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制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二十二年夏六月 天皇大帝居春宮奉睹 聖文。
又制述聖記。
其詞曰。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
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躅也。
綜括宏遠。
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
聖慈所被。
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
緣無惡而不剪。
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局。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
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
曆遂古而鎮常。
赴感應身。
經塵劫而不朽。
晨鐘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轉雙輪于鹿苑。
排空寶蓋。
接翔雲而共飛。
莊野春林。
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萬國。
恩加朽骨。
石室歸貝葉之文。
澤及昆蟲。
金匮流梵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
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竊以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
智地玄奧。
感懇誠而遂顯。
豈謂重昏之夜。
燭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
同會于海。
萬區分義。
總成乎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
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
立志夷簡。
神清龆龀之年。
體拔浮華之世。
凝情定室。
匿迹幽岩。
遷息三禅。
巡遊十地。
超六塵之境。
獨步迦維。
會一乘之旨。
随機化物。
以中華之無質。
尋印度之真文。
遠涉恒河。
終期滿字。
頻登雪嶺。
更獲半珠。
問道往還。
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
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 敕。
于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
洗塵勞而不竭。
傳智燈之長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
何以顯揚斯旨。
所謂法性常住。
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儀之固。
伏見 禦制衆經論序。
照古騰今。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辄以輕塵足嶽。
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
以為斯記。
法師進啟謝曰。
玄奘聞。
七耀摛光。
憑高天而散景。
九河灑潤。
因厚地而通流。
是知。
相資之美。
處物既然。
演法依人。
理在無惑。
伏惟 皇太子殿下。
發揮 睿藻。
再述 天文。
贊美大乘。
莊嚴實相。
珠回玉轉。
霞爛錦舒。
将日月而聯華。
與鹹韶而合韻。
玄奘輕生多幸沐浴殊私不任銘佩。
奉啟陳謝。
時降 令書曰。
治素無才學。
性不聰敏。
内典諸文殊未觀覽。
所作序記。
鄙拙尤繁。
忽得來書。
褒揚贊述。
撫躬自省。
慚悚交并。
勞師等遠臻。
深以為愧。
釋彥悰箋述曰。
自二 聖序文出後。
王公百辟。
法俗黎庶。
手舞足蹈。
歡詠德音。
内外揄揚。
未浃辰而周六合。
慈雲再蔭。
慧日重明。
歸依之徒。
波回霧委。
所謂上之化下。
猶風靡草。
其斯之謂乎。
如來所以法付國王。
良為此也。
時弘福寺寺主圓定。
及京城僧等。
請镌二序文于金石。
藏之寺宇 帝可之。
後寺僧懷仁等。
乃鸠集晉右軍将軍王羲之書。
勒于碑石焉。
庚辰。
皇太子以文德聖皇後早棄萬方。
思報昊天。
追崇福業。
使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輔宣令曰。
寡人不造。
咎譴所鐘。
年在未識慈顔棄背。
終身之憂。
貫心滋甚。
風樹之切。
刻骨冥深。
每以龍忌在辰。
歲時興感。
空懷陟屺之望。
益疚寒泉之心。
既而笙歌遂遠瞻奉無逮。
徒思昊天之報。
罔寄烏鳥之情。
竊以覺道洪慈。
寔資冥福。
冀申孺慕。
是用歸依。
宜令所司。
于京城内舊廢寺。
妙選一所。
奉為文德聖皇後。
即營僧寺。
寺成之日。
當别度僧。
仍令挾帶林泉。
務盡形勝。
仰規忉利之果。
副此罔極之懷。
于是有司詳擇勝地。
遂于宮城南晉昌裡面曲池。
依淨覺故伽藍而營建焉。
瞻星揆地。
像天阙仿給園。
窮班倕巧藝。
盡衡霍良木。
文石梓桂櫲樟栟榈充其材。
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備其飾。
而重樓複殿雲閣洞房。
凡十餘院。
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
床褥器物備皆盈滿。
文武聖皇帝。
又讀法師所進菩薩藏經美之。
因 敕春宮作其經後序。
其詞曰。
蓋聞。
羲皇至[(廠-一)*臣*責]。
精粹止于龜文。
軒後通幽。
雅奧窮于鳥篆。
考丹書而索隐。
殊昧實際之源。
征綠錯以研幾。
