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五十端布奉施長年。
仍就停一月學經百論廣百論。
其人是龍猛弟子。
親得師承說甚明淨。
又從此東行五百餘裡至那仆底國。
詣突舍薩那寺。
有大德毗膩多缽臘婆(此雲調伏光。
即北印度王子)。
好風儀善三藏。
自造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釋。
因住十四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大城東南行五十餘裡至答秣蘇伐那僧伽藍(唐言闇林)。
僧徒三百餘人。
學說一切有部。
賢劫千佛皆當于此地集人天說法。
釋迦如來涅槃後第三百年中有迦多衍那(舊曰迦旃延訛也)論師。
于此制發智論。
從此東北行百四五十裡至阇爛達那國(北印度境)。
入其國詣那伽羅馱那寺。
有大德旃達羅伐摩(此雲月胄)。
善究三藏。
因就停四月學衆事分毗婆沙。
從此東北行登履危險行七百餘裡。
至屈(居勿反)露多國(北印度境)。
自屈露多國南行七百餘裡。
越山濟河至設多圖盧國(北印度境)。
從此西南行八百餘裡。
至波理夜呾羅國(中印度境)。
從此東行五百餘裡。
至秣兔羅國(中印度境)。
釋迦如來諸聖弟子舍利子等遺身窣堵波謂舍利子(舊曰舍梨子。
又曰舍利弗。
皆訛也)沒特伽羅子(舊曰目乾連。
訛也)等塔皆現在。
咀麗衍尼弗呾羅(唐言滿慈子。
舊曰彌多羅尼子。
訛略也)。
優婆厘。
阿難陀。
羅怙羅(舊曰羅睺羅。
又曰羅雲皆訛也)及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
舊曰濡首。
又曰文殊師利。
又言曼殊屍利。
譯曰妙德訛也)。
如是等諸窣堵波。
每歲修福之日。
僧徒相率随所宗事而修供養。
阿毗達磨衆供養舍利子。
習定之徒供養沒特伽羅子。
誦持經者供養滿慈子。
學毗柰耶。
衆供養優波厘。
諸比丘尼供養阿難。
未受具戒者供養羅怙羅。
學大乘者供養諸菩薩。
城東五六裡至一山伽藍。
尊者烏波鞠多(唐言近護)之所建也。
其中爪發舍利。
伽藍北岩有石室。
高二十餘尺。
廣三十餘尺四寸。
細籌填積其内。
尊者近護說法悟道夫妻俱證阿羅漢果者。
乃下一籌。
單己及别族者雖證不記。
從此東北行五百餘裡。
至薩他泥濕伐羅國(中印度境)。
又東行四百餘裡。
至祿勒那國(中印度境)。
東臨殑伽河。
北背大山。
閻牟那河。
中境而流。
又河東行八百餘裡。
至殑伽河源。
廣三四裡。
東南流入海處。
廣十餘裡。
其味甘美細沙随流。
彼俗書記謂之福水。
就中沐浴罪亹銷除。
啜波[口*敕]流則殃災殄滅。
沒而死者即生天受福。
愚夫愚婦常集河濱。
皆外道邪言無其實也。
後提婆菩薩示其正理。
方始停絕。
國有大德。
名阇耶鞠多。
善閑三藏。
法師遂住一冬半春。
就聽經部毗婆沙訖。
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
其王戍陀羅種也。
伽藍十餘所。
僧徒八百餘人。
皆學小乘一切有部。
大城南四五裡有小伽藍。
僧徒五十餘人。
昔瞿拏缽剌婆(唐言德光)論師。
于此作辯真等論凡百餘部。
論師是缽伐多國人。
本習大乘。
後退學小。
時提婆犀那(唐言天軍)阿羅漢。
往來睹史多天。
德光願見慈氏決諸疑滞。
請天軍以神力接上天宮。
既見慈氏揖而不禮。
言我出家具戒。
慈氏處天同俗禮敬非宜。
如是往來三返皆不緻禮。
既我慢自高。
疑亦不決。
德光伽藍南三四裡有伽藍。
僧二百餘人。
并小乘學。
是衆賢論師壽終處。
論師本迦濕彌羅國人。
博學高才明一切有部毗婆沙。
