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獄處。
從此東北行千餘裡至擲枳陀國(南印度境)。
從此東北行九百餘裡至摩醯濕伐羅補羅國(中印度境)。
從此又西還蘇剌侘國。
自此複西行至阿點婆翅羅國(西印度境)。
如來在日頻遊其地。
無憂王随有聖迹之處皆起窣堵波。
今皆具在。
從此西行二千餘裡至狼揭羅國(西印度境)。
臨近大海向西女國之路。
自此西北至波剌斯國(北印度境)。
聞說之其地多珠寶大錦細褐。
善馬駝駝其所出也。
伽藍二三。
僧徒數百。
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釋迦佛缽在此王宮。
國東境有鹄秣城。
西北接拂懔國。
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無男子。
多珍貨附屬拂懔。
拂懔王。
歲遣丈夫配焉。
其俗産男例皆不舉。
又從狼揭羅國東北行七百餘裡至臂多勢羅國(西印度境)。
中有窣堵波。
高數百尺。
無憂王所建。
中有舍利數放光明。
是如來昔作仙人為國王害處也。
從此東北行三百餘裡至阿參荼國(西印度境)。
城東北大林中有伽藍故基。
是佛昔于此處聽諸苾刍著丞縛屣(唐言靴也)。
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傍有精舍。
中有青石立佛像。
數放光明。
次南八百餘步大林中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是如來昔日止此夜寒。
乃以三衣重覆。
至明日開諸苾刍著納衣處。
從此又東行七百餘裡至信度國(西印度境)。
土出金銀鍮石牛羊駝駝赤鹽白鹽黑鹽等。
餘處取以為藥。
如來在日數遊此國。
所有聖迹無憂王皆建窣堵波以為表記。
又有烏波鞠多大阿羅漢遊化之迹。
從此東行九百餘裡。
渡河東岸至茂羅三部盧國(西印度境)。
俗事天神祠宇華峻。
其曰天像。
鑄以黃金飾諸雜寶。
諸國之人多來求請。
花林池沼接砌萦階。
凡預瞻觀無不愛賞。
從此東北行七百餘裡至缽伐多國(北印度境)。
城側有大伽藍。
百餘僧皆學大乘。
是昔慎那弗怛羅(唐言最勝子)論師于此制瑜伽師地釋論。
亦是賢愛論師德光論師本出家處。
又其國有二三大德。
并學業可遵。
法師因停二年。
就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及攝正法論教實論等。
從此複東南還摩揭陀施無厭寺。
參禮正法藏訖。
聞寺西三逾繕那有低羅擇迦寺。
有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羅。
本縛羅缽底國人。
于薩婆多部出家。
善自宗三藏及聲明因明等。
法師就停兩月咨決所疑。
從此複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所。
軍本蘇剌佗國人。
刹帝利種也。
幼而好學。
先于賢愛論師所學因明。
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
又從戒賢法師學瑜伽論。
爰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
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
既學該内外德為時尊。
摩揭陀主滿胄王。
欽賢重士聞風而悅。
發使邀請立為國師。
封二十大邑。
論師不受。
滿胄崩後。
戒日王又請為師。
封烏荼國八十大邑。
論師亦辭不受。
王再三固請。
亦皆固辭。
謂王曰。
勝軍聞受人之祿憂人之事。
今方救生死萦纏之急。
豈有暇而知王務哉。
言罷揖而出。
王不能留。
自是每依杖林山。
養徒教授。
恒講佛經。
道俗宗歸常逾數百。
法師就之首末二年。
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
