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阇國
從此西行至阿耆尼國阿父師泉。
泉在道南沙崖。
崖高數丈。
水自半而出。
相傳雲。
舊有商侶數百在塗水盡。
至此困乏不知所為。
時衆中有一僧。
不裹行資依衆乞活。
衆議曰。
是僧事佛。
是故我曹供養。
雖涉萬裡無所赍攜。
今我等熬然竟不憂念。
宜共白之。
僧曰。
汝等欲得水者。
宜各禮佛受三歸五戒。
我為汝等登崖作水。
衆既危困鹹從其命。
受戒訖。
僧教曰。
吾上崖後汝等當喚阿父師為我下水。
任須多少言之。
其去少時衆人如教而請。
須臾水下充足。
大衆無不歡荷。
師竟不來。
衆人上觀已寂滅矣。
大小悲号。
依西域法焚之。
于坐處聚磚石為塔。
塔今猶在。
水亦不絕。
行旅往來随衆多少。
下有細粗。
若無人時津液而已。
法師與衆宿于泉側。
明發又經銀山。
山甚高廣。
皆是銀礦。
西國銀錢所從出也。
山西又逢群賊衆與物而去。
遂至王城所處川岸而宿。
時同侶商胡數十。
貪先貿易夜中私發。
前去十餘裡。
遇賊劫殺無一脫者。
比法師等到。
見其遺骸無複财産。
深傷歎焉。
漸去遙見王都。
阿耆尼王與諸臣來迎延入供養。
其國先被高昌寇擾有恨不肯給馬。
法師停一宿而過。
前渡二大河。
西履平川。
行數百裡入屈支國界(舊雲龜茲訛也)。
将近王都。
王與群臣及大德僧木叉鞠多等來迎自外諸僧數千。
皆于城東門外張浮幔安行像作樂而住。
法師至。
諸德起來相慰訖。
各還就坐。
使一僧擎鮮華一盤來授法師。
法師受已。
将至佛前散華禮拜訖。
就木叉鞠多下坐。
坐已複行華。
行華已行蒲桃漿。
于初一寺受華受漿已。
次受餘寺亦爾。
如是展轉日晏方訖。
僧徒始散。
有高昌人數十。
于屈支出家。
别居一寺。
寺在城東南。
以法師從家鄉來。
先請過宿因就之。
王共諸德各還。
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
而食有三淨。
法師不受。
王深怪之。
法師報此漸教所開。
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
受餘别食。
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唐言奇特也)。
是本叉鞠多所住寺也。
鞠多理識閑敏彼所宗歸。
遊學印度二十餘載。
雖涉衆經而聲明最善。
王及國人鹹所尊重。
号稱獨步。
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
未以知法為許。
謂法師曰。
此土雜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切皆有。
學之足得不煩西涉受艱辛也。
法師報曰。
此有瑜伽論不。
鞠多曰。
何用問是邪見書乎。
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
法師初深敬之。
及聞此言視之猶土。
報曰。
婆沙俱舍本國已有。
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
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
又瑜伽者。
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
今謂邪書。
豈不懼無底在坑乎。
彼曰。
婆沙等汝所未解。
何謂非深。
法師報曰。
師今解不。
