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遂行。
師子見已馴伏歡喜都無害心。
子遂以利刀開喉破腹。
雖加此苦而慈愛情深。
含忍不動因即命絕。
王聞歡喜怪而問之。
何因爾也竟不實言。
種種窮迫方乃具述。
王曰。
嗟乎非畜種者誰辦此心。
雖然我先許賞終不違言。
但汝殺父。
勃逆之人不得更居我國。
敕有司多與金寶逐之荒外。
即裝兩船多置黃金及。
資糧等。
送著海中任随流逝。
男船泛海至此寶渚。
見豐奇玩即便止住。
後商人将家屬采寶。
複至其間。
乃殺商人留其婦女。
如是産育子孫經無量代。
人衆漸多。
乃立君臣。
以其遠祖執殺師子。
因為國稱。
女船泛海至波剌斯西為鬼魅所得。
生育群女。
今西大女國是也。
又言。
僧伽羅是商人子名。
以其多智免羅刹鬼害。
後得為王至此寶渚殺除羅刹。
建立國都。
因之為名。
語在西域記。
其國先無佛法。
如來涅槃後一百年中。
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
厭舍欲愛獲四沙門果。
乘空往來遊化此國。
顯贊佛教發示神通。
國人信慕建立伽藍。
見百餘所。
僧徒萬人。
遵行大乘及上座部教。
缁徒肅穆戒節貞明。
相勖無怠。
王宮側有佛牙精舍。
高數百尺。
以衆寶莊嚴。
上建表柱。
以缽昙摩羅伽大寶置之刹端。
光曜映空。
靜夜無雲。
雖萬裡同睹。
其側又有精舍亦以雜波莊嚴。
中有金像。
此國先王所造。
髻有寶珠無知其價。
後有人欲盜此珠。
守衛堅牢無由得入。
乃潛穴地中入室欲取。
而像形漸高賊不能及。
卻而言曰。
如來昔修菩薩道為諸衆生。
不惜軀命無吝國城。
何于今日反悭固也。
以此思之。
恐往言無實。
像乃伛身授珠。
其人得已将出貨賣。
人有識者擒之送王。
王問所得。
賊曰。
佛自與我。
乃具說所由。
王自觀之像首尚低。
王睹靈聖更發深心。
以諸珍寶于賊處贖珠。
還施像髻。
今猶現在。
國東南隅有[馬*夌](勒鄧)迦山多神鬼依住。
如來昔于此山說[馬*夌]迦經(舊曰楞伽訛)。
國南浮海數千裡至那羅稽羅洲。
洲人短小長餘三尺。
人身鳥喙。
無稼穑食椰子。
其國海浪遼長身不能至。
訪諸人口梗概如是。
自達羅毗茶與師子國僧七十餘人。
西北歸觀禮聖迹。
行二千餘裡至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大小乘兼習。
天祠外道亦甚衆多。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
僧徒三百餘人。
并博贍之士。
其精舍中有一切義成太子(舊曰悉達太子訛也)寶冠。
高減二尺。
盛以寶函。
每到齋日出置高台。
其至誠觀禮者多感異光。
城側伽藍有精舍。
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
亦數有光瑞。
是聞二百億羅漢所造也。
城北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裡。
葉長色潤。
諸國抄寫最以為貴。
從此西北經大林暴獸之野。
行二千四五百裡至摩诃剌侘國(南印度境)。
其俗輕死重節。
王刹帝種也。
好武尚戎。
故其國土兵馬完整法令嚴明。
每使将與敵戰。
雖喪軍失利不加刑罰。
但賜女服使其羞慚。
彼人愧慚多至自死。
常養勇士數千人暴象數百。
臨将對陣。
又多飲酒量其欲醉。
然後麾旗。
以此奮沖未有不潰。
恃茲慢慠莫顧鄰敵。
戒日王自謂智略宏遠軍師強盛。
每親征罰亦不能摧制。
伽藍百餘所。
僧徒五千餘人。
大小乘兼習。
亦有天祠塗灰之道。
大城内外有五窣堵波。
皆數百尺。
是過去四佛所遊之迹。
