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十四

關燈
無有轉變。

    雖百劫千生。

    始終一如方可平穩。

    多見聰俊明敏。

    根浮腳淺。

    便向言語上認得轉變。

    即以世間無可過上。

    遂增長見刺。

    逞能逞解逞言語快利。

    将謂佛法隻如此。

    及至境界緣生。

    透脫不行。

    因成進退。

    良可痛惜。

    是故古人直是千魔萬難悉皆嘗遍。

    雖七處割截亦不動念。

    一往操心猶如鐵石。

    以至透脫生死渾不費力。

    豈不是大丈夫超詣慷慨所存也。

     在家菩薩修出家行。

    如火中出蓮。

    蓋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

    而況火宅煩擾煎熬百端千緒。

    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真妙圓。

    到大寂定休歇之場。

    尤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

    觀一切法如夢幻泡空豁豁地。

    随時應節消遣将去。

    即與維摩诘傅大士龐居士裴相國楊内翰諸在家勝士。

    同其正因。

    随自己力量轉化未悟。

    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

    則出來南閻浮提。

    打一遭不為折本矣。

     示隆知藏 有祖已來。

    唯務單傳直指。

    不喜帶水拖泥打露布列窠窟鈍置人。

    蓋釋迦老子。

    三百餘會對機設教。

    立世垂範太段周遮。

    是故最後徑截省要接最上機。

    雖自迦葉二十八世。

    少示機關多顯理緻。

    至于付受之際。

    靡不直面提持。

    如倒刹竿碗水投針示圓光相執赤幡把明鑒。

    說如鐵橛子傳法偈。

    達磨破六宗。

    與外道立義。

    天下太平。

    翻轉我天爾狗。

    皆神機迅捷。

    非拟議思惟所測。

    洎到梁遊魏。

    尤複顯言。

    教外别行單傳心印。

    六代傳衣所指顯著。

    逮曹溪大鑒。

    詳示說通宗通。

    曆涉既久。

    具正眼大解脫宗師。

    變革通塗。

    俾不滞名相。

    不堕理性言說。

    放出活卓卓地。

    脫灑自由。

    妙機遂見。

    行棒行喝。

    以言遣言。

    以機奪機。

    以毒攻毒。

    以用破用。

    所以流傳七百來年。

    枝分派别各擅家風。

    浩浩轟轟莫知紀極。

    然鞠其歸著。

    無出直指人心。

    心地既明無絲毫隔礙。

    脫去勝負彼我是非知見解會。

    透到大休大歇安穩之場。

    豈有二緻哉。

    所謂百川異流同歸于海。

    要須是個向上根器具高識遠見。

    有紹隆佛祖志氣然後能深入阃奧。

    徹底信得及直下把得住。

    始可印證堪為種草。

    舍此切宜寶秘慎詞。

    勿作容易放行也。

     五祖老師。

    平生孤峻。

    少許可人。

    幹嚗嚗地壁立。

    隻靠此一著。

    常自雲。

    如倚一座須彌山。

    豈可落虛弄滑頭謾人。

    把個沒滋味鐵酸饀劈頭拈似學者令咬嚼。

    須待渠桶底子脫。

    喪卻如許惡知惡見。

    胸次不挂絲毫。

    透得淨盡。

    始可下手鍛煉。

    方禁得拳踢。

    然後示以金剛王寶劍。

    度其果能踐履負荷。

    淨然無一事。

    山是山水是水。

    更應轉向那邊。

    千聖籠羅不住處。

    便契乃祖已來所證傳持正法眼藏。

    及至應用為物。

    仍當驅耕夫牛奪饑人食。

    證驗得十成無滲漏。

    即是本家道流也。

     摩竭陀國親行此令。

    少林面壁全提正宗。

    而時流錯認遂尚泯默。

    以為無縫罅無摸索壁立萬仞。

    殊不知。

    本分事恣情識抟量便為高見。

    此大病也。

    從上來事本不如是。

    岩頭雲。

    隻露目前些子。

    個如擊石火閃電光。

    若構不得不用疑著。

    此是向上人行履處。

    除非知有莫能知之。

    趙州吃茶去。

    秘魔岩擎叉。

    雪峰輥毬。

    禾山打鼓。

    俱胝一指。

    歸宗拽石。

    玄沙未徹。

    德山棒臨濟喝。

    并是透頂透底。

    直截剪斷葛藤。

    大機大用。

    千差萬别會歸一源。

    可以與人解粘去縛。

    若随語作解。

    即須與本分草料。

    譬如七斛驢乳。

    隻以一滴師子乳滴悉皆迸散。

    要腳下傳持相繼綿遠。

    直須不徇人情。

    勿使容易。

    乃端的也。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誠哉是言。

    透脫死生提持正印。

    全是此個時節。

    唯踏著上頭關捩子底。

    便谙悉也。

     隆公知藏。

    湖湘投機。

    還往北山十餘年。

    真探赜精通本色衲子。

    遂舉分席訓徒已三載。

    予被睿旨。

    移都下天甯。

    欲得法語以表道契。

    因為出此數段。

    宣和六年十二月中。

    佛果老僧書。

     示華藏明首座 祖師門下直截指示。

    豈有如許多蹊徑。

    隻貴向上人聊聞舉著剔起便行。

    明眼觑來隻是鈍置。

    古者道。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

    吾不與也。

    個個須是舉一明三目機铢兩。

    阿辘辘地疏通峻快始稱提持。

    豈不見。

    良遂見麻谷。

    第一番才見。

    便歸方丈閉卻門。

    及至第二次見。

    谷驟步向菜園。

    渠便瞥地乃謂谷曰。

    和尚莫謾良遂。

    良遂若不來見和尚。

    洎被十二本經論賺過一生。

    看渠恁地不妨省力。

    既歸謂徒黨曰。

    諸人知處良遂總知。

    良遂知處諸人不知。

    信知渠知處有不通風。

    諸人卒未構得。

    可謂真師子兒。

    要作他家種草。

    直須更出他一頭地始得。

     達磨遊梁入魏。

    落草尋人。

    向少林冷坐九年。

    深雪之中覓得一個。

    及至最後問得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