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
擇善而從。
不簡真俗。
此則如來之道。
不墜于地。
弘之者衆。
何常之有。
必以心未忘于人我。
義不察于是非。
才亦扣其兩端。
猶拟質之三藏。
秋七月己巳譯經沙門慧立。
聞而慜之。
因緻書于左仆射燕國于公。
論其利害曰。
立聞諸佛之立教也。
文言奧遠旨義幽深。
等圓穹之廓寥。
類滄波之浩汗。
談真如之性相居十地而尚迷。
說小草之因緣處無生其猶昧。
況有萦纏八邪之網。
沉淪四倒之流。
而欲窺究宗因辯其同異者。
無乃妄哉。
竊見大慈恩寺翻譯法師慧基早樹。
智力夙成。
行潔圭璋。
操逾松杞。
遂能躬遊聖域。
詢禀微言。
總三藏于胸懷。
包四含于掌握。
嗣清徽于曩哲。
扇遺範于當今。
實季俗之舟航。
信缁林之龜鏡者也。
所翻聖教已三百餘軸。
中有小論。
題曰因明。
诠論難之旨歸。
序折邪之軌式。
雖未為玄門之要妙。
然亦非造次之所知也。
近聞。
尚藥呂奉禦。
以常人之資竊衆師之說。
造因明圖。
釋宗因義。
不能精悟。
好起異端。
苟覓聲譽。
妄為穿鑿。
排衆德之正說。
任我慢之偏心。
媒炫公卿之前。
嚣喧闾巷之側。
不慚顔厚。
靡倦神勞。
再曆炎涼。
情猶未已。
然奉禦于俗事少閑。
遂謂真宗可了。
何異鼷鼠見釜竈之堪陟。
乃言昆阆之非難。
蛛蝥睹棘林之易羅。
亦謂扶桑之可網。
不量涯分。
何殊此焉。
抑又聞之。
大音希聲。
大辯若讷。
所以淨名會理杜口毗城。
尼父德高。
恂恂鄉黨。
又叔度汪汪之稱。
元禮摸揩之譽。
亦未聞誇競自媒而獲搢紳之推仰也。
雲立緻書其事遂寝。
冬十月丁酉。
太常博士柳宣。
聞其事寝乃作歸敬書偈。
以檄譯經僧衆曰。
稽首諸佛願護神威當陳誠請 罔或尤譏沉晦未悟圓覺所歸 久淪愛海舟楫攸稀異執乖競 和合是依去離取有理絕過違 慢乖八正戲入百非取舍同辯 染淨混微簡金去礫琢玉裨輝 能仁普鑒凝慮研幾契誠大道 孰敢毀诽谔谔崇德唯唯浸衰 惟願留聽庶有發揮望矜悃悃 垂誨婓婓 歸敬曰。
昔能仁示現王宮。
假殁雙樹。
微言既暢。
至理亦弘。
刹土蒙攝受之恩。
懷生沾昭蘇之惠。
自佛樹西蔭覺影東臨。
漢魏寔為濫觞。
符姚盛其風彩。
自是名僧間出。
賢達連镳。
慧日長懸。
法輪恒馭。
開鑿之功。
始自騰顯。
弘闡之力。
仍資什安。
别有單開遠适羅浮。
圖澄近現趙魏。
粗言圭角。
未可縷陳。
莫不辯空有于一乘。
論苦集于四谛。
假铨明有終未離于有為。
息言明道。
方契證于凝寂。
猶執玄以求玄。
是玄非玄理因玄以忘玄。
玄或是玄。
義雖冥會幽途。
事理絕于言象。
然攝生歸寂。
終藉筌蹄。
亦既立言。
是非鋒起。
如彼戰争。
幹戈競發。
負者屏氣。
勝者先鳴。
故尚降魔制諸外道。
自非辯才無畏答難有方。
則物輩喧張。
我等恥辱。
是故專心适道。
一意總持。
建立法幢。
隻椎法鼓。
旗鼓既正。
則敵者殘摧。
法輪既轉。
能威不伏。
若使望風旗靡。
對難含膠。
而能闡弘三寶。
無有是處。
尚藥呂奉禦入空有之門。
馳正見之路。
聞持拟于昔賢。
洞微侔于往哲。
其詞辯。
其義明。
其德真。
其行著。
已沐八解之流。
又悟七覺之分。