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已。
于夜中忽夢見那爛陀寺房院荒穢。
并系水牛無複僧侶。
法師從幼日王院西門入見第四重閣上。
有一金人。
色貌端嚴光明滿室。
内心歡喜欲登上無由。
乃請垂引相接。
彼曰。
我曼殊室利菩薩也。
以汝緣業未可來也。
乃指寺外曰。
汝看是。
法師尋指而望見寺外。
火焚燒村邑都為灰燼。
彼金人曰。
汝可早歸此處。
十年後戒日王當崩。
印度荒亂惡人相害。
汝可知之。
言訖不見。
法師覺已怪歎。
向勝軍說之。
勝軍曰。
三界無安。
或當如是。
既有斯告。
任仁者自圖焉。
是知大士所行皆為菩薩護念。
将往印度告戒賢。
而駐待淹留未返。
示無常以勸歸。
若所為不契聖心誰能感此。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印度饑荒并如所告。
國家使人王玄策備見其事。
當此正月初時也。
西國法以此月菩提寺出佛舍利。
諸國道俗鹹來觀禮。
法師即共勝軍同往見舍利骨。
或大或小。
大者如圓珠光色紅白。
又肉舍利如豌豆大。
其狀潤赤。
無量徒衆獻奉香花贊禮訖還置塔中。
至夜過一更許。
勝軍共法師論舍利大小不同雲。
弟子見餘處舍利大如米粒。
而此所見何其太大。
師意有疑不。
法師報曰。
玄奘亦有此疑。
更經少時忽不見室中燈内外大明。
怪而出望乃見舍利塔光晖上發飛焰屬天色含五彩。
天地洞朗無複星月。
兼聞異香氛氲溢院。
于是遞相告報言。
舍利有大神變。
諸衆乃知。
重集禮拜稱歎希有。
經食頃光乃漸收。
至餘欲盡。
繞覆缽數匝。
然始總入。
天地還暗。
辰象複出。
衆睹此已鹹除疑網。
禮菩提樹及諸聖迹。
經八日複還那爛陀寺。
時戒賢論師遣法師為衆講攝大乘論。
唯識決擇論。
時大德師子光。
先為衆講中百論述其旨破瑜伽義。
法師妙閑中百。
又善瑜伽。
以為聖人立教各随一意。
不相違妨。
惑者不能會通。
謂為乖反。
此乃失在傳人豈關于法也。
慜其局狹數往征诘。
複不能酬答。
由是學徒漸散
從此東北行千餘裡至擲枳陀國(南印度境)。
從此東北行九百餘裡至摩醯濕伐羅補羅國(中印度境)。
從此又西還蘇剌侘國。
自此複西行至阿點婆翅羅國(西印度境)。
如來在日頻遊其地。
無憂王随有聖迹之處皆起窣堵波。
今皆具在。
從此西行二千餘裡至狼揭羅國(西印度境)。
臨近大海向西女國之路。
自此西北至波剌斯國(北印度境)。
聞說之其地多珠寶大錦細褐。
善馬駝駝其所出也。
伽藍二三。
僧徒數百。
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釋迦佛缽在此王宮。
國東境有鹄秣城。
西北接拂懔國。
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無男子。
多珍貨附屬拂懔。
拂懔王。
歲遣丈夫配焉。
其俗産男例皆不舉。
又從狼揭羅國東北行七百餘裡至臂多勢羅國(西印度境)。
中有窣堵波。
高數百尺。
無憂王所建。
中有舍利數放光明。
是如來昔作仙人為國王害處也。
從此東北行三百餘裡至阿參荼國(西印度境)。
城東北大林中有伽藍故基。
是佛昔于此處聽諸苾刍著丞縛屣(唐言靴也)。
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傍有精舍。
中有青石立佛像。
數放光明。
次南八百餘步大林中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是如來昔日止此夜寒。
乃以三衣重覆。
至明日開諸苾刍著納衣處。
從此又東行七百餘裡至信度國(西印度境)。
土出金銀鍮石牛羊駝駝赤鹽白鹽黑鹽等。
餘處取以為藥。
如來在日數遊此國。
所有聖迹無憂王皆建窣堵波以為表記。
又有烏波鞠多大阿羅漢遊化之迹。
從此東行九百餘裡。
渡河東岸至茂羅三部盧國(西印度境)。
俗事天神祠宇華峻。
其曰天像。
鑄以黃金飾諸雜寶。
諸國之人多來求請。
花林池沼接砌萦階。
凡預瞻觀無不愛賞。
從此東北行七百餘裡至缽伐多國(北印度境)。