曰我盡解。
法師即引俱舍初文問。
發端即謬。
因更窮之。
色遂變動雲。
汝更問餘處。
又示一文亦不通。
曰論無此語。
時王叔智月出家亦解經論。
時在傍坐即證言。
論有此語。
乃取本對讀之。
鞠多極慚雲老忘耳。
又問餘部亦無好釋。
時為淩山雪路未開不得進發。
淹停六十餘日。
觀眺之外時往就言相見不複踞坐。
或立或避。
私謂人曰。
此支那僧非易酬對。
若往印度。
彼少年之俦未必出也。
其畏歎如是。
至發日王給手力駝馬。
與道俗等傾都送出。
從此西行二日逢突厥寇賊二千餘騎。
其賊乃預共分張行衆資财。
懸诤不平自鬥而散。
又前行六百裡。
渡小碛至跋祿迦國(舊曰姑墨)。
停一宿。
又西北行三百裡。
渡一碛至淩山。
即蔥嶺北隅也。
其山險峭峻極于天。
自開辟已來冰雪所聚。
積而為淩。
春夏不解。
凝冱污漫與雲連屬。
仰之皚然莫睹其際。
其淩峰摧落橫路側者。
或高百尺。
或廣數丈。
由是蹊徑崎岖登涉艱阻。
加以風雪雜飛。
雖複屦重裘不免寒戰。
将欲眠食複無燥處可停。
唯知懸釜而炊席冰而寝。
七日之後方始出山。
徒侶之中[歹*委]凍死者十有三四。
牛馬逾甚。
出山後至一清池(清池。
亦雲熱海。
見其對淩山不凍故得此名。
其水未必溫)。
周千四五百裡。
東西長南北狹。
望之淼然。
無待激風而洪波數丈。
循海西北行五百餘裡至素葉城。
逢突厥葉護可汗。
方事畋遊戎馬甚盛。
可汗身著綠绫袍露發一丈許。
帛練裹額後垂。
達官二百餘人。
皆錦袍編發圍繞左右。
自餘軍衆皆裘毼毳毛。
槊纛端弓駝馬之騎。
極目不知其表。
既與相見。
可汗歡喜雲。
暫一處行二三日當還。
師且向衙所。
令達官答靡支引送安置。
至衙三日。
可汗方歸引法師入。
可汗居一大帳帳以金花裝之。
爛眩人目。
諸達官于前列長筵兩行侍坐。
皆錦服赫然。
餘仗衛立于後。
觀之雖穹廬之君。
亦為尊美矣。
法師去帳三十餘步。
可汗出帳迎拜傳語慰問訖入坐。
突厥事火不施床。
以木含火故。
敬而不居。
但地敷重茵而已。
仍為法師設一鐵交床敷褥請坐。
須臾更引漢使及高昌使人。
入通國書及信物。
可汗自目之甚悅。
令使者坐。
命陳酒設樂。
可汗共諸臣使人飲。
别索蒲桃漿奉法師。
于是恣相酬勸。
窣渾鐘碗之器。
交錯遞傾。
僸佅兜離之音。
铿锵互舉。
雖蕃俗之曲亦甚娛耳目樂心意也。
少時更有食至。
皆烹鮮羔犢之質盈積于前。
别營淨食進法師。
具有餅飯酥乳石蜜刺蜜蒲桃等。
食訖更行蒲桃漿。
仍請說法。
法師因誨以十善愛養物命及波羅蜜多解脫之業。
乃舉手叩額歡喜信受。
因留停數日。
勸住日。
師不須往印特伽國(謂印度也)。
彼地多暑十月當此五月。
觀師容貌至彼恐銷融也。
其人類黑露無威儀不足觀也。
法師報曰。
今之彼欲追尋聖迹慕求法耳。
可汗乃令軍中訪解漢語及諸國音者。
遂得年少曾到長安數年通解漢語。
即封為摩咄達官作諸國書。
令麻咄送法師到迦畢試國。
又施绯绫法服一襲絹五十匹。
與群臣送十餘裡。
自此西行四百餘裡至屏聿。
此曰千泉。
地方數百裡。
既多池沼。
又豐奇木森沈涼潤。
即可汗避暑之處也。
自屏聿西百五十裡至呾邏斯城。
又西南二百裡至白水城。
又西南二百裡至恭禦城。
又南五十裡至笯(奴故反)赤建國。
又西二百裡至赭時國(唐言石國)。
國西臨葉葉河。
又西千餘裡至窣堵利瑟那國。
國東臨葉葉河。
河出蔥嶺北源西北流。
又西北入大碛無水草。
望遺骨而進。
五百餘裡至飒秣建國(唐言康國)。
王及百姓不信佛法。
以事火為道。
有寺兩所迥無僧居。
客僧投者諸胡以火燒逐不許停住。
法師初至王接猶慢。
經宿之後為說人天因果贊佛功德恭敬福利。
王歡喜請受齋戒。
遂緻殷勤。
