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

關燈
其本。

    王尚不吝珍财。

    玄奘豈可辭少停住。

    請随王去。

    王甚喜。

    至二十一日發引向缽羅耶伽國就大施場。

    殑伽河在北。

    閻牟那河在南。

    俱從西北東流至此國而會。

    其二河合處西有大墠。

    周圍十四五裡。

    平坦如鏡。

    自昔諸王皆就其地行施。

    因号施場焉。

    相傳雲。

    若于此地施一錢勝餘處施百千錢。

    由是古來共重。

    王敕于墠上建施場。

    豎蘆為籬。

    面各千步。

    中作草堂數十間安貯衆寶。

    皆金銀真珠紅頗梨寶帝青珠大青珠等。

    其傍又作長舍數百間。

    貯憍奢耶衣斑[疊*毛]衣金銀錢等。

    籬外别作造食處。

    于寶庫前更造長屋百餘行。

    似此京邑肆行。

    一一長屋可坐千餘人。

    先是王敕告五印度沙門外道尼幹貧窮孤獨。

    集施場受施。

    亦有因法師曲女城會不歸便往施所者。

    十八國王亦便逐王行。

    比至會場道俗到者五十餘萬人。

    戒日王營殑伽河北岸。

    南印度王杜魯婆跋吒營合河西。

    鸠摩羅王營閻牟那河南花林側。

    諸受施人營跋吒王西。

    辰旦其戒日王與鸠摩羅王乘船軍。

    跋吒王從象軍。

    各整儀衛集會場所。

    十八國諸王以次陪列。

    初一日于施場草殿内安佛像。

    布施上寶上衣及美馔。

    作樂散花至日晚歸營。

    第二日安日天像。

    施寶及衣半于初日。

    第三日安自在天像。

    施如日天。

    第四日施僧僧萬餘人百行俱坐。

    人施金錢百文珠一枚[疊*毛]衣一具及飲食香花。

    供養訖而出。

    第五番施婆羅門。

    二十餘日方遍。

    第六番施外道。

    十日方遍。

    第七番遍施遠方求者十日方遍。

    第八番施諸貧窮孤獨者。

    一月方遍。

    至是五年所積府庫俱盡。

    唯留象馬兵器拟征暴亂守護宗廟。

    自餘寶貨及在身衣服璎珞耳珰臂钏寶鬘頸珠髻中明珠總施無複孑遺。

    一切盡已從其妹索粗弊衣著。

    禮十方佛踴躍歡喜。

    合掌言曰。

    某比來積集财寶。

    常懼不入堅牢之藏。

    今得貯福田中。

    可謂入藏矣。

    願某生生常具财法等施衆生。

    成十自在滿二莊嚴。

    會訖諸王各持諸寶錢物。

    于諸衆邊贖王所施璎珞髻珠禦服等。

    還将獻王。

    經數日王衣服及上寶等服用如故。

    法師辭欲歸。

    王曰。

    弟子方欲共法師闡揚遺法。

    何遽即歸。

    如是留連複十餘日。

    鸠摩羅王殷勤亦如是。

    謂法師曰。

    師能住弟子處受供養者。

    當為師造一百寺。

    法師見諸王意不解。

    乃告以苦言曰。

    支那國去此遐遠。

    晚聞佛法。

    雖沾梗概不能委具。

    為此故來訪殊異耳。

    今果願者。

    皆由本土諸賢思渴誠深之所緻也。

    以是不敢須臾而忘。

    經言。

    障人法者當代代無眼。

    若留玄奘則令彼無量行人失知法之利。

    無眼之報甯不懼哉。

    王曰。

    弟子慕重師德願常瞻奉。

    既損他人之益。

    實懼于懷。

    任師去住。

    雖然不知師欲從何道而歸。

    師取南海去者。

    當發使相送。

    法師報曰。

    玄奘從支那來。

    至國西界。

    有國名高昌。

    其王明睿樂法。

    見玄奘來此訪道。

    深生随喜資給豐厚。

    願法師還日相過。

