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王又為七日大施。
施訖。
法師辭發。
東北行一逾繕那。
又至瞿盧薩謗城與王别北行。
王遣一大臣将百餘人送法師度雪山。
負刍草糧食資給。
行七日至大山頂。
其山疊嶂危峰參差多狀。
或平或聳勢非一儀。
登陟艱辛難為備叙。
自是不得乘馬策杖而前。
複經七日至一高嶺。
嶺下有村可百餘家養羊畜。
羊大如驢。
其日宿于此村。
至夜半發仍令村人乘山駝引路。
其地多雪澗淩溪。
若不憑鄉人引導交恐淪墜。
至明晝日方渡陵險。
時唯七僧并雇人等有二十餘。
象一頭騾十頭馬四匹。
明日到嶺底尋槃道複登一嶺。
望之如雪。
及至皆白石也。
此嶺最高。
雖雲結雪飛莫至其表。
是日将昏方到山頂。
而寒風凄凜。
徒侶之中無能正立者。
又山無卉木。
唯積石攢峰。
岌岌然如林筍矣。
其處既山高風急。
鳥将度者皆不得飛。
自嶺南嶺北各行數百步外。
方得舒其六翮矣。
尋贍部洲中嶺嶽之高亦無過此者。
法師從西北下數裡有少平地。
施帳宿旦而進。
經五六日下山至安怛羅縛婆國。
即睹貨羅之故地。
伽藍三所僧徒數十。
習大衆部法。
有一窣堵波。
無憂王建也。
法師停五日。
西北下山行四百餘裡至闊悉多國。
亦睹貨羅之故地。
從此西北複山行三百餘裡至活國。
居縛刍河側。
即睹貨羅東界。
都城在河南岸。
因見葉護可汗孫王睹貨羅自稱葉護。
至衙停一月。
葉護遣衛送。
共商侶東行二日至瞢健國。
其傍又有阿利尼國。
曷邏胡國。
訖栗瑟摩國。
缽利曷國。
皆睹貨羅故地也。
自瞢健複東行入山三百餘裡至呬摩怛羅國。
亦睹貨羅故地。
風俗大同突厥。
而尤異者婦人首冠木角高三尺餘。
前有兩岐表夫父母。
上岐表父下岐表母。
随先喪亡除去一岐。
若舅姑俱殁則舉冠全棄。
自此複東行二百餘裡至缽創那國。
亦睹貨羅故地也。
為寒雪停月餘日。
從此又東南山行二百餘裡至淫薄健國。
又東南履危蹑險。
行三百餘裡至屈(居勿反)浪拏國。
從此又東北山行五百餘裡至達摩悉鐵帝國(亦名護密也)。
國在兩山間臨縛刍河。
出善馬形小而健。
俗無禮義性暴形陋。
眼多碧綠異于諸國。
伽藍十餘所。
昏馱多城國之都也。
中有伽藍。
此國先王所立。
伽藍中石佛像上有金銅圓蓋。
雜寶裝瑩。
自然住空當于佛頂。
人有禮旋蓋亦随轉。
人停蓋止。
莫測其靈(寺立因緣廣如别傳)。
從此國大山北至戶棄尼國。
又越達摩悉鐵帝國至商彌國。
從此複東山行七百餘裡至波[繼-糸+言]羅川。
川東西千餘裡。
南北百餘裡。
在兩雪山間。
又當蔥嶺之中。
風雪飄飛春夏不止。
以其寒冽卉木稀少稼穑不滋。
境域蕭條無複人迹。
川中有大龍池。
東西三百裡南北五十餘裡。
處贍部洲中地勢高隆瞻之[漭-廾+卉][漭-廾+卉]目所不能極。
水族之類千品萬種。
喧聲交聒。
若百工之肆焉。
複有諸鳥。
形高丈餘。
鳥卵如甕。
舊稱條支巨[穀-禾+卵]。
或當此也。
池西分出一河。
西至達摩悉鐵帝國東界與縛刍河合。
而西流赴海。
以右諸水亦皆同會池。
東分一大河。
東至佉沙國西界與徙多河合。
而東流赴海。
以左諸水亦并同會。
川南山外有缽露羅國。
多金銀。
金色如火。
又此池南北與阿耨池相當。
從此川東出。
登危履雪行五百餘裡至朅槃陀國。
城依峻嶺北背從多河。
其河東入鹽澤。
潛流地下出積石山。
為此國河源也。
又其王聰慧。
建國相承多曆年所。
自雲。
本是脂那提婆瞿怛羅(唐言漢日天種)王故宮有故尊者童壽論師伽藍。
尊者怛叉始羅國人也。
神晤英秀。
日誦三萬二千言。
兼書亦爾。
遊戲衆法雅閑著述。
凡制論數十部。
并盛宣行。
即經部本師也。
是時東有馬鳴。
南有提婆。
西有龍猛。
北有童壽。
号為四日。
能照有情之惑。
童壽聲譽既高。
故先王躬伐其國。
迎而供養。
城東南三百餘裡至大石壁。