影響成教。
若淨名之詣庵園。
聞道必求。
猶波侖之歸無竭。
意在弘宣佛教。
立破因明之疏。
若其是也。
必須然其所長。
如其非也。
理合指其所短。
今見僧徒雲集并是采石他山。
朝野俱聞。
呂君請益。
莫不側聽。
瀉瓶皆望。
蕩滌掉悔之源。
銷屏疑忿之聚。
有太史令李淳風者。
聞而進曰。
仆心懷正路。
行屬歸依。
以實慧為大覺。
玄軀無為。
是調禦法體。
然皎日麗天。
寔助上玄運用。
賢僧闡法。
實裨天師妙道。
是所信受。
是所安心。
但不敢以黃葉為金山雞成鳳。
南郭濫吹淄渑混流耳。
或有異議。
豈仆心哉。
豈仆心哉。
然鶴林已後。
歲将二千。
正法既遙。
末法初踐。
玄理郁而不彰。
覺道寖将湮落。
玄奘法師。
頭陀法界。
遠達迦維。
目擊道樹金河。
仍睹七處八會。
毗城鹫嶺。
身入彼邦。
娑羅寶階。
仍驗虛實。
至如曆覽王舍檀特恒河。
如斯等輩未易具言也。
加之西域名僧莫不面論般若。
東國疑義悉皆質之。
彼師毗尼之藏既奉持而不舍。
毗昙明義亦洞觀而為常。
蘇妒路既得之于聲明。
耨多羅亦剖斷于疑滞。
法無大小。
莫不韫之胸懷。
理無深淺。
悉能決之敏慮。
故三藏之名。
振旦之所推定。
摩诃之号。
乃羅衛之所共稱。
名實之際何可稱道。
然呂君學識該博。
義理精通。
言行樞機。
是所詳悉。
至于陀羅佛法。
禀自生知。
無礙辯才。
甯由伏習。
但以因明義隐。
所說不同。
觸象各得其形。
共器飯有異色。
呂君既已執情。
道俗企望指定。
秋霜已降。
側聽鐘鳴。
法雲既敷。
雷震希發。
但龍象蹴蹋。
非驢所堪。
猶缁
擇善而從。
不簡真俗。
此則如來之道。
不墜于地。
弘之者衆。
何常之有。
必以心未忘于人我。
義不察于是非。
才亦扣其兩端。
猶拟質之三藏。
秋七月己巳譯經沙門慧立。
聞而慜之。
因緻書于左仆射燕國于公。
論其利害曰。
立聞諸佛之立教也。
文言奧遠旨義幽深。
等圓穹之廓寥。
類滄波之浩汗。
談真如之性相居十地而尚迷。
說小草之因緣處無生其猶昧。
況有萦纏八邪之網。
沉淪四倒之流。
而欲窺究宗因辯其同異者。
無乃妄哉。
竊見大慈恩寺翻譯法師慧基早樹。
智力夙成。
行潔圭璋。
操逾松杞。
遂能躬遊聖域。
詢禀微言。
總三藏于胸懷。
包四含于掌握。
嗣清徽于曩哲。
扇遺範于當今。
實季俗之舟航。
信缁林之龜鏡者也。
所翻聖教已三百餘軸。
中有小論。
題曰因明。
诠論難之旨歸。
序折邪之軌式。
雖未為玄門之要妙。
然亦非造次之所知也。
近聞。
尚藥呂奉禦。
以常人之資竊衆師之說。
造因明圖。
釋宗因義。
不能精悟。
好起異端。
苟覓聲譽。
妄為穿鑿。
排衆德之正說。
任我慢之偏心。
媒炫公卿之前。
嚣喧闾巷之側。
不慚顔厚。
靡倦神勞。
再曆炎涼。
情猶未已。
然奉禦于俗事少閑。
遂謂真宗可了。
何異鼷鼠見釜竈之堪陟。
乃言昆阆之非難。
蛛蝥睹棘林之易羅。
亦謂扶桑之可網。
不量涯分。
何殊此焉。
抑又聞之。
大音希聲。
大辯若讷。
所以淨名會理杜口毗城。
尼父德高。
恂恂鄉黨。
又叔度汪汪之稱。
元禮摸揩之譽。
亦未聞誇競自媒而獲搢紳之推仰也。
雲立緻書其事遂寝。
冬十月丁酉。
太常博士柳宣。
聞其事寝乃作歸敬書偈。
