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而宗附法師。
法師又以中百論旨。
唯破遍計所執。
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師子光不能善悟。
見論稱一切無所得。
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
亦皆須遣所以每形于言。
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
乃著會宗論三千頌。
論成呈戒賢及大衆。
無不稱善。
并共宣行。
師子光慚赧。
遂出往菩提寺。
别命東印度一同學名旃陀羅僧诃。
來相論難。
冀解前恥。
其人既至憚威而默不敢緻言。
法師聲譽益甚。
初師子光未去前。
戒日王于那爛陀寺側造鍮石精舍。
高逾十丈。
諸國鹹知。
王後自征恭禦陀。
行次烏茶國。
其國僧皆小乘學不信大乘。
謂為空花外道非佛所說。
既見王來。
譏曰。
聞王于那爛陀側作鍮石精舍。
功甚壯偉。
何不于迦波厘外道寺造而獨于彼也。
王曰。
斯言何甚。
答曰。
那爛陀寺空花外道。
與迦波厘不殊故也。
先是南印度王灌頂師老婆羅門名般若鞠多。
明正量部義。
造破大乘論七百頌。
諸小乘師鹹皆歎重。
因取示王曰。
我宗如是。
豈有大乘人能難破一字者。
王曰。
弟子聞狐行鼷鼠之群。
自謂雄于師子。
及其見也則魂亡魄散。
師等未見大乘諸德。
所以固守愚宗。
若一見時恐還同彼。
彼曰。
王若疑者何不集而對決以定是非。
王曰。
此亦何難。
即于是日發使修書與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法師曰。
弟子行次烏茶。
見小乘師恃憑小見。
制論诽謗大乘。
詞理切害不近人情。
仍欲張鱗共師等一論。
弟子知寺中大德。
并才慧有餘學無不悉。
辄以許之。
謹令奉報。
願差大德四人善自他宗兼内外者赴烏茶國行從所。
正法藏得書集衆量擇。
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法師。
為四人以應王之命。
其海惠等鹹憂。
法師謂曰。
小乘諸部三藏。
玄奘在本國。
及入迦濕彌羅已來。
遍皆學訖。
具悉其宗。
若欲将其教旨能破大乘義。
終無此理。
奘雖學淺智微當之必了。
願諸德不煩憂也。
若其有負。
自是支那國僧無關此事。
諸人鹹喜。
後日王複有書來雲。
前請大德未須即發待後進止。
時複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
乃書四十條義懸于寺門曰。
若有難破一條者。
我則斬首相謝。
經數日無人出應。
法師遣房内淨人出取其義毀破以足蹉蹑。
婆羅門大怒。
問曰。
汝是何人。
答曰。
我是摩诃耶那提婆奴。
婆羅門亦素聞法師名。
慚恥更不與語。
法師令喚入。
将對戒賢法師。
及命諸德為證。
與之共論。
征其宗本曆外道諸家所立。
其詞曰。
如餔多外道。
離系外道。
髅鬘外道。
殊征伽外道。
四種形服不同。
數論外道(舊曰僧佉)勝論外道(舊曰衛世師也)二家立義有别。
餔多之輩。
以灰塗體用為修道。
遍身艾白猶寝竈之貓狸。
離系之徒。
則露質标奇拔發為德。
皮裂足皴狀臨河之朽樹。
髅鬘之類。
以髅骨為鬘裝頭挂頸。
陷枯磈磊若塳側之藥叉。
征伽之流。
披服糞衣飲啖便穢。
腥臊臭惡譬溷中之狂豕。
爾等以此為道。
豈不愚哉。
至如數論外道立二十五谛義。
從自性生大。
從大生我執。
次生五唯量。
次生五大。
次生十一根。
此二十四并供奉于我。
我所受用。
除離此已則我得清淨。
勝論師立六句義。
謂實德業有同異性和合性。
此六是我所受具。
