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工績絕細。
又土多白玉瑿玉。
氣序和調。
俗知禮義尚學好音韻風儀詳整異諸胡俗。
文字遠遵印度。
微有改耳。
重佛法。
伽藍百所。
僧五千餘人。
多學大乘。
其王雄智勇武尊愛有德。
自雲。
毗沙門天之胤也。
王之先祖即無憂王之太子。
在怛叉始羅國。
後被譴出雪山北。
養牧逐水草至此建都。
久而無子。
因禱毗沙門天廟。
廟神額上剖出一男。
複于廟前地生奇味。
甘香如乳。
取而養子。
遂至成長。
王崩後嗣立。
威德遐被力并諸國。
今王即其後也。
先祖本因地乳資成。
故于阗正音稱地乳國焉。
法師入其境至勃伽夷城。
城中有坐佛像。
高七尺餘。
首戴寶冠威顔圓滿。
聞諸舊說。
像本在迦濕彌羅國。
請來到此。
昔有羅漢。
有一沙彌身嬰疹疾。
臨将舍壽索酢米餅。
師以天眼觀見瞿薩旦那有潛運神足。
乞而與之。
沙彌食已歡喜樂生其國。
願力無違命終即生王家。
嗣立之後才略骁雄志思吞攝。
乃逾雪山伐其舊國。
時迦濕彌王亦簡将練兵欲事攘拒。
羅漢曰。
不勞舉刃。
我自遣之。
即往瞿薩旦那王所。
為說頂生貪暴之失。
及示先身沙彌衣服。
王見已得宿命智。
深生愧恧。
與迦濕彌王結好而罷。
仍迎先所供像。
随軍還國。
像至此城住而不進。
王與衆軍盡力移轉。
卒不能動。
即于像上營構精廬。
招延僧侶舍所愛冠莊嚴佛頂。
其冠見在。
極多貴寶。
睹者歎焉。
法師停七日。
于阗王聞法師到其境。
躬來迎谒。
後日發引王先還都。
留兒侍奉行。
二日王又遣達官來迎。
離城四十裡宿。
明日王與道俗。
将音樂香花接于路左。
既至延入城安置于小乘薩婆多寺。
王城南十餘裡有大伽藍。
此國先王為毗盧折那(唐言遍照)阿羅漢造也。
昔此國法教未沾。
而羅漢自迦濕彌羅至此宴坐林中。
時有見者。
怪其形服以狀白王。
王聞親往觀其容止。
問曰。
爾何人獨栖林野。
曰我如來弟子法爾閑居。
王曰。
稱如來者複何義也。
答曰。
如來者即佛陀之德号。
昔淨飯王太子一切義成。
愍諸衆生沉沒苦海無救無歸。
乃棄七寶千子之資四洲輪王之位。
閑林進道六年果成。
獲金色之身證無師之法。
灑甘露于鹿苑。
耀摩尼于鹫峰。
八十年中示教利喜。
化緣既盡。
息應歸真遺像遺典。
傳通猶在。
王以宿福。
位為人主。
當法輪之付囑。
作有識之依歸。
冥而不聞。
是何理也。
王曰。
某罪累淹積不聞佛名。
今蒙聖人降德。
猶是餘福。
既有遺像遺典。
請奉修行。
羅漢報曰。
必願樂者當先建立伽藍。
則靈像自至。
王于是旋駕。
與群臣詳擇勝地。
命選匠人。
問羅漢造立之式。
因而建焉。
寺成王重請曰。
伽藍已就佛儀何在。
報曰。
王但至誠像至非遠。
王共大臣及士庶等。
各燒香捧花一心而立。
須臾間有佛像自空而來降于寶座。
光晖晃朗容顔肅然。
王見歡喜稱慶無極。
并請羅漢為衆說法。
因與國人廣興供養。
故此伽藍即最初之立也。
法師前為渡河失經。
到此更使人往屈支疏勒訪本。
及為于阗王留連未獲即還。
因修表使高昌小兒逐商伴入朝。
陳已昔往婆羅門國求法。
今得還歸到于阗。
其表曰。
沙門玄奘言。
奘聞。
馬融該贍鄭玄就扶風之師。
伏生明敏晁錯躬濟南之學。
是知儒林近術古人獨且遠求。
況諸佛利物之玄蹤。
三藏解纏之妙說。
敢憚塗遙而無尋慕者也。
玄奘往以佛興西域遺教東傳。
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阙。
常思訪學無顧身命。
遂以貞觀三年四月。
冒越憲章。
私往天竺。
踐流沙之漫漫。
陟雪嶺之巍巍。
鐵門巉險之塗。
熱海波濤之路。
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
中間所經五萬餘裡。
雖風俗千别艱危萬重。
而憑恃天威所至無鲠。
仍蒙厚禮身不辛苦心願獲從。
遂得觀耆阇崛山禮菩提之樹。
見不見迹聞未聞經。
窮宇宙之靈奇。
盡陰陽之化育。
宣皇風之德澤。
發殊俗之欽思。
曆覽周遊一十七載。
今已從缽羅耶伽國經迦畢試境。
越蔥嶺渡波[繼-糸+言]羅川。
歸還達于于阗。
為所将大象溺死經本衆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獲奔馳。
