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十

關燈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起顯慶三年正月随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舍化 顯慶三年正月。

    駕自東都還西京。

    法師亦随還。

    秋七月再有 敕。

    法師徙居西明寺。

    寺以元年秋八月戊子十九日造。

    先有 敕曰。

    以延康坊[泳-永+(噗-口)]王故宅。

    為皇太子分造觀寺各一。

    命法師案行其處。

    還奏地窄不容兩所。

    于是總用營寺。

    其觀改就普甯坊。

    仍先造寺。

    其年夏六月營造功畢。

    其寺面三百五十步。

    周圍數裡。

    左右通衢腹背廛落。

    青槐列其外。

    渌水亘其間。

    亹亹耽耽。

    都邑仁祠。

    此為最也。

    而廊殿樓台飛驚接漢。

    金鋪藻棟眩日晖霞。

    凡有十院屋四千餘間。

    莊嚴之盛。

    雖梁之同泰。

    魏之永甯。

    所不能及也。

     敕先委所司簡大德五十人侍者各一人。

    後更令诠試業行童子一百五十人拟度。

    至其月十三日。

    于寺建齋度僧。

    命法師看度。

    至秋七月十四日。

    迎僧入寺。

    其威儀幢蓋音樂等。

    一如入慈恩及迎碑之則。

     敕遣西明寺給法師上房一口。

    新度沙彌海會等十人充弟子。

     大帝以法師先朝所重。

    嗣位之後禮敬逾隆。

    中使朝臣問慰無絕。

    嚫施綿帛绫綿前後萬餘段。

    法服納袈裟等數百事。

    法師受已皆為國造塔及營經像。

    給施貧窮并外國婆羅門客等。

    随得随散無所貯畜。

    發願造十俱胝像。

    百萬為一俱胝。

    并造成矣。

    東國重于般若。

    前代雖翻不能周備。

    衆人更請委翻。

    然般若部大。

    京師多務。

    又人命無常恐難得了。

    乃請就于玉華宮翻譯。

    帝許焉。

    即以四年冬十月。

    法師從京發向玉華宮。

    并翻經大德及門徒等同去。

    其供給諸事一如京下。

    至彼安置肅誠院焉。

    至五年春正月一日起首翻大般若經。

    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

    文既廣大。

    學徒每請删略。

    法師将順衆意。

    如羅什所翻。

    除繁去重。

    作此念已。

    于夜夢中。

    即有極怖畏事。

    以相警誡。

    或見乘危履險。

    或見猛獸搏人。

    流汗戰栗方得免脫。

    覺已驚懼。

    向諸衆說。

    還依廣翻。

    夜中乃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觸己身心意怡适。

    法師又自見手執花燈供養諸佛。

    或升高座為衆說法。

    多人圍繞贊歎恭敬。

    或夢見有人奉己名果。

    覺而喜慶不敢更删。

    一如梵本。

    佛說此經。

    凡在四處。

    一王舍城鹫峰山。

    二給孤獨園。

    三他化自在天王宮。

    四王舍城竹林精舍。

    總一十六會。

    合為一部。

    然法師于西域得三本。

    到此翻譯之日。

    文有疑錯。

    即挍三本以定之。

    殷勤省覆。

    方乃著文。

    審慎之心古來無比。

    或文乖旨奧意有躊蹰。

    必覺異境似若有人授以明決。

    情即豁然。

    若披雲睹日。

    自雲。

    如此悟處豈奘淺懷所通。

    并是諸佛菩薩所冥加耳。

    經之初會有嚴淨佛土品。

    品中說諸菩薩摩诃薩衆。

    為般若波羅蜜故。

    以神通願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百味飲食衣服音樂随意所生五塵妙境種種供養嚴說法處。

    時玉華寺主慧德及翻經僧嘉尚。

    其夜同夢見玉華寺内廣博嚴淨绮飾莊嚴幢帳寶輿花幡伎樂盈滿寺中。

    又見無量僧衆手執花蓋如前供具共來供養大般若經。

    寺内衢巷牆壁皆莊绮錦。

    地積名華衆共履踐。

    至翻經院。

    其院倍加勝妙。

    如經所載寶莊嚴土。

    又聞院内三堂講說法師在中堂敷演。

    既睹此已歡喜驚覺。

    俱參法師說所夢事。

    法師雲。

    今正翻此品。

    諸菩薩等必有供養。

    諸師等見信有此乎。

    時殿側有雙柰樹。

    忽于非時數數開花。

    花皆六出。

    鮮榮紅白非常可愛。

    時衆詳議雲。

    是般若再闡之征。

    又六出者表六到彼岸。

    然法師翻此經。

    時汲汲然恒慮無常。

    謂諸僧曰。

    玄奘今年六十有五。

    必當卒命于此伽藍。

    經部甚大每懼不終。

    努力人加勤懇勿辭勞苦。

    至龍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功畢絕筆。

    合成六百卷。

    稱為大般若經焉。

    合掌歡喜告徒衆曰。

    此經于漢地有緣。

    玄奘來此玉華者。

    經之力也。

    向在京師諸緣牽亂。

    豈有了時。

    今得終訖。

    并是諸佛冥加龍天擁祐。

    此乃鎮國之典。

    人天大寶。

    徒衆宜各踴躍欣慶。

    時玉華寺都維那寂照。

    慶賀功畢設齋供養。

    是日請經從肅誠殿往嘉壽殿齋所講讀。

    當迎經時般若放光諸天雨花。

    并聞空中音樂非常香氣。

    既睹靈瑞倍增嘉慰。

    謂門人曰。

    經自記此方當有樂大乘者。

    國王大臣四部徒衆。

    書寫受持讀誦流布。

    皆得生天究竟解脫。

    既有此文不可緘默。

    至十一月二十日。

    令弟子窺基奉表奏聞。

    請禦制經序。

    至十二月七日。

    通事舍人馮茂宣敕垂許。

    法師翻般若後。

    自覺身力衰竭。

    知無常将至。

    謂門人曰。

    吾來玉華本緣般若。

    今經事既終。

    吾生涯亦盡。

    若無常後。

    汝等遣吾宜從儉省。

    可以蘧蒢裹送。

    仍擇山澗僻處安置。

    勿近宮寺。

    不淨之身宜須屏遠。

    門徒等聞之哀鲠各[打-丁+(改-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