彌北面大海之中也)。
非天老力牧太山稽所知也(三人皆黃帝之臣也)。
帝鴻氏齊心服形。
求養身理物之道。
故神所遊焉。
非北洲則不如所夢也。
故吾教小聖(謂中小乘人也)。
前劫後劫各八萬。
見聞二千界(天眼見二千界事。
天耳聞二千界聲等也)。
中聖能知三千(謂菩薩乘也)。
大覺則既矣(既盡也。
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日月星辰麗乎中虛(麗明也。
中虛空界也)。
日月無興亡(常在于天。
但運轉四世界。
為須彌隔之故有晦明也)。
星辰無虧盈。
一晝一夜。
照四大洲(日月長照二洲。
且如南洲日初出東洲正午北洲黃昏西洲半夜也。
南洲日午東洲黃昏北洲半夜而洲日出。
南洲日入東洲半夜西洲日午北洲天曉也。
餘洲仿此也)。
向南北以分寒暑(夏則日近北而月近南。
冬則月近北而日近南。
春秋平也)。
風力所持。
不停不堕(皆為旋岚風空中任持運轉而不堕也。
在須彌之半下)。
上有諸天居焉。
其宵旦短長。
頗與此方分至啟閉晷漏同也(此西國俱舍成實等論所明也。
分春秋分也。
至冬夏至立春名啟。
立冬名閉)。
日五十一由旬。
月五十由旬。
星巨一由旬。
微則一俱盧舍(由旬。
或雲踰善那。
此雲應聖王一日應行之程。
或三十裡或四十。
俱盧舍。
此雲一牛吼地。
二裡也。
小乘一由旬。
十六裡也。
微小也)下面庸乎火珠水珠(庸用也。
火珠日也。
水珠月也)。
而在魯之年星隕如雨(魯莊七年四月五日如雨也)。
在宋之都隕石數五(左傳。
魯僖公六年正月。
隕石于宋五。
蓋皆雲是星隕也)。
蓋忽焉祥異矣。
儒說東南海之外(淮南子稽聖賦等也)。
大荒之中甘泉之間有羲和國。
有女名羲和。
生于十日常浴日于甘泉。
堯之世十日并出。
命羿射之(羿古射官名)。
九禽斃于地(日中之烏也)。
至德之萌。
日月若合璧。
五星如連珠(五星歲也。
熒惑也。
太白也。
辰也。
鎮也。
有至德之君。
日月如合璧)。
群星從東而西。
日月違天而東(群星與天盤右轉。
從東而西也。
日月逆天盤。
從西而東也)。
太昊畫八卦(伏犧氏也)。
通神明為書契代結繩。
女娲補天立極。
共工颛顼競為帝。
共工頭觸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絕。
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滿東南百川水潦歸焉(百川皆歸于巽)。
揚珠雲。
太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志記也。
其磨滅無所志記也)。
三皇之事。
若有若亡。
五帝之事。
若覺若夢。
三王之事。
或隐或顯(未必周備)。
夫如揚子之辨(辨别也)。
則吾從何質焉(質信也)。
仲尼雲。
五帝用說。
三王用度。
言遠則但由言說。
迩則修法度(事既已往。
但可以言說而知。
虛實無質。
三王近古依其法度或當或否也)。
中國以天下之峻極者。
曾莫大于昆侖之丘焉(昆侖山者。
按山海經雲。
河水所出也。
漢書張骞尋而莫見)。
上有五方之霞。
下有五色之波。
非大人靈仙莫往莫來。
故黃帝登之南望而旋(軒轅也)穆王燕王母于瑤池(瑤池在昆山。
周穆王與王母會燕于此。
王母戴王勝豹尾虎齒主人間疫疠之鬼也)。
乃自彼降巍巍乎窮造化之力矣(此昆侖之山也)。
而釋氏特以須彌聞其大也。
其山出海水八萬由旬。
崇袤相均四寶所成(崇高也。
袤廣也。
四寶東黃金。
南吠琉璃。
西白銀。
北頗胝迦寶)。
其下四方有層級。
彼最上者有四大天王宮室焉(下有堅首。
持鬘。
恒憍三天)。
為帝釋之外蕃。
作捍于修羅。
迹盧之頂方乎八萬(其上廣八萬由旬)。
其平如砥。
其路如纩(砥磨石也。
纩綿也)。
帝釋所都之地。
方各八天朝于中宮。