城側有大伽藍。
百餘僧皆學大乘。
是昔慎那弗怛羅(唐言最勝子)論師于此制瑜伽師地釋論。
亦是賢愛論師德光論師本出家處。
又其國有二三大德。
并學業可遵。
法師因停二年。
就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及攝正法論教實論等。
從此複東南還摩揭陀施無厭寺。
參禮正法藏訖。
聞寺西三逾繕那有低羅擇迦寺。
有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羅。
本縛羅缽底國人。
于薩婆多部出家。
善自宗三藏及聲明因明等。
法師就停兩月咨決所疑。
從此複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所。
軍本蘇剌佗國人。
刹帝利種也。
幼而好學。
先于賢愛論師所學因明。
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
又從戒賢法師學瑜伽論。
爰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
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
既學該内外德為時尊。
摩揭陀主滿胄王。
欽賢重士聞風而悅。
發使邀請立為國師。
封二十大邑。
論師不受。
滿胄崩後。
戒日王又請為師。
封烏荼國八十大邑。
論師亦辭不受。
王再三固請。
亦皆固辭。
謂王曰。
勝軍聞受人之祿憂人之事。
今方救生死萦纏之急。
豈有暇而知王務哉。
言罷揖而出。
王不能留。
自是每依杖林山。
養徒教授。
恒講佛經。
道俗宗歸常逾數百。
法師就之首末二年。
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
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已。
于夜中忽夢見那爛陀寺房院荒穢。
并系水牛無複僧侶。
法師從幼日王院西門入見第四重閣上。
有一金人。
色貌端嚴光明滿室。
内心歡喜欲登上無由。
乃請垂引相接。
彼曰。
我曼殊室利菩薩也。
以汝緣業未可來也。
乃指寺外曰。
汝看是。
法師尋指而望見寺外。
火焚燒村邑都為灰燼。
彼金人曰。
汝可早歸此處。
十年後戒日王當崩。
印度荒亂惡人相害。
汝可知之。
言訖不見。
法師覺已怪歎。
向勝軍說之。
勝軍曰。
三界無安。
或當如是。
既有斯告。
任仁者自圖焉。
是知大士所行皆為菩薩護念。
将往印度告戒賢。
而駐待淹留未返。
示無常以勸歸。
若所為不契聖心誰能感此。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印度饑荒并如所告。
國家使人王玄策備見其事。
當此正月初時也。
西國法以此月菩提寺出佛舍利。
諸國道俗鹹來觀禮。
法師即共勝軍同往見舍利骨。
或大或小。
大者如圓珠光色紅白。
又肉舍利如豌豆大。
其狀潤赤。
無量徒衆獻奉香花贊禮訖還置塔中。
至夜過一更許。
勝軍共法師論舍利大小不同雲。
弟子見餘處舍利大如米粒。
而此所見何其太大。
師意有疑不。
法師報曰。
玄奘亦有此疑。
更經少時忽不見室中燈内外大明。
怪而出望乃見舍利塔光晖上發飛焰屬天色含五彩。
天地洞朗無複星月。
兼聞異香氛氲溢院。
于是遞相告報言。
舍利有大神變。
諸衆乃知。
重集禮拜稱歎希有。
經食頃光乃漸收。
至餘欲盡。
繞覆缽數匝。
然始總入。
天地還暗。
辰象複出。
衆睹此已鹹除疑網。
禮菩提樹及諸聖迹。
經八日複還那爛陀寺。
時戒賢論師遣法師為衆講攝大乘論。
唯識決擇論。
時大德師子光。
先為衆講中百論述其旨破瑜伽義。
法師妙閑中百。
又善瑜伽。
以為聖人立教各随一意。
不相違妨。
惑者不能會通。
謂為乖反。
此乃失在傳人豈關于法也。
慜其局狹數往征诘。
複不能酬答。
由是學徒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