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自此順殑伽河南岸。
東行三百餘裡。
至瞻波國(中印度境)。
伽藍十所。
僧徒二百餘人。
習小乘教。
城壘磚高數丈。
基隍深闊極為崇固。
昔者劫初人皆穴處。
後有天女下降人中。
遊殑伽河浴。
水靈觸身生四子。
分王贍部洲。
别疆界築闾邑。
此則一子之都。
國南界數十由旬有大山林。
幽茂連綿二百餘裡。
其間多有野象。
數百為群。
故伊爛拏瞻波二國。
象軍最多。
每于此林令象師調捕充國乘用。
又豐豺兕黑豹人無敢行。
相傳雲。
先佛未出之時有一放牛人。
牧數百頭牛。
驅至林中。
有一牛離群獨去常失不知所在。
至日暮欲歸。
還到群内。
而光色姝悅鳴吼異常。
諸牛鹹畏無敢處其前者。
如是多日牧牛人怪其所以。
私候目之。
須臾還去。
遂逐觀之。
見牛入一石孔。
人亦随入可四五裡豁然大明。
林野光華多異花果。
爛然溢目。
并非俗内所見。
牛于一處食草。
草色香潤亦人間所無。
其人見諸果樹黃赤如金香而且大。
乃摘取一顆。
心雖貪愛仍懼不敢食。
少時牛出人亦随歸。
至石孔未出之間。
有一惡鬼奪其果留。
牧牛人以此問一大醫并說果狀。
醫言。
不可即食。
宜方便将一出來。
後日複随牛入。
還摘一顆懷欲将歸。
鬼複遮奪。
其人以果内于口中。
鬼複撮其喉。
人即咽之果既入腹。
身遂洪大。
頭雖得出身猶在孔竟不得歸。
後家人尋訪見其形變無不驚懼。
然尚能語說其所由。
家人歸還多命手力欲共出之。
竟無移動。
國王聞之自觀慮為後患。
遣人掘挽亦不能動。
年月既久漸變為石。
猶有人狀。
後更有王知其為仙果所變。
謂侍臣曰。
彼既因藥身變。
即身是藥。
觀雖是石其體終是神靈。
宜遣人将錘鑽斫取少許将來。
臣奉王命。
與工匠往盡力镌鑿。
凡經一旬不得一斤。
今猶現在。
自此東行四百餘裡至羯末嗢隻羅國(中印度境)。
尋禮聖迹伽藍六七所。
僧徒三百餘人。
自此東度殑伽河。
行六百餘裡至奔那伐彈那國(南印度境)。
尋禮聖迹。
伽藍二十餘所。
僧三千餘人。
大小乘兼學。
城西二十餘裡有跋姞婆伽藍。
台閣壯峻。
僧徒七百人。
其側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昔如來在此三月說法處。
數放光明。
又有四佛經行之迹。
傍有精舍。
中有觀自在菩薩像。
至誠祈請無願不遂。
自此東南行九百餘裡。
至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東印度境)。
伽藍十餘所。
僧徒三百餘人。
學小乘正量部法。
别有三伽藍不食乳酪。
此承提婆達多遺教也。
大城側有絡多末知僧伽藍(唐言赤泥)。
即往昔此國未有佛法時。
南印度沙門客遊此國。
降挫鍱腹外道邪論已。
國王為立。
其側又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是佛昔于此七日說法處。
從此東南出至三摩怛吒國(東印度境)。
濱近大海氣序和暢。
伽藍三十餘所。
僧徒二千餘人。
習上座部義。
天祠外道其徒亦衆。
去城不遠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昔佛為諸人天于此七日說法處。
去此不遠又有伽藍。
中有青玉佛像。
高八尺。
相好端嚴。
常有自然妙香芬馨滿院。
五色光瑞往往燭天。
凡預見聞無不深發道意。
從此東北海濱山谷間有室利差怛羅國。
次東南海隅有迦摩浪迦國。
次東有堕羅缽底國。
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
次東有摩诃瞻波國(此雲林邑)。
次西有閻摩那洲國。
凡此六國山海深遠。
雖不入其境而風俗可知。
自此三摩怛吒國。
西行九百餘裡至耽摩栗底國(東印度境)。
居近海隅。
伽藍十餘所。
僧徒千餘人。