是曰三十三天焉(須彌山四面各有八天。
中有善法堂。
帝釋所居。
諸天朝之。
共有三十三天。
皆是忉利一天所攝)。
海上諸山。
多地居天。
蓋四天王之所都邑也。
故若方丈蓬萊(居海中鳌魚負之行也)年長貌美。
光碧紫翠以為房閣。
其務仙道者。
鹹神仙遊集之鄉也。
願言羽翼而栖息之。
其天帝釋股肱輔衛。
有嚴有翼。
統彼諸天。
照冒下土。
禦千輪殿。
網以珠綴。
煥乎其間。
有所顯焉。
故群黎罪福死生遐促吉兇期會其欲不見于珠中不可得矣(罪福之事。
事皆見帝釋珠網中也)是以。
上流有罪。
天執其罰(故雲天命極之也)下民之罪。
天假其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于善者福亦如之矣。
而君子稱禍福顯乎天命。
言簡在帝心也。
又曰。
吉兇不僭(僭濫也差也)言幹道正也。
故神農後稷在人(周祖皆播種。
百谷以勸民)代天之養也。
臯陶(堯時治獄官也)甫刑(周穆王以齊侯呂伋為司寇。
使定五刑。
故曰呂刑。
呂侯後為甫侯。
故曰甫刑。
官也)代天之刑也。
成湯周發(成湯伐桀。
武王伐纣)代天之讨也。
傅說(殷高宗之相)邵伯(周太保)代天之治也。
其或享用五福(五福。
一日壽。
二日富。
三日康甯。
四日攸好德。
五日考終壽也)威用六極(一日兇短折。
二日疾。
三日憂。
四日貧。
五日惡。
六日弱)非聖人莫能見彛倫之象也(尋常也。
倫理也)大梵臣帝釋。
帝釋臣四天。
四天臣群神。
洎群後。
書曰。
敢用玄牡。
敢昭告于上天神後。
竊或得非大梵天欤。
否者天之蒼蒼無馨無臭。
孰為真宰焉(非大梵而誰也)夫有事于圓丘(天子祭天于圓丘)類乎昊天上帝(類祭也)飨靈威仰等(五方之神。
東靈威仰。
南赤熛怒。
西白招拒。
北葉光紀。
中方含樞紐)禮于日月星辰。
斯或大梵王天帝釋四天王等之事也。
凡五氣五郊五帝升壇。
五神配飨。
百神從祀。
或四天王帝釋焉。
但後世行事率承古典。
古者洪荒樸略(洪大也。
上古天地大荒純樸省略而已)各以方壤所據氣運所成(所據方域乘五行之運氣而王也)裁為禮經。
呼其神祇(以古事裁為禮經。
呼天地神祇也)奠以牢牲。
其名雖異而事或玄符也。
故西域無壇墠(築土為壇。
除土為揖。
祭告天地所也)而有天祠。
與華夏互為風也。
昔趙簡子享鈞天之樂(史記曰。
趙簡子疾不知人。
七日而窹曰。
我之帝所甚樂。
與百神遊
緣覺見二千世界。
菩薩見三千世界。
佛見大千世界)。
強聽莫如夫天耳(所聞如天眼數)。
強念莫如夫宿命(宿住通。
憶過去無量劫事)。
有此洞鑒。
而不盡天下者無之矣。
故覆焘之所不及日月之所不照(如有頂無間等也)。
霜露之所不墜(四時不遷也)。
舟車之所不載(自然所獲。
如諸佛之界等)。
尚達之于心目(目則了之。
心則達之)。
而況一區之蝸角乎(昔魏與田侯謀約。
田侯背之。
魏瑩怒将伐之。
惠子聞之而見戴人。
戴人梁賢人也。
曰有所謂蝸角者君知乎。
然有國于蝸角之左者曰觸氏。
有國于蝸角之右者曰蠻氏。
時與相争地而戰。
伏屍數萬。
逐北旬有五日而複返。
君曰噫其言虛。
曰臣請為君實之在四方上下有窮乎。
曰無窮。
曰知遊于無窮而返于通達之國謂往來也。
如一芥之在太山。
如一毛之附馬體。
何用争之也)。
哀餘生乎此中。
為酰雞乎(醋上小蟲也)。
為蟪蛄乎(一名仙蛄。
一名蝼蛄。
一名石鼠也)。
夫何能知宇宙之遼廓。
年劫之悠永但諒誠于聖人也(嗟己同于微昧。
何知天地之闊遠。
但誠信聖人之所說也)。
夫積年以為億。
安得億年不為劫乎。
積土以為邦域。
安得邦域不為世界乎。
湯問革日。
上下八方有極乎。
革曰。
無極之外複無極也(語在莊子。
意問世界有窮盡乎。
答雲世界十方無窮盡也。
世界之外更有世界也。
與列子少異)。
冉有問仲尼曰。
未有天地可知乎。
仲尼曰。
古猶今也(冉求意謂問造立之前也。
答雲天地壞而更成減而再興也)。