未解脫已來受用前六。
若得解脫與六相離。
稱為涅槃。
今破數論所立。
如汝二十五谛中。
我之一種是别性。
餘二十四展轉同為一體。
而自性一種以三法為體。
謂薩埵剌阇答摩。
此三展轉合成大等二十三谛。
二十三谛一一皆以三法為體。
若使大等一一皆攬三成。
如衆如林。
即是其假。
如何得言一切是實。
又此大等各以三成。
即一是一切。
若一則一切。
則應一一皆有一切作用。
既不許然。
何因執三為一切體性。
又若一則一切。
應口眼等根即是大小便路。
又一一根有一切作用。
應口耳等根聞香見色。
若不爾者何得執三為一切法體。
豈有智人而立此義。
又自性既常應如我體。
何能轉變作大等法。
又所計我其性若常。
應如自性。
不應是我。
若如自性其體非我。
不應受用二十四谛是則我非能受。
二十四谛非是所受。
既能所俱無則谛義不立。
如是往複數番。
婆羅門默無所說。
起而謝曰。
我今負矣。
任依先約。
法師曰。
我曹釋子終不害人。
今令汝為奴随我教命。
婆羅門歡喜敬從。
即将向房。
聞者無不稱慶。
時法師欲往烏茶。
乃訪得小乘所制破大乘義七百頌者。
法師尋省有數處疑。
謂所伏婆羅門曰。
汝曾聽此義不。
答曰。
曾聽五遍。
法師欲令其講。
彼曰。
我今為奴豈合為尊講。
法師曰。
此是他宗我未曾見。
汝但說無苦。
彼曰。
若然請至夜中。
恐外人聞從奴學法污尊名稱。
于是至夜屏去諸人令講一遍。
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申大乘義而破之。
為一千六百頌。
名破惡見論。
将呈戒賢法師。
及宣示徒衆無不嗟賞。
曰以此窮核何敵不亡。
其論如别目。
謂婆羅門曰。
仁者論屈為奴。
于恥已足。
今放仁者去随意所之。
婆羅門歡喜辭出往東印度迦摩縷波國。
向鸠摩羅王談法師德義。
王聞甚悅。
即發使來請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法師又以中百論旨。
唯破遍計所執。
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師子光不能善悟。
見論稱一切無所得。
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
亦皆須遣所以每形于言。
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
乃著會宗論三千頌。
論成呈戒賢及大衆。
無不稱善。
并共宣行。
師子光慚赧。
遂出往菩提寺。
别命東印度一同學名旃陀羅僧诃。
來相論難。
冀解前恥。
其人既至憚威而默不敢緻言。
法師聲譽益甚。
初師子光未去前。
戒日王于那爛陀寺側造鍮石精舍。
高逾十丈。
諸國鹹知。
王後自征恭禦陀。
行次烏茶國。
其國僧皆小乘學不信大乘。
謂為空花外道非佛所說。
既見王來。
譏曰。
聞王于那爛陀側作鍮石精舍。
功甚壯偉。
何不于迦波厘外道寺造而獨于彼也。
王曰。
斯言何甚。
答曰。
那爛陀寺空花外道。
與迦波厘不殊故也。
先是南印度王灌頂師老婆羅門名般若鞠多。
明正量部義。
造破大乘論七百頌。
諸小乘師鹹皆歎重。
因取示王曰。
我宗如是。
豈有大乘人能難破一字者。
王曰。
弟子聞狐行鼷鼠之群。
自謂雄于師子。
及其見也則魂亡魄散。
師等未見大乘諸德。
所以固守愚宗。
若一見時恐還同彼。
彼曰。
王若疑者何不集而對決以定是非。
王曰。
此亦何難。
即于是日發使修書與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法師曰。
弟子行次烏茶。
見小乘師恃憑小見。
制論诽謗大乘。
詞理切害不近人情。
仍欲張鱗共師等一論。
弟子知寺中大德。
并才慧有餘學無不悉。