所從二小師往寺禮拜。
諸胡還以
泉在道南沙崖。
崖高數丈。
水自半而出。
相傳雲。
舊有商侶數百在塗水盡。
至此困乏不知所為。
時衆中有一僧。
不裹行資依衆乞活。
衆議曰。
是僧事佛。
是故我曹供養。
雖涉萬裡無所赍攜。
今我等熬然竟不憂念。
宜共白之。
僧曰。
汝等欲得水者。
宜各禮佛受三歸五戒。
我為汝等登崖作水。
衆既危困鹹從其命。
受戒訖。
僧教曰。
吾上崖後汝等當喚阿父師為我下水。
任須多少言之。
其去少時衆人如教而請。
須臾水下充足。
大衆無不歡荷。
師竟不來。
衆人上觀已寂滅矣。
大小悲号。
依西域法焚之。
于坐處聚磚石為塔。
塔今猶在。
水亦不絕。
行旅往來随衆多少。
下有細粗。
若無人時津液而已。
法師與衆宿于泉側。
明發又經銀山。
山甚高廣。
皆是銀礦。
西國銀錢所從出也。
山西又逢群賊衆與物而去。
遂至王城所處川岸而宿。
時同侶商胡數十。
貪先貿易夜中私發。
前去十餘裡。
遇賊劫殺無一脫者。
比法師等到。
見其遺骸無複财産。
深傷歎焉。
漸去遙見王都。
阿耆尼王與諸臣來迎延入供養。
其國先被高昌寇擾有恨不肯給馬。
法師停一宿而過。
前渡二大河。
西履平川。
行數百裡入屈支國界(舊雲龜茲訛也)。
将近王都。
王與群臣及大德僧木叉鞠多等來迎自外諸僧數千。
皆于城東門外張浮幔安行像作樂而住。
法師至。
諸德起來相慰訖。
各還就坐。
使一僧擎鮮華一盤來授法師。
法師受已。
将至佛前散華禮拜訖。
就木叉鞠多下坐。
坐已複行華。
行華已行蒲桃漿。
于初一寺受華受漿已。
次受餘寺亦爾。
如是展轉日晏方訖。
僧徒始散。
有高昌人數十。
于屈支出家。
别居一寺。
寺在城東南。
以法師從家鄉來。
先請過宿因就之。
王共諸德各還。
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
而食有三淨。
法師不受。
王深怪之。
法師報此漸教所開。
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
受餘别食。
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唐言奇特也)。
是本叉鞠多所住寺也。
鞠多理識閑敏彼所宗歸。
遊學印度二十餘載。
雖涉衆經而聲明最善。
王及國人鹹所尊重。
号稱獨步。
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
未以知法為許。
謂法師曰。
此土雜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切皆有。
學之足得不煩西涉受艱辛也。
法師報曰。
此有瑜伽論不。
鞠多曰。
何用問是邪見書乎。
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
法師初深敬之。
及聞此言視之猶土。
報曰。
婆沙俱舍本國已有。
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
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
又瑜伽者。
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
今謂邪書。
豈不懼無底在坑乎。
彼曰。
婆沙等汝所未解。
何謂非深。
法師報曰。
師今解不。
曰我盡解。
法師即引俱舍初文問。
發端即謬。
因更窮之。
色遂變動雲。
汝更問餘處。
又示一文亦不通。
曰論無此語。