是知古先哲王洎先儒非不有知者。
但默昭而已矣。
夫登蒙山而小魯(蒙山魯邑東也)。
登太山而小天下。
況有高于太山者乎(太山東嶽登之可以望天下也。
知天下之不大也。
況更高者。
故四海九州島如毫末之附馬體)。
誠不虛矣。
古者黃帝(帝鴻氏也)晝寝。
夢遊華胥氏之國(有國名華胥。
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斯離也。
齊中也)。
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
其國無師長。
自然而智。
無惡死無夭殇。
不知親已。
不知疏物。
故無愛憎。
不知背逆。
不知向順。
故無利害。
都無所愛惜。
都無所畏忌(此皆華胥國風化之事也)。
洎黃帝寝寤。
怡然有得(夢中神遊。
及寤若有所得)。
吾考思其國。
若北欝之天下也(即北俱盧洲也。
立世阿毘昙雲。
彼國無師範。
自然衣食。
定壽千歲不嫁他。
女亦不娶妻。
若有欲心。
谛瞻彼女。
女若見男視之随到别處曼殊沙樹即便覆蔽。
欲事即成。
若不覆蔽。
知是親屬即不敢犯。
生兒不乳放四衢道。
行人以指内口嗍之。
七日成人。
無憎無愛任運而化也。
神清考其所夢。
似是比北洲也)。
居九圍之外(人間九州島)。
在瀛海之中(居須彌北面大海之中也)。
非天老力牧太山稽所知也(三人皆黃帝之臣也)。
帝鴻氏齊心服形。
求養身理物之道。
故神所遊焉。
非北洲則不如所夢也。
故吾教小聖(謂中小乘人也)。
前劫後劫各八萬。
見聞二千界(天眼見二千界事。
天耳聞二千界聲等也)。
中聖能知三千(謂菩薩乘也)。
大覺則既矣(既盡也。
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日月星辰麗乎中虛(麗明也。
中虛空界也)。
日月無興亡(常在于天。
但運轉四世界。
為須彌隔之故有晦明也)。
星辰無虧盈。
一晝一夜。
照四大洲(日月長照二洲。
且如南洲日初出東洲正午北洲黃昏西洲半夜也。
南洲日午東洲黃昏北洲半夜而洲日出。
南洲日入東洲半夜西洲日午北洲天曉也。
餘洲仿此也)。
向南北以分寒暑(夏則日近北而月近南。
冬則月近北而日近南。
春秋平也)。
風力所持。
不停不堕(皆為旋岚風空中任持運轉而不堕也。
在須彌之半下)。
上有諸天居焉。
其宵旦短長。
頗與此方分至啟閉晷漏同也(此西國俱舍成實等論所明也。
分春秋分也。
至冬夏至立春名啟。
立冬名閉)。
日五十一由旬。
月五十由旬。
星巨一由旬。
微則一俱盧舍(由旬。
或雲踰善那。
此雲應聖王一日應行之程。
或三十裡或四十。
俱盧舍。
此雲一牛吼地。
二裡也。
小乘一由旬。
十六裡也。
微小也)下面庸乎火珠水珠(庸用也。
火珠日也。
水珠月也)。
而在魯之年星隕如雨(魯莊七年四月五日如雨也)。
在宋之都隕石數五(左傳。
魯僖公六年正月。
隕石于宋五。
蓋皆雲是星隕也)。
蓋忽焉祥異矣。
儒說東南海之外(淮南子稽聖賦等也)。
大荒之中甘泉之間有羲和國。
有女名羲和。
生于十日常浴日于甘泉。
堯之世十日并出。
命羿射之(羿古射官名)。
九禽斃于地(日中之烏也)。
至德之萌。
日月若合璧。
五星如連珠(五星歲也。
熒惑也。
太白也。
辰也。
鎮也。
有至德之君。
日月如合璧)。
群星從東而西。
日月違天而東(群星與天盤右轉。
從東而西也。
日月逆天盤。
從西而東也)。
太昊畫八卦(伏犧氏也)。
通神明為書契代結繩。
女娲補天立極。
共工颛顼競為帝。
共工頭觸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絕。
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滿東南百川水潦歸焉(百川皆歸于巽)。