辄以許之。
謹令奉報。
願差大德四人善自他宗兼内外者赴烏茶國行從所。
正法藏得書集衆量擇。
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法師。
為四人以應王之命。
其海惠等鹹憂。
法師謂曰。
小乘諸部三藏。
玄奘在本國。
及入迦濕彌羅已來。
遍皆學訖。
具悉其宗。
若欲将其教旨能破大乘義。
終無此理。
奘雖學淺智微當之必了。
願諸德不煩憂也。
若其有負。
自是支那國僧無關此事。
諸人鹹喜。
後日王複有書來雲。
前請大德未須即發待後進止。
時複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
乃書四十條義懸于寺門曰。
若有難破一條者。
我則斬首相謝。
經數日無人出應。
法師遣房内淨人出取其義毀破以足蹉蹑。
婆羅門大怒。
問曰。
汝是何人。
答曰。
我是摩诃耶那提婆奴。
婆羅門亦素聞法師名。
慚恥更不與語。
法師令喚入。
将對戒賢法師。
及命諸德為證。
與之共論。
征其宗本曆外道諸家所立。
其詞曰。
如餔多外道。
離系外道。
髅鬘外道。
殊征伽外道。
四種形服不同。
數論外道(舊曰僧佉)勝論外道(舊曰衛世師也)二家立義有别。
餔多之輩。
以灰塗體用為修道。
遍身艾白猶寝竈之貓狸。
離系之徒。
則露質标奇拔發為德。
皮裂足皴狀臨河之朽樹。
髅鬘之類。
以髅骨為鬘裝頭挂頸。
陷枯磈磊若塳側之藥叉。
征伽之流。
披服糞衣飲啖便穢。
腥臊臭惡譬溷中之狂豕。
爾等以此為道。
豈不愚哉。
至如數論外道立二十五谛義。
從自性生大。
從大生我執。
次生五唯量。
次生五大。
次生十一根。
此二十四并供奉于我。
我所受用。
除離此已則我得清淨。
勝論師立六句義。
謂實德業有同異性和合性。
此六是我所受具。
未解脫已來受用前六。
若得解脫與六相離。
稱為涅槃。
今破數論所立。
如汝二十五谛中。
我之一種是别性。
餘二十四展轉同為一體。
而自性一種以三法為體。
謂薩埵剌阇答摩。
此三展轉合成大等二十三谛。
二十三谛一一皆以三法為體。
若使大等一一皆攬三成。
如衆如林。
即是其假。
如何得言一切是實。
又此大等各以三成。
即一是一切。
若一則一切。
則應一一皆有一切作用。
既不許然。
何因執三為一切體性。
又若一則一切。
應口眼等根即是大小便路。
又一一根有一切作用。
應口耳等根聞香見色。
若不爾者何得執三為一切法體。
豈有智人而立此義。
又自性既常應如我體。
何能轉變作大等法。
又所計我其性若常。
應如自性。
不應是我。
若如自性其體非我。
不應受用二十四谛是則我非能受。
二十四谛非是所受。
既能所俱無則谛義不立。
如是往複數番。
婆羅門默無所說。
起而謝曰。
我今負矣。
任依先約。
法師曰。
我曹釋子終不害人。
今令汝為奴随我教命。
婆羅門歡喜敬從。
即将向房。
聞者無不稱慶。
時法師欲往烏茶。
乃訪得小乘所制破大乘義七百頌者。
法師尋省有數處疑。
謂所伏婆羅門曰。
汝曾聽此義不。
答曰。
曾聽五遍。
法師欲令其講。
彼曰。
我今為奴豈合為尊講。
法師曰。
此是他宗我未曾見。
汝但說無苦。
彼曰。
若然請至夜中。
恐外人聞從奴學法污尊名稱。
于是至夜屏去諸人令講一遍。
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申大乘義而破之。
為一千六百頌。
名破惡見論。
将呈戒賢法師。
及宣示徒衆無不嗟賞。
曰以此窮核何敵不亡。
其論如别目。
謂婆羅門曰。
仁者論屈為奴。
于恥已足。
今放仁者去随意所之。
婆羅門歡喜辭出往東印度迦摩縷波國。
向鸠摩羅王談法師德義。
王聞甚悅。
即發使來請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