時王叔智月出家亦解經論。
時在傍坐即證言。
論有此語。
乃取本對讀之。
鞠多極慚雲老忘耳。
又問餘部亦無好釋。
時為淩山雪路未開不得進發。
淹停六十餘日。
觀眺之外時往就言相見不複踞坐。
或立或避。
私謂人曰。
此支那僧非易酬對。
若往印度。
彼少年之俦未必出也。
其畏歎如是。
至發日王給手力駝馬。
與道俗等傾都送出。
從此西行二日逢突厥寇賊二千餘騎。
其賊乃預共分張行衆資财。
懸诤不平自鬥而散。
又前行六百裡。
渡小碛至跋祿迦國(舊曰姑墨)。
停一宿。
又西北行三百裡。
渡一碛至淩山。
即蔥嶺北隅也。
其山險峭峻極于天。
自開辟已來冰雪所聚。
積而為淩。
春夏不解。
凝冱污漫與雲連屬。
仰之皚然莫睹其際。
其淩峰摧落橫路側者。
或高百尺。
或廣數丈。
由是蹊徑崎岖登涉艱阻。
加以風雪雜飛。
雖複屦重裘不免寒戰。
将欲眠食複無燥處可停。
唯知懸釜而炊席冰而寝。
七日之後方始出山。
徒侶之中[歹*委]凍死者十有三四。
牛馬逾甚。
出山後至一清池(清池。
亦雲熱海。
見其對淩山不凍故得此名。
其水未必溫)。
周千四五百裡。
東西長南北狹。
望之淼然。
無待激風而洪波數丈。
循海西北行五百餘裡至素葉城。
逢突厥葉護可汗。
方事畋遊戎馬甚盛。
可汗身著綠绫袍露發一丈許。
帛練裹額後垂。
達官二百餘人。
皆錦袍編發圍繞左右。
自餘軍衆皆裘毼毳毛。
槊纛端弓駝馬之騎。
極目不知其表。
既與相見。
可汗歡喜雲。
暫一處行二三日當還。
師且向衙所。
令達官答靡支引送安置。
至衙三日。
可汗方歸引法師入。
可汗居一大帳帳以金花裝之。
爛眩人目。
諸達官于前列長筵兩行侍坐。
皆錦服赫然。
餘仗衛立于後。
觀之雖穹廬之君。
亦為尊美矣。
法師去帳三十餘步。
可汗出帳迎拜傳語慰問訖入坐。
突厥事火不施床。
以木含火故。
敬而不居。
但地敷重茵而已。
仍為法師設一鐵交床敷褥請坐。
須臾更引漢使及高昌使人。
入通國書及信物。
可汗自目之甚悅。
令使者坐。
命陳酒設樂。
可汗共諸臣使人飲。
别索蒲桃漿奉法師。
于是恣相酬勸。
窣渾鐘碗之器。
交錯遞傾。
僸佅兜離之音。
铿锵互舉。
雖蕃俗之曲亦甚娛耳目樂心意也。
少時更有食至。
皆烹鮮羔犢之質盈積于前。
别營淨食進法師。
具有餅飯酥乳石蜜刺蜜蒲桃等。
食訖更行蒲桃漿。
仍請說法。
法師因誨以十善愛養物命及波羅蜜多解脫之業。
乃舉手叩額歡喜信受。
因留停數日。
勸住日。
師不須往印特伽國(謂印度也)。
彼地多暑十月當此五月。
觀師容貌至彼恐銷融也。
其人類黑露無威儀不足觀也。
法師報曰。
今之彼欲追尋聖迹慕求法耳。
可汗乃令軍中訪解漢語及諸國音者。
遂得年少曾到長安數年通解漢語。
即封為摩咄達官作諸國書。
令麻咄送法師到迦畢試國。
又施绯绫法服一襲絹五十匹。
與群臣送十餘裡。
自此西行四百餘裡至屏聿。
此曰千泉。
地方數百裡。
既多池沼。
又豐奇木森沈涼潤。
即可汗避暑之處也。
自屏聿西百五十裡至呾邏斯城。
又西南二百裡至白水城。
又西南二百裡至恭禦城。
又南五十裡至笯(奴故反)赤建國。
又西二百裡至赭時國(唐言石國)。
國西臨葉葉河。
又西千餘裡至窣堵利瑟那國。
國東臨葉葉河。
河出蔥嶺北源西北流。
又西北入大碛無水草。
望遺骨而進。
五百餘裡至飒秣建國(唐言康國)。
王及百姓不信佛法。
以事火為道。
有寺兩所迥無僧居。
客僧投者諸胡以火燒逐不許停住。
法師初至王接猶慢。
經宿之後為說人天因果贊佛功德恭敬福利。
王歡喜請受齋戒。
遂緻殷勤。
所從二小師往寺禮拜。
諸胡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