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

關燈
火燒逐沙彌。

    還以告王。

    王聞令捕燒者。

    得已集百姓令截其手。

    法師将欲勸善不忍毀其支體救之。

    王乃重笞之逐出都外。

    自是上下肅然鹹求信事。

    遂設大會度人居寺。

    其革變邪心誘開曚俗所到如此。

    又西三百餘裡至屈霜(去聲)你迦國。

    又西二百餘裡至喝捍國(唐言東安國)。

    又西四百裡至捕喝國(唐言中安國)。

    又西百餘裡至伐地國(唐言西安國)。

    又西五百裡至貨利習彌伽國。

    國東臨縛刍河。

    又西南三百餘裡至羯霜(去聲)那國(唐言史國)。

    又西南二百裡入山。

    山路深險才通人步。

    複無水草。

    山行三百餘裡入鐵門。

    峰壁狹峭而崖石多鐵礦。

    依之為門扉。

    又鑄鐵為鈴多懸于上。

    故以為名。

    即突厥之關塞也。

    出鐵門至睹貨羅國(舊曰吐火羅訛也)。

    自此數百裡渡縛刍河至活國。

    即葉護可汗長子呾度設(設者官名也)所居之地。

    又是高昌王妹婿。

    高昌王有書至其所。

    比法師到。

    公主可賀敦已死。

    呾度設又病。

    聞法師從高昌來。

    又得書與男女等嗚咽不能止。

    因請法師曰。

    弟子見師目明。

    願少停息。

    若差自送師到婆羅門國。

    時更有一梵僧至。

    為誦咒患得漸除。

    其後娶可賀敦。

    年少受前兒囑。

    因藥以殺其夫設。

    既死高昌公主男小。

    遂被前兒特勤纂立為設。

    仍妻其後母。

    為逢喪故淹留月餘。

    彼有沙門名達摩僧伽。

    遊學印度。

    蔥嶺已西推為法匠。

    其疏勒于阗之僧無敢對談者。

    法師欲知其學深淺。

    使人問師解幾部經論。

    諸弟子等聞皆怒。

    達摩笑曰。

    我盡解随意所問。

    法師知不學大乘。

    就小教婆沙等問數科。

    不是好通。

    因謝服。

    門人皆慚。

    從是相見歡喜。

    處處譽贊言。

    己不能及。

    時新設既立。

    法師從求使人及邬落。

    欲南進向婆羅門國。

    設雲。

    弟子所部有縛喝國。

    北臨縛刍河。

    人謂小王舍城。

    極多聖迹。

    願師暫往觀禮。

    然後取乘南去。

    時縛喝僧數十人聞舊設死子又立。

    共來吊慰。

    法師與相見言其意。

    彼曰。

    即當便去。

    彼有好路。

    若更來此徒為迂會。

    法師從其言。

    即與設辭。

    取乘随彼僧去。

    既至觀其城邑郊郭顯敞川野腴潤實為勝地。

    伽藍百所。

    僧徒三千餘人。

    皆小乘學。

    城外西南有納縛伽藍(唐言新)。

    裝嚴甚麗。

    伽藍内佛堂中有佛澡罐。

    量可鬥餘。

    又有佛齒長一寸廣八九分色黃白。

    每有光瑞。

    又有佛掃帚。

    迦奢草作。

    長三尺餘圍可七寸。

    其帚柄飾以雜寶。

    此三事齋日每出道俗觀禮。

    至誠者感發神光。

    伽藍北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

    伽藍西南有一精廬。

    建立多年居中行道。

    證四果者世世無絕。

    涅槃後皆有塔記。

    基址接連數百餘矣。

    大城西北五十裡至提謂城。

    城北四十裡有波利城。

    城中有二窣堵波高三丈。

    昔佛初成道。

    受此二長者麨蜜。

    初聞五戒十善。

    并請供養如來。

    當授發爪令造塔。

    及造塔儀式。

    二長者将還本國營建靈刹即此也。

    城西七十餘裡有窣堵波高逾二丈。

    過去迦葉佛時作也。

    納縛伽藍有磔迦國。

    小乘三藏名般若羯羅(唐言慧性)。

    聞縛喝國多有聖迹。

    故來禮敬。

    其人聰慧尚學。

    少而英爽鑽研九部遊泳四含。

    義解之聲周聞印度。

    其小乘阿毗達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毗昙等無不曉達。

    既聞法師遠來求法。