時世親菩薩亦以睿智多聞。
先作阿毗達磨俱舍論。
破毗婆沙師所執。
理奧文華。
西域學徒莫不贊仰。
爰至鬼神亦皆講習。
衆賢覽而心憤。
又十二年覃思作俱舍雹論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造訖欲與世親面定是非。
未果而終。
世親後見其論歎有知解。
言其思力不減毗婆沙之衆也。
雖然甚順我義宜名順正理論。
遂依行焉。
衆賢死後。
于庵沒羅林中起窣堵波。
今猶見在。
林側又有窣堵波。
是毗末羅蜜多羅(唐言無垢稱)論師遺身處。
論師迦濕彌羅國人。
于說一切有部出家。
遊五印度學窮三藏。
将歸本國。
塗次衆賢之塔。
悲其著述未及顯揚奄便逝殁。
因自誓更造諸論破大乘義。
滅世親名。
使論師之旨永傳遐代。
說此語已心智狂亂。
五舌重出遍體血流。
自知此苦原由惡見。
裁書忏悔。
勸諸同侶勿謗大乘。
言終氣絕。
當死之處地陷為坑。
其國有大德名蜜多斯那。
年九十即德光論師弟子。
善閑三藏。
法師又半春一夏。
就學薩婆多部怛埵三弟铄論(唐言辯真論。
二萬五千頌德光所造也)随發智論等。
又從此北行三百餘裡。
至婆羅吸摩補羅國(中印度)。
又此東南行四百餘裡。
至醯掣怛羅國(中印度)。
又南行二百餘裡渡殑伽河。
西南至毗羅那拏國(中印度境)。
又東行二百餘裡至劫比他國(中印度)。
城東二十餘裡有大伽藍。
院内有三寶階。
南北列面東西下。
是佛昔于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訖歸贍部洲下處。
中是黃金。
左是水精。
右是白銀。
如來起善法堂。
将諸天衆蹑中階而下。
大梵天王執白拂履銀階處右。
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居左。
是時百千天衆諸大菩薩陪随而下。
自數百年前猶有階級。
今并淪沒。
後王戀慕壘磚石拟其狀。
飾以雜寶。
見高七十餘尺。
上起精舍。
中有石佛像。
左右有釋梵之像。
并仿先儀式彰如在。
傍有石柱高七丈。
無憂王所立。
傍有石基長五十餘步。
高七尺。
是佛昔經行處。
從此西北行二百裡至羯若鞠阇國(唐言曲女城。
中印度)。
國周四千裡。
都城西臨殑伽河。
長二十餘裡。
廣五六裡。
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大小俱學。
其王吠奢種也。
字曷利沙伐彈那(唐言喜增)。
父字波羅羯邏伐彈那(唐言作增)。
先兄字遏羅阇伐彈那(唐言王增)。
喜增在位仁慈。
國人稱詠。
時東印度羯羅拏蘇伐剌那(唐言金耳)國設賞迦王(唐言同上)。
惡其明略而為鄰患。
乃誘而害之。
大臣婆尼(唐言明了)及群僚等。
悲蒼生之無主。
共立其弟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統承宗廟。
王雄姿秀傑算略宏遠。
德動天地義感人神。
遂能雪報兄仇牢籠印度。
威風所及禮教所沾。
無不歸德。
天下既定黎庶斯安。
于是戢武韬戈營樹福業。
敕其境内無得殺生。
凡厥元元普令斷肉。
随有聖迹皆建伽藍。
歲三七日遍供衆僧。
五年一陳無遮大會。
府庫所積并充檀舍。
詳其所行須達拏之流矣。
城西北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東南六七裡殑伽河南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并無憂王所造。
皆是佛昔說法處也。
法師入其國。
到跋達邏毗诃雖寺住三月依毗離耶犀那三藏讀佛使毗婆沙。