早谒軒陛。
無任延仰之至。
謹遣高昌俗人馬玄智。
随商侶奉表先聞。
是後為于阗諸僧講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論。
一日一夜四論遞宣。
王與道俗歸依聽受。
日有千數。
時間經七八月使還。
蒙恩敕降。
使迎勞曰。
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
歡喜無量。
可即速來。
與朕相見。
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
亦任将來。
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諸國送師。
人力鞍乘應不少乏。
令炖煌官司于流沙迎接。
鄯鄯于沮沬迎接。
法師奉敕已即進發。
于阗王資餞甚厚。
自發都三百餘裡。
東至媲摩城。
城有雕檀立佛像。
高二丈餘。
質狀端嚴甚多靈應。
人有疹疾随其苦處。
以金簿帖像。
病即瘳愈。
凡有願求多蒙果遂。
相傳雲。
昔佛在世憍賞彌國邬陀衍那王所作。
佛滅度後自彼飛來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
後複自移到此(因緣如别傳)。
又相傳有記雲。
釋迦法滅像入龍宮。
從媲摩城東入沙碛。
行二百餘裡至泥壤城。
又從此東入大流沙。
風動沙流地無水草。
多熱毒魑魅之患無迳路。
行人往返望人畜遺骸以為幖幟。
硗确難涉委如前序。
又行四百餘裡至睹貨邏故國。
又行六百餘裡至折摩馱那故國。
即沮沬地。
又東北行千餘裡至納縛波故國。
即樓蘭地。
展轉達于自境。
得鞍乘已放于阗使人及馱馬還。
有敕酬其勞皆不受而去。
既至沙州。
又附表。
時帝在洛陽宮。
表進知法師漸近。
敕西京留守左仆射梁國公房玄齡。
使有司迎待。
法師承上欲問罪遼濱。
恐稽緩不及。
乃倍途而進。
奄至漕上。
宮司不知迎接威儀莫暇陳設。
而聞者自然奔湊。
觀禮盈衢更相登踐。
欲進不得。
因宿于漕上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
又土多白玉瑿玉。
氣序和調。
俗知禮義尚學好音韻風儀詳整異諸胡俗。
文字遠遵印度。
微有改耳。
重佛法。
伽藍百所。
僧五千餘人。
多學大乘。
其王雄智勇武尊愛有德。
自雲。
毗沙門天之胤也。
王之先祖即無憂王之太子。
在怛叉始羅國。
後被譴出雪山北。
養牧逐水草至此建都。
久而無子。
因禱毗沙門天廟。
廟神額上剖出一男。
複于廟前地生奇味。
甘香如乳。
取而養子。
遂至成長。
王崩後嗣立。
威德遐被力并諸國。
今王即其後也。
先祖本因地乳資成。
故于阗正音稱地乳國焉。
法師入其境至勃伽夷城。
城中有坐佛像。
高七尺餘。
首戴寶冠威顔圓滿。
聞諸舊說。
像本在迦濕彌羅國。
請來到此。
昔有羅漢。
有一沙彌身嬰疹疾。
臨将舍壽索酢米餅。
師以天眼觀見瞿薩旦那有潛運神足。
乞而與之。
沙彌食已歡喜樂生其國。
願力無違命終即生王家。
嗣立之後才略骁雄志思吞攝。
乃逾雪山伐其舊國。
時迦濕彌王亦簡将練兵欲事攘拒。
羅漢曰。
不勞舉刃。
我自遣之。
即往瞿薩旦那王所。
為說頂生貪暴之失。
及示先身沙彌衣服。
王見已得宿命智。
深生愧恧。
與迦濕彌王結好而罷。
仍迎先所供像。
随軍還國。
像至此城住而不進。
王與衆軍盡力移轉。
卒不能動。
即于像上營構精廬。
招延僧侶舍所愛冠莊嚴佛頂。
其冠見在。
極多貴寶。
睹者歎焉。
法師停七日。
于阗王聞法師到其境。
躬來迎谒。
後日發引王先還都。
留兒侍奉行。
二日王又遣達官來迎。
離城四十裡宿。
明日王與道俗。
将音樂香花接于路左。
既至延入城安置于小乘薩婆多寺。
王城南十餘裡有大伽藍。
此國先王為毗盧折那(唐言遍照)阿羅漢造也。
昔此國法教未沾。
而羅漢自迦濕彌羅至此宴坐林中。
時有見者。
怪其形服以狀白王。
王聞親往觀其容止。
問曰。
爾何人獨栖林野。
曰我如來弟子法爾閑居。
王曰。
稱如來者複何義也。
答曰。
如來者即佛陀之德号。
昔淨飯王太子一切義成。
愍諸衆生沉沒苦海無救無歸。
乃棄七寶千子之資四洲輪王之位。
閑林進道六年果成。
獲金色之身證無師之法。
灑甘露于鹿苑。
