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震旦未傳,亟為移譯。
餘受而讀之,覺其曆叙中陰初期中期後期之情狀,曆曆如繪,令人警悚。
而其救度方法,至詳至悉,又令人欣喜贊歎,知此中陰險窄之途,有可出之道,且可由金剛同志,他力救度之,此誠度世之慈航寶筏也。
顧西藏密教,其甚深部,所觀佛像,每作雙身,此書中救度時所現之像亦然,淺學者每多懷疑,以為欲除生死,首在斷欲,何故反現雙身?甚至有加以毀謗者。
而不知此正我佛之大慈大悲,成就衆生苦心也!圓覺經雲:“一切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衆生既念念不離男女之欲,中陰之投胎亦然。
故佛亦現雙身,俾得舍凡間之父母,而投入佛之懷抱也。
否則佛之法身,遍一切處,無像可見;即丈六金身,亦應衆生之心量而變現者,更何有雙身哉?!吾恐讀此書者,以凡情推測聖境,故附及之。
丙子季秋蔣維喬法名顯覺叙于因是齋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六) 觀無量壽佛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由今思之,此即瑜伽法也。
瑜伽者,相應義,相應有五:一與境相應,二與行相應,三與理相應,四與果相應,五與機相應。
此中顯宗多取理相應,密宗多取行相應。
行者以身口意三密,系念本尊,與本尊之三密相應,謂之瑜伽三密。
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本佛法之總綱。
所以者何?以一切世出世間,但唯有識,無别界。
今依于第六意識之抉擇,舍染歸淨,而起觀行,熏習賴耶。
淨薰增一分,即染薰減一分,此為佛法修持轉識之定例,而無或移也。
妙定居士,近由英文轉譯藏密三種:一中陰救度法,二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三明行道六成就法。
洵屬彼中無上翻譯典,其名則未之前聞,其法則至奇至正,其理則一準諸唯識。
生佛不一異,自他不一異,乃至心境不一異,一多不一異,一真法界,即于中現。
如取衣珠,絕非高談理論,說食數寶。
而如理如量,真實受用,惟在人之自為耳,不甯唯是。
第一種七七中陰境界,現種種相,曆曆如繪,語語蹈實。
吾人于此最後一息告終之頃,倘不幸而修習未成,進退失據,遂覺茫茫泉路,長劫沉淪。
一向無确切救濟之策,殊不知藏中早有此巴多脫卓之大法在也。
按其實際,仍屬唯識上事,三界唯心之理,豈非益足徵信矣乎!樹銘根鈍障深,對于此編,不克發其深切之知見,隻覺以前所知者,大類盲人摸象,今此則坐窗所見,一隙微明。
下劣者若此,上根當何如耶?!又複應知:密嚴于顯,首在師承,一一法均須上師教授,行某法須有某種證驗,以及儀軌等等,皆有定程,非可漫為,為亦無益,或且得咎。
譬之牛乳養生,固無疑義,用違其宜,可變毒藥,此非牛乳過,不善用之過也;密不如法,亦複如是。
惟願有緣善信遇斯法寶,幸毋忽諸。
錫山皈依三寶弟子張樹銘和南敬序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七) 舉世茫茫,誰知究竟;浮生夢夢難了業緣。
以故生則憂疑震警,五性煩惱;死更張皇漂渺,六道沉淪,此皆未明中陰之故也。
中陰者,依世俗解,可簡稱為精魄神魂靈識之作用;依佛法言,則如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等,有許多說明,均屬顯教理論,亦即玄微奧妙,不易透澈。
其在密法,則有中陰成就之妙道,屬于無上瑜伽部。
夫密法失傳中士久矣,東瀛雖曾間接求得吾國唐時印度大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諸三藏傳來之胎金餘緒,而其全部瑜伽及無上瑜伽諸密,由蓮花生燃燈智諸大士自印度整個傳入西藏者,直到最近數年,始漸發明于世。
如此一部中陰根本教法,不圖竟先得流入西洋,西洋久以物質文明自負一時,而現亦竟有如溫慈博士其人,不惟能學大乘佛法,且更進而能求學無上醍醐之密乘;豈其賢哲亦漸省知形下之學,誠不足以求真實之安樂美善,于今日之世界人生乎?!然亦何幸得有如張妙定居士,既深研于藏密,又素谙習英文,一部醍醐妙法,賴其重譯之力,始光震旦。
俾人人一讀而能了解中陰大事,明白生死原則,揭示妙谛,指點迷津。
其最妙尤在無論已否入密之人,聞此妙法,皆有得度之機,居士之功不在達瓦喇嘛及溫慈博士下也。
又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者,此書足以當之矣!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季秋之吉佛弟子漢陽李卓茂于沙市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八) 夫器世間不能免離成住壞空之常途,有情世間不能免離生老病死之定例。
