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

關燈
沙門慧立本 譯彥悰箋 起載誕于缑氏終西屆于高昌 法師諱玄奘。

    俗姓陳。

    陳留人也。

    漢太丘長仲弓之後。

    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

    祖康以學優仕齊。

    任國子博士。

    食邑周南。

    子孫因家。

    又為缑氏人也。

    父慧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

    形長八尺。

    美眉明目。

    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

    時人方之郭有道。

    性恬簡無務榮進。

    加屬隋政衰微。

    遂潛心墳典。

    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辟命。

    并辭疾不就。

    識者嘉焉。

    有四男。

    法師即第四子也。

    幼而圭璋特達聰悟不群。

    年八歲父坐于幾側口授孝經。

    至曾子避席。

    忽整襟而起問其故。

    對曰。

    曾子聞師命避席。

    玄奘今奉慈訓。

    豈宜安坐。

    父甚悅知其必成。

    召宗人語之。

    皆賀曰。

    此公之揚焉也。

    其早慧如此。

    自後備通經奧。

    而愛古尚賢。

    非雅正之籍不觀。

    非聖哲之風不習。

    不交童幼之黨。

    無涉阛阓之門。

    雖鐘鼓嘈囋于通衢。

    百戲叫歌于闾巷。

    士女雲萃其未嘗出也。

    又少知色養溫清淳謹。

    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

    住東都淨土寺。

    察法師堪傳法教。

    因将詣道場誦習經業。

    俄而有敕。

    于洛陽度二七僧。

    時業優者數百。

    法師以幼少不預取限。

    立于公門之側。

    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

    見而奇之。

    問曰。

    子為誰家。

    答以氏族。

    又問。

    求度耶。

    答曰。

    然。

    但以習近業微不蒙比預。

    又問。

    出家意何所為。

    答意欲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果深嘉其志。

    又賢其器貌。

    故特而取之。

    因謂官僚曰。

    誦業易成風骨難得。

    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

    又名家不可失。

    以今觀之。

    則鄭卿之言為不虛也。

    既得出家與兄同止。

    時寺有景法師講涅槃經。

    執卷伏膺遂忘寝食。

    又學嚴法師攝大乘論。

    愛好逾劇一聞将盡。

    再覽之後無複所遺。

    衆鹹驚異。

    乃令升座覆述。

    抑揚剖暢備盡師宗。

    美問芳聲從茲發矣。

    時年十三也。

    其後隋氏失禦天下沸騰。

    帝城為桀跖之窠。

    河洛為豺狼之穴。

    夜冠殄喪法衆銷亡。

    白骨交衢煙火斷絕。

    雖王董僣逆之釁。

    劉石亂華之災。

    刳剒生靈芟夷海内。

    未之有也。

    法師雖居童幼而情達變通。

    乃啟兄曰。

    此雖父母之邑而喪亂若茲。

    豈可守而死也。

    餘聞唐帝驅晉陽之衆已據有長安。

    天下依歸如适父母。

    願與兄投也。

    兄從之即共俱來。

    時武德元年矣。

    是時國基草創兵甲尚興。

    孫吳之術斯為急務。

    孔釋之道有所未遑。

    以故京城未有講席。

    法師深以慨然。

    初炀帝于東都建四道場。

    召天下名僧居焉。

    其征來者皆一藝之士。

    是故法将如林。

    景脫基暹為其稱首。

    末年國亂供料停絕。

    多遊綿蜀。

    知法之衆又盛于彼。

    法師乃啟兄曰。

    此無法事不可虛度。

    願遊蜀受業焉。

    兄從之。

    又與經子午谷入漢川。

    遂逢空景二法師。

    皆道場之大德。

    相見悲喜停月餘。

    從之受學。

    仍相與進向成都。

    諸德既萃大建法筵。

    于是更聽基暹攝論毗昙及震法師迦延。

    敬惜寸陰勵精無怠。

    二三年間究通諸部。

    時天下饑亂。

    唯蜀中豐靜。

    故四方僧投之者衆。

    講座之下常數百人。

    法師理智宏才皆出其右。

    吳蜀荊楚無不知聞。

    其想望風徽亦猶古人之欽李郭矣。

    法師兄因住成都空慧寺。

    亦風神朗俊體狀魁傑。

    有類于父。

    好内外學。

    凡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毗昙。

    兼通書傳尤善老莊。

    為蜀人所慕。

    總管酂公特所欽重。

    至于屬詞談吐蘊藉風流接物誘凡無愧于弟。

    若其亭亭獨秀不雜埃塵。

    遊八綋窮玄理。

    廓宇宙以為志。

    繼聖達而為心。

    匡振頹網包挫殊俗。

    涉風波而意靡倦。

    對萬乘而節逾高者。

    固兄所不能逮。

    然昆季二人懿業清規芳聲雅質。

    雖廬山兄弟無得加焉。

    法師年滿二十。

    即以武德五年。

    于成都受具坐夏學律。

    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

    益部經論研綜既窮。

    更思入京詢問殊旨條式有礙。

    又為兄所留不能遂意。

    乃私與商人結侶。

    泛舟三峽。

    沿江而遁。

    到荊州天皇寺。

    彼之道俗承風斯久。

    既屬來儀鹹請敷說。

    法師為講攝論毗昙。

    自夏及冬各得三遍。

    時漢陽王以盛德懿親作鎮于彼。

    聞法師至甚歡。

    躬身禮谒。

    發題之日。

    王率群僚及道俗。

    一藝之士鹹集榮觀。

    于是征诘雲發關并峰起。

    法師酬對解釋靡不詞窮意服。

    其中有深悟者。

    悲不自勝。

    王亦稱歎無極。

    嚫施如山一無所取。

    罷講後複北遊詢求先德至相州。

    造休法師質問疑礙。

    又到趙州谒深法師學成實論。

    又入長安止大覺寺。

    就嶽法師學俱舍論。

    皆一遍而盡其旨。

    經目而記于心。

    雖宿學耆年不能出也。

    至于鈎深緻遠開微發伏。

    衆所不至。

    獨悟于幽奧者。

    固非一義焉。

    時長安有常辯二大德。

    解究二乘行窮三學。

    為上京法匠。

    缁素所歸。

    道振神州。

    聲馳海外。

    負笈之侶從之若雲。

    雖含綜衆經而偏講攝大乘論。

    法師既曾有功吳蜀。

    自到長安又随詢采。

    然其所有深緻亦一拾斯盡。

    二德并深嗟賞。

    謂法師曰。

    汝可謂釋門千裡之駒。

    再明慧日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不見也。

    自是學徒改觀譽滿京邑。

    法師既遍谒衆師。

    備餐其說。

    詳考其理。

    各擅宗塗。

    驗之聖典。

    亦隐顯有異莫知适從。

    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

    并取