無憂王建也。
自此西北行千餘裡。
渡耐秣陀河至跋祿羯呫婆國(南印度境)。
從此西北二千餘裡至摩臘婆國(南羅羅國。
南印度境)。
風俗調柔崇愛藝業。
五印度中唯西南摩臘婆東北摩揭陀二國。
稱為好學尚賢善言談有風韻。
此國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習小乘正量部教。
亦有塗灰異道事天之衆。
相傳雲。
自六十年前有王名戒日。
高才博學仁慈惠和。
愛育黎元崇敬三寶。
始自為王至于崩逝。
口絕粗言顔無愠色。
不傷臣庶之意。
無損蚊蟻之形。
每象馬飲水漉而後飲。
恐害水居之命也。
爰至國人亦令斷殺。
由是野獸依人豺狼息毒。
境内夷靜祥瑞日興。
營構精廬窮極輪奂。
造七佛之儀。
設無遮之會。
如是勝業在位五十餘年。
無時暫辍。
黎庶思慕于今不止。
大城西北二十餘裡婆羅門邑。
傍有陷坑。
是大慢婆羅門謗毀大乘生身入地獄處。
語在西域記。
自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裡至阿吒厘國(南印度境)。
土出胡椒樹。
樹葉似蜀椒。
出薰陸香樹。
樹葉類此棠梨也。
自此西北行三日至契吒國(南印度境)。
自此北行千餘裡至伐臘毗國(南印度境)。
伽藍百餘所。
僧徒六千餘人。
學小乘正量部法。
如來在日屢遊此國無憂王随佛至處皆有表記。
今王刹帝利種也。
即羯若鞠阇國屍羅阿疊多王之女婿。
号杜魯婆跋吒(唐言帝胄)。
性躁急容止疏率。
然貴總尚學信愛三寶。
歲設大會七日延諸國僧。
施以上味奇珍床座衣服。
爰至藥餌之資無不悉備。
自此西北行七百餘裡至阿難陀補羅國(西印度境)。
又西北行五百餘裡至蘇剌侘國(西印度境)。
自此東北行千八百裡至瞿折羅國。
又東南行二千八百餘裡至烏阇衍那國(南印度境)。
去城不遠有窣堵波。
是無憂王作地
師子見已馴伏歡喜都無害心。
子遂以利刀開喉破腹。
雖加此苦而慈愛情深。
含忍不動因即命絕。
王聞歡喜怪而問之。
何因爾也竟不實言。
種種窮迫方乃具述。
王曰。
嗟乎非畜種者誰辦此心。
雖然我先許賞終不違言。
但汝殺父。
勃逆之人不得更居我國。
敕有司多與金寶逐之荒外。
即裝兩船多置黃金及。
資糧等。
送著海中任随流逝。
男船泛海至此寶渚。
見豐奇玩即便止住。
後商人将家屬采寶。
複至其間。
乃殺商人留其婦女。
如是産育子孫經無量代。
人衆漸多。
乃立君臣。
以其遠祖執殺師子。
因為國稱。
女船泛海至波剌斯西為鬼魅所得。
生育群女。
今西大女國是也。
又言。
僧伽羅是商人子名。
以其多智免羅刹鬼害。
後得為王至此寶渚殺除羅刹。
建立國都。
因之為名。
語在西域記。
其國先無佛法。
如來涅槃後一百年中。
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
厭舍欲愛獲四沙門果。
乘空往來遊化此國。
顯贊佛教發示神通。
國人信慕建立伽藍。
見百餘所。
僧徒萬人。
遵行大乘及上座部教。
缁徒肅穆戒節貞明。
相勖無怠。
王宮側有佛牙精舍。
高數百尺。
以衆寶莊嚴。
上建表柱。
以缽昙摩羅伽大寶置之刹端。
光曜映空。
靜夜無雲。
雖萬裡同睹。
其側又有精舍亦以雜波莊嚴。
中有金像。
此國先王所造。
髻有寶珠無知其價。
後有人欲盜此珠。
守衛堅牢無由得入。
乃潛穴地中入室欲取。
而像形漸高賊不能及。
卻而言曰。
如來昔修菩薩道為諸衆生。
不惜軀命無吝國城。
何于今日反悭固也。
以此思之。
恐往言無實。
像乃伛身授珠。
其人得已将出貨賣。
人有識者擒之送王。
王問所得。
賊曰。
佛自與我。
乃具說所由。
王自觀之像首尚低。
王睹靈聖更發深心。
以諸珍寶于賊處贖珠。
還施像髻。
今猶現在。