耀摩尼于鹫峰。
八十年中示教利喜。
化緣既盡。
息應歸真遺像遺典。
傳通猶在。
王以宿福。
位為人主。
當法輪之付囑。
作有識之依歸。
冥而不聞。
是何理也。
王曰。
某罪累淹積不聞佛名。
今蒙聖人降德。
猶是餘福。
既有遺像遺典。
請奉修行。
羅漢報曰。
必願樂者當先建立伽藍。
則靈像自至。
王于是旋駕。
與群臣詳擇勝地。
命選匠人。
問羅漢造立之式。
因而建焉。
寺成王重請曰。
伽藍已就佛儀何在。
報曰。
王但至誠像至非遠。
王共大臣及士庶等。
各燒香捧花一心而立。
須臾間有佛像自空而來降于寶座。
光晖晃朗容顔肅然。
王見歡喜稱慶無極。
并請羅漢為衆說法。
因與國人廣興供養。
故此伽藍即最初之立也。
法師前為渡河失經。
到此更使人往屈支疏勒訪本。
及為于阗王留連未獲即還。
因修表使高昌小兒逐商伴入朝。
陳已昔往婆羅門國求法。
今得還歸到于阗。
其表曰。
沙門玄奘言。
奘聞。
馬融該贍鄭玄就扶風之師。
伏生明敏晁錯躬濟南之學。
是知儒林近術古人獨且遠求。
況諸佛利物之玄蹤。
三藏解纏之妙說。
敢憚塗遙而無尋慕者也。
玄奘往以佛興西域遺教東傳。
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阙。
常思訪學無顧身命。
遂以貞觀三年四月。
冒越憲章。
私往天竺。
踐流沙之漫漫。
陟雪嶺之巍巍。
鐵門巉險之塗。
熱海波濤之路。
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
中間所經五萬餘裡。
雖風俗千别艱危萬重。
而憑恃天威所至無鲠。
仍蒙厚禮身不辛苦心願獲從。
遂得觀耆阇崛山禮菩提之樹。
見不見迹聞未聞經。
窮宇宙之靈奇。
盡陰陽之化育。
宣皇風之德澤。
發殊俗之欽思。
曆覽周遊一十七載。
今已從缽羅耶伽國經迦畢試境。
越蔥嶺渡波[繼-糸+言]羅川。
歸還達于于阗。
為所将大象溺死經本衆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獲奔馳。
早谒軒陛。
無任延仰之至。
謹遣高昌俗人馬玄智。
随商侶奉表先聞。
是後為于阗諸僧講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論。
一日一夜四論遞宣。
王與道俗歸依聽受。
日有千數。
時間經七八月使還。
蒙恩敕降。
使迎勞曰。
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
歡喜無量。
可即速來。
與朕相見。
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
亦任将來。
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諸國送師。
人力鞍乘應不少乏。
令炖煌官司于流沙迎接。
鄯鄯于沮沬迎接。
法師奉敕已即進發。
于阗王資餞甚厚。
自發都三百餘裡。
東至媲摩城。
城有雕檀立佛像。
高二丈餘。
質狀端嚴甚多靈應。
人有疹疾随其苦處。
以金簿帖像。
病即瘳愈。
凡有願求多蒙果遂。
相傳雲。
昔佛在世憍賞彌國邬陀衍那王所作。
佛滅度後自彼飛來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
後複自移到此(因緣如别傳)。
又相傳有記雲。
釋迦法滅像入龍宮。
從媲摩城東入沙碛。
行二百餘裡至泥壤城。
又從此東入大流沙。
風動沙流地無水草。
多熱毒魑魅之患無迳路。
行人往返望人畜遺骸以為幖幟。
硗确難涉委如前序。
又行四百餘裡至睹貨邏故國。
又行六百餘裡至折摩馱那故國。
即沮沬地。
又東北行千餘裡至納縛波故國。
即樓蘭地。
展轉達于自境。
得鞍乘已放于阗使人及馱馬還。
有敕酬其勞皆不受而去。
既至沙州。
又附表。
時帝在洛陽宮。
表進知法師漸近。
敕西京留守左仆射梁國公房玄齡。
使有司迎待。
法師承上欲問罪遼濱。
恐稽緩不及。
乃倍途而進。
奄至漕上。
宮司不知迎接威儀莫暇陳設。
而聞者自然奔湊。
觀禮盈衢更相登踐。
欲進不得。
因宿于漕上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