有二石室。
各一羅漢于中入滅盡定。
端居不動視若羸人。
而竟無傾朽。
已經七百餘歲矣。
法師在其國。
停二十餘日。
複東北行五日逢群賊。
商侶驚怖登山。
象被逐溺水死。
賊過後與商人漸進東下。
冒寒履險。
行八百餘裡出蔥嶺至烏铩國。
城西二百裡有大山。
峰[山/口/咢]甚峻。
上有窣堵波聞之舊說曰。
數百年前因雷震山崩。
中有苾刍身量枯偉冥目而坐鬓發參參垂覆肩面。
有樵者見而白王。
王躬觀禮。
士庶傳聞遠近同集。
鹹申供養。
積花成[卄/積]。
王曰。
此何人也。
有苾刍對曰。
此出家羅漢入滅盡定者。
歲月滋淹故發長耳。
王曰。
若何警寤令其起也。
對曰。
段食之身出定便壞。
宜先以酥乳灌灑使潤沾腠理。
然後擊揵槌感而悟之。
或可起也。
王曰。
善哉。
遂依僧語灌乳擊槌。
羅漢舉目而視曰。
時輩何人形被法服。
對曰。
我輩苾刍也。
彼曰。
我師迦葉波如來今何所在。
對曰。
久入涅槃。
聞之愀然。
重曰。
釋迦文佛成無上等覺未。
答曰。
已成利物斯問亦從寂滅。
聞已低眉良久。
以手舉發。
起升虛空作大神變。
化火焚身遺骸堕地。
王與大衆收骨起窣堵波。
即此塔也。
從此北行五百餘裡至佉沙國(舊曰疏勒乃稱其城号也。
正音宣雲室利訖栗利多底也。
疏勒之言尚。
訛也)。
從此東南行五百餘裡。
渡徙多河。
逾大嶺至斫句迦國(舊曰沮渠)。
國南有大山。
山多龛室。
印度證果人。
多運神通就之栖止。
因入寂滅者衆矣。
今猶有三羅漢住岩穴入滅心定。
鬓發漸長。
諸僧時往為剃。
又此國多大乘經典。
十萬頌為部者。
凡有數十。
從此東行八百餘裡至瞿薩旦那國(唐曰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
俗謂渙那國。
兇奴謂之于遁。
諸胡謂之壑旦。
印度謂之屈丹。
舊曰于阗。
訛也)。
沙碛太半宜谷豐果。
出[毯-炎+瞿]毹細氈[疊*毛
施訖。
法師辭發。
東北行一逾繕那。
又至瞿盧薩謗城與王别北行。
王遣一大臣将百餘人送法師度雪山。
負刍草糧食資給。
行七日至大山頂。
其山疊嶂危峰參差多狀。
或平或聳勢非一儀。
登陟艱辛難為備叙。
自是不得乘馬策杖而前。
複經七日至一高嶺。
嶺下有村可百餘家養羊畜。
羊大如驢。
其日宿于此村。
至夜半發仍令村人乘山駝引路。
其地多雪澗淩溪。
若不憑鄉人引導交恐淪墜。
至明晝日方渡陵險。
時唯七僧并雇人等有二十餘。
象一頭騾十頭馬四匹。
明日到嶺底尋槃道複登一嶺。
望之如雪。
及至皆白石也。
此嶺最高。
雖雲結雪飛莫至其表。
是日将昏方到山頂。
而寒風凄凜。
徒侶之中無能正立者。
又山無卉木。
唯積石攢峰。
岌岌然如林筍矣。
其處既山高風急。
鳥将度者皆不得飛。
自嶺南嶺北各行數百步外。
方得舒其六翮矣。
尋贍部洲中嶺嶽之高亦無過此者。
法師從西北下數裡有少平地。
施帳宿旦而進。
經五六日下山至安怛羅縛婆國。
即睹貨羅之故地。
伽藍三所僧徒數十。
習大衆部法。
有一窣堵波。
無憂王建也。
法師停五日。
西北下山行四百餘裡至闊悉多國。
亦睹貨羅之故地。
從此西北複山行三百餘裡至活國。
居縛刍河側。
即睹貨羅東界。
都城在河南岸。
因見葉護可汗孫王睹貨羅自稱葉護。
至衙停一月。
葉護遣衛送。
共商侶東行二日至瞢健國。
其傍又有阿利尼國。
曷邏胡國。
訖栗瑟摩國。
缽利曷國。
皆睹貨羅故地也。
自瞢健複東行入山三百餘裡至呬摩怛羅國。
亦睹貨羅故地。
風俗大同突厥。
而尤異者婦人首冠木角高三尺餘。
前有兩岐表夫父母。
上岐表父下岐表母。
随先喪亡除去一岐。
若舅姑俱殁則舉冠全棄。
自此複東行二百餘裡至缽創那國。
亦睹貨羅故地也。
為寒雪停月餘日。
從此又東南山行二百餘裡至淫薄健國。
又東南履危蹑險。
行三百餘裡至屈(居勿反)浪拏國。
從此又東北山行五百餘裡至達摩悉鐵帝國(亦名護密也)。