國東南隅有[馬*夌](勒鄧)迦山多神鬼依住。
如來昔于此山說[馬*夌]迦經(舊曰楞伽訛)。
國南浮海數千裡至那羅稽羅洲。
洲人短小長餘三尺。
人身鳥喙。
無稼穑食椰子。
其國海浪遼長身不能至。
訪諸人口梗概如是。
自達羅毗茶與師子國僧七十餘人。
西北歸觀禮聖迹。
行二千餘裡至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大小乘兼習。
天祠外道亦甚衆多。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
僧徒三百餘人。
并博贍之士。
其精舍中有一切義成太子(舊曰悉達太子訛也)寶冠。
高減二尺。
盛以寶函。
每到齋日出置高台。
其至誠觀禮者多感異光。
城側伽藍有精舍。
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
亦數有光瑞。
是聞二百億羅漢所造也。
城北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裡。
葉長色潤。
諸國抄寫最以為貴。
從此西北經大林暴獸之野。
行二千四五百裡至摩诃剌侘國(南印度境)。
其俗輕死重節。
王刹帝種也。
好武尚戎。
故其國土兵馬完整法令嚴明。
每使将與敵戰。
雖喪軍失利不加刑罰。
但賜女服使其羞慚。
彼人愧慚多至自死。
常養勇士數千人暴象數百。
臨将對陣。
又多飲酒量其欲醉。
然後麾旗。
以此奮沖未有不潰。
恃茲慢慠莫顧鄰敵。
戒日王自謂智略宏遠軍師強盛。
每親征罰亦不能摧制。
伽藍百餘所。
僧徒五千餘人。
大小乘兼習。
亦有天祠塗灰之道。
大城内外有五窣堵波。
皆數百尺。
是過去四佛所遊之迹。
無憂王建也。
自此西北行千餘裡。
渡耐秣陀河至跋祿羯呫婆國(南印度境)。
從此西北二千餘裡至摩臘婆國(南羅羅國。
南印度境)。
風俗調柔崇愛藝業。
五印度中唯西南摩臘婆東北摩揭陀二國。
稱為好學尚賢善言談有風韻。
此國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習小乘正量部教。
亦有塗灰異道事天之衆。
相傳雲。
自六十年前有王名戒日。
高才博學仁慈惠和。
愛育黎元崇敬三寶。
始自為王至于崩逝。
口絕粗言顔無愠色。
不傷臣庶之意。
無損蚊蟻之形。
每象馬飲水漉而後飲。
恐害水居之命也。
爰至國人亦令斷殺。
由是野獸依人豺狼息毒。
境内夷靜祥瑞日興。
營構精廬窮極輪奂。
造七佛之儀。
設無遮之會。
如是勝業在位五十餘年。
無時暫辍。
黎庶思慕于今不止。
大城西北二十餘裡婆羅門邑。
傍有陷坑。
是大慢婆羅門謗毀大乘生身入地獄處。
語在西域記。
自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裡至阿吒厘國(南印度境)。
土出胡椒樹。
樹葉似蜀椒。
出薰陸香樹。
樹葉類此棠梨也。
自此西北行三日至契吒國(南印度境)。
自此北行千餘裡至伐臘毗國(南印度境)。
伽藍百餘所。
僧徒六千餘人。
學小乘正量部法。
如來在日屢遊此國無憂王随佛至處皆有表記。
今王刹帝利種也。
即羯若鞠阇國屍羅阿疊多王之女婿。
号杜魯婆跋吒(唐言帝胄)。
性躁急容止疏率。
然貴總尚學信愛三寶。
歲設大會七日延諸國僧。
施以上味奇珍床座衣服。
爰至藥餌之資無不悉備。
自此西北行七百餘裡至阿難陀補羅國(西印度境)。
又西北行五百餘裡至蘇剌侘國(西印度境)。
自此東北行千八百裡至瞿折羅國。
又東南行二千八百餘裡至烏阇衍那國(南印度境)。
去城不遠有窣堵波。
是無憂王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