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

關燈
上分文而言即阿縛盧枳多。

    譯曰觀。

    伊濕伐羅。

    譯曰自在。

    舊雲光世音。

    或觀世音。

    或觀世音自在。

    皆訛也)威靈極著。

    城東北聞說有人登越山谷逆上徙多河。

    塗路危險攀緣縆缫踐蹑飛梁。

    可行千餘裡至達麗羅川。

    即烏杖那舊都也。

    其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

    金色莊嚴高百餘尺。

    末田底加(舊曰末田地訛)阿羅漢所造。

    彼以神通力将匠人升睹史多天(舊曰兜率陀訛也)親觀妙相往來三返爾乃功畢。

    自烏铎迦漢茶城南渡信渡河。

    河廣三四裡流極清急。

    毒龍惡獸多窟其中。

    有持印度奇寶名花及舍利渡者。

    船辄覆沒。

    渡此河至呾叉始羅國(北印度境)。

    其城北十二三裡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建。

    每放神光。

    是如來昔行菩薩道為大國王。

    号戰達羅缽刺婆(唐言月光)。

    志求菩提舍千頭處。

    塔側有伽藍。

    昔經部師拘摩邏多(唐言童壽)。

    于此制造衆論。

    從此東南七百餘裡聞有僧诃補羅國(北印度境)。

    又從呾叉始羅北界渡信度河。

    東南行二百餘裡經大石門。

    是昔摩诃薩埵王子。

    于此舍身[飢-幾+蔔]餓烏擇(音徒)七子處。

    其地先為王子身血所染。

    今猶绛赤。

    草木亦然。

    又從此東南山行五百餘裡。

    至烏刺叉國。

    又東南登危險度鐵橋行千餘裡至迦濕彌羅國(舊曰罽賓訛也)。

    其都城西臨大河。

    伽藍百所僧五千餘人。

    有四窣堵波。

    崇高壯麗。

    無憂王所建。

    各有如來舍利鬥餘。

    法師初入其境至石門。

    彼國西門也。

    王遣母弟将車馬來迎。

    入石門已曆諸伽藍。

    禮拜到一寺宿。

    寺名護瑟迦羅。

    其夜衆僧皆夢神人告曰。

    此客僧從摩诃脂那國來。

    欲學經印度。

    觀禮聖迹師禀未聞。

    其人既為法來。

    有無量善神随逐現在于此。

    師等宿福為遠人所慕。

    宜勤誦習令他贊仰。

    如何懈怠沉沒睡眠諸僧聞已各各驚寤。

    經行禅誦至旦。

    并來說其因緣禮敬逾肅。

    如是數日漸近王城。

    離可一由旬到達摩舍羅(唐言福舍王教所立使招延行旅給瞻貧乏也)。

    王率群臣及都内僧詣福舍相迎羽從千餘人。

    幢蓋盈塗煙華滿路。

    既至相見禮贊殷厚。

    自手以無量華供養散訖。

    請乘大象相随而進。

    至都止阇耶因陀羅寺(寺王舅所立也)。

    明日請入宮供養。

    并命大德僧稱等數十人食訖。

    王請開講令法師論難。

    觀之甚喜。

    又承遠來慕學尋讀無本。

    遂給書手二十人令寫經論。

    别給五人供承驅使。

    資待所須事事公給。

    彼僧稱法師者。

    高行之人。

    戒禁淳潔思理淹深。

    多聞總持才睿神茂。

    而性愛賢重士。

    既屬上賓盱衡延納。

    法師亦傾心咨禀曉夜無疲。

    因請講授諸論。

    彼公是時年向七十。

    氣力已衰。

    慶逢神器乃勵力敷揚。

    自午已前講俱舍論。

    自午已後講順正理論。

    初夜後講因明聲明論。

    由是境内學人無不悉集。

    法師随其所說領悟無遺。

    研幽擊節盡其神秘。

    彼公歡喜歎賞無極。

    謂衆人曰。

    此脂那僧智力宏贍。

    顧此衆中無能出者。

    以其明懿足繼世親昆季之風。

    所恨生乎遠國不早接聖賢遺芳耳。

    時衆中有大乘學僧毗戍陀僧诃(唐言淨師子)辰那飯茶(唐言最勝親)薩婆多學僧蘇伽蜜多羅(唐言如來友)婆蘇蜜多羅(唐言世友)僧祇部學僧蘇利耶提婆(唐言日天)辰那呾邏多(唐言最勝救)。

