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八

關燈
服壺奧。

    白衣不踐。

    脫如龍種抗說無垢釋疑。

    則苾刍悉昙亦優婆能盡。

    辄附微志。

    請不為煩。

    若有滞疑。

    望咨三藏裁決。

    以所承禀。

    傳示四衆則。

    正道克昌。

    覆障永絕。

    紹隆三寶。

    其在茲乎。

    過此已往。

    非複所悉。

    弟子柳宣白。

    庚子譯經僧明璇。

    答柳博士宣。

    以還述頌言其得失曰。

     于赫大聖覺種圓明無幽不察 如響酬聲弗資延慶孰語歸誠 良導可仰寔引迷生百川邪浪 一味吞并物有取舍正匪虧盈 八邪馳銳四句争名飾非鑒是 抑重為輕照日冰散投珠水清 顯允上德體道居貞縱加譽毀 未動遺榮昂昂令哲郁郁含情 俟諸達觀定此權衡聊申悱悱 用簡英英 還述曰。

    頃于望表。

    預瞻歸敬之詞。

    覽其文煥乎何偉麗也。

    詳其緻誠哉豈不然欤。

    悲夫愛海滔天。

    邪山概日。

    封人我者。

    颠墜其何已。

    恃慢結者。

    沉淪而不窮。

    故六十二見。

    争[卄/醫]荟而自處。

    九十五道。

    競扶仗以忘歸。

    如來以本願大悲亡緣俯應。

    内圓四智。

    外顯六通。

    運十力以伏天魔。

    飛七辯而摧外道。

    竭茲愛海濟禀識于三空。

    殄彼邪山。

    驅肖形于八正。

    指因示果。

    反本還源。

    大矣哉。

    悲智妙用。

    無得而言焉。

    昔道樹登庸。

    被聲教于百億。

    堅林寝迹。

    振遺烈于三千。

    自佛日西傾餘光東照。

    周感夜明之瑞。

    漢通宵夢之征。

    騰蘭爇慧炬于前。

    澄什嗣傳燈于後。

    其于譯經弘法。

    神異濟時。

    高論降邪。

    安禅肅物。

    緝頹網者接武。

    維絕紐者肩随。

    莫不夷夏欽風幽明翼化。

    聯華靡替。

    可略而詳。

    惟今三藏法師蘊靈秀出。

    含章而體。

    一味瓶瀉以瞻五乘。

    悲去聖之逾遠憫來教之多阙。

    緬思圓義。

    許道以身。

    心口自謀。

    形影相吊。

    振衣警錫。

    讨本尋源。

    出玉關而遠遊。

    指金河而一息。

    稽疑梵宇。

    探幽洞微。

    旋化神州。

    揚真殄謬。

    遺诠阙典。

    大備茲辰。

    方等圓宗。

    彌廣前烈。

    所明勝義。

    妙絕環中之中。

    真性真空。

    極逾方外之外。

    以有取也有取喪其真。

    就無求之無求蠹其實。

    拂二邊之迹。

    忘中道之相則累遣未易洎其深重空何以臻其極要。

    矣。

    妙矣至哉大哉。

    契之于心。

    然後以之為法。

    在心為法。

    形言為教。

    法有自相共相。

    教乃遮诠表诠。

    粹旨沖宗。

    豈造次所能覼縷。

    法師凝神役智。

    詳本正末。

    緝熙玄籍。

    大啟幽關秘希聲應扣擊之大小。

    廓義海納朝宗之巨細。

    于是殊方碩德異域高僧。

    伏膺問道。

    蓄疑請益。

    固已飲河滿腹。

    莫測其淺深。

    聆音駭聽。

    孰知其遠近。

    至于因明小道。

    現比蓋微。

    斯乃指初學之方隅。

    舉立論之幖幟。

    至若靈樞秘鍵妙本成功。

    備諸奧冊非此所雲也。

    呂奉禦。

    以風神爽拔。

    早擅多能。

    器宇該通。

    夙彰博物。

    戈獵開墳之典。

    鈎深壞壁之書。

    觸類而長。

    窮諸數術。

    振風飙于辯囿。

    摛光華于翰林。

    骧首雲中。

    先鳴日下。

    五行資其筆削六位伫其高談。

    一覽太玄應問便釋。

    再尋象戲立試即成。

    實晉代茂先。

    漢朝曼倩。

    方今蔑如也。

    既而翺翔群略。

    綽有餘功。

    而敬慕大乘。

    夙敦誠信。

    比因友生戲爾。

    忽複屬想因明。

    不以師資。

    率己穿鑿。

    比決諸疏。

    指斥求非。

    諠議于朝廷形言于造次。

    考其志也。

    固已難加。

    核其知也。

    誠為可惑。

    此論以一卷成部五紙成卷。

    研機三疏向已一周。

    舉非四十。

    自無一是。

    自既無是。

    而能言是。

    疏本無非。

    而能言非。

    言非不非。

    言是不是。

    言是不是。

    是是而恒非。

    言非不非。

    非非而恒是。

    非非恒是不為是所是。

    是是恒非不為非所非。

    以茲貶失緻惑病諸。

    且據生因了因。

    執一體而亡二義。

    能了所了。

    封一名而惑二體。

    又以宗依宗體留依去體以為宗。

    喻體喻依去體留依而為喻。

    緣斯兩系妄起多疑。

    迷一極成謬生七難但以鑽窮二論師己一心。

    滞文句于上下。

    誤字音于平去。

    複以數論為聲論。

    舉生城為滅城。

    豈唯差離合之宗因。

    蓋亦違倒順之前後。

    又探鄙俚訛韶以拟梵本啭音。

    雖複廣援七種。

    而隻當彼一轉。

    然非彼七所目。

    乃是第八呼聲。

    舛雜乖訛。

    何從而至。

    又案。

    勝論立常極微數乃無窮。

    體唯極小。

    後漸和合生諸子微。

    數則倍減于常微。

    體又倍增于父母。

    迄乎終已體遍大千。

    究其所窮數唯是一。

    呂公所引易系詞雲。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萬物。

    雲此與彼。

    言異義同。

    今案。

    太極無形。

    肇生有象。

    元資一氣。

    終成萬物。

    豈得以多生一。

    而例一生多。

    引類欲顯博聞。

    義乖複何所托。

    設引大例生義似同。

    苦釋同于邪見。

    深累如何自免。

    豈得苟要時譽混正同邪。

    非身之仇。

    奚至于此。

    凡所纰紊。

    胡可勝言。

    特由率己緻斯狼狽。

    根既不正。

    枝葉自傾。

    逐誤生疑。

    随疑設難。

    曲形直影其可得乎。

    試舉二三。

    冀詳大意。

    深疪繁緒。

    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