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夫在迷有情,輪轉六道者,無非從緣進退,随業升沉,有感斯應。
三彌底部論中所引佛所說偈有雲:“生世樂歡喜、異世樂欣然;作福二處歡,自見其業淨。
此世業報盡,來世複應受;陰壞随業往,更受異陰身”又有雲:“善惡二種業,是業人世造;是業是其物,自捉自随去。
粗陰是惡業,細陰是善行;善惡二俱造,随捉逐業往。
”又有雲:“護根往善道,不護堕惡道。
棄舍此人形,受天身具足。
”凡此皆勉人于生世舍惡修善,俾獲異生福樂之果道而言。
又有雲:“如是正解脫,渡欲淤泥流,智者莫能測,得至無動樂。
”此則教人,超凡入聖之道。
正解脫者,菩提般若也;無動樂者,摩诃涅槃也。
凡夫久滞生死,惟以背覺合塵,所以背覺合塵者,舍離菩提般若,有以緻之。
而菩提般若,亦豈他人物哉?懷寶行貧,自失自耳。
一旦識心達本,當體知歸,轉識神為妙智,化靈性成光明,則又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固亦何有待于中陰境者乎?!孔子雲:“朝聞道夕死可矣!”味哉言也。
如其不然,本性未明,業識無主,自不免積月累年,起惑造業,死王驟至,臨終颠倒驚惶,随妄境以牽流,依罪福而受報。
一落中陰,昏迷冥暗,恐怖奔馳,如斯苦境,莫可言狀。
念念不忘,數定七七,形形相續,質比小兒。
震旦度亡,有如系念幽戒等法,然尚未若此法,可互七七勿辍行之。
種種導示,步步提撕,理擅般若,事盡業果,法良意美,利益存亡之能事畢矣。
張蓮菩提居士者,好學深思,尤喜探求秘藏。
其能得此藏密法寶流入西洋之英文佳譯,固非彼個人慶幸,實為國中一般佛徒共同之福緣也。
惟賴其谙習英文且娴佛學,由是乃得重譯公布,法流普及,居士之功,懿欤偉矣!雖然,得是篇者,須當精勤體認,深刻研究其第一義谛之容有言下未盡者,必如是,方可豁然貫通,打破牢關,不特當下跳出中陰,即聖谛亦不為矣!圓覺經雲:“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于此不滅之道,離四句,絕百非,亡能所,無對待,正好安身立命。
傳雲:“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其然,豈其然乎?合掌偈頌雲: 中陰之道,顯密要關,凝冰溶水,體無兩般。
澈悟本源,此心而安;随緣自在,前三後三。
章華本一幻談丙子晚秋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四) 中陰救度,吾國無其名而行其實,不知若幹年矣!無論貴賤,無論貧富,每遇親屬逝世,例有超度之舉。
或者狃于習慣,虛應故事;或者發于真誠,實耗巨款。
不明切要之方,遂渺救度之效,可憐哉!間有因作法者加持,追薦者精誠,兼以逝者業識清淨,或能感應,然亦僅矣!觀化廬主人張君新譯中陰救度密法一書,系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受法西藏達瓦喇嘛。
翻為英文,據其原書緒論,藏方成就喇嘛,以定力驗得七七中陰境界,乃愈努力宏揚此法。
張君翻為華文,以惠中土,功德之廣,無量無邊,大德缁素,同聲贊歎!或問中陰境界,既系自識所變,何故幻出不可思議之現象?則應之曰:無量劫來,自識所集不可思議之妄想,不知凡幾?!除昏迷而受生者不計外,若欲超出輪回,此等業識,安有不生障作祟之理?!不有修持,識何由清?不有忏悔,識何由淨?由戒定慧,去貪嗔癡,因果不虛,勿堕惡趣,瑜伽行人,應共勉之!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季秋江陵鄧繼诠謹序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五) 釋迦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大事者何?即救度衆生超出生死苦海是也!世人皆貪生畏死,獨不知畏生,不知有生即有死,生即死之根苗,所以生死循環,輪轉不已也。
世尊憐之,以佛眼觀察衆生之死此生彼,前身後身,中間脫離屍體。
再往投胎之陰形,特指名曰中陰身,俾世人懔然于中陰道之險窄,及早回頭。
知投生之可畏,則了脫生死,自有其道,此誠無緣之大慈悲也。
俱舍論雲:“欲界中陰之身量,如小兒五六歲,諸根明利,依于倒心。
雖住遠方,然由業力所起之眼根,能見生處父母之交會,而起倒心。
若為男,則緣母而起男欲;若為女,則緣父而起女欲。
自然投入母胎而受生。
”彼中陰本身,初不自知為投胎,所謂倒心也。
各宗經教,教人返妄歸真,度脫生死,即令死後不受中陰,直超極樂國土耳。
但吾人方死或死後,對于中陰身之救度法,則我國所譯經論中,尚未之詳,惟西藏密教中有之。
此書已流傳于英國牛津大學,且有譯本。