    其國先來尚學。

    而此僧等皆道業堅貞才解英富比方僧稱雖不及。

    比諸人足有餘。

    既見法師為大匠褒揚。

    無不發憤難诘法師。

    法師亦明目酬對無所蹇滞。

    由是諸賢亦率慚服。

    其國先是龍池。

    佛涅槃後第五十年。

    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

    教化龍王舍池立五百伽藍召諸賢聖于中住止。

    受龍供養。

    其後健陀羅國迦膩色迦王。

    如來滅後第四百年。

    因脅尊者請諸聖衆内窮三藏外達五明者。

    得四百九十九人。

    及尊者世友合五百賢聖。

    于此結集三藏。

    先造十萬頌邬波第铄論(舊曰優波提舍訛也)釋素呾纜藏(舊曰修多羅訛也)。

    次造十萬頌毗柰耶毗婆沙論。

    釋毗柰耶藏(舊曰毗耶訛也)。

    次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

    釋阿毗達磨藏(或曰阿毗昙訛也)。

    凡三十萬頌。

    九十六萬言。

    王以赤銅為鍱镂寫論文石函封記。

    建大窣堵波而儲其中。

    命藥叉神守護。

    奧義重明此之力也。

    如是停留首尾二年。

    學諸經論禮聖迹已乃辭出。

    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裡至半笯(奴故)嗟國。

    從此東南行四百餘裡至遏邏阇補羅國(北印度境)。

    從此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裡至礫迦國(北印度境)。

    自藍波至于此土。

    其俗既住邊荒儀服語言稍殊印度。

    有鄙薄之風焉。

    自出曷邏阇補羅國。

    經三日渡栴達羅婆伽河(此雲月分)。

    到阇耶補羅城宿于外道寺。

    寺在城西門外。

    是時徒侶二十餘人。

    後日進到奢羯羅城。

    城中有伽藍。

    僧徒百餘人。

    昔世親菩薩于中制勝義谛論。

    其側有窣堵波。

    高二百尺。

    是過去四佛說法之處。

    見有經行遺迹。

    從此出那羅僧诃城。

    東至波羅奢大林中逢群賊五十餘人。

    法師及伴所将衣資劫奪都盡。

    仍揮刀驅就道南枯池欲總屠害。

    其池多有逢棘蘿蔓。

    法師所将沙彌遂映刺林。

    見池南岸有水穴堪容人過。

    私告法師。

    師即相與透出。

    東南疾走可二三裡。

    遇一婆羅門耕地告之被賊。

    彼聞驚愕。

    即解牛與法師向村吹貝。

    聲鼓相命得八十餘人。

    各将器仗急往賊所。

    賊見衆人逃散各入林間。

    法師遂到池解衆人縛。

    又從諸人施衣分與。

    相攜投村宿。

    諸人悲泣。

    猶法師笑無憂戚。

    同侶問曰。

    行路衣資賊掠俱盡。

    唯餘性命僅而獲存。

    困弊艱危理極于此。

    所以卻思林中之事不覺悲傷。

    法師何因不共憂之倒為欣笑。

    答曰。

    居生之貴唯乎性命。

    性命既在餘何所憂。

    故我土俗書雲。

    天地之大寶曰生。

    生之既在則大寶不亡。

    小小衣資何足憂吝。

    由是徒侶感悟其澄陂之量渾之不濁如此。

    明日到礫迦國東境至一大城。

    城西道北有大庵羅林。

    林中有一七百歲婆羅門。

    及至觀之可三十許。

    質狀魁梧神理淹審。

    明中百諸論善吠陀等書。

    有二侍者各百餘歲。

    法師與相見延納甚歡。

    又承被賊。

    即遣一侍者命城中信佛法人令為法師造食。

    其城有數千戶。

    信佛者蓋少。

    宗事外道者極多。

    法師在迦濕彌羅時。

    聲譽已遠諸國皆知。

    其使乃遍城中告唱雲。

    支那國僧來。

    近處被賊衣服總盡。

    諸人宜共知時。

    福力所感遂使邪黨革心。

    有豪傑等三百餘人。

    聞已各将斑[疊*毛]布一端并奉飲食恭敬而至。

    俱積于前拜跪問訊。

    法師為咒願并說報應因果。

    令諸人等皆發道意。

    棄邪歸正。

    相對笑語舞躍而還。

    長年歎未曾有。

    于是以[疊*毛]布分給諸人。

    各得數具。

    衣直猶用之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