國在兩山間臨縛刍河。
出善馬形小而健。
俗無禮義性暴形陋。
眼多碧綠異于諸國。
伽藍十餘所。
昏馱多城國之都也。
中有伽藍。
此國先王所立。
伽藍中石佛像上有金銅圓蓋。
雜寶裝瑩。
自然住空當于佛頂。
人有禮旋蓋亦随轉。
人停蓋止。
莫測其靈(寺立因緣廣如别傳)。
從此國大山北至戶棄尼國。
又越達摩悉鐵帝國至商彌國。
從此複東山行七百餘裡至波[繼-糸+言]羅川。
川東西千餘裡。
南北百餘裡。
在兩雪山間。
又當蔥嶺之中。
風雪飄飛春夏不止。
以其寒冽卉木稀少稼穑不滋。
境域蕭條無複人迹。
川中有大龍池。
東西三百裡南北五十餘裡。
處贍部洲中地勢高隆瞻之[漭-廾+卉][漭-廾+卉]目所不能極。
水族之類千品萬種。
喧聲交聒。
若百工之肆焉。
複有諸鳥。
形高丈餘。
鳥卵如甕。
舊稱條支巨[穀-禾+卵]。
或當此也。
池西分出一河。
西至達摩悉鐵帝國東界與縛刍河合。
而西流赴海。
以右諸水亦皆同會池。
東分一大河。
東至佉沙國西界與徙多河合。
而東流赴海。
以左諸水亦并同會。
川南山外有缽露羅國。
多金銀。
金色如火。
又此池南北與阿耨池相當。
從此川東出。
登危履雪行五百餘裡至朅槃陀國。
城依峻嶺北背從多河。
其河東入鹽澤。
潛流地下出積石山。
為此國河源也。
又其王聰慧。
建國相承多曆年所。
自雲。
本是脂那提婆瞿怛羅(唐言漢日天種)王故宮有故尊者童壽論師伽藍。
尊者怛叉始羅國人也。
神晤英秀。
日誦三萬二千言。
兼書亦爾。
遊戲衆法雅閑著述。
凡制論數十部。
并盛宣行。
即經部本師也。
是時東有馬鳴。
南有提婆。
西有龍猛。
北有童壽。
号為四日。
能照有情之惑。
童壽聲譽既高。
故先王躬伐其國。
迎而供養。
城東南三百餘裡至大石壁。
有二石室。
各一羅漢于中入滅盡定。
端居不動視若羸人。
而竟無傾朽。
已經七百餘歲矣。
法師在其國。
停二十餘日。
複東北行五日逢群賊。
商侶驚怖登山。
象被逐溺水死。
賊過後與商人漸進東下。
冒寒履險。
行八百餘裡出蔥嶺至烏铩國。
城西二百裡有大山。
峰[山/口/咢]甚峻。
上有窣堵波聞之舊說曰。
數百年前因雷震山崩。
中有苾刍身量枯偉冥目而坐鬓發參參垂覆肩面。
有樵者見而白王。
王躬觀禮。
士庶傳聞遠近同集。
鹹申供養。
積花成[卄/積]。
王曰。
此何人也。
有苾刍對曰。
此出家羅漢入滅盡定者。
歲月滋淹故發長耳。
王曰。
若何警寤令其起也。
對曰。
段食之身出定便壞。
宜先以酥乳灌灑使潤沾腠理。
然後擊揵槌感而悟之。
或可起也。
王曰。
善哉。
遂依僧語灌乳擊槌。
羅漢舉目而視曰。
時輩何人形被法服。
對曰。
我輩苾刍也。
彼曰。
我師迦葉波如來今何所在。
對曰。
久入涅槃。
聞之愀然。
重曰。
釋迦文佛成無上等覺未。
答曰。
已成利物斯問亦從寂滅。
聞已低眉良久。
以手舉發。
起升虛空作大神變。
化火焚身遺骸堕地。
王與大衆收骨起窣堵波。
即此塔也。
從此北行五百餘裡至佉沙國(舊曰疏勒乃稱其城号也。
正音宣雲室利訖栗利多底也。
疏勒之言尚。
訛也)。
從此東南行五百餘裡。
渡徙多河。
逾大嶺至斫句迦國(舊曰沮渠)。
國南有大山。
山多龛室。
印度證果人。
多運神通就之栖止。
因入寂滅者衆矣。
今猶有三羅漢住岩穴入滅心定。
鬓發漸長。
諸僧時往為剃。
又此國多大乘經典。
十萬頌為部者。
凡有數十。
從此東行八百餘裡至瞿薩旦那國(唐曰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
俗謂渙那國。
兇奴謂之于遁。
諸胡謂之壑旦。
印度謂之屈丹。
舊曰于阗。
訛也)。
沙碛太半宜谷豐果。
出[毯-炎+瞿]毹細氈[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