蓋非常樂之道。
猶且事光圖史。
振薰風于八埏。
德洽生靈。
激波瀾于萬代。
伏惟
又制述聖記。
其詞曰。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
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躅也。
綜括宏遠。
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
聖慈所被。
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
緣無惡而不剪。
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局。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
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
曆遂古而鎮常。
赴感應身。
經塵劫而不朽。
晨鐘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轉雙輪于鹿苑。
排空寶蓋。
接翔雲而共飛。
莊野春林。
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萬國。
恩加朽骨。
石室歸貝葉之文。
澤及昆蟲。
金匮流梵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
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竊以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
智地玄奧。
感懇誠而遂顯。
豈謂重昏之夜。
燭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
同會于海。
萬區分義。
總成乎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
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
立志夷簡。
神清龆龀之年。
體拔浮華之世。
凝情定室。
匿迹幽岩。
遷息三禅。
巡遊十地。
超六塵之境。
獨步迦維。
會一乘之旨。
随機化物。
以中華之無質。
尋印度之真文。
遠涉恒河。
終期滿字。
頻登雪嶺。
更獲半珠。
問道往還。
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
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 敕。
于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
洗塵勞而不竭。
傳智燈之長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
何以顯揚斯旨。
所謂法性常住。
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儀之固。
伏見 禦制衆經論序。
照古騰今。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辄以輕塵足嶽。
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
以為斯記。
法師進啟謝曰。
玄奘聞。
七耀摛光。
憑高天而散景。
九河灑潤。
因厚地而通流。
是知。
相資之美。
處物既然。
演法依人。
理在無惑。
伏惟 皇太子殿下。
發揮 睿藻。
再述 天文。
贊美大乘。
莊嚴實相。
珠回玉轉。
霞爛錦舒。
将日月而聯華。
與鹹韶而合韻。
玄奘輕生多幸沐浴殊私不任銘佩。
奉啟陳謝。
時降 令書曰。
治素無才學。
性不聰敏。
内典諸文殊未觀覽。
所作序記。
鄙拙尤繁。
忽得來書。
褒揚贊述。
撫躬自省。
慚悚交并。
勞師等遠臻。
深以為愧。
釋彥悰箋述曰。
自二 聖序文出後。
王公百辟。
法俗黎庶。
手舞足蹈。
歡詠德音。
内外揄揚。
未浃辰而周六合。
慈雲再蔭。
慧日重明。
歸依之徒。
波回霧委。
所謂上之化下。
猶風靡草。
其斯之謂乎。
如來所以法付國王。
良為此也。
時弘福寺寺主圓定。
及京城僧等。
請镌二序文于金石。
藏之寺宇 帝可之。
後寺僧懷仁等。
乃鸠集晉右軍将軍王羲之書。
勒于碑石焉。
庚辰。
皇太子以文德聖皇後早棄萬方。
思報昊天。
追崇福業。
使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輔宣令曰。
寡人不造。
咎譴所鐘。
年在未識慈顔棄背。
終身之憂。
貫心滋甚。
風樹之切。
刻骨冥深。
每以龍忌在辰。
歲時興感。
空懷陟屺之望。
益疚寒泉之心。
既而笙歌遂遠瞻奉無逮。
徒思昊天之報。
罔寄烏鳥之情。
竊以覺道洪慈。
寔資冥福。
冀申孺慕。
是用歸依。
宜令所司。
于京城内舊廢寺。
妙選一所。
奉為文德聖皇後。
即營僧寺。
寺成之日。
當别度僧。
仍令挾帶林泉。
務盡形勝。
仰規忉利之果。
副此罔極之懷。
于是有司詳擇勝地。
遂于宮城南晉昌裡面曲池。
依淨覺故伽藍而營建焉。
瞻星揆地。
像天阙仿給園。
窮班倕巧藝。
盡衡霍良木。
文石梓桂櫲樟栟榈充其材。
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備其飾。
而重樓複殿雲閣洞房。
凡十餘院。
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
床褥器物備皆盈滿。
文武聖皇帝。
又讀法師所進菩薩藏經美之。
因 敕春宮作其經後序。
其詞曰。
蓋聞。
羲皇至[(廠-一)*臣*責]。
精粹止于龜文。
軒後通幽。
雅奧窮于鳥篆。
考丹書而索隐。
殊昧實際之源。
征綠錯以研幾。
蓋非常樂之道。
猶且事光圖史。
振薰風于八埏。
德洽生靈。
激波瀾于萬代。
伏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