    相見甚歡。

    法師因申疑滞約俱舍婆沙等問之。

    其酬對甚精熟。

    遂停月餘。

    就讀毗婆沙論。

    伽藍又有二小乘三藏達摩畢利(唐言法愛)達摩羯羅(唐言法性)。

    皆彼所宗重。

    睹法師神彩明秀極加敬仰。

    時縛喝西南有銳末陀胡寔健國。

    其王聞法師從遠國來。

    皆遣貴臣拜請過國受供養。

    辭不行。

    使人往來再三。

    不得已而赴。

    王甚喜。

    乃陳金寶飲食施法師。

    法師皆不受而返。

    自縛喝南行。

    與慧性法師相随入揭職國。

    東南入大雪山。

    行六百餘裡出睹貨羅境入梵衍那國。

    國東西二千餘裡。

    在雪山中。

    塗路艱危倍于淩碛之地。

    凝雲飛雪曾不暫霁。

    或逢尤甚之處則平途數丈。

    故宋王稱西方之難增冰峨峨飛雪千裡即此也。

    嗟乎若不為衆生求無上正法者。

    甯有禀父母遺體而遊此哉。

    昔王遵登九折之坂。

    自雲我為漢室忠臣。

    法師今涉雪嶺求經。

    亦可謂如來真子矣。

    如是漸到梵衍都城。

    有伽藍十餘所僧徒數千人。

    學小乘出世說部。

    梵衍王出迎延過宮供養。

    累日方出。

    彼有摩诃僧祇部學僧阿梨耶馱婆(唐言聖使)阿梨耶斯那(唐言聖軍)。

    并深知法相。

    見法師驚歎。

    脂那遠國有如是僧。

    相引處處禮觀殷勤不已。

    王城東北山阿有立石像。

    高百五十尺。

    像東有伽藍。

    伽藍東有鍮石釋迦立像。

    高一百尺。

    伽藍内有佛入涅槃卧像。

    長一千尺。

    并裝嚴微妙。

    此東南行二百餘裡。

    度大雪山至小川。

    有伽藍中有佛齒及劫初時獨覺齒。

    長五寸廣減四寸。

    複有金輪王齒。

    長三寸廣二寸。

    商諾迦縛娑(舊曰商那和修訛也)所持鐵缽。

    量可八九升。

    及僧伽胝衣赤绛色。

    其人五百身中陰生陰。

    恒服此衣從胎俱出。

    後變為袈裟。

    因緣廣如别傳。

    如是經十五日出梵衍。

    二日逢雪迷失道路。

    至一小沙嶺遇獵人示道。

    度黑山至迦畢試境國。

    周四千餘裡。

    北背雪山。

    王則刹利種也。

    明略有威統十餘國。

    将至其都王共諸僧并出城來迎。

    伽藍百餘所。

    諸僧相诤各欲邀過。

    所住有一小乘寺名沙落迦。

    相傳雲。

    是昔漢天子子質于此時作也。

    其寺僧言。

    我寺本漢天子兒作。

    今從彼來。

    先宜過我寺。

    法師見其殷至。

    又同侶慧性法師是小乘僧。

    意複不欲居大乘寺。

    遂即就停。

    質子造寺時。

    又藏無量珍寶于佛院東門南大神王足下。

    拟後修補伽藍。

    諸僧荷恩。

    處處屋壁圖畫質子之形。

    解安居日複為講誦樹福。

    代代相傳于今未息。

    近有惡王貪暴欲奪僧寶。

    使人掘神足下。

    地便大動。

    其神頂上有鹦鹉鳥像。

    見其發掘振羽驚鳴。

    王及軍衆皆悉悶倒懼而還退。

    寺有窣堵波相輪摧毀。

    僧欲取寶修營。

    地還振吼無敢近者。

    法師既至衆皆聚集。

    共請法師陳說先事。

    法師共到神所焚香告曰。

    質子原藏此寶拟營功德。

    今開施用誠是其時。

    願鑒無妄之心。

    少戢威嚴之德。

    如蒙許者奘自觀開。

    稱知斤數以付所司。

    如法修造不令虛費。

    唯神之靈願垂體察。

    言訖命人掘之夷然無患。

    深七八尺得一大銅器。

    中有黃金數百斤明珠數十顆。

    大衆歡喜無不嗟伏。

    法師即于寺夏坐。

    其王輕藝羅信重大乘樂觀講誦。

    乃屈法師及慧性三藏于一大乘寺法集。

    彼有大乘三藏名秣奴若瞿沙(唐言如意聲)薩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唐言聖曹)彌沙塞部僧求那跋陀(唐言德賢)。

    皆是彼之稱首。

    然學不兼通。

    大小各别。

    雖精一理終偏有所長。

    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