城側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無憂王所建。
傍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迹。
是時聞海中有僧伽羅國(此雲執師子也)。
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論者。
涉海路七百由旬。
方可達彼。
未去間逢南印度僧。
相勸雲。
往師子國者不須水路。
海中多有惡風藥叉濤波之難。
可從南印度東南角水路三日行即到。
雖複跋履山川然用為安穩。
并得觀烏荼等諸國聖迹。
法師即西南向烏茶國(東印度境)。
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學大乘法。
亦有天祠外道。
邪正雜居。
窣堵波十餘所。
皆無憂王所建。
靈相間起。
國東南境臨大海有折利怛羅城(唐言發行)。
即入海商人及遠方客旅。
往來停止之路。
南去僧伽羅國二萬餘裡。
每夜靜無雲之時。
遙望見彼佛牙窣堵波上寶珠光明冏然狀似空中星燭。
自此西南大林中。
行千二百餘裡至恭禦陀國(東印度)。
從此西南行大荒林千四五百裡至羯[飢-幾+夌](力曾反)伽國(南印度境)。
伽藍十餘所。
僧五百餘人。
學上座部法。
往昔人極殷稠。
為擾觸一五通仙人。
仙人嗔忿以惡咒殘害國人。
少長俱死。
後餘處稍漸遷居。
猶未充實。
自此西北行千八百餘裡至南憍薩羅國(中印度境)。
王刹帝利也。
崇敬佛法愛尚學藝。
伽藍百所。
僧徒萬人。
天祠外道頗亦殷雜。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
傍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立。
昔者如來于此處現大神變降挫外道。
後龍猛菩薩止此伽藍時。
此國王号娑多婆诃(唐言引正)。
珍敬龍猛供衛甚厚。
時提婆菩
東行三百餘裡。
至瞻波國(中印度境)。
伽藍十所。
僧徒二百餘人。
習小乘教。
城壘磚高數丈。
基隍深闊極為崇固。
昔者劫初人皆穴處。
後有天女下降人中。
遊殑伽河浴。
水靈觸身生四子。
分王贍部洲。
别疆界築闾邑。
此則一子之都。
國南界數十由旬有大山林。
幽茂連綿二百餘裡。
其間多有野象。
數百為群。
故伊爛拏瞻波二國。
象軍最多。
每于此林令象師調捕充國乘用。
又豐豺兕黑豹人無敢行。
相傳雲。
先佛未出之時有一放牛人。
牧數百頭牛。
驅至林中。
有一牛離群獨去常失不知所在。
至日暮欲歸。
還到群内。
而光色姝悅鳴吼異常。
諸牛鹹畏無敢處其前者。
如是多日牧牛人怪其所以。
私候目之。
須臾還去。
遂逐觀之。
見牛入一石孔。
人亦随入可四五裡豁然大明。
林野光華多異花果。
爛然溢目。
并非俗内所見。
牛于一處食草。
草色香潤亦人間所無。
其人見諸果樹黃赤如金香而且大。
乃摘取一顆。
心雖貪愛仍懼不敢食。
少時牛出人亦随歸。
至石孔未出之間。
有一惡鬼奪其果留。
牧牛人以此問一大醫并說果狀。
醫言。
不可即食。
宜方便将一出來。
後日複随牛入。
還摘一顆懷欲将歸。
鬼複遮奪。
其人以果内于口中。
鬼複撮其喉。
人即咽之果既入腹。
身遂洪大。
頭雖得出身猶在孔竟不得歸。
後家人尋訪見其形變無不驚懼。
然尚能語說其所由。
家人歸還多命手力欲共出之。
竟無移動。
國王聞之自觀慮為後患。
遣人掘挽亦不能動。
年月既久漸變為石。
猶有人狀。
後更有王知其為仙果所變。
謂侍臣曰。
彼既因藥身變。
即身是藥。
觀雖是石其體終是神靈。
宜遣人将錘鑽斫取少許将來。
臣奉王命。
與工匠往盡力镌鑿。
凡經一旬不得一斤。
今猶現在。
自此東行四百餘裡至羯末嗢隻羅國(中印度境)。
尋禮聖迹伽藍六七所。
僧徒三百餘人。
自此東度殑伽河。
行六百餘裡至奔那伐彈那國(南印度境)。
尋禮聖迹。
伽藍二十餘所。
僧三千餘人。
大小乘兼學。
城西二十餘裡有跋姞婆伽藍。