揚珠雲。
太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志記也。
其磨滅無所志記也)。
三皇之事。
若有若亡。
五帝之事。
若覺若夢。
三王之事。
或隐或顯(未必周備)。
夫如揚子之辨(辨别也)。
則吾從何質焉(質信也)。
仲尼雲。
五帝用說。
三王用度。
言遠則但由言說。
迩則修法度(事既已往。
但可以言說而知。
虛實無質。
三王近古依其法度或當或否也)。
中國以天下之峻極者。
曾莫大于昆侖之丘焉(昆侖山者。
按山海經雲。
河水所出也。
漢書張骞尋而莫見)。
上有五方之霞。
下有五色之波。
非大人靈仙莫往莫來。
故黃帝登之南望而旋(軒轅也)穆王燕王母于瑤池(瑤池在昆山。
周穆王與王母會燕于此。
王母戴王勝豹尾虎齒主人間疫疠之鬼也)。
乃自彼降巍巍乎窮造化之力矣(此昆侖之山也)。
而釋氏特以須彌聞其大也。
其山出海水八萬由旬。
崇袤相均四寶所成(崇高也。
袤廣也。
四寶東黃金。
南吠琉璃。
西白銀。
北頗胝迦寶)。
其下四方有層級。
彼最上者有四大天王宮室焉(下有堅首。
持鬘。
恒憍三天)。
為帝釋之外蕃。
作捍于修羅。
迹盧之頂方乎八萬(其上廣八萬由旬)。
其平如砥。
其路如纩(砥磨石也。
纩綿也)。
帝釋所都之地。
方各八天朝于中宮。
是曰三十三天焉(須彌山四面各有八天。
中有善法堂。
帝釋所居。
諸天朝之。
共有三十三天。
皆是忉利一天所攝)。
海上諸山。
多地居天。
蓋四天王之所都邑也。
故若方丈蓬萊(居海中鳌魚負之行也)年長貌美。
光碧紫翠以為房閣。
其務仙道者。
鹹神仙遊集之鄉也。
願言羽翼而栖息之。
其天帝釋股肱輔衛。
有嚴有翼。
統彼諸天。
照冒下土。
禦千輪殿。
網以珠綴。
煥乎其間。
有所顯焉。
故群黎罪福死生遐促吉兇期會其欲不見于珠中不可得矣(罪福之事。
事皆見帝釋珠網中也)是以。
上流有罪。
天執其罰(故雲天命極之也)下民之罪。
天假其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于善者福亦如之矣。
而君子稱禍福顯乎天命。
言簡在帝心也。
又曰。
吉兇不僭(僭濫也差也)言幹道正也。
故神農後稷在人(周祖皆播種。
百谷以勸民)代天之養也。
臯陶(堯時治獄官也)甫刑(周穆王以齊侯呂伋為司寇。
使定五刑。
故曰呂刑。
呂侯後為甫侯。
故曰甫刑。
官也)代天之刑也。
成湯周發(成湯伐桀。
武王伐纣)代天之讨也。
傅說(殷高宗之相)邵伯(周太保)代天之治也。
其或享用五福(五福。
一日壽。
二日富。
三日康甯。
四日攸好德。
五日考終壽也)威用六極(一日兇短折。
二日疾。
三日憂。
四日貧。
五日惡。
六日弱)非聖人莫能見彛倫之象也(尋常也。
倫理也)大梵臣帝釋。
帝釋臣四天。
四天臣群神。
洎群後。
書曰。
敢用玄牡。
敢昭告于上天神後。
竊或得非大梵天欤。
否者天之蒼蒼無馨無臭。
孰為真宰焉(非大梵而誰也)夫有事于圓丘(天子祭天于圓丘)類乎昊天上帝(類祭也)飨靈威仰等(五方之神。
東靈威仰。
南赤熛怒。
西白招拒。
北葉光紀。
中方含樞紐)禮于日月星辰。
斯或大梵王天帝釋四天王等之事也。
凡五氣五郊五帝升壇。
五神配飨。
百神從祀。
或四天王帝釋焉。
但後世行事率承古典。
古者洪荒樸略(洪大也。
上古天地大荒純樸省略而已)各以方壤所據氣運所成(所據方域乘五行之運氣而王也)裁為禮經。
呼其神祇(以古事裁為禮經。
呼天地神祇也)奠以牢牲。
其名雖異而事或玄符也。
故西域無壇墠(築土為壇。
除土為揖。
祭告天地所也)而有天祠。
與華夏互為風也。
昔趙簡子享鈞天之樂(史記曰。
趙簡子疾不知人。
七日而窹曰。
我之帝所甚樂。
與百神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