故衆生無不欲生,而未能免死
餘受而讀之,覺其曆叙中陰初期中期後期之情狀,曆曆如繪,令人警悚。
而其救度方法,至詳至悉,又令人欣喜贊歎,知此中陰險窄之途,有可出之道,且可由金剛同志,他力救度之,此誠度世之慈航寶筏也。
顧西藏密教,其甚深部,所觀佛像,每作雙身,此書中救度時所現之像亦然,淺學者每多懷疑,以為欲除生死,首在斷欲,何故反現雙身?甚至有加以毀謗者。
而不知此正我佛之大慈大悲,成就衆生苦心也!圓覺經雲:“一切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衆生既念念不離男女之欲,中陰之投胎亦然。
故佛亦現雙身,俾得舍凡間之父母,而投入佛之懷抱也。
否則佛之法身,遍一切處,無像可見;即丈六金身,亦應衆生之心量而變現者,更何有雙身哉?!吾恐讀此書者,以凡情推測聖境,故附及之。
丙子季秋蔣維喬法名顯覺叙于因是齋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六) 觀無量壽佛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由今思之,此即瑜伽法也。
瑜伽者,相應義,相應有五:一與境相應,二與行相應,三與理相應,四與果相應,五與機相應。
此中顯宗多取理相應,密宗多取行相應。
行者以身口意三密,系念本尊,與本尊之三密相應,謂之瑜伽三密。
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本佛法之總綱。
所以者何?以一切世出世間,但唯有識,無别界。
今依于第六意識之抉擇,舍染歸淨,而起觀行,熏習賴耶。
淨薰增一分,即染薰減一分,此為佛法修持轉識之定例,而無或移也。
妙定居士,近由英文轉譯藏密三種:一中陰救度法,二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三明行道六成就法。
洵屬彼中無上翻譯典,其名則未之前聞,其法則至奇至正,其理則一準諸唯識。
生佛不一異,自他不一異,乃至心境不一異,一多不一異,一真法界,即于中現。
如取衣珠,絕非高談理論,說食數寶。
而如理如量,真實受用,惟在人之自為耳,不甯唯是。
第一種七七中陰境界,現種種相,曆曆如繪,語語蹈實。
吾人于此最後一息告終之頃,倘不幸而修習未成,進退失據,遂覺茫茫泉路,長劫沉淪。
一向無确切救濟之策,殊不知藏中早有此巴多脫卓之大法在也。
按其實際,仍屬唯識上事,三界唯心之理,豈非益足徵信矣乎!樹銘根鈍障深,對于此編,不克發其深切之知見,隻覺以前所知者,大類盲人摸象,今此則坐窗所見,一隙微明。
下劣者若此,上根當何如耶?!又複應知:密嚴于顯,首在師承,一一法均須上師教授,行某法須有某種證驗,以及儀軌等等,皆有定程,非可漫為,為亦無益,或且得咎。
譬之牛乳養生,固無疑義,用違其宜,可變毒藥,此非牛乳過,不善用之過也;密不如法,亦複如是。
惟願有緣善信遇斯法寶,幸毋忽諸。
錫山皈依三寶弟子張樹銘和南敬序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七) 舉世茫茫,誰知究竟;浮生夢夢難了業緣。
以故生則憂疑震警,五性煩惱;死更張皇漂渺,六道沉淪,此皆未明中陰之故也。
中陰者,依世俗解,可簡稱為精魄神魂靈識之作用;依佛法言,則如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等,有許多說明,均屬顯教理論,亦即玄微奧妙,不易透澈。
其在密法,則有中陰成就之妙道,屬于無上瑜伽部。
夫密法失傳中士久矣,東瀛雖曾間接求得吾國唐時印度大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諸三藏傳來之胎金餘緒,而其全部瑜伽及無上瑜伽諸密,由蓮花生燃燈智諸大士自印度整個傳入西藏者,直到最近數年,始漸發明于世。
如此一部中陰根本教法,不圖竟先得流入西洋,西洋久以物質文明自負一時,而現亦竟有如溫慈博士其人,不惟能學大乘佛法,且更進而能求學無上醍醐之密乘;豈其賢哲亦漸省知形下之學,誠不足以求真實之安樂美善,于今日之世界人生乎?!然亦何幸得有如張妙定居士,既深研于藏密,又素谙習英文,一部醍醐妙法,賴其重譯之力,始光震旦。
俾人人一讀而能了解中陰大事,明白生死原則,揭示妙谛,指點迷津。
其最妙尤在無論已否入密之人,聞此妙法,皆有得度之機,居士之功不在達瓦喇嘛及溫慈博士下也。
又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者,此書足以當之矣!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季秋之吉佛弟子漢陽李卓茂于沙市 中陰救度密法序(序八) 夫器世間不能免離成住壞空之常途,有情世間不能免離生老病死之定例。
故衆生無不欲生,而未能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