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師備識衆教。
随其來問各依部答。
鹹皆惬伏。
如是五日方散。
王甚喜以純錦五匹别施法師。
以外各各有差。
于沙落迦安居訖。
其慧性法師重為睹貨羅王請卻還。
法師與别。
東進行六百餘裡越黑嶺。
入北印度境至濫波國。
國周千餘裡。
伽藍十所。
僧徒皆學大乘。
停三日。
南行至一小嶺。
嶺有窣堵波。
是佛昔從南步行到此住立。
後人敬戀故建茲塔。
自斯以北境域皆号蔑戾車(唐言邊地)。
如來欲有教化乘空往來不複履地。
若步行時地便傾動故也。
從此南二十餘裡。
下嶺濟河至那揭羅喝國(北印度境)。
大城東南二裡有窣堵波。
高三百餘尺。
無憂王所造。
是釋迦菩薩于第二僧祇遇然燈佛。
敷鹿皮衣及布發掩泥得受記處。
雖經劫壞此迹恒存。
天散衆華常為供養。
法師至彼禮拜旋繞。
傍有老僧為法師說建塔因緣。
法師問曰。
菩薩布發之時。
既是第二僧祇。
從第二僧祇。
至第三僧祇。
中間經無量劫。
一一劫中世界有多成壞。
如火災起時蘇迷盧山尚為灰燼。
如何此迹獨得無虧。
答曰。
世界壞時此亦随壞。
世界成時當其舊處迹現如本。
且如蘇迷盧山壞已還有。
在乎聖迹何得獨無。
以此校之不煩疑也。
亦為名答。
次西南十餘裡有窣堵波。
是佛買華處。
又東南度沙嶺十餘裡到佛頂骨城。
城有重閣。
第二閣中有七寶小塔。
如來頂骨在中。
骨周一尺二寸。
發孔分明其色黃白。
盛以寶函。
但欲知罪福相者。
摩香末為泥以帛練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兇。
法師即得菩提樹像。
所将二沙彌大者得佛像。
小者得蓮華像。
其守骨婆羅門歡喜。
向法師彈指散花雲。
師所得甚為希有。
是表有菩提之分。
複有髑髅骨塔。
骨狀如荷葉。
複有佛眼睛。
睛大如柰。
光明晖赫徹燭函外。
複有佛僧伽胝。
上妙細[疊*毛]所作。
複有佛錫杖。
白鐵為環。
栴檀為莖。
法師皆得禮拜盡其哀敬。
因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绮幡四口錦兩端法服二具。
散衆雜華辭拜而出。
又聞燈光城西南二十餘裡有瞿波羅龍王所住之窟。
如來昔日降伏此龍。
因留影在中。
法師欲往禮拜。
承其道路荒阻又多盜賊。
二三年已來人往多不得見。
以故去者稀疏。
法師欲往禮拜。
時迦畢試國所送使人貪其速還。
不願淹留。
勸不令去。
法師報曰。
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
甯有至此不往禮拜。
汝等且漸進。
奘暫到即來。
于是獨去至燈光城。
入一伽藍問訪途路。
覓人相引無一肯者。
後見一小兒雲。
寺莊近彼。
今送師到莊。
即與同去到莊宿。
得一老人知其處所。
相引而發。
行數裡有五賊人拔刃而至。
法師即去帽現其法服。
賊雲。
師欲何去。
答欲禮拜佛影。
賊雲。
師不聞此有賊耶。
答雲。
賊者人也。
今為禮佛。
雖猛獸盈衢奘猶不懼。
況檀越之輩是人乎。
賊遂發心随往禮拜。
既至窟所。
窟在石澗東壁。
門向西。
開窺之窈冥一無所睹。
老人雲。
師直入觸東壁訖卻行五十步許。
正東而觀影在其處。
法師入信足而前可五十步。
果觸東壁訖卻立。
至誠而禮百餘拜。
一無所見。
自責障累悲号懊惚。
更至心禮誦勝鬘等諸經贊佛偈頌。
随贊随禮。
複百餘拜。
見東壁現如缽許大光。
倏而還滅。
悲喜更禮。
複有槃許大光現。
現已還滅。
益增感慕。
