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關燈
薩自執師子國來求論難。

    造門請通。

    門司為白。

    龍猛素知其名。

    遂滿缽盛水令弟子持出示之。

    提婆見水默而投針。

    弟子将還。

    龍猛見已深加喜歎曰。

    水之澄滿以方我德。

    彼來投針遂窮其底。

    若斯人者可與論玄議道囑以傳燈。

    即令引入坐訖。

    發言往複彼此俱歡。

    猶魚水相得。

    龍猛曰。

    吾衰邁矣。

    朗輝慧日其在子乎。

    提婆避席禮龍猛足曰。

    某雖不敏敢承慈誨。

    其國有婆羅門善解因明。

    法師就停月餘日讀集量論。

    從此南大林中東南行九百餘裡至案達羅國(南印度境)。

    城側有大伽藍。

    雕構宏壯尊容麗肅。

    前有石窣堵波。

    高數百尺。

    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造。

    羅漢伽藍西南二十餘裡有孤山。

    上有石窣堵波。

    是陳那(唐言授也)菩薩于此作因明論處。

    從此南行千餘裡至馱那羯磔加國(南印度境)。

    城東據山有弗婆勢羅(唐言東山)僧伽藍。

    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羅(唐言西山)僧伽藍。

    此國先王為佛造立。

    窮大廈之規式盡林泉之秀麗。

    天神保護賢聖遊居。

    佛涅槃千年之内每有千凡夫僧同來安居。

    竟安居已皆證羅漢陵虛而去。

    千年之後凡聖同居。

    自百餘年來。

    山神易質擾惱行人。

    皆生怖懼無複敢往。

    由是今悉空荒寂無僧侶。

    城南不遠有一大石山。

    是婆毗吠迦(唐言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慈氏菩薩成佛拟決疑處。

    法師在其國逢二僧。

    一名蘇部底。

    二名蘇利耶。

    善解大衆部三藏。

    法師因就停數月。

    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摩等論。

    彼亦依法師學大乘諸論。

    遂結志同行巡禮聖迹。

    自此西行千餘裡至珠利耶國(南印度境)。

    城東南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是佛昔于此地現大神通摧伏外道說法度人天處。

    城西有故伽藍。

    是提婆菩薩與此寺嗢怛啰(唐言上也)阿羅漢論議。

    至第七轉已去羅漢無言。

    乃竊運神通往都史多宮問慈氏菩薩。

    菩薩為釋因告言。

    彼提婆者植功曩久。

    當于賢劫成等正覺。

    汝勿輕也。

    既還複解前難。

    提婆曰。

    此慈氏菩薩義。

    非仁者自智所得也。

    羅漢慚服避席禮謝之處。

    從此南經大林行千五六百裡。

    至達羅毗荼國(南印度境)。

    國大都城号建志補羅。

    建志城即達磨波羅(唐言護法)菩薩本生之處。

    菩薩此國大臣之子。

    少而爽慧。

    弱冠之後王愛其才欲妻以公主。

    菩薩久修離欲無心愛染。

    将成之夕特起憂煩。

    乃于佛像前請祈加護。

    願脫茲難。

    而至誠所感有大神王攜負而出。

    送離此城數百裡置一山寺佛堂中。

    僧徒來見謂之為盜。

    菩薩自陳由委。

    聞者驚嗟無不重其高志。

    因即出家。

    爾後專精正法。

    遂能究通諸部閑于著述。

    乃造聲明雜論二萬五千頌。

    又釋廣百論唯識論及因明數十部。

    并盛宣行。

    其茂德高才别自有傳。

    建志城即印度南海之口。

    向僧伽羅國水路三日行到。

    未去之間而彼王死。

    國内饑亂。

    有大德名菩提迷隻(抑雞反)濕伐羅(此雲自在覺雲)阿跋耶鄧瑟[唸-今+折]羅(此雲無畏牙)。

    如是等三百餘僧。

    來投印度到建志城。

    法師與相見訖。

    問彼僧曰。

    承彼國大德等解上坐部三藏及瑜伽論。

    今欲往彼參學。

    師等何因而來。

    報曰我國王死人庶饑荒無可依仗。

    聞贍部洲豐樂安隐。

    是佛生處多諸聖迹。

    是故來耳。

    又知法之輩無越我曹。

    長老有疑随意相問。

    法師引瑜伽要文大節征之。

    亦不能出戒賢之解。

    自此國界三千餘裡。

    聞有秣羅矩吒國(南印度境)。

    既居海側極豐異寶。

    其城東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昔如來于此說法現大神變度無量衆處。

    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

    崖谷崇深。

    中有白檀香樹栴檀你婆樹。

    樹類白楊。

    其質涼冷。

    蛇多附之。

    至冬方蟄用以别檀也。

    又有羯布羅香樹。

    松身異葉花果亦殊。

    濕時無香。

    采幹之後折之中有香。

    狀類雲母。

    色如冰雪。

    此所謂龍腦香也。

    又聞東北海畔有城。

    自城東南三千餘裡至僧伽羅國(唐言執師子。

    非印度境也)。

    國周七千餘裡。

    都城周四十餘裡。

    人戶殷稠谷稼滋實。

    黑小急暴此其俗也。

    國本寶渚多有珍奇。

    其後南印度有女娉鄰國。

    路逢師子王。

    侍送之人怖畏逃散。

    唯女獨在車中。

    師子來見負女而去。

    遠入深山。

    采果逐禽以用資給。

    歲月既淹生育男女。

    形雖類人而性暴惡。

    男漸長大白其母曰。

    我為何類父獸母人。

    母乃為陳昔事。

    子曰。

    人畜既殊何不舍去而相守耶。

    母曰。

    非不有心但無由免脫。

    子後逐父登履山谷察其經涉。

    他日伺父去遠。

    即擔攜母妹下投人裡。

    至母本國訪問舅氏。

    宗嗣已絕寄止村闾。

    其師子王還不見妻子。

    憤恚出山哮吼人裡。

    男女往來多被其害。

    百姓以事啟王。

    王率四兵簡募猛士。

    将欲圍射。

    師子見已發聲嗔吼。

    人馬傾墜無敢赴者。

    如是多日竟無其功。

    王複标賞告令。

    有能殺師子者。

    當賜億金。

    子白母曰。

    饑寒難處欲赴王募如何。

    母曰。

    不可。

    彼雖是獸仍為爾父。

    若其殺者豈複名人。

    子曰。

    若不如是彼終不去。

    或當尋逐我等來入村闾。

    一旦王知我等還死。

    亦不相留。

    何者。

    師子為暴緣娘及我。

    豈有為一而惱多人。

    二三思之不如應募。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