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八

關燈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禦制寺碑文 六年夏五月庚午。

    法師以正譯之餘。

    又譯理門論。

    又先于弘福寺譯因明論。

    此二論各一卷。

    大明立破方軌現比量門。

    譯寮僧伍競造文疏。

    時譯經僧栖玄将其論示尚藥奉禦呂才。

    才遂更張衢術指其長短。

    作因明注解立破義圖。

    序曰。

     蓋聞一消一息。

    範圍天地之儀。

    大哉至哉。

    變通爻畫之紀。

    理則未弘于方外。

    事乃猶拘于域中。

    推渾元而莫知。

    窮陰陽而不測。

    豈聞象系之表。

    猶開八正之門。

    形器之先。

    更弘二智之教者也。

    故能運空有而雙照。

    冥真俗而兩夷。

    泛六度于愛河。

    駕三車于火宅。

    是知法王法力。

    超群生而自在。

    自覺覺人。

    摧衆魔而獨悟。

    業運将啟。

    乃雷震而電耀。

    化緣斯極。

    亦火滅而薪盡。

    觀其應迹。

    若有去來。

    察此真常。

    本無生住。

    但以弘濟之道。

    有緣斯應。

    天祚明德。

    無遠不臻。

    是以萌蒂疇昔神光聊見于曩時祥瑞。

    有歸淨土鹹款于茲日。

    伏惟 皇唐之有天下也。

    運金輪而臨四有。

    握璇極而撫萬方。

    耀慧日于六天。

    蒸法雲于十地。

    西越流沙。

    遂荒妙樂之域。

    東漸于海。

    掩有歡喜之都。

    振聲教于無邊。

    通車書于有頂。

    遂使百億須彌。

    既鹹頒于望祑。

    三千法界。

    亦共沐于皇風。

    故令五方印度。

    改荒服于藁街。

    十八韋陀。

    譯梵文于秘府。

    乃有三藏玄奘法師者。

    所謂當今之能仁也。

    聰慧夙成。

    該覽宏贍。

    德行純粹。

    律業翹勤。

    實三寶之棟梁。

    四衆之綱紀者也。

    每以釋教東遷為日已久。

    或恐邪正雜擾。

    水乳不分。

    若不稽實相于迦維。

    驗真文于摩竭。

    何以成決定之藏。

    為畢竟之宗者乎。

    幸逢二儀交泰四海無塵。

    遂得拂衣玄漠。

    振錫蔥嶺。

    不由味于[葋-月+酉]醬。

    直路夷通。

    豈藉佩于杜衡遙途近易。

    于是窮河源于西域。

    涉恒水于東維。

    采貝葉于鹫山。

    窺金文于鶴樹。

    所曆諸國。

    百有餘都。

    所獲經論。

    向七百部。

    并傳以藩驲聿歸上京。

    因得面奉聖顔對揚宗極。

    此因明論者。

    即是三藏所獲梵本之内之一部也。

    理則包括于三乘。

    事乃牢籠于百法。

    研機空有之際。

    發揮内外之宗。

    雖詞約而理弘。

    實文微而義顯。

    學之者。

    當生不能窺其奧。

    遊之者。

    數載未足測其源。

    以其衆妙之門。

    是以先事翻譯。

    其有神泰法師靖邁法師明覺法師等。

    并以神機昭晢。

    志業兼該。

    博習群經。

    多所通悟。

    皆蒙别 敕。

    追赴法筵。

    遂得函丈請益。

    執卷承旨。

    三藏既善宣法要。

    妙盡幽深。

    泰法師等。

    是以各錄所聞。

    為之義疏。

    诠表既定。

    方拟流通。

    無緣之徒。

    多未聞見。

    複有栖玄法師者。

    乃是才之幼少之舊也。

    昔栖遁于嵩嶽。

    嘗抂步于山門。

    既筮仕于上京。

    猶曲眷于窮巷。

    自蒙修攝三十餘年。

    切思之誠。

    二難俱盡。

    然法師節操精潔。

    戒行冰霜。

    學既照達于一乘。

    身非乃拘局于十誦。

    才既睹其清苦。

    時以開遮拆之。

    但以内外不同行已各異。

    言戲之間。

    是非鋒起。

    師乃從容謂才曰。

    檀越複研味于六經。

    探赜于百氏。

    推陰陽之愆伏。

    察律呂之忽微。

    又聞生平未見太玄。

    诏問須臾即解。

    由來不窺象戲。

    試造旬日複成。

    以此有限之心。

    逢事即欲穿鑿。

    但以佛法玄妙量。

    謂未與彼同。

    雖複強學推尋。

    恐非措心之所。

    何因今将内論翻用見譏者乎。

    法師後逢因明創行義趣幽隐。

    是以先寫一通。

    故将見遺。

    仍附書雲。

    此論極難深究玄妙。

    比有聰明博識聽之多不能解。

    今若複能通之。

    可謂内外俱悉矣。

    其論既近至中夏。

    才實未之前聞恥于被試。

    不知複為。

    強加披閱。

    于是依極成而探深義。

    憑比量而求微旨。

    反覆再三。

    薄識宗趣。

    後複借得諸法師等三家義疏。

    更加究習。

    然以諸法師等。

    雖複序緻泉富文理會通。

    既以執見參差。

    所說自相矛楯。

    義既同禀三藏。

    豈合更開二門。

    但由釁發蕭牆。

    故容外侮窺測。

    然佛以一音演說。

    亦許随類各解。

    何必獨簡白衣。

    不為衆生之例。

    才以公務之餘辄為斯注。

    至于三法師等所說善者。

    因而成之。

    其有疑者。

    立而破之。

    分為上中下三卷。

    号曰立破注解。

    其間墨書者。

    即是論之本文。

    其朱書注者。

    以存師等舊說。

    其下墨書注者。

    是才今之新撰。

    用決師等前義。

    凡有四十餘條。

    自郐已下猶未具錄。

    至于文理隐伏稍難見者。

    仍畫為義圖。

    共相比挍。

    仍更别撰一方丈圖。

    獨存才之近注論。

    既外無人解。

    無處道聽途說。

    若言生而知之。

    固非才之望也。

    然以學無再請。

    尚曰傳燈。

    聞一知十。

    方稱殆庶。

    況乎生平不見。

    率爾辄事含毫。

    今既不由師資。

    注解能無纰紊。

    竊聞雪山夜叉說生滅法。

    丘井野獸歎未曾有。

    苟令所言合理。

    尚得天仙歸敬。

    才之所注。

    庶幾于茲。

    法師等若能忘狐鬼之微陋。

    思句味之可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