以檄譯經僧衆曰。
稽首諸佛願護神威當陳誠請 罔或尤譏沉晦未悟圓覺所歸 久淪愛海舟楫攸稀異執乖競 和合是依去離取有理絕過違 慢乖八正戲入百非取舍同辯 染淨混微簡金去礫琢玉裨輝 能仁普鑒凝慮研幾契誠大道 孰敢毀诽谔谔崇德唯唯浸衰 惟願留聽庶有發揮望矜悃悃 垂誨婓婓 歸敬曰。
昔能仁示現王宮。
假殁雙樹。
微言既暢。
至理亦弘。
刹土蒙攝受之恩。
懷生沾昭蘇之惠。
自佛樹西蔭覺影東臨。
漢魏寔為濫觞。
符姚盛其風彩。
自是名僧間出。
賢達連镳。
慧日長懸。
法輪恒馭。
開鑿之功。
始自騰顯。
弘闡之力。
仍資什安。
别有單開遠适羅浮。
圖澄近現趙魏。
粗言圭角。
未可縷陳。
莫不辯空有于一乘。
論苦集于四谛。
假铨明有終未離于有為。
息言明道。
方契證于凝寂。
猶執玄以求玄。
是玄非玄理因玄以忘玄。
玄或是玄。
義雖冥會幽途。
事理絕于言象。
然攝生歸寂。
終藉筌蹄。
亦既立言。
是非鋒起。
如彼戰争。
幹戈競發。
負者屏氣。
勝者先鳴。
故尚降魔制諸外道。
自非辯才無畏答難有方。
則物輩喧張。
我等恥辱。
是故專心适道。
一意總持。
建立法幢。
隻椎法鼓。
旗鼓既正。
則敵者殘摧。
法輪既轉。
能威不伏。
若使望風旗靡。
對難含膠。
而能闡弘三寶。
無有是處。
尚藥呂奉禦入空有之門。
馳正見之路。
聞持拟于昔賢。
洞微侔于往哲。
其詞辯。
其義明。
其德真。
其行著。
已沐八解之流。
又悟七覺之分。
影響成教。
若淨名之詣庵園。
聞道必求。
猶波侖之歸無竭。
意在弘宣佛教。
立破因明之疏。
若其是也。
必須然其所長。
如其非也。
理合指其所短。
今見僧徒雲集并是采石他山。
朝野俱聞。
呂君請益。
莫不側聽。
瀉瓶皆望。
蕩滌掉悔之源。
銷屏疑忿之聚。
有太史令李淳風者。
聞而進曰。
仆心懷正路。
行屬歸依。
以實慧為大覺。
玄軀無為。
是調禦法體。
然皎日麗天。
寔助上玄運用。
賢僧闡法。
實裨天師妙道。
是所信受。
是所安心。
但不敢以黃葉為金山雞成鳳。
南郭濫吹淄渑混流耳。
或有異議。
豈仆心哉。
豈仆心哉。
然鶴林已後。
歲将二千。
正法既遙。
末法初踐。
玄理郁而不彰。
覺道寖将湮落。
玄奘法師。
頭陀法界。
遠達迦維。
目擊道樹金河。
仍睹七處八會。
毗城鹫嶺。
身入彼邦。
娑羅寶階。
仍驗虛實。
至如曆覽王舍檀特恒河。
如斯等輩未易具言也。
加之西域名僧莫不面論般若。
東國疑義悉皆質之。
彼師毗尼之藏既奉持而不舍。
毗昙明義亦洞觀而為常。
蘇妒路既得之于聲明。
耨多羅亦剖斷于疑滞。
法無大小。
莫不韫之胸懷。
理無深淺。
悉能決之敏慮。
故三藏之名。
振旦之所推定。
摩诃之号。
乃羅衛之所共稱。
名實之際何可稱道。
然呂君學識該博。
義理精通。
言行樞機。
是所詳悉。
至于陀羅佛法。
禀自生知。
無礙辯才。
甯由伏習。
但以因明義隐。
所說不同。
觸象各得其形。
共器飯有異色。
呂君既已執情。
道俗企望指定。
秋霜已降。
側聽鐘鳴。
法雲既敷。
雷震希發。
但龍象蹴蹋。
非驢所堪。
猶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