日胄毗婆沙訖。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
仍就停一月學經百論廣百論。
其人是龍猛弟子。
親得師承說甚明淨。
又從此東行五百餘裡至那仆底國。
詣突舍薩那寺。
有大德毗膩多缽臘婆(此雲調伏光。
即北印度王子)。
好風儀善三藏。
自造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釋。
因住十四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大城東南行五十餘裡至答秣蘇伐那僧伽藍(唐言闇林)。
僧徒三百餘人。
學說一切有部。
賢劫千佛皆當于此地集人天說法。
釋迦如來涅槃後第三百年中有迦多衍那(舊曰迦旃延訛也)論師。
于此制發智論。
從此東北行百四五十裡至阇爛達那國(北印度境)。
入其國詣那伽羅馱那寺。
有大德旃達羅伐摩(此雲月胄)。
善究三藏。
因就停四月學衆事分毗婆沙。
從此東北行登履危險行七百餘裡。
至屈(居勿反)露多國(北印度境)。
自屈露多國南行七百餘裡。
越山濟河至設多圖盧國(北印度境)。
從此西南行八百餘裡。
至波理夜呾羅國(中印度境)。
從此東行五百餘裡。
至秣兔羅國(中印度境)。
釋迦如來諸聖弟子舍利子等遺身窣堵波謂舍利子(舊曰舍梨子。
又曰舍利弗。
皆訛也)沒特伽羅子(舊曰目乾連。
訛也)等塔皆現在。
咀麗衍尼弗呾羅(唐言滿慈子。
舊曰彌多羅尼子。
訛略也)。
優婆厘。
阿難陀。
羅怙羅(舊曰羅睺羅。
又曰羅雲皆訛也)及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
舊曰濡首。
又曰文殊師利。
又言曼殊屍利。
譯曰妙德訛也)。
如是等諸窣堵波。
每歲修福之日。
僧徒相率随所宗事而修供養。
阿毗達磨衆供養舍利子。
習定之徒供養沒特伽羅子。
誦持經者供養滿慈子。
學毗柰耶。
衆供養優波厘。
諸比丘尼供養阿難。
未受具戒者供養羅怙羅。
學大乘者供養諸菩薩。
城東五六裡至一山伽藍。
尊者烏波鞠多(唐言近護)之所建也。
其中爪發舍利。
伽藍北岩有石室。
高二十餘尺。
廣三十餘尺四寸。
細籌填積其内。
尊者近護說法悟道夫妻俱證阿羅漢果者。
乃下一籌。
單己及别族者雖證不記。
從此東北行五百餘裡。
至薩他泥濕伐羅國(中印度境)。
又東行四百餘裡。
至祿勒那國(中印度境)。
東臨殑伽河。
北背大山。
閻牟那河。
中境而流。
又河東行八百餘裡。
至殑伽河源。
廣三四裡。
東南流入海處。
廣十餘裡。
其味甘美細沙随流。
彼俗書記謂之福水。
就中沐浴罪亹銷除。
啜波[口*敕]流則殃災殄滅。
沒而死者即生天受福。
愚夫愚婦常集河濱。
皆外道邪言無其實也。
後提婆菩薩示其正理。
方始停絕。
國有大德。
名阇耶鞠多。
善閑三藏。
法師遂住一冬半春。
就聽經部毗婆沙訖。
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
其王戍陀羅種也。
伽藍十餘所。
僧徒八百餘人。
皆學小乘一切有部。
大城南四五裡有小伽藍。
僧徒五十餘人。
昔瞿拏缽剌婆(唐言德光)論師。
于此作辯真等論凡百餘部。
論師是缽伐多國人。
本習大乘。
後退學小。
時提婆犀那(唐言天軍)阿羅漢。
往來睹史多天。
德光願見慈氏決諸疑滞。
請天軍以神力接上天宮。
既見慈氏揖而不禮。
言我出家具戒。
慈氏處天同俗禮敬非宜。
如是往來三返皆不緻禮。
既我慢自高。
疑亦不決。
德光伽藍南三四裡有伽藍。
僧二百餘人。
并小乘學。
是衆賢論師壽終處。
論師本迦濕彌羅國人。
博學高才明一切有部毗婆沙。
時世親菩薩亦以睿智多聞。