張蓮菩提金剛正居士,憐此大法,
三彌底部論中所引佛所說偈有雲:“生世樂歡喜、異世樂欣然;作福二處歡,自見其業淨。
此世業報盡,來世複應受;陰壞随業往,更受異陰身”又有雲:“善惡二種業,是業人世造;是業是其物,自捉自随去。
粗陰是惡業,細陰是善行;善惡二俱造,随捉逐業往。
”又有雲:“護根往善道,不護堕惡道。
棄舍此人形,受天身具足。
”凡此皆勉人于生世舍惡修善,俾獲異生福樂之果道而言。
又有雲:“如是正解脫,渡欲淤泥流,智者莫能測,得至無動樂。
”此則教人,超凡入聖之道。
正解脫者,菩提般若也;無動樂者,摩诃涅槃也。
凡夫久滞生死,惟以背覺合塵,所以背覺合塵者,舍離菩提般若,有以緻之。
而菩提般若,亦豈他人物哉?懷寶行貧,自失自耳。
一旦識心達本,當體知歸,轉識神為妙智,化靈性成光明,則又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固亦何有待于中陰境者乎?!孔子雲:“朝聞道夕死可矣!”味哉言也。
如其不然,本性未明,業識無主,自不免積月累年,起惑造業,死王驟至,臨終颠倒驚惶,随妄境以牽流,依罪福而受報。
一落中陰,昏迷冥暗,恐怖奔馳,如斯苦境,莫可言狀。
念念不忘,數定七七,形形相續,質比小兒。
震旦度亡,有如系念幽戒等法,然尚未若此法,可互七七勿辍行之。
種種導示,步步提撕,理擅般若,事盡業果,法良意美,利益存亡之能事畢矣。
張蓮菩提居士者,好學深思,尤喜探求秘藏。
其能得此藏密法寶流入西洋之英文佳譯,固非彼個人慶幸,實為國中一般佛徒共同之福緣也。
惟賴其谙習英文且娴佛學,由是乃得重譯公布,法流普及,居士之功,懿欤偉矣!雖然,得是篇者,須當精勤體認,深刻研究其第一義谛之容有言下未盡者,必如是,方可豁然貫通,打破牢關,不特當下跳出中陰,即聖谛亦不為矣!圓覺經雲:“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于此不滅之道,離四句,絕百非,亡能所,無對待,正好安身立命。
傳雲:“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其然,豈其然乎?合掌偈頌雲: 中陰之道,顯密要關,凝冰溶水,體無兩般。
澈悟本源,此心而安;随緣自在,前三後三。
章華本一幻談丙子晚秋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四) 中陰救度,吾國無其名而行其實,不知若幹年矣!無論貴賤,無論貧富,每遇親屬逝世,例有超度之舉。
或者狃于習慣,虛應故事;或者發于真誠,實耗巨款。
不明切要之方,遂渺救度之效,可憐哉!間有因作法者加持,追薦者精誠,兼以逝者業識清淨,或能感應,然亦僅矣!觀化廬主人張君新譯中陰救度密法一書,系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受法西藏達瓦喇嘛。
翻為英文,據其原書緒論,藏方成就喇嘛,以定力驗得七七中陰境界,乃愈努力宏揚此法。
張君翻為華文,以惠中土,功德之廣,無量無邊,大德缁素,同聲贊歎!或問中陰境界,既系自識所變,何故幻出不可思議之現象?則應之曰:無量劫來,自識所集不可思議之妄想,不知凡幾?!除昏迷而受生者不計外,若欲超出輪回,此等業識,安有不生障作祟之理?!不有修持,識何由清?不有忏悔,識何由淨?由戒定慧,去貪嗔癡,因果不虛,勿堕惡趣,瑜伽行人,應共勉之!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季秋江陵鄧繼诠謹序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五) 釋迦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大事者何?即救度衆生超出生死苦海是也!世人皆貪生畏死,獨不知畏生,不知有生即有死,生即死之根苗,所以生死循環,輪轉不已也。
世尊憐之,以佛眼觀察衆生之死此生彼,前身後身,中間脫離屍體。
再往投胎之陰形,特指名曰中陰身,俾世人懔然于中陰道之險窄,及早回頭。
知投生之可畏,則了脫生死,自有其道,此誠無緣之大慈悲也。
俱舍論雲:“欲界中陰之身量,如小兒五六歲,諸根明利,依于倒心。
雖住遠方,然由業力所起之眼根,能見生處父母之交會,而起倒心。
若為男,則緣母而起男欲;若為女,則緣父而起女欲。
自然投入母胎而受生。
”彼中陰本身,初不自知為投胎,所謂倒心也。
各宗經教,教人返妄歸真,度脫生死,即令死後不受中陰,直超極樂國土耳。
但吾人方死或死後,對于中陰身之救度法,則我國所譯經論中,尚未之詳,惟西藏密教中有之。
此書已流傳于英國牛津大學,且有譯本。
張蓮菩提金剛正居士,憐此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