台閣壯峻。
僧徒七百人。
其側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昔如來在此三月說法處。
數放光明。
又有四佛經行之迹。
傍有精舍。
中有觀自在菩薩像。
至誠祈請無願不遂。
自此東南行九百餘裡。
至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東印度境)。
伽藍十餘所。
僧徒三百餘人。
學小乘正量部法。
别有三伽藍不食乳酪。
此承提婆達多遺教也。
大城側有絡多末知僧伽藍(唐言赤泥)。
即往昔此國未有佛法時。
南印度沙門客遊此國。
降挫鍱腹外道邪論已。
國王為立。
其側又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是佛昔于此七日說法處。
從此東南出至三摩怛吒國(東印度境)。
濱近大海氣序和暢。
伽藍三十餘所。
僧徒二千餘人。
習上座部義。
天祠外道其徒亦衆。
去城不遠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昔佛為諸人天于此七日說法處。
去此不遠又有伽藍。
中有青玉佛像。
高八尺。
相好端嚴。
常有自然妙香芬馨滿院。
五色光瑞往往燭天。
凡預見聞無不深發道意。
從此東北海濱山谷間有室利差怛羅國。
次東南海隅有迦摩浪迦國。
次東有堕羅缽底國。
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
次東有摩诃瞻波國(此雲林邑)。
次西有閻摩那洲國。
凡此六國山海深遠。
雖不入其境而風俗可知。
自此三摩怛吒國。
西行九百餘裡至耽摩栗底國(東印度境)。
居近海隅。
伽藍十餘所。
僧徒千餘人。
城側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無憂王所建。
傍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迹。
是時聞海中有僧伽羅國(此雲執師子也)。
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論者。
涉海路七百由旬。
方可達彼。
未去間逢南印度僧。
相勸雲。
往師子國者不須水路。
海中多有惡風藥叉濤波之難。
可從南印度東南角水路三日行即到。
雖複跋履山川然用為安穩。
并得觀烏荼等諸國聖迹。
法師即西南向烏茶國(東印度境)。
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學大乘法。
亦有天祠外道。
邪正雜居。
窣堵波十餘所。
皆無憂王所建。
靈相間起。
國東南境臨大海有折利怛羅城(唐言發行)。
即入海商人及遠方客旅。
往來停止之路。
南去僧伽羅國二萬餘裡。
每夜靜無雲之時。
遙望見彼佛牙窣堵波上寶珠光明冏然狀似空中星燭。
自此西南大林中。
行千二百餘裡至恭禦陀國(東印度)。
從此西南行大荒林千四五百裡至羯[飢-幾+夌](力曾反)伽國(南印度境)。
伽藍十餘所。
僧五百餘人。
學上座部法。
往昔人極殷稠。
為擾觸一五通仙人。
仙人嗔忿以惡咒殘害國人。
少長俱死。
後餘處稍漸遷居。
猶未充實。
自此西北行千八百餘裡至南憍薩羅國(中印度境)。
王刹帝利也。
崇敬佛法愛尚學藝。
伽藍百所。
僧徒萬人。
天祠外道頗亦殷雜。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
傍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立。
昔者如來于此處現大神變降挫外道。
後龍猛菩薩止此伽藍時。
此國王号娑多婆诃(唐言引正)。
珍敬龍猛供衛甚厚。
時提婆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