先作阿毗達磨俱舍論。
破毗婆沙師所執。
理奧文華。
西域學徒莫不贊仰。
爰至鬼神亦皆講習。
衆賢覽而心憤。
又十二年覃思作俱舍雹論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造訖欲與世親面定是非。
未果而終。
世親後見其論歎有知解。
言其思力不減毗婆沙之衆也。
雖然甚順我義宜名順正理論。
遂依行焉。
衆賢死後。
于庵沒羅林中起窣堵波。
今猶見在。
林側又有窣堵波。
是毗末羅蜜多羅(唐言無垢稱)論師遺身處。
論師迦濕彌羅國人。
于說一切有部出家。
遊五印度學窮三藏。
将歸本國。
塗次衆賢之塔。
悲其著述未及顯揚奄便逝殁。
因自誓更造諸論破大乘義。
滅世親名。
使論師之旨永傳遐代。
說此語已心智狂亂。
五舌重出遍體血流。
自知此苦原由惡見。
裁書忏悔。
勸諸同侶勿謗大乘。
言終氣絕。
當死之處地陷為坑。
其國有大德名蜜多斯那。
年九十即德光論師弟子。
善閑三藏。
法師又半春一夏。
就學薩婆多部怛埵三弟铄論(唐言辯真論。
二萬五千頌德光所造也)随發智論等。
又從此北行三百餘裡。
至婆羅吸摩補羅國(中印度)。
又此東南行四百餘裡。
至醯掣怛羅國(中印度)。
又南行二百餘裡渡殑伽河。
西南至毗羅那拏國(中印度境)。
又東行二百餘裡至劫比他國(中印度)。
城東二十餘裡有大伽藍。
院内有三寶階。
南北列面東西下。
是佛昔于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訖歸贍部洲下處。
中是黃金。
左是水精。
右是白銀。
如來起善法堂。
将諸天衆蹑中階而下。
大梵天王執白拂履銀階處右。
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居左。
是時百千天衆諸大菩薩陪随而下。
自數百年前猶有階級。
今并淪沒。
後王戀慕壘磚石拟其狀。
飾以雜寶。
見高七十餘尺。
上起精舍。
中有石佛像。
左右有釋梵之像。
并仿先儀式彰如在。
傍有石柱高七丈。
無憂王所立。
傍有石基長五十餘步。
高七尺。
是佛昔經行處。
從此西北行二百裡至羯若鞠阇國(唐言曲女城。
中印度)。
國周四千裡。
都城西臨殑伽河。
長二十餘裡。
廣五六裡。
伽藍百餘所。
僧徒萬餘人。
大小俱學。
其王吠奢種也。
字曷利沙伐彈那(唐言喜增)。
父字波羅羯邏伐彈那(唐言作增)。
先兄字遏羅阇伐彈那(唐言王增)。
喜增在位仁慈。
國人稱詠。
時東印度羯羅拏蘇伐剌那(唐言金耳)國設賞迦王(唐言同上)。
惡其明略而為鄰患。
乃誘而害之。
大臣婆尼(唐言明了)及群僚等。
悲蒼生之無主。
共立其弟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統承宗廟。
王雄姿秀傑算略宏遠。
德動天地義感人神。
遂能雪報兄仇牢籠印度。
威風所及禮教所沾。
無不歸德。
天下既定黎庶斯安。
于是戢武韬戈營樹福業。
敕其境内無得殺生。
凡厥元元普令斷肉。
随有聖迹皆建伽藍。
歲三七日遍供衆僧。
五年一陳無遮大會。
府庫所積并充檀舍。
詳其所行須達拏之流矣。
城西北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東南六七裡殑伽河南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并無憂王所造。
皆是佛昔說法處也。
法師入其國。
到跋達邏毗诃雖寺住三月依毗離耶犀那三藏讀佛使毗婆沙。
日胄毗婆沙訖。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