    情不能違。

    今者還須北路而去。

    王曰。

    師須幾許資糧。

    法師報無所須。

    王曰。

    何得爾。

    于是命施金錢等物。

    鸠摩羅王亦施衆珍。

    法師并皆不納。

    唯受鸠摩羅王曷刺厘帔(即粗毛下細者于作)。

    拟在塗防雨。

    于是告别王及諸衆相餞數十裡而歸。

    将分之際嗚噎各不能已。

    法師以經像等附北印度王烏地多軍鞍乘漸進。

    後戒日王更附烏地王大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一萬。

    供法師行費。

    别三日王更與鸠摩羅王跋吒王等。

    各将輕騎數百複來送别。

    其殷勤如是。

    仍遣達官四人名摩诃怛羅(類此散官也)王以素[疊*毛]作書紅泥封印。

    使達官奉書送法師。

    所經諸國令發乘遞送。

    終至漢境。

    自發缽羅耶伽國。

    西南大林野中行七日到憍賞彌國。

    城南劬師羅長者施佛園處。

    禮聖迹訖。

    複與烏地多王西北行一月餘日曆數國。

    重禮天梯聖迹。

    複西北行三逾繕那至毗羅那拏國都城。

    停兩月日。

    逢師子光師子月同學二人。

    講俱舍攝論唯識論等。

    皆來迎接甚歡法師至。

    又開瑜伽決擇及對法論等。

    兩月訖辭歸。

    複西北行一月餘日經數國至阇蘭達國。

    即北印度王都。

    複停一月。

    烏地王遣人引送。

    西行二十餘日至僧诃補羅國。

    時有百餘僧。

    皆北人。

    赍經像等。

    依法師而還。

    如此複二十餘日山澗中行。

    其處多賊。

    法師恐相劫掠。

    常遣一僧預前行。

    若逢賊時教說。

    遠來求法。

    今所赍持并經像舍利。

    願檀越擁護無起異心。

    法師率徒侶後進。

    時亦屢逢然卒無害。

    如是二十餘日行至呾叉屍羅國。

    重禮月光王舍千頭處。

    國東北五十逾繕那。

    即迦濕彌羅國。

    其王遣使迎請法師。

    為象行辎重不果去。

    停七日。

    又西北行三日至信度大河。

    河廣五六裡。

    經像及同侶人并坐船而進。

    法師乘象涉渡。

    時遣一人在船看守經及印度諸異花種。

    将至中流忽然風波亂起。

    搖動船舫數将覆沒。

    守經者惶懼堕水。

    衆人共救得出。

    遂失五十夾經本及花果種等。

    自餘僅得保全。

    時迦畢試王先在烏铎迦漢茶城。

    聞法師至躬到河側奉迎。

    問曰。

    承師河中失經。

    師不将印度花果種來。

    答曰将來。

    王曰。

    鼓浪傾船事由于此。

    自昔以來欲将花種渡者并然。

    因共法師還城寄一寺。

    停五十餘日。

    為失經本。

    更遣人往鳥長(去聲)那國抄寫迦葉臂耶部三藏。

    迦濕彌王聞法師漸近。

    亦忘遠躬來參拜。

    累日方歸。

    法師與迦畢試王相随。

    西北行一月餘日至藍波國境。

    王遣太子先去。

    敕都人及衆僧。

    裝辦幢幡出城迎候。

    王與法師漸發。

    比至。

    道俗數千人。

    幢幡甚盛。

    衆見法師歡喜禮拜訖。

    前後圍繞贊詠而進。

    至都停一大乘寺。

    時王亦為七十五日無遮大施。

    自此複正南行十五日往伐刺拏國禮聖迹。

    又西北往阿薄健國。

    又西北往漕矩吒國。

    又北行五百餘裡至佛栗氏薩傥那國。

    從此東出至迦畢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