自誓若不見世尊影終不移此地。
如是更二百餘拜。
遂一窟大明見如來影皎然在壁。
如開雲霧。
忽睹金山。
妙相熙融神姿晃昱。
瞻仰慶躍不知所譬。
佛身及袈裟并赤黃色。
自膝已上相好極明。
華座已下稍似微昧。
膝左右及背後菩薩聖僧等影亦皆具有。
見已遙命門外六人将火入燒香。
比火至歘然佛影還隐。
急令絕火更請方乃重現。
六人中五人得見。
一人竟無所睹。
如是可半食頃了了明見。
得申禮贊供散華香訖光滅。
爾乃辭出。
所送婆羅門歡喜歎未曾有。
雲非師志誠願力之厚無緻此也。
窟門外更有衆多聖迹。
說如别傳。
相與歸還。
彼五賊皆毀刀杖受戒而别。
從此複與伴合。
東南山行五百餘裡至健陀邏國(舊雲健陀衛訛也。
北印度境也)。
其國東臨信度河。
都城号布路沙布羅。
國多賢聖。
古來作論諸師。
那羅延天。
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
法救。
如意。
脅尊者等。
皆此所出也。
王城東北有置佛缽寶台。
缽後流移諸國。
今現在波刺拏斯國。
城外東南八九裡有畢缽羅樹。
高百餘尺。
過去四佛。
并坐其下。
現有四如來像。
當來九百九十六佛亦當坐焉。
其側又有窣堵波。
是迦膩色迦王所造。
高四百尺。
基周一裡半。
高一百五十尺。
其上起金銅相輪二十五層中有如來舍利一斛。
大窣堵波西南百餘步有白石像。
高一丈八尺。
北面立。
極多靈瑞。
往往有人見像夜繞大塔經行。
迦膩色迦伽藍東北百餘裡。
渡大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
城東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造。
即過去四佛說法處也。
城北四五裡伽藍内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無憂王所立。
即釋迦佛昔行菩薩道時。
樂行惠施。
于此國千生為王即千生舍眼處。
此等聖迹無量。
法師皆得觀禮。
自高昌王所施金銀绫絹衣服等。
所至大塔大伽藍處。
皆分留供養申誠而去。
從此又到烏铎迦漢荼城。
城北陟履山川行六百餘裡入烏仗那國(唐言苑。
昔阿輪迦王之苑也。
舊稱烏長訛也)夾蘇婆薩堵河。
昔有伽藍一千四百所。
僧徒一萬八千。
今并荒蕪減少。
其僧律儀傳訓有五部焉。
一法密部。
二化地部。
三飲光部。
四說一切有部。
五大衆部。
其王多居瞢揭厘城。
人物豐盛。
城東四五裡有大窣堵波。
多有奇瑞。
是佛昔作忍辱仙人為羯利王(唐言鬥诤。
舊曰歌利訛也)割截身體處。
城東北二百五十裡。
入大山至阿波邏羅龍泉。
即蘇婆河之上源也。
西南流其地寒冷春夏恒凍。
暮即雪飛。
仍含五色。
霏霏舞亂如雜華焉。
龍泉西南三十餘裡。
水北岸磐石上有佛腳迹。
随人福願量有修短。
是佛昔伏阿波邏羅龍時。
至此留迹而去。
順流下三十餘裡有如來濯衣石。
袈裟條葉文相宛然。
城南四百餘裡至醯羅山。
是如來昔聞半偈(舊曰偈梵文略也。
或曰偈陀。
梵文訛也。
今從正宜雲伽陀。
伽陀唐言頌。
有三十二言也)報藥叉之恩舍身下處。
瞢揭厘城西五十裡渡大河至慮醯呾迦(唐言赤)窣堵波。
高十餘丈。
無憂王所造。
是如來往昔作慈力王時。
以刀刺身[飢-幾+蔔]五藥叉處(舊雲夜叉訛也)。
城東北三十餘裡至遏部多(唐言奇特)石窣堵波。
高三十尺。
在昔佛于此為人天說法。
佛去後自然踴生此塔。
塔西渡大河三四裡至一精舍。
有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菩薩像(唐言觀自在。
合字連聲梵語如
随其來問各依部答。
鹹皆惬伏。
如是五日方散。
王甚喜以純錦五匹别施法師。
以外各各有差。
于沙落迦安居訖。
其慧性法師重為睹貨羅王請卻還。
法師與别。
東進行六百餘裡越黑嶺。
入北印度境至濫波國。
國周千餘裡。
伽藍十所。
僧徒皆學大乘。
停三日。
南行至一小嶺。
嶺有窣堵波。
是佛昔從南步行到此住立。
後人敬戀故建茲塔。
自斯以北境域皆号蔑戾車(唐言邊地)。
如來欲有教化乘空往來不複履地。
若步行時地便傾動故也。
從此南二十餘裡。
下嶺濟河至那揭羅喝國(北印度境)。
大城東南二裡有窣堵波。
高三百餘尺。
無憂王所造。
是釋迦菩薩于第二僧祇遇然燈佛。
敷鹿皮衣及布發掩泥得受記處。
雖經劫壞此迹恒存。
天散衆華常為供養。
法師至彼禮拜旋繞。
傍有老僧為法師說建塔因緣。
法師問曰。
菩薩布發之時。
既是第二僧祇。
從第二僧祇。
至第三僧祇。
中間經無量劫。
一一劫中世界有多成壞。
如火災起時蘇迷盧山尚為灰燼。
如何此迹獨得無虧。
答曰。
世界壞時此亦随壞。
世界成時當其舊處迹現如本。
且如蘇迷盧山壞已還有。
在乎聖迹何得獨無。
以此校之不煩疑也。
亦為名答。
次西南十餘裡有窣堵波。
是佛買華處。
又東南度沙嶺十餘裡到佛頂骨城。
城有重閣。
第二閣中有七寶小塔。
如來頂骨在中。
骨周一尺二寸。
發孔分明其色黃白。
盛以寶函。
但欲知罪福相者。
摩香末為泥以帛練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兇。
法師即得菩提樹像。
所将二沙彌大者得佛像。
小者得蓮華像。
其守骨婆羅門歡喜。
向法師彈指散花雲。
師所得甚為希有。
是表有菩提之分。
複有髑髅骨塔。
骨狀如荷葉。
複有佛眼睛。
睛大如柰。
光明晖赫徹燭函外。
複有佛僧伽胝。
上妙細[疊*毛]所作。
複有佛錫杖。
白鐵為環。
栴檀為莖。
法師皆得禮拜盡其哀敬。
因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绮幡四口錦兩端法服二具。
散衆雜華辭拜而出。
又聞燈光城西南二十餘裡有瞿波羅龍王所住之窟。
如來昔日降伏此龍。
因留影在中。
法師欲往禮拜。
承其道路荒阻又多盜賊。
二三年已來人往多不得見。
以故去者稀疏。
法師欲往禮拜。
時迦畢試國所送使人貪其速還。
不願淹留。
勸不令去。
法師報曰。
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
甯有至此不往禮拜。
汝等且漸進。
奘暫到即來。
于是獨去至燈光城。
入一伽藍問訪途路。
覓人相引無一肯者。
後見一小兒雲。
寺莊近彼。
今送師到莊。
即與同去到莊宿。
得一老人知其處所。
相引而發。
行數裡有五賊人拔刃而至。
法師即去帽現其法服。
賊雲。
師欲何去。
答欲禮拜佛影。
賊雲。
師不聞此有賊耶。
答雲。
賊者人也。
今為禮佛。
雖猛獸盈衢奘猶不懼。
況檀越之輩是人乎。
賊遂發心随往禮拜。
既至窟所。
窟在石澗東壁。
門向西。
開窺之窈冥一無所睹。
老人雲。
師直入觸東壁訖卻行五十步許。
正東而觀影在其處。
法師入信足而前可五十步。
果觸東壁訖卻立。
至誠而禮百餘拜。
一無所見。
自責障累悲号懊惚。
更至心禮誦勝鬘等諸經贊佛偈頌。
随贊随禮。
複百餘拜。
見東壁現如缽許大光。
倏而還滅。
悲喜更禮。
複有槃許大光現。
現已還滅。
益增感慕。
自誓若不見世尊影終不移此地。
如是更二百餘拜。
遂一窟大明見如來影皎然在壁。
如開雲霧。
忽睹金山。
妙相熙融神姿晃昱。
瞻仰慶躍不知所譬。
佛身及袈裟并赤黃色。
自膝已上相好極明。
華座已下稍似微昧。
膝左右及背後菩薩聖僧等影亦皆具有。
見已遙命門外六人将火入燒香。
比火至歘然佛影還隐。
急令絕火更請方乃重現。
六人中五人得見。
一人竟無所睹。
如是可半食頃了了明見。
得申禮贊供散華香訖光滅。
爾乃辭出。
所送婆羅門歡喜歎未曾有。
雲非師志誠願力之厚無緻此也。
窟門外更有衆多聖迹。
說如别傳。
相與歸還。
彼五賊皆毀刀杖受戒而别。
從此複與伴合。
東南山行五百餘裡至健陀邏國(舊雲健陀衛訛也。
北印度境也)。
其國東臨信度河。
都城号布路沙布羅。
國多賢聖。
古來作論諸師。
那羅延天。
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
法救。
如意。
脅尊者等。
皆此所出也。
王城東北有置佛缽寶台。
缽後流移諸國。
今現在波刺拏斯國。
城外東南八九裡有畢缽羅樹。
高百餘尺。
過去四佛。
并坐其下。
現有四如來像。
當來九百九十六佛亦當坐焉。
其側又有窣堵波。
是迦膩色迦王所造。
高四百尺。
基周一裡半。
高一百五十尺。
其上起金銅相輪二十五層中有如來舍利一斛。
大窣堵波西南百餘步有白石像。
高一丈八尺。
北面立。
極多靈瑞。
往往有人見像夜繞大塔經行。
迦膩色迦伽藍東北百餘裡。
渡大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
城東有窣堵波。
無憂王所造。
即過去四佛說法處也。
城北四五裡伽藍内有窣堵波。
高二百餘尺。
無憂王所立。
即釋迦佛昔行菩薩道時。
樂行惠施。
于此國千生為王即千生舍眼處。
此等聖迹無量。
法師皆得觀禮。
自高昌王所施金銀绫絹衣服等。
所至大塔大伽藍處。
皆分留供養申誠而去。
從此又到烏铎迦漢荼城。
城北陟履山川行六百餘裡入烏仗那國(唐言苑。
昔阿輪迦王之苑也。
舊稱烏長訛也)夾蘇婆薩堵河。
昔有伽藍一千四百所。
僧徒一萬八千。
今并荒蕪減少。
其僧律儀傳訓有五部焉。
一法密部。
二化地部。
三飲光部。
四說一切有部。
五大衆部。
其王多居瞢揭厘城。
人物豐盛。
城東四五裡有大窣堵波。
多有奇瑞。
是佛昔作忍辱仙人為羯利王(唐言鬥诤。
舊曰歌利訛也)割截身體處。
城東北二百五十裡。
入大山至阿波邏羅龍泉。
即蘇婆河之上源也。
西南流其地寒冷春夏恒凍。
暮即雪飛。
仍含五色。
霏霏舞亂如雜華焉。
龍泉西南三十餘裡。
水北岸磐石上有佛腳迹。
随人福願量有修短。
是佛昔伏阿波邏羅龍時。
至此留迹而去。
順流下三十餘裡有如來濯衣石。
袈裟條葉文相宛然。
城南四百餘裡至醯羅山。
是如來昔聞半偈(舊曰偈梵文略也。
或曰偈陀。
梵文訛也。
今從正宜雲伽陀。
伽陀唐言頌。
有三十二言也)報藥叉之恩舍身下處。
瞢揭厘城西五十裡渡大河至慮醯呾迦(唐言赤)窣堵波。
高十餘丈。
無憂王所造。
是如來往昔作慈力王時。
以刀刺身[飢-幾+蔔]五藥叉處(舊雲夜叉訛也)。
城東北三十餘裡至遏部多(唐言奇特)石窣堵波。
高三十尺。
在昔佛于此為人天說法。
佛去後自然踴生此塔。
塔西渡大河三四裡至一精舍。
有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菩薩像(唐言